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否真的是负了朱安?鲁迅真的是一个渣男吗?

柔沢十


首先看到文题,我有点嗔怒题主,然后转念一想又释然了。换我也一样,人性的弱点就是待别人太苛刻,待自己太宽容。

嗔怒题主是因为其看鲁迅是表面功夫,没有设身处地。实际上大多数人都一样,我们总是习惯性站着说话不腰疼,说某人不该如何如何,也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评别人,而实际上自己也不一定做得到,或者说做得还不如别人好。这也就是道德绑架了。


比如说,换做我们中的任何一位,像鲁迅那样,喝了一肚子东洋墨水与西方文化,突然间家里人告诉你你必须和一个此前素未谋面的封建裹脚女人成婚,你愿不愿意呢?你心里的第一个声音是什么?别否认自己哈!

鲁迅是不是渣男,鲁迅说了不算,当时的旁人说了也不算,我们说了更不算,而要当局者朱安说了才算。

1929年5月,鲁迅从上海回北京看望老母亲与朱安,带回来的还有许广平怀孕的消息。一年前鲁、许二人在上海便同居了,虽说是无证上岗,但外界对他们的感情是祝福的。这一次,朱安在日记吐露了心声:我就像一只蜗牛,以为爬得慢,但总归在往上爬,以为总有一天能到顶。可是我现在没办法了(指许广平怀孕一事),我待他(鲁迅)再好也是无用。这辈子只能好好服侍娘娘,哪天她归了西,从大先生(鲁迅)一向的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


从朱安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他对鲁迅的人品是赞扬的,还有就是她自己一厢情愿的无奈。

又一例。朱安死前时说:周先生(鲁迅)对我并不算坏,我们之间从未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当原谅他的……许先生(许广平)待我极好,她懂我的想法,肯维持我,她的确是好人。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在死前一刻所说的话总是发自肺腑的,这应该是她心底的声音。

现在有人觉得鲁迅渣无非是抓住了他和许广平在一起的表,却没发现鲁迅为朱安的名节与感受从未答应许广平求婚的里。鲁、许从未成婚。鲁迅觉得,他结婚就代表将朱安扫地出门。


(鲁迅、许广平、周还婴)

同时鲁迅回忆也不止一次说,他也愧对许广平,两难全啊!

另一面,鲁迅对朱安也算好。如果说大家能原谅徐志摩对张幼仪就更应该原谅鲁迅,因为鲁迅从始至终是和朱安划清界限没有给过她任何希望的。他不像徐志摩对张幼仪,动了情又生了娃还凉薄,他把朱安供起来,他对朱安秋毫无犯、相敬如宾所以朱安称他为先生,对她极好所以朱安不恨他,乃至赞赏他。从始至终,鲁迅有的,朱安都有。


鲁迅并不算渣,他和朱安要怨就只能怨造化弄人,封建害人!


不书公子


鲁迅,朱安,感情无,学识不匹配,三观不同,搁现在也是离婚。那个年代,鲁迅和朱安若离婚谁会过的更好,谁会死路一条。鲁迅没有将朱安抛弃到社会,抛弃回娘家,一直养着,也是善良之举。朱安不离开周家,一心嫁定鲁迅是朱安的思想理念,也是因为朱安知道朱安的世界就这么大,她的见识,她的能力拘限了她。

婚前,鲁迅说她没文化,小脚,劝其改变。朱安没有做到。

民国时期,新旧思想交替。女性有一部分,思想独立出来,经济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如张幼仪。有一部按部就班,如朱安。我们对朱安的一生,哀其不辛,有时代的,有自身的,和鲁迅没有关系。若非说鲁迅的不是,只能怨鲁迅不该上学,不该走出周庄。一样没文化,一样没见识,一样没思想,那样鲁迅会接受不了许广平,而和朱安白头到老。可能多收两斗米,朱安还不会给鲁迅纳一房妾。


金步摇793


在这个问题上,说鲁迅渣的人绝对是错的。

就拿徐志摩的事来说,大家觉得他渣是正常的。

徐志摩明明不喜欢张幼仪,但败在了她的肉体上,不惜为了林徽因,要张幼仪打掉自己的孩子。

可鲁迅先生从来没碰过朱安,不是只有朱安是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的牺牲者,胡适、鲁迅等一大批文人都是的。

谁说的话,我记得不详细了,他说鲁迅这辈子干的最漂亮的事就是坚持自由恋爱、婚姻,和许广平在一起。

当然,朱安也挺可怜的,为鲁迅守了一辈子节。

这不是谁的错,最主要还是时代、封建制度的迫害。


隐世君


民国,一个很特殊的时代,新旧思想的交替与碰撞。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些特别有名的文化人,很多都是父亲早逝、由母亲抚育长大、再在母亲的安排在娶旧式小脚媳妇,比如鲁迅、胡适、郁达夫。。。他们的婚姻也很具有代表性。鲁迅是作为责任养着朱安,但采取的是不接触的态度;胡适是过得很好,虽然也出轨过,但还是相伴一生;郁达夫是和原配生了好几个孩子后,去追王映霞。郁达夫这种好像比例比较高。和家里的旧式媳妇有孩子,但对外宣告旧式婚姻没感情去追求新式的爱情。

这几个典型例子在这里,那个“渣”?民国奇特的爱情婚姻中有太多的渣男,但怎么排也不能把鲁迅先生排进去。在鲁迅先生婚姻问题上,我觉得没什么可以指责先生的,更没有“渣”一说。

鲁迅,出生于江南,父亲早逝,新文化运动主将;由母亲做主娶小脚、不识字旧式女子朱安为妻;留学日本;鲁迅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痛苦与深刻,他有着一种倔强,他在杂文《死》中写道“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朱安,标准旧式女子,她温顺,强烈的依附性格。她形容自己的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的虽慢,但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她在鲁迅面前自卑、仰视,但坚定地认定自己是周家的媳妇。

在鲁迅兄弟失和事件中,鲁迅搬出八道湾的大房子。他问过朱安:是还愿意住在八道湾还是回到娘家去。如果朱安提出回娘家,鲁迅是一定会“如释重负”地接受。但朱安坚定的要和鲁迅在一起。他在日记中写道:携妇搬离。注意,他不是写“妻”,说明对于朱安是他的责任,而不是伴侣。朱安是旧式女子,小脚+不识字,被夫家休弃再不回娘家是没有活路的。

很多人指责鲁迅家有朱安,却和许广平有了孩子。但在那个时代,他应该怎么做呢?朱安是母亲强加给他的,“她是母亲的媳妇”。对于母亲的孝顺和朱安离开周家没有生存能力的现实,他不能休弃朱安。鲁迅思想上是一个反抗者,但行动上他不是。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自己是扛住黑暗的闸门,而不是杀出去。在遇到许广平之前,他恪守了自己的坚持。爱情来了,是挡也挡不住的。三个人一同陪葬?还是争取自己的幸福?没有对错。他只要做了自己就好。

他对于朱安,不是他想娶的,也没有始乱终弃。所以没有“负”这一说;给她一个孩子?没有爱的性就道德?那种事可以办,但“提上裤子就说没感情”的男子才是真正的渣。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看法。

鲁迅我们都知道,小时候就会背:鲁迅,原名周树人,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

鲁迅应该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个作家了,他不光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思想家,革命家。


提到鲁迅我们总会想起他一脸严肃,留着八字胡须,俨然一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小的时候,他的文章总是读不懂,而现在总觉得他的文章穿过历史,其实说的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通常只关注鲁迅的战斗生涯和他犀利的文风,不曾注意到他也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故事,而他的感情生活中出现了两个女人,一个朱安,他的结发妻子;一个许广平,他的学生。

首先我觉得“鲁迅是否真的辜负了朱安,鲁迅真的是一个渣男吗?”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极为不妥,我们不应该这样评价鲁迅。也许,我们也没有资格评价鲁迅。

鲁迅也是奉“母命”娶的朱安,朱安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女性,小脚,不识字。而鲁迅是一个怀抱远大理想的知识青年,这些原因,让他们显得格格不入,所以鲁迅说“朱安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他只能将他供奉起来,爱情是他所不知道的”。可想而知,在今天,如果你娶了一个你不爱的人,那将是怎样的煎熬啊!可是鲁迅和朱安就这样成为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鲁迅本就打算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他对感情生活,对时局感到绝望。曾一度不知道怎样活下去,后来,他的学生,年轻的许广平决定追随他,在许广平的一番心声吐露后,鲁迅说了一句“你战胜了”,于是他们便生活在了一起,当时的报纸刊登了他们的事情,一度也让鲁迅感到很沉重的压力,但是它们还是顶着压力在上海安定了下来,并且有了孩子。

所以,鲁迅不是辜负了朱安,而是那个时代所造成的悲剧,鲁迅并没有抛弃朱安,因为他深知抛弃了许广平是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你单纯地觉得鲁迅做得不对,那么这种事情要是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么做呢?也许不见得比鲁迅处理得好!


所以更不要说鲁迅是什么男之类的话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读文史!


铁匠论书画




提到鲁迅,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的脊梁和民族魂”。其实,鲁迅还是一个大孝子。

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富裕家庭,但在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而且父亲在他幼年时就病故了,是母亲含辛茹苦把鲁迅哥仨儿拉扯大的。做为长子的鲁迅深知母亲的不易,时时想着报答母恩,只要母亲安排交待的事情,鲁迅惟一的选择就是顺从。这些我们可以从鲁迅的文章中窥知一二。

鲁迅从日本留学归来以后,一直忙于写作和教学,甚至“每天睡觉只有四五个小时”。男大当婚,这时鲁迅的母亲为他择了一门亲,这个女人就是朱安。朱安是个典型的质朴善良的女人,小脚,没有文化,也不会说啥。从人品上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我们知道,鲁迅当时是接受过新文化新思想知识渊博才气干云的青年才俊,他知道朱安是个好女人,但让朱安做伴侣对他确实是不合适的,也是他十分不情愿的。但鲁迅为了不让母亲生气,也为了不给朱安造成更大的伤害,只能违心的应允了母亲。这桩包办婚姻就这样形成了事实,朱安也成为鲁迅的第一任妻子。

但事实上直到鲁迅去世,他与朱安也没有夫妻之实。只是按照旧时礼制,朱安做为鲁迅的结发妻子一直守着并侍奉着鲁迅的母亲,婆媳相依生活了很多年。鲁迅母亲去世后,朱安一个人过活。而这前后的生活费用都是鲁迅或以鲁迅的稿费等所提供的。

早些年时,鲁迅筹资在北京买了一处四合院,把母亲、朱安以及兄弟等一大家人都接了过来,一切开销费用都是鲁迅承担。鲁迅的孝心和家庭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

鲁迅和许广平的恋爱婚姻那是后来的事了,其中的情况我们可以从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中了解。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包办婚姻,鲁迅做出那样的处理也是万般无奈之举,而且他后来做了自己所能做的。

我们从鲁迅的为人和鲁迅的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出,鲁迅的人格是伟大的,人品是高尚的。他和朱安的婚姻状况是那个年代造成的。既是朱安的不幸,也是鲁迅的不幸。以此来诟病鲁迅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妥当的,“渣男”之说更是错误的。




谁怜一灯影


鲁迅是被家里骗回去结婚的,以母亲生病的理由。

他们做的堂皇吗?

到家就办婚礼。按说,不同意,可以一走了之。

可是,婚礼上,新娘无端被“休”,是大忌。那是给娘家的奇耻大辱。娘家人会来骂、砸家。

是顾忌到母亲如何收场吧?

鲁迅当天没走,完成了婚礼,别说碰朱安了,他哭了一夜。

婚礼“顺利完成”,鲁迅第二天就走了。

鲁迅说朱安是“母亲给我的礼物”

以有的人的看法:婚礼举行了,她就是你的妻子(暂时算有道理),你就得爱她。

朱安嫁进周家,一直跟鲁氏老太太在一起。后来鲁迅把她俩接进北京,完全按一家人来养。这算是对妻子的负责吧。朱安是无辜的。

至于说“必须爱”的人,亏他生在信息化时代。宋代腐儒要求女人,才仅仅“从一而终”,他们之说“从夫”,并没说一生必须爱其夫。他们都知道:“匹夫不可夺其志”。自然知道:人不可夺其心。

如今的喷子,会“诛心”了。哪怕你受骗中计,从没人征求你半个字,有了形式上的婚礼,就得爱。这是哪家神的圣谕?

如果根本没有爱的感情,又有“夫妻之实”,喷子们又得狂喷了吧?

补充一点吧。鲁瑞老太太也是受人蛊惑蒙骗答应娶亲的。


莘县村民


他俩婚姻纯属包办婚姻!

订婚之前,俩人都被蒙在鼓里!之后鲁迅曾向母亲表示过学业期间,不考虑成亲婚事而几次拒绝!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被母亲以患病为由欺骗回家,一进门还没缓过神,儿,就被事先安排好,被强行拜堂成亲,被强推入洞房的,可谓不明就里受蒙骗中了圈套!

这对俩人一生造成难以解脱的痛苦悲剧!这其实是鲁迅母亲一手造成,深层说封建礼教思想罪孽!

鲁迅虽然冷淡疏远朱女士,厌恶排斥这婚事,使朱女士倍加痛苦,可是他还是心软,顾及朱内心理颜面难以承受解除婚约后果(当时世俗观念,特别是当地很歧视嘲笑”被休”的女子的)就压抑维持着婚姻形式!

直到后来许广平女士追求他,鲁迅都瞻前顾后,犹豫踌躇,后许女士为解除鲁迅顾虑尴尬,说愿意接受保持鲁迅和朱女士婚姻前提下,情愿做小,这才和鲁迅得以确定事实婚姻关系!

因此凭此说鲁迅是渣男是荒谬的!!但应该以人性化和历史局限来同情不幸婚姻中俩人!


龙云蓝海


有些人说鲁迅先生是渣男,依我看,这纯粹是诬蔑、诽谤。

学过历史的人,熟知鲁迅的人,都明白:鲁迅先生,是一位爱国的、善良又正直的的大文豪,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正人君子,他的人品,一向是极好的。

在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上,鲁迅先生,向来是专一的。负责任、有担当,完全尽到了男人的本分。生活中的他,是位好丈夫、好父亲,亲切随和、风趣幽默。工作中的他,又是那么的嫉恶如仇,文笔犀利、言辞泼辣。每一篇小说或文章,都饱含真情实感,充满力量。他勇于鞭挞丑恶,抨击黑暗,丝毫没有奴颜媚骨,有的只是一身正气、满腔热血。用如椽大笔,警醒社会,唤醒沉睡的国人,希望用文学的力量,来医治国人的麻木之病、愚昧之症。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朱安,是鲁迅先生的原配妻子。然而,这是一场包办婚姻。是鲁迅先生的母亲,在未经儿子同意的情况下,强制性的娶回了一个媳妇儿,交给鲁迅,让他安心留在家里。

面对这样的结果,青年时代的鲁迅先生,很是煎熬、惆怅。对于朱安,这样的女性,他缺少认识与了解,又没有相同的志趣、爱好…又怎么会无缘无故喜欢她呢?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在封建社会,是主宰婚姻与人生幸福的权威,没有人敢违背。而鲁迅先生是个大孝子,他不愿忤逆母亲的决定,只有顺从,听其安排。但同时,在心底,又十分讨厌、排斥这桩婚事。并且,这场婚事,是瞒着他,又未经过他的同意而定下的。搁在今天,有多少男性能接受这种安排?!

鲁迅先生,因为他是一位对爱情忠贞的人,他懂得何谓真爱、何谓彼此尊重,更不愿将就一生,所以,他从来也没有与朱安同过房,哪怕只是一晚也没有。但是,他又十分同情朱安这位农村妇女的遭遇。他认定,有义务、有责任,要供养朱安的后半辈子,但又不能认同这门亲事。

善良的鲁迅先生,就将老母亲与朱安,一起安置在他新买的大院子里。周老太太,是很喜欢朱安的。虽然,朱安,相貌平平,毫无姿色,没有文化,裹小脚,但她够朴实、勤劳,对周家老太太,敬重有加,十分孝顺。只是在感情的道路上,从来是勉强不来的,有句俗话“强扭的瓜不甜”。

鲁迅先生要寻找的,是一位志同道合、彼此真爱的灵魂伴侣。庆幸的是,他的一生挚爱,正是他的一位女学生,对他倾慕已久的许广平女士。许广平,是一位知书达礼、敢爱敢恨、有文化修养的进步女青年,对鲁迅的爱,勇于表达。尽管,她比鲁迅先生小了十余岁,又是师生恋,但这并未阻挡一段美好的爱情佳话。许广平,并不美丽,却足以吸引鲁迅先生。对爱的坚贞与执着,彼此的信念与志趣,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鲁迅先生,虽说不爱朱安,却依然对她十分友好,视为一家人。也深知,自己不能伤了老母亲的心,也不忍心休了朱安。要知道,旧社会的一纸休书,对妇女的精神打击与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会让妇女丢尽脸面,羞于见父老乡亲,甚至,痛苦、悲伤到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一生。

鲁迅先生,是不忍见到这种悲剧的,他也不能让一位妇女失去尊严与体面。可想而知,这件事情,也是让鲁迅先生头疼不已。

鲁迅先生从未对不起朱安,反而,给她了一个名分、舒适的生活环境、没有抛弃她而让她难堪,每个月,给朱安生活费。即使是在鲁迅先生病逝以后,朱安也是靠着先生的稿费与出版费而生活的。可以说,先生,对于这样一位毫无情感、没有真爱的女性,已然做到仁至义尽了。他对朱安,没有爱,但给予了朱安一份家的温暖。

试问,天下间,有几个男的,能如鲁迅先生这一般的善良忠厚。历史与时代,已经证明:他是一位人格高尚的君子,德才兼备,胸怀坦荡。在中国文学的进程中,他是一位思想深邃、文采斐然的巨匠。

对于他的辞世,有无数的百姓为之哀伤痛哭。出殡当天,茅盾、宋庆龄、巴金、叶圣陶、萧军等,为他抬棺。灵柩上,披了一面刻有“民族魂”的旗帜。路两旁的百姓,哭得撕心裂肺。哀嚎悲哭之声,响彻天地…

文艺界的、政治界的、工商界的…社会上的大人物、名流们,都对他怀有崇高敬意,并深表哀思。我们至今也怀念鲁迅先生。

毛主席,赞扬他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空前的民族英雄”,评价他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湛云居士朱晓风


这样的说法是欠妥的,渣男这样的词汇,只有在当下这个失去汉语魅力的时代才会出现,只图得痛快而不顾雅致。

鲁迅文学素养极高,加之留学的经历,眼界开阔,思想意识不会低,所以对这样一个中西文化通透的人,如何言说渣男,真是不该。

鲁迅与朱安的事情,大家或多或少通过文字或音频解说知道些,朱安是鲁迅母亲为鲁迅订的一门婚姻,在那个年代,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鲁迅母亲就自作主张为儿子决定了这样的亲事,鲁迅是什么人,见多识广思想解放,但为了顾及母亲的面子和尽到孝心,没有剧烈直接地拒绝,而是留足面子,用躲避不见的方式来回应。

朱安是守本分传统的女人,嫁人了就会死心塌地地跟着,鲁迅也不好伤害这样的女人,心存善意,就让其跟着母亲生活,两人自始至终没有圆房,更没有发生过什么亲密之事。母亲一直与此为伴,朱安诚诚恳恳踏踏实实地照顾婆婆。后来在教学中,鲁迅与许广平结识,两人产生感情,结婚生子。这些都是后话。

从此些方面来说,鲁迅是在忠孝中做了一种把伤害尽到最低的选择,鲁迅也是人,无法把事情做到十全十美,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后来,为便于照顾和逃难,鲁迅在北京购置四合院,把母亲和朱安接过来住下,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来不说不管不顾的话。

文学成就革命事业无法衡量一个人的感情生活,爱情是复杂的,鲁迅是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对时代社会的针砭是杰出的,爱情忠孝上也做的很好。所以不存在什么辜负和渣男,何为辜负何为不辜负,两个价值观念完全不符合的人,强硬结合在一起那真是浑浊,不如这样安放下来,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