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和北方的人情禮貌有什麼不同?

黑色幽默下的盛世花開


我的家鄉在成都,算是南方。曾經前後在北京生活了將近十來年,這是北方。期間在廣州、上海都住過,最後定居杭州。這是我所有的生活軌跡,也算是南北城市都有體驗了。

我先來講南方吧。南方,也有不同層次的南方,不能籠統的一概而論。我的家鄉成都和杭州就很不同,杭州和廣州就是兩個世界,而上海更是。成都好戲謔,就是愛開玩笑,你去看看川博裡那些陶俑就知道,載歌載舞,彈琴說唱,吃喝玩樂,這個地方的人開心了幾千年,嗨了幾千年。成都的快樂有種熱鬧的世俗化的特點。比如打麻將這件事。。。我這個成都人來杭州的第一件事,就是精心設計用高檔的優雅胡桃木做了一張無敵麻將桌!成都人到一個新地方,組建社交的最好方式就是麻將啊!麻桌上見一切人性和哲理難道不是麼?!在杭州不是,杭州人也愛玩,但是人家玩的是琴棋書畫山水園林,開始還陪我打過幾圈(我強行教的成都麻將),後來就委婉拒絕了。然後我那張高級麻將桌徹底的寂寞在角落中,讓我心生一絲遺憾。杭州人真的禮貌,優雅,但是杭州人也有極其分裂的一面:你在路上開車就有體驗了,那叫一個猛。變道不打燈,全靠司機間的心靈感應。但是活潑的成都人也好,優雅的杭州人也好,比起北方人,都有一個特點:言語間都有一種曖昧的複雜度。南方人煙稠密,物產豐富,吃的看的都多。性格都比較有層次,不是一下就能自來熟的。要慢慢來,而且南方人對人好,是慢慢告訴你,他(她)在自家生活中的一些竅門,怎麼醃菜啊怎麼醉螃蟹啊,人家願意和你聊聊這個了,你才成為一個南方人願意打交道的人。

上海人不太熟。略過。廣州人比較實際,沒人關心你那些風花雪月的事情,人人都在“搵食”,只有在上下九東山口這樣的老街,能感覺到生活的煙火氣,那些老人家都有一絲熱腸。

而北方人,第一次見面,就能把心窩子掏給你。一種比較猛烈的東北那種,其實有些讓人吃不消。但是有一種直指人心的震撼,不能都說是假的,哪怕是假的,南方人一輩子也難體驗一回那種熱情似火啊。所以我蠻愛看劉老根大舞臺的。北京人呢,也熱情,但是有度,而且言語講究熨貼,你不注意,根本感覺不出來人家的優越感。我覺得有優越感很正常,畢竟首善之都。北京人有一種颯和灑脫,什麼都滿不在乎似的,不像南方人那麼焦慮。我媽為了一罈泡菜,真的能愁死。北方的爽利,高遠,在秋天的時候,你在北方去感覺一下,天地都明快,空氣透明,熱烈的藍和彩葉的黃,對比之下,心都能碎。在歌曲裡,我偏愛民謠裡西北一派,就愛聽爺們吼一句黃河的水乾了,修他媽的鐵橋做啥呢;早知道尕妹妹的心變了,談他媽的戀愛做啥呢!

南方朦朧細膩,淡淡的;北方爽利熱情,濃濃的。我是南方住住,北方住住,差不多覺得人生就很滿足了。


桑格格桑格格


我本是北方人,大學在南京讀的,後又去了不少南方城市旅行、採風,接觸了不少南方人,遂憑著個人的那一點敏感的情緒,對南北方的人情禮貌稍稍有一些感受。

北方人,熱情、直率、豪爽、開朗、直接、簡單、不拘小節,這是北方人最迷人和最可愛的地方。他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縱情歡笑,豪氣滿懷。如果你來做客,北方人定會用百分之二百的熱情招待你。像草原人,面對來客會烹羊宰牛地給客人一切好的。對待朋友,北方人很少設防的,一旦認定你是朋友,便捧出自己的十二分真心去對待你去愛護你。

但我又頂不喜歡北方人在酒桌上那一套繁複的。北方人豪爽,自當是愛開懷暢飲。只是一切和官場、生意有關的大事小事,都要在酒桌上去進行,敬酒、勸酒、逼酒都是常有的事,非得喝得面紅耳赤,搖搖晃晃,這事才算是能談成。所以,我是格外懼怕著北方的酒桌。


不像南方人,更喜歡在喝茶中,在細緻中,在交談裡,去談事情,把事情談得有眉有目,細緻入微又和和氣氣。


北方更像是一個人情社會,越是小的城市,人和人之間的人情世故越是複雜和繁瑣,我把這事兒交給你辦,不是你多有能力,而是我們這關係多麼的瓷實。“關係”在北方是頂重要的。

南方人,更簡單,在簡單裡還透著一些心細如髮,南方人也熱情,但還透著一些剋制。“剋制”是個很好的形容詞,人一旦懂得剋制,大腦中的理性便佔主導,理性能讓人不犯傻,理性能讓人不受傷,這是頂好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不假的。南北方人在人情禮貌上,無論是如何的不同,也沒有影響我去結交南北方的朋友。相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文背影,相互碰撞,會產生更美好的火花。


大餅衛星


關於這個問題,我作為一個北方人“南漂”廣州,在這裡居住了18年,也算有點發言權。

記得剛到廣州,單位中午下班,和同事一起吃飯,吃快餐,一盤米加上一葷一素兩個菜,飯吃完了,我就先把大家錢都付了。因為按照北方的思維慣性,搶著付賬,結果,幾位同事面面相覷。下午,專門一位同事過來找我致謝,並詢問該給我多少錢。我說不用啊。後來我才知道,人家習慣了AA的,一般同事這個界限劃分的很清晰,我這樣做反而給人家一定的壓力呢。

總體來說,北方更多的是人情社會,圈子社會,熟人社會。辦事先找熟人,而不是按照程序走。我給我女兒把戶口從石家莊遷到廣州,各種資料按照要求弄齊了,然後到辦事大廳,櫃檯前取號,前後20分鐘,就辦完了。我自己都覺得不正常,還多餘地問了辦事警官一句話:“這就完了?”“是啊,還有什麼事嗎?”。廣州因為有千年的商業傳統,在遵守規則這方面是北方許多地方比不上的。時間長了,有很多經商的朋友一起聊天說,還是喜歡跟廣州人做生意啊,跟北方人做生意,飯桌上稱兄道弟,打的火熱,什麼都拍胸脯沒問題,真到了籤合同打款,就開始磨嘰了。規則意識不強,當然這些年隨著中國營商環境的整體提升,這種情況有一定改觀的。

按照規則辦事,少走彎路,節省大家的時間,這也是我選擇住在廣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廣州的服務業是全國最好的,沒有之一,在廣州的茶樓酒肆,服務員真就是百依百順的樣子,當然比香港和日本還有差距,但就全國範圍來說是最好的。在老的茶樓喝早茶,比如北園酒家、泮溪酒家、陶陶居這些老字號,一壺茶喝完,把茶壺蓋半掀開,服務員看到,就會默默過來,給你添水添茶。相比之下,我在北京經歷的有些服務員的態度和服務意識,那真是比顧客還牛三分。當然,隨著國家的發展,各地服務水平也在提升,不能一概而論。

俗話說廣州人會生孩子不會取名字,說的是廣州人的實在,老廣州人確實是非常友善實在的,語言表達方面也沒有北方人善侃。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街頭採訪節目,就是模仿cctv《你幸福嗎?》那種採訪。在廣州街頭、人民公園找廣州老人家,不是被拒絕,就是完全說不出一二三。相反,在北京我們也進行過類似採訪,北京奧運會時,什剎海附近衚衕裡,那真是口若懸河,說完了,回去看錄像回放,基本不用剪輯,全能用!


流氓的歷史


家鄉是南方,還挺南,在那住到18歲,然後就到北方上大學了,一直定居在北方,又找了一個更北的老公,東北人,已經十多年了,所以對南北差異這個話題還比較有親身體會和發言權。

在回答人情禮貌差異問題方面,還是想先想想說說吃,胃決定腦袋,我始終覺得人情世故方面的差異,很大程度上也與吃的方式有關,吃的習慣影響性格,酒桌文化培養性情。拿吃來說,南北差異肯定是比較大的。在南方吃的飯菜都比較清淡,分量也不會那麼大,湯菜、青菜都比較多,而在北方,分量大不說,口味也都普遍比較重,鹽多醬油多,純青菜也比較少。上大學時就深感北方菜口味重的困擾,等到了找東北老公以後,連月子期哺乳期婆婆大肉燉菜也是一個不少,雖然有注意,也並不見得口味減輕多少,可見習慣使然。這種差異因為地理原因根深蒂固,很難動搖,對我這種吃貨來說吃著吃著也就習慣了,就像我現在也已經習慣了冬天婆婆搬回的一堆白菜,上菜的時候有一盤生蘿蔔生青椒生大蔥,這恐怕是我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很難想象的,就像有次父親面對我家婆婆端上來的一盆手工包子,驚奇地感慨,這是一頓午飯?到了晚上面對一盤大燉肉,又驚奇地感慨,這是一頓晚飯?我想他肯定很難理解,因為在南方,一頓飯是挺多搭配的,肉菜、青菜、湯菜之類,每個分量也不是特別大。當時我心想就不要跟他說,我們已經接近一週很少吃過青菜這個事情了,因為在南方,青菜就是青菜,是那種綠油油的素炒青菜,是被單獨當做一道菜的,或者打湯的,而在北方,青菜這種東西可能也可以是燉菜裡的胡蘿蔔、土豆、豆角、洋蔥之類,青菜打湯這種事情似乎更少了,蘿蔔絲打湯倒還有點可能,hehe。在飯菜的分量上,也有挺大差距,在東北吃飯,我時常感慨於每一道菜的分量,因為每一道菜,都基本是我在南方吃菜一道菜的2到3倍,在北方生活久了,連飯量都難免大了以來,以前在南方每次吃飯也就吃一碗飯的三分之二,吃菜吃的更多,在北方現在不是吃三分之二碗,而是滿滿一碗飯再填三分之一,我時常想,這恐怕也是北方人魁梧南方人纖細的主要原因?在東北,燒烤串啤酒攤非常常見,喝酒方式也比較粗獷生猛,這一點大家可能感同身受的也比較多,就不累贅了。

講完吃再來看人情禮貌的差異,可能正是吃食文化的影響,使得南方人性格較北方人還是婉約多了,南方朦朧細膩,北方爽朗熱情,這個基本是個普遍現象。在南方的社交,都是認識挺久的老朋友,大家找個咖啡店或是小攤小店,慢慢聊慢慢品,甚至地理位置不錯的,看山山水水雲淡風輕,這種人情禮貌不是自來熟的,需要慢慢培養,細水長流,似乎也不是那麼容易敞開心扉的,自掃門前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做件事或是想找個人乾點啥,似乎都要琢磨半天,方才開口,大多都是經過“醞釀”的,生活中普遍也比較實際,比較現實,相較北方我總感覺焦慮的事情比較多。而在北方,熱情,爽利,很多時候有一種優越感和自在灑脫,似乎很多事情都滿不在乎,也的確他們注意細枝末節的事情比較少,更在乎的是情緒上的快活。這可能跟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北方的秋天,天朗氣清,湛藍的天濃烈的秋葉,心都透徹得不行,到東北,白雪皚皚,滿眼乾坤,真心自在舒服得不行,還有什麼愁心事呢,就算有抽心事,跟兄弟姐妹們嘮一嘮,跟哥們姐們聊一聊,熱心腸的可真多的是,陌生人很可能都比南方的親戚更熱情,恨不得掏心窩子給你。東北人就更猛烈了,我在東北小住的感受是,有困難大家幫,出謀劃策,三姑六姨,真是好不熱鬧。待人接物、說話什麼的也都絲毫沒有遮掩,你分不清真心假心,但那撲面而來的熱情,真真是讓人沒有防備。但熱情猛烈,情緒也比較猛烈,話到急時,可得注意著點,在南方可能還迂迴琢磨個半天話也沒出口,在北方,可能不止話到了,情緒也整個很激動了。但這種熱情的反面,可能留給個人的獨立空間也不足,這一點我生娃以後感覺很深,有種個體是屬於集體的,有的時候很難區分心直口快和尊重他人的意識不足,經常讓我這個南方人在某些時候,覺得略略有些尷尬和無奈。

總體來說,北方人更多是人情社會,圈子社會,南方更加務實一點,語言表達方面也沒有北方人那麼善侃,比較含蓄曖昧一些,琢磨話需要動動腦筋。而在北方,很多大街上的大爺大媽每個人都可以脫口秀,在南方,想讓人多說一句話常常被遭到拒絕,北方是拉著你侃,這點區別還挺明顯的。而且具體南方和北方的不同城市,差別也是蠻大的,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南方北方生活久了,覺得這些性格自有原因。北方的禮尚往來,多愛熱鬧也跟天氣那些大有關係,大冬天的,大家只能在家貓著侃,南方,氣候宜人,待人接物裡更多對生活細節的追求。

“南桔北枳”,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南方北方住住,自有樂人之處。挺好。


齊昂格先生


其實無論南北,總體上相差不會太多吧。

我是東北人,所以看南方人的時候,總覺的他們過於算計、過於精明,給人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人還可以這樣麼?即使是兄弟姐妹也要計算一下得失,太累了。哦,可能在東北人的印象裡,南方大多是指江浙一帶,其他的,至少我不知道該不該算南方。

回到北方,可能沒有那麼精細,但總體上不會相差太多:哦,我小孩結婚你給了500塊,半年後,你小孩結婚我給多少?800吧,還有利息不是!這頓飯我請了,下頓呢?還我請?下下頓,抱歉啊,家裡有事,要不改天?

所以吧,人性都是一樣的,只是表現不同罷了。地分南北,人可沒有那麼多哦!


坤之初六


走過中國許多山河,不過真要是細細品味各地的風土情色、人情冷暖,就真的要在當地住上一段時間才可,這麼算起來,我真正意義上所待過的地方就只有三個:山東、江西、廣東,只是這三個地方恰好是中國的華北、華中、華南。山東作為我的故土,可以說的實在是有很多。只從人情禮貌方面去談,率真、樸質、踏實、勤懇這些繼承於孔孟的品質,仍在山東人的骨子裡流淌,由此引發出山東人在人情方面的表現是好客、熱情、大方,但卻十分要求面子,講究人敬我,我必回敬,哪怕這只是面子工程,也不得不做,因而會有許多不想做,但礙於情面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江西可以說是我的第二故鄉,在江西待了七年多,在這人生四分子一的時光裡,我度過了整個青年階段,認識了許多朋友,說實話,當年剛入江西,我是孤獨的,沒有了呼朋喚友高呼哥們義氣的豪情,取而代之的是絲絲入扣的精打細算,毫不誇張的說哪怕是朋友欠了1毛錢也會在事後還上,讓當年的我覺得實在是太小家子氣了,後來相處久了才明白這種精細也恰是江西人的人情禮貌,恰似蘭尼斯特家族族語:有債必償。在這裡,面子可以放一放,裡子不能少。

廣州是我人生第三站,來這裡整整三年了,說實話,直到現在我也沒搞明白這裡的人情禮貌是啥,大家一團和氣,或許和氣生財就是廣州人所追求的吧,沒有一擲千金的哥們豪情,也沒有斤斤計較的精打細算,在這裡感受更多的是追求雙贏,就以結婚送紅包這事來說,新郎新娘收到紅包後必會回一個小紅包,不在於錢多錢少,但講究有進有出。

總的來說,整個中國的人情禮貌雖有細緻差別,但也不至於非要單列出來說個家長裡短,同為華夏子孫,人情禮貌基本一致,拉關係、講人情不就是南北方都會的嗎?就好比東村人喜歡種蘿蔔,西村人喜歡種白菜,而在這裡說來說去的人,再仔細看看是不是真菜?


Scientistx


南方不太瞭解,我是北方人,北方的人情禮節有自己的特色,就拿吃飯來說吧。

北方人豪爽,朋友來了必招呼三五好友請一桌,桌上少不了喝酒,一般都是高度白酒,小老窖、特曲之類,三杯集體巡迴熱場,然後開始單打獨鬥打通關,整“撲克牌躺倒喝、橫著喝、立著喝、端分酒器喝”之類的酒桌戲,內時候的酒桌流行語就“酒嘛,水嘛,喝嘛!”“不喝不是兒子娃娃”“不喝不給面子看不起我”“不喝完剩點酒你養小魚呢嗎”……熱情待客是熱情了,但也讓好多內地不能喝酒的朋友著實消受不了,來三天醉三天,記憶堪稱恐怖。

不過這幾年這個酒文化也在變,尤其是年輕一代改良較多,有些喝酒的講究已經忘差不多了,加上開車的人漸多,酒後不開車、開車不勸酒的法律意識在增強,勸酒風已經減了很多,敬酒不會強人所難,身體第一,工作第一,感情第一,也不會每逢飯局總是高度酒,會尊重你的喜好,洋的、紅的、啤的也是可以的,喝茶喝水也可以,熟普觀音什麼的自己選。

以前那種往死裡整的喝法,少多了,不是沒有,在一些更北邊更基層的縣市還是會有,尤其是比較好的發小那裡,也看人呢,沒辦法,吃飯嘛,無酒不歡,酒是讓一個人快速進入放鬆氛圍的催化劑,讓你能快速找到一家人的感覺。

在新疆,以前請客吃飯,南方朋友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一桌黑”——肉多菜少。

北方冬天冷,以前新鮮菜少,一般就是老三樣“白菜洋芋白蘿蔔”,所以吃肉是常態,來客人宰個羊宰個雞,拿出來最好的肉做出不同的花樣來吃,讓你來一趟重三斤不是玩笑;

現在隨著儲運條件的改善,本地大棚蔬菜的菜品增加,南方冬天能吃到的,北方也都有了,不在家吃,到外面下館子吃的也更豐富,天南海北的菜系都有,巴基斯坦的海鮮過來了、本地產的三文魚和海蝦也上市了;不過迎接遠道而來的朋友,豪爽勁是從來沒有變,飯桌上還是少不了本地特色的肉——烤肉、清燉羊肉、風乾肉、大盤雞之類,只是做得更精緻,沒有肉就不成席,讓你來一趟重三斤長長膘也是難免的。

有些地方還有特殊的禮節講究,比如十年前我去巴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音布魯克草原的牧民家做客,那裡的蒙古族是土爾扈特部後裔的一支,在蒙古包裡,排位有序,很尊重客人和長者,長輩開動,晚輩才跟著吃。

那裡盛產黑頭羊,手抓羊肉好吃,整鍋煮,不放什麼作料,出鍋撒點皮牙子(洋蔥),大快吃,不過吃肉得講究。我剛開始就不懂,抓起一塊羊前腿肩胛板的肉就吃起來,因為從小跟哈薩克族朋友一起在農村生活長大的緣故,我吃肉吃得還算乾淨,拿小刀子會剃得很細緻,不浪費一根肉筋,甚至骨頭乾淨到狗見愁的程度,但是要注意切肉的時候拿刀的方式——刀刃那一面一定要對著自己削,不要刀刃(危險)對外對著周圍人削,不禮貌;

吃完骨頭放下,旁邊一位拿起來看了看,在薄薄的骨板上按了一個缺口;見狀我有些納悶,就問有啥講究。人說:我們這裡吃這塊肉(前腿肩胛骨)麼,有講究,這叫團結肉,這個肉連著上下,起到團結協作的核心帶動作用,一般都是要由長者拿小刀切成小塊放到肩胛骨骨板上,給在座的一圈人一人分拿一塊吃,這樣大家才會覺得吃飽了,有著團結分享的寓意,吃完的骨頭撇個缺口,放回盤子,表示這個骨頭不能再吃了,別人也不會碰了。

這是有淵源的,據說當年英雄的土爾扈特部十幾萬人浩浩蕩蕩從沙俄伏爾加河東歸長途跋涉返回祖國故土,一路上日子過得很艱難,冬天冷,缺衣少吃,死了不少牲畜,也死了不少人,十幾萬人回來就剩幾萬人,所以一路上大家都是抱團取暖,有吃的互相分享,當時羊前腿這塊肉個頭大、肉質好,分肉的人用小刀把肉切成若干小塊,放在骨板上,大家分著吃,確保一個都不能少,從此就形成了習慣。當然也可能還有別的說法,或者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講究,但形式感差不多,才疏學淺就無從考證了。

聽完這席話,很是汗顏,當然不知者無罪,主人也不會因此說你個啥。只是後面再吃肉,就很注意了,那個肩胛骨麼,我最好還是不碰了哈哈,讓懂的人搞。

吃肉還是小事,可別使勁盯著肉吃,往往吃完手抓肉,後面還會上一大碗——注意,是一大碗羊肉湯煮的熱騰騰麵條湯,也非常好吃,但是往往端到你面前的時候都會讓你一臉懵——肚子裝那麼多肉了,那還能塞的下?但主人的熱情在那裡呢,好歹你也得硬著頭皮吃掉給個面子不浪費吧,反正我是喝完了。

當然,那地方喝酒跟有特色,下馬(車)酒、上馬(車)就不說了,敬酒禮儀也很多,去的次數少,我是記不住了,印象深刻的是在有些敬酒場合,席間各種花式唱著歌給你敬酒,那唱起來的就是個萬利達卡拉ok,一桌人如有北京的,敬酒歌能給唱出京腔,有河南的,給你唱豫劇……讓你仿若家鄉此刻就在此地,鄉音繚繞,盛情難卻,你不喝都不好意思,很快就倒下了。

我的一些經歷,先說到這裡吧。


我是你的背心


我自己的感覺是:

1、北方人普遍熱情好客,初次見面很舒服,但必須知道“哥”只是一個稱呼,千萬不要覺得真是兄弟了。

2、北方人民一般都淳樸,雖然很多不符合國際上通行的公共場所禮儀,例如說話大聲得不得了,坐飛機火車什麼的把鞋脫了、隨地亂丟等(大城市少點),但基本上是沒人教育宣傳所致,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不好。

3、南方普遍比較傳統,真正的重人情,但表面上冷淡。封個紅包不會在乎裡面多少錢,什麼節日祭祖,家裡有牌位的一般都在南方,特別是珠三角一帶,七月十四燒衣、打小鬼,清明每家每戶插清明柳我只在珠三角見過,廣州和香港國際化那麼深的大城市居然一點不少,這在國內很少見。

4、整體而言,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富有,但珠三角除了廣州香港佛山等古老城市感覺很文明很有國際範外,總體素質不及江浙上海一帶。去兩個地方的農村看看就很大區別。

我是廣州人,但論綜合還是選江浙滬區。各位老鄉別噴。


eldan-chen等叔


小的時候在黑龍江綏芬河生活,那裡緊挨著俄羅斯,所以小時候的印象是老家人都是比較國際範的,見到外地人或者俄羅斯人都會微微一笑,即使語言不通,微微一笑讓彼此增加了不少好感,交流起來也就沒有太多地域甚至國界的隔閡。在人情方便,北方人比較重視,很看重人情關係。

工作了以後天南地北的跑了不少地方,現在石家莊生活,河北人屬於北方人當中比較含蓄的,比較在乎親情,但是不善表達,不像東北人,誰家有啥事恨不得掏心掏肺,但是河北人和黑龍江人一樣,外場特別的有禮貌,絕大多數北方人從小就受教育要“講究”。

南方的城市我也經常出差會去,記得去浙江溫嶺,當地的一位朋友招待我吃飯,找了當地最好的一個館子,看他請客的樣子感覺比宰我自己還疼,花錢大方,說實話,這點很像北方人待客。四川、重慶我也經常出差會去,那裡的人給我感覺很會生活,很有禮貌,相對北方人的豪爽性格比較含蓄,人情處世也比較內斂。

泛泛的來說北方的人情禮貌確實比較直接,南方相對含蓄,但也不是全部都是這樣,就像我的經歷一樣,個別地方的人反而跟你想象的不一樣。


片兒


南方的人情禮貌不大瞭解,我這屬於東北四線城市,拿結婚人情說,如果給子女辦婚事,直系親屬五千以上,一般親屬好朋友一千左右,一般朋友二百到五百。婚宴一桌一千多。一般情況下婚事不請不到。如果是白事情,如果告訴了,一般關係二百至五百,特殊關係五百以上。平時親屬朋友之間的請客,在我們這個地方,一般是輪流坐莊,包括親屬朋友,一般心裡有數,這次你請了,下次我做東。逢年過節,主要給長輩拿些禮物看望,求人辦事有過的除外。這是我站在一般人角度上看到的我們這裡的人情禮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