影视中常有人陷沼泽被泥浆吞沒的情景,这符合科学原理吗?

宗太浩


大多数人都是在电影或电视剧里看到的,那都不如亲身经历来的恐怖。咱们也不谈什么科学道理,什么非牛顿流体之类的学术名词,你碰到了就懂这个原理了。

首先声明不是编故事,我本人小时候比较调皮,江南地区到处都有小河,有过二三次差点危及生命的事情发生。

五岁时与小时候的玩伴两人,拿着钢丝做的螃蜞勾,中午在家附近小河边水桥上勾螃蜞。两人各拿一个勾子,背对背弯着腰,注意力全集中在勾螃蜞上,结果两人屁股一碰,双双弹入水中,喝了一肚子水,接着什么都不知道了。被大人救起来后,自己糊里糊涂,反正是睡到下午五点才醒的。

6岁时还不会游泳,夏天跟着大孩子在小河里泡水去暑。看到他们在河中游泳、戏水、在小桥上跳水玩的开心,我也心动了。在小桥中间不敢跳怕水太深,就在桥靠岸边近的地方跳水,结果一跳运气不好,这个地方被挖过淤泥用来肥田了,水深超过我身高,脚插入了泥里,人没飘浮起来,也不知怎么的鬼使神差似的,手也插入泥中。因为小时候小伙伴们经常拿着脸盆比赛水中憋气,看谁憋的时间长。所以这时候脑袋倒没糊涂,就手插着泥往一个方向爬,结果爬对方向了,爬到小河斜面爬出了水面,算是捡了一条小命。

7岁多点的时候,那时江南一带秋冬季节大人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开河,一件是烧泥(就是在原来的低洼地四周筑坝围起来,再从黄浦江中抽淤泥入洼地,让泥浆沉淀,泥干后这里就会变良田了。)到了扬花飘落的春季过后,开阔的烧泥地飘花之处已长满了柳树苗,一片翠绿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玩打仗的理想地。我穿越树苗地边缘,向中心进发时出了意外,靠中心位置的淤泥上面一层泥干壳,下面的泥还没有干,是略厚的泥浆,开始脚陷下去一点点,我跑着跑着就不好了,越陷越深没到膝盖,一动以后还在往下陷就慌了,快到大腿了,就人往前趴在泥地上不敢动了,好在假打仗时每人都拿着一根1.2米左右的竹杆或木棍,小伙伴们扔了几根过来,我塞在靠近腹部位置的泥地上,手臂曲撑在上面,慢慢拔出左右腿,连滚带爬逃了出来,连鞋子都陷在泥里没拿出来,这件事至今心有余悸,比掉河里还可怕。


时空星瀚


非常符合,而且里面门道很深。来学上一招吧,关键时候可以救你一命。

↑影视剧里被泥浆或者流沙吞没经常可以看到↑

有人会想,我会游泳啊,水里面我都能浮起来,难道陷入到沼泽里我还能被淹死吗?

实际上,水和泥浆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因为泥浆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什么是非牛顿流体?

你在水里活动的时候,会发现要费的力气比你平时大得多,这是因为你的身体在水里面受到水的阻力作用,这些阻力作用产生于两个方面:1)有水挡着你;2)有水蹭着你。分别对应了物体在水中运动过程中与物体表面垂直和相切的那部分阻力。

对于水这种物质而言,属于牛顿流体,所以“蹭着你”的那部分阻力跟你相对水的运动速度是成正比的,增长比较缓慢,除非速度很大,否则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非牛顿流体就不一样了,这部分蹭着你的阻力会随着你跟流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急速提高,所以只要速度稍微高一点儿,你就会发这部分阻力让你在流体里面寸步难行。

比如说下面这幅动图,一开始人用很快的速度往流体里插,因为速度过快、手指往里面伸进去一点点就因为阻力过大进不去了,但是只要用很缓慢的速度往里探,就可以进去了。

↑神奇的非牛顿流体↑

人在非牛顿流体里面为什么浮不起来?

其实,人在非牛顿流体里面不是浮不起来,而是自己把自己弄沉下去了。

↑一个人站在泥浆里↑

当一个人站在泥浆里,这个人想要出来,你觉得他会怎么做?肯定是先用力拔出来一条腿。

但是坏事儿就坏事儿在拔出来一条腿的想法上。我们看下面这幅图,我们假设这个人是正对我们的,他想要拔出来右腿,那么他会用力往上抽右腿。但是,这可是非牛顿流体,你的右腿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并且方向是向下的

如果你的左腿这个时候站在平地上,你可以借助地面的支撑把右腿从泥里面拔出来,这样你就掉不进去,但是,你这个时候左腿也在泥里面,并且左腿相对泥的运动速度很慢,受到的阻力小于右腿上受到的阻力。那么结果很明显,你让自己陷入的更加深了。

↑你试图拔出来一条腿↑

而且你还不肯停,拼命挣扎,两条腿交替用力,结果就是左腿用力,右腿往里陷得更深了,右腿用力,左腿往里陷得更深了……两条腿就像是两台发动机,把你不停地往泥里面埋。最后你就彻底陷进去了,Game Over。

所以人掉进沼泽里,确实很容易把自己埋进去,再怎么会游泳都没有用。

掉进沼泽、泥潭、流沙里怎么办?

掉进了沼泽、泥潭、流沙里,周围又没有人,怎么办?难道就死定了吗?

放心,不会有事的,让贝爷来教你。

掉进泥潭第一件事情,就是千万告诉自己,不要乱动。放松身体,然后慢慢——非常非常缓慢动一动两脚,让泥潭变得稍微松软一些。

然后要努力把你的手臂慢慢放在泥潭表面,只有让身体与这些泥的面积接触的越大,你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浮力。

想象自己正在伏地爬行,主要借助泥地对手臂支撑的力量,缓慢地把竖直站立在泥潭里面的姿势变成趴在泥地上。

紧紧的贴在地面上,让自己的身体充分与泥潭接触,缓慢地爬行,或者用滚动的方式让自己移动到安全的地方。

好了,恭喜你,你又学会了保命的一招了!


SilentTurbine


当然是符合的,接下来我就解释一下科学原理好了。

生硬的部分都会这样处理,不看也没影响的,不用谢,我是雷锋。

其实会陷人的沼泽也叫做“流沙”,是特殊的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增稠”效应。

这里先简单解释这两个少见的名词,方便阅读。先是非牛顿流体,我们熟知的非固体的东西,如水、空气就称作牛顿流体。

具体的表现就是受力后整体具有梯度变化。例如手划水,距离手越近的地方涟漪越大,越深则越平静。

而非牛顿流体则不具备这些特性,例如较为明显的牙膏、胶水、酱料,或者牛奶、果汁也一样是。其实相态复杂非固体,多数是非牛顿流体。想更好理解,也可以用玉米淀粉加水,约5:3混合,既是典型的非牛顿流体。

而剪切增稠、剪切稀化是非牛顿流体一些特征,简单说就是受力后稠度增高趋向固体,或是受力后稠度减低趋向流体。刚刚说玉米淀粉加水混合,就是剪切增稠,体现为用力像打在固体上,轻轻的反而会陷进去。

剪切增稠的具体解释:这类流体在静止时,流体中的固体粒子处在堆砌得很紧密的状态,粒子间空隙很小并充满液体。当受力达到某一临界线时,粒子移动速度变快,润滑作用减小,阻力变大,导致了流体表观粘度增大,以至于感觉坚硬。

而流沙正是这种特殊的非牛顿流体,甚至更要特殊,它就像一种一次性的“液体”,你碰一下它,它就开始变化,而且没有记忆能力,不会回到前一瞬间。

根据剪切增稠的解释,沙子单独不足以形成流沙,需要一些水分才行,所以看到大片积水的沙地,还是谨慎点好。

当人从流沙上走过,就会如同踏入水中,双脚下陷,但却不会一直下陷。因为人在水上都能浮起,而作为流体形态的流沙密度比水还大,更是可以轻松支撑起人。

问题就在于,我们是会慌张的。

当我们一紧张,就想抬脚逃出去。这时,当你抬起左脚,右脚的压力大于左脚,反而加大了下陷;于是你又猛抬右脚,左脚又再次下陷。

一左一右一交替,恭喜你,成功地将自己埋了。

那么如果想逃脱的话,就得学习一下贝爷的方法。

首先别挣扎,不下沉才能有救。慢慢地平躺、侧卧或者趴下。这样就好比你浮在了水上,我还不信你平躺了还能背部用力把自己陷下去。

然后慢慢的,要很慢的将脚一只只抽出来,切记要慢,因为快了流沙就跟固体一样的,你这种情况下能抽出来,基本就能掀翻一台卡车了。

然后再慢慢地离开流沙。陷入流沙的年度关键词就是:

在电影里,常常看到陷入流沙的人拼命挣扎越陷越深,这确实是可能的。

也有科研实验证明,也有一些流沙是不会吞噬人,不过这都是因为科学界对流沙的精确结构知之甚少,不同流沙可能出现不同结果并不奇怪。

虽然有一些流言终结者根据一些过时的研究,自以为认清了流沙,宣传流沙安全。营造出好莱坞电影无下限博眼球的情况,这反而会让人麻痹大意。不过,好莱坞博眼球也是实情,只是这一次他们真的猜对了。

流沙的威力不可小觑,但也不神秘。


SME科技故事


我有亲身体验。等到泥浆淹没小腿膝盖以上,努力抬腿也没法露出膝盖之后,不借助外力或者外物,只凭个人力量,绝对无法自救的。

那是在我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91/92年左右,那时工地管理并不严格,我就脑子缺筋的跑到工地上玩,就陷入一个工地的砂浆里。那个砂浆池大概3米长,2米宽,我是傻乎乎的跑上去玩,结果发现自己陷进去了,中间过程已经记不清,但我记得越挣扎沉的越快,好像几分钟的时间,砂浆已经淹没到我的大腿中部。

当时好像是中午,工地没什么行人不说,工人好像也不在,理论上属于标准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按理说我是绝无幸理的。

我能侥幸捡了条命回来,主要因为那时我不明白陷入砂浆池有可能会要了我的小命,我那时一心想着赶紧把自己弄出来然后把裤子洗了,免得回家被老娘打;所以当时的我完全不紧张,有超越9岁小孩的冷静,还

有一种积极自救的心态。

我一眼看见有个木板浮在砂浆上,离我不远,我往木板的方向挣扎了几下,大约挪动了几个厘米,然后福至心灵的把木板抓过来,平放在砂浆上,用手一撑借力,整个人从砂浆里面窜出来了一大块,砂浆大约淹没到我脚踝往上一小段,我的腿忽然能用上劲儿了,于是我又蹬了一下,拔出了一只脚,踩在木板上又借了一把力,拔出了另一只脚,然后赶紧往外跑,一边跑一边往下沉,但是好歹能用上力,这算是脱困了。

那时候的我心特别大,捡了条命还不知道,看着自己的裤子还很脏,于是我拿工地的水龙头洗了裤头,然后把裤头放在一块混凝土平板上,光着屁股等着短裤晾干……

清风拂过了我的小丁日,也带走了我的恐惧。而那块拯救我的木板,已经代我沉入了砂浆里。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所以后来我的成绩一直很好,一路考上南开,上了清华,毕业十年回顾,也算打下一个良好的开局吧。所以,我平时得多多积德、造福社会才是,报答那块拯救我的木板:)


查了原理才知道,这叫剪切增稠。就是剪切增稠液中的物体动作越快,遇到的阻力越大,慢慢插入就没有什么阻力了。

用淀粉和水混合,搅拌均匀,放置30min。在此期间淀粉会沉淀在容器的底部,等到沉淀物上方液体澄清后将水倒掉;剩下的物质就具有剪切增稠特性,如果用手指或筷子慢慢插入,感觉不到太大的阻力;但快速插入或搅拌时,则会感觉到有很大的阻力。当用细棒轻轻搅拌杯子里的液体时,发现它跟普通的液体没什么两样,但一旦加快搅拌的速度和力度,就会发现它越来越黏稠;慢慢提起细棒时很轻松,但猛地提起时,杯子连同杯子中的液体就会一起被提起。

任易


当然符合!

像泥浆这类浓稠的液体,在物理学上有个专门的说法:非牛顿流体。

生活当中非牛顿流体非常常见。蛋清、果酱、融化了的巧克力、面团、油漆、纸浆……甚至人身上的许多体液,都属于非牛顿流体。

一些非牛顿流体呢,有点遇强则强的意思。它受到压力越大、速度越快,粘性就会越高,甚至能表现出固体的特征。


说回人陷入泥浆这件事,其实陷入泥浆,是不会直接就沉下去的。

但是这时候人通常会很紧张,想着赶紧把脚拔出来。但是当你往外拔某一只脚的时候,这只脚有了向上的速度,会受到一个向下的阻力。另一只脚不动,受到的力也会小一些。

这样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两只脚交替用力,交替下沉,最后就被泥浆淹没了。

流沙的话,其实也是非牛顿流体。

流沙本质上就是掺了水的沙子,地下水上涨,沙子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从而具有了可流动性。

从表面上看,流沙还是固体,但是一旦受到干扰,表面的沙子会不断往深处运动,在上面的物体也会随之出现下陷。

浅层的沙子运动到深层之后,还会和黏土融合,密度增加,对掉进去的人或者动物来说,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之前有个研究,如果是像以1cm/s的速度把受困者的一只脚从流沙里拖出来,至少需要抬起一辆中型轿车的力量。

如果在流沙里面大力挣扎,导致的结果就是增强了流沙的粘性,加速了黏土的沉积,人也会越陷越深。。。。。

如果是陷入泥浆或者湿流沙,最重要的一是冷静,二是慢。

贝爷之前有亲身教学过陷入泥浆中的脱身措施,就是慢慢的增大你和泥浆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后用爬行或者滚的方法脱离。湿流沙中也差不多,稍稍动动双脚,让水和沙子混合起来重新液态化,减小粘性和阻力,然后慢慢的身体后仰,展开四肢,脱离流沙。


另外还有一类能吞没人的流沙——干流沙。

一些谷物堆属于干流沙的范畴。02年的时候国外就有跌落谷仓险些被埋的新闻。。。。。当时救援人员到的时候,掉进谷仓的人已经被谷物淹到了胳肢窝下,而且人一动,谷物就会把出现的缝隙填满,让人更难呼吸。

这种情况。。。。也不要乱动,祈祷救援快快来到吧~


不吃肠的大肠


不符合,人的比重和水接近,而泥水混合物的比重是水的二三倍,如果是站着的话最多就沉到大腿左右,你就沉不下去了。但你想提起也难,原因是大气压的存在,好多人没有看到这一关键因素。腿在泥里,要抽出来,你脚底会产生低压,要么泥填保脚底空间,要么有空气进入。

想象一下针筒,前面闭气的话是很难拔出来的。

好多时站在泥水里,是会慢慢陷进去的,感觉好象是被吸进去的,放心,那只是你还没陷到位,当你陷到重力和浮力相等时,你再想沉也沉不下去。

解决方法很简单,不要怕脏,趴地爬行即可。

不趴的话,只能被困在那饿死,而不是被泥水吞掉。

记住,比重小的物体不可能沉到比重大的物体下面,要不物理学要改写了。


椰子43194431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真实的,人一旦陷入沼泽,因为恐惧害怕,会奋力的扭动身体,下上抬动双腿,但是这样反而导致身体的下陷速度加快,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其中涉及到的科学名词,也是一个较为大家所熟悉的名词—非牛顿流体

当然了,非牛顿流体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剪切增稠流体

通俗的来讲,增稠就是你在里面动的越快,阻力就越大,你就难以移动;另一种是剪切稀化流体。就是你动的越快,阻力就越小。比如我们常见的酱油、果酱、番茄汁等等都是剪切稀化流体。

而我们所说的沼泽,一般是符合剪切增稠流体的性质,也就是陷进去,越用力越难拔出来。

其实一些答主的回答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再赘述越陷越深的道理了。

就讲一些比较实用的应对方法:

①如果不陷入沼泽,不要慌张,先观察四周有什么可以用手拽到的东西,列如树根,藤蔓可以借力保持住不下沉甚至移动身体。或者队友在附近,可以扔一根绳子给你,慢慢拖出来。

②如果找不到,周围也没有队友,可以先面上躺下,增加受力面积,双手双腿可以慢慢的划动,慢慢的出来。当然了,也可以直接躺下来,等待救援。

③最重要的一点,无论你做什么,记住:一定要慢,因为你一旦快了,阻力大是一方面,你的体力也会极快的被消耗。

④如果在进入到沼泽地带。一定要注意,泥潭、褐色黑色没有植被的平地,说不定一脚就进去了

虽然去这些地方探险的人不多,但是类似沼泽的危险地方也有可能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乡村农田小沟,抽完水的河道,洼地淤泥等等。


赛先生科普


我有一次陷在冰冷的泥浆里拔不出来的经历。我和一个同事去新疆出差,项目地是天山的一个滑雪场。还有一些施工没有完成,雪具大厅和雪道间有一段泥泞的路。甲方建议我们,刚下过小雨,等地干一干再去雪道那边吧。我那身手敏捷的同事认为没事,信心满满地拉着笨拙的我走向了泥地……那段泥泞的路果然没有甲方说的那么不好走,半路还有几处没化的雪已经形成了冰壳,走在上面很坚固。我们顺利的爬上了雪道顶端。各个角度还没怎么拍照,就又下起了雨。避雨不成,只好冒雨滑“泥”下雪道。雪具大厅终于就在眼前了,我们以为胜利在望,没想到,这一段路竟让我俩走的狼狈绝望!他穿着轻便的新皮鞋,我的是厚重的登山鞋(俗称“踢死牛”)。起初每一步只陷到鞋帮儿,我们还能顺利拔出,只是有点心疼鞋,他说她老婆要看到新鞋这样,他就惨了……后来我每走一步都陷到脚腕,完全挪动不了了,他回过身想把我拽出来,可是脚还是纹丝不动,他越向前拉,我重心越不对,干脆被他整个儿拉趴在泥里了!拉我的这几秒,让他本来不深的鞋陷的更深了。我俩不顾相机,不顾衣服和手的挣扎着爬起来,再迈下一步……就这样,狼狈到极点第终于挪到了距离雪具大厅还有五六步的地方,我俩再怎么努力,鞋也陷在泥里不动了。最后,我只能堵一把——从冰泥中拔出了脚,“跑”着穿过陷到膝盖下面的冰泥,跪着爬上来护栏,翻进雪具大厅。腿和脚冰到没知觉!他把我的鞋费好大力拔出,也同样踩在这到膝盖的泥中回来!还行,相机和我俩都没有报废,鞋我就不形容了,他回去估计要跪主板了。忙于“逃命”我也没多想,事后我才想起,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流沙吗?下层冻土导致雪水不能下渗,致使泥土含水达到饱和,固态变为淀粉糊一样的液态流沙!哎妈呀~~~做个项目我容易吗~


设计专业专业设计


我认为不符合科学原理。首先,我们务必要弄清所提问题中的几个关键词:“人”被“泥浆”“吞没”,即人陷入沼泽,泥浆先吞双腿,再吞腰腹部,再吞胸背部、颈部,最后吞头部,整个人体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全部被泥浆“吞没”了!不少影视作品就是这么展现的;其恶果是在很大一部分观众中产生了误导,以致他们一旦身临其境时势必惶恐万分,深怕自己会很快被泥浆吞没,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了,于是拚命挣扎,狂呼乱叫,不多久,可能连喊救命的力气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情形啊!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弄清。我很纳闷: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巳弄明白的问题,为什么至今不少人还一头雾水呢?举世公认的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告诉我们:浸在静止流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此物体所排除的流体的重力。人体比重略小于水,会水的人都知道想躺在水中休息就把头扬起,让口鼻露在水面上就可自由呼吸,绝对不会淹死。凡在水池中淹死的人都是因为不懂这个道理,胡乱挣扎,结果将后脑勺露在水面上而将口鼻埋没在水中窒息而死的。水尚且能浮起人,盐水就更不用说了,巴勒斯坦那边的死海,含盐量达百分之三十多,那水的比重比池水更大,您看那些游客,躺在那水面上就像只船,漂来漂去,要多惬意有多惬意!好了,我们再回过头来说泥浆。沼泽、泥潭里的泥浆,一般比重比池水、海水都大得多,人陷其中,还能越陷越深、一直没过头顶被活活“吞没”吗?当然是绝不可能。正如一些网友说的:不用怕,陷到大腿根儿就不会继续往下陷了。是的,不会没完没了地一直陷下去,虽然身陷险境,难以脱身,但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先休息一会儿,养精蓄锐,再设法自救,自救的方法己有不少高人指点,我就不赘述了。万一自救不成,也可再等一等,伺机呼救。总之:天无绝人之路,国多救难之人。迟早是会脱险的。最后,再重复一遍:人陷沼泽、泥潭,不可惊慌,惊慌反会坏事;也不必惊慌,害怕被泥浆吞没实为杞人忧天而己!


宗太浩


当沼泽淤泥非常深以及分布有深陷区时,冒然涉险是非常危险的,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灭顶之灾真的会降临。它与水的最大区别是,在水中可以冒头呼吸,而淤泥一旦堵塞呼吸道,则很快会使人窒息,然后在重力作用下沉入沼泽里。一般如果遇到此类情况,首先要冷静,可以高声呼救,但不要胡乱挣扎,以免跌倒后呛到淤泥,可躺卧慢慢爬行(在此关键是减小对沼泽单位面积压强,使人降低下沉速度),尽量靠近有断树树枝、高墩水草茂盛处。如身上有重物应及时与人体分离或解开垫于身下……如附近有同伴,请抛绳或伸出杆子、衣服等等拉拽营救,切不可冒然跳下去营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