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否真的是負了朱安?魯迅真的是一個渣男嗎?

柔沢十


首先看到文題,我有點嗔怒題主,然後轉念一想又釋然了。換我也一樣,人性的弱點就是待別人太苛刻,待自己太寬容。

嗔怒題主是因為其看魯迅是表面功夫,沒有設身處地。實際上大多數人都一樣,我們總是習慣性站著說話不腰疼,說某人不該如何如何,也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批評別人,而實際上自己也不一定做得到,或者說做得還不如別人好。這也就是道德綁架了。


比如說,換做我們中的任何一位,像魯迅那樣,喝了一肚子東洋墨水與西方文化,突然間家裡人告訴你你必須和一個此前素未謀面的封建裹腳女人成婚,你願不願意呢?你心裡的第一個聲音是什麼?別否認自己哈!

魯迅是不是渣男,魯迅說了不算,當時的旁人說了也不算,我們說了更不算,而要當局者朱安說了才算。

1929年5月,魯迅從上海回北京看望老母親與朱安,帶回來的還有許廣平懷孕的消息。一年前魯、許二人在上海便同居了,雖說是無證上崗,但外界對他們的感情是祝福的。這一次,朱安在日記吐露了心聲:我就像一隻蝸牛,以為爬得慢,但總歸在往上爬,以為總有一天能到頂。可是我現在沒辦法了(指許廣平懷孕一事),我待他(魯迅)再好也是無用。這輩子只能好好服侍娘娘,哪天她歸了西,從大先生(魯迅)一向的為人看,我以後的生活他是會管的。


從朱安字裡行間可以看到,他對魯迅的人品是讚揚的,還有就是她自己一廂情願的無奈。

又一例。朱安死前時說:周先生(魯迅)對我並不算壞,我們之間從未爭吵,各有各的人生,我當原諒他的……許先生(許廣平)待我極好,她懂我的想法,肯維持我,她的確是好人。

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在死前一刻所說的話總是發自肺腑的,這應該是她心底的聲音。

現在有人覺得魯迅渣無非是抓住了他和許廣平在一起的表,卻沒發現魯迅為朱安的名節與感受從未答應許廣平求婚的裡。魯、許從未成婚。魯迅覺得,他結婚就代表將朱安掃地出門。


(魯迅、許廣平、周還嬰)

同時魯迅回憶也不止一次說,他也愧對許廣平,兩難全啊!

另一面,魯迅對朱安也算好。如果說大家能原諒徐志摩對張幼儀就更應該原諒魯迅,因為魯迅從始至終是和朱安劃清界限沒有給過她任何希望的。他不像徐志摩對張幼儀,動了情又生了娃還涼薄,他把朱安供起來,他對朱安秋毫無犯、相敬如賓所以朱安稱他為先生,對她極好所以朱安不恨他,乃至讚賞他。從始至終,魯迅有的,朱安都有。


魯迅並不算渣,他和朱安要怨就只能怨造化弄人,封建害人!


不書公子


魯迅,朱安,感情無,學識不匹配,三觀不同,擱現在也是離婚。那個年代,魯迅和朱安若離婚誰會過的更好,誰會死路一條。魯迅沒有將朱安拋棄到社會,拋棄回孃家,一直養著,也是善良之舉。朱安不離開周家,一心嫁定魯迅是朱安的思想理念,也是因為朱安知道朱安的世界就這麼大,她的見識,她的能力拘限了她。

婚前,魯迅說她沒文化,小腳,勸其改變。朱安沒有做到。

民國時期,新舊思想交替。女性有一部分,思想獨立出來,經濟獨立出來,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如張幼儀。有一部按部就班,如朱安。我們對朱安的一生,哀其不辛,有時代的,有自身的,和魯迅沒有關係。若非說魯迅的不是,只能怨魯迅不該上學,不該走出周莊。一樣沒文化,一樣沒見識,一樣沒思想,那樣魯迅會接受不了許廣平,而和朱安白頭到老。可能多收兩鬥米,朱安還不會給魯迅納一房妾。


金步搖793


在這個問題上,說魯迅渣的人絕對是錯的。

就拿徐志摩的事來說,大家覺得他渣是正常的。

徐志摩明明不喜歡張幼儀,但敗在了她的肉體上,不惜為了林徽因,要張幼儀打掉自己的孩子。

可魯迅先生從來沒碰過朱安,不是隻有朱安是封建婚姻包辦制度的犧牲者,胡適、魯迅等一大批文人都是的。

誰說的話,我記得不詳細了,他說魯迅這輩子幹的最漂亮的事就是堅持自由戀愛、婚姻,和許廣平在一起。

當然,朱安也挺可憐的,為魯迅守了一輩子節。

這不是誰的錯,最主要還是時代、封建制度的迫害。


隱世君


民國,一個很特殊的時代,新舊思想的交替與碰撞。還有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那些特別有名的文化人,很多都是父親早逝、由母親撫育長大、再在母親的安排在娶舊式小腳媳婦,比如魯迅、胡適、郁達夫。。。他們的婚姻也很具有代表性。魯迅是作為責任養著朱安,但採取的是不接觸的態度;胡適是過得很好,雖然也出軌過,但還是相伴一生;郁達夫是和原配生了好幾個孩子後,去追王映霞。郁達夫這種好像比例比較高。和家裡的舊式媳婦有孩子,但對外宣告舊式婚姻沒感情去追求新式的愛情。

這幾個典型例子在這裡,那個“渣”?民國奇特的愛情婚姻中有太多的渣男,但怎麼排也不能把魯迅先生排進去。在魯迅先生婚姻問題上,我覺得沒什麼可以指責先生的,更沒有“渣”一說。

魯迅,出生於江南,父親早逝,新文化運動主將;由母親做主娶小腳、不識字舊式女子朱安為妻;留學日本;魯迅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痛苦與深刻,他有著一種倔強,他在雜文《死》中寫道“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朱安,標準舊式女子,她溫順,強烈的依附性格。她形容自己的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點往上爬,爬的雖慢,但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她在魯迅面前自卑、仰視,但堅定地認定自己是周家的媳婦。

在魯迅兄弟失和事件中,魯迅搬出八道灣的大房子。他問過朱安:是還願意住在八道灣還是回到孃家去。如果朱安提出回孃家,魯迅是一定會“如釋重負”地接受。但朱安堅定的要和魯迅在一起。他在日記中寫道:攜婦搬離。注意,他不是寫“妻”,說明對於朱安是他的責任,而不是伴侶。朱安是舊式女子,小腳+不識字,被夫家休棄再不回孃家是沒有活路的。

很多人指責魯迅家有朱安,卻和許廣平有了孩子。但在那個時代,他應該怎麼做呢?朱安是母親強加給他的,“她是母親的媳婦”。對於母親的孝順和朱安離開周家沒有生存能力的現實,他不能休棄朱安。魯迅思想上是一個反抗者,但行動上他不是。他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寫道: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他自己是扛住黑暗的閘門,而不是殺出去。在遇到許廣平之前,他恪守了自己的堅持。愛情來了,是擋也擋不住的。三個人一同陪葬?還是爭取自己的幸福?沒有對錯。他只要做了自己就好。

他對於朱安,不是他想娶的,也沒有始亂終棄。所以沒有“負”這一說;給她一個孩子?沒有愛的性就道德?那種事可以辦,但“提上褲子就說沒感情”的男子才是真正的渣。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也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看法。

魯迅我們都知道,小時候就會背:魯迅,原名周樹人,周樟壽,字豫才,筆名魯迅。

魯迅應該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個作家了,他不光是一個偉大的作家,還是思想家,革命家。


提到魯迅我們總會想起他一臉嚴肅,留著八字鬍鬚,儼然一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形象,小的時候,他的文章總是讀不懂,而現在總覺得他的文章穿過歷史,其實說的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通常只關注魯迅的戰鬥生涯和他犀利的文風,不曾注意到他也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故事,而他的感情生活中出現了兩個女人,一個朱安,他的結髮妻子;一個許廣平,他的學生。

首先我覺得“魯迅是否真的辜負了朱安,魯迅真的是一個渣男嗎?”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極為不妥,我們不應該這樣評價魯迅。也許,我們也沒有資格評價魯迅。

魯迅也是奉“母命”娶的朱安,朱安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女性,小腳,不識字。而魯迅是一個懷抱遠大理想的知識青年,這些原因,讓他們顯得格格不入,所以魯迅說“朱安是母親送給他的一件禮物,他只能將他供奉起來,愛情是他所不知道的”。可想而知,在今天,如果你娶了一個你不愛的人,那將是怎樣的煎熬啊!可是魯迅和朱安就這樣成為了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


魯迅本就打算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他對感情生活,對時局感到絕望。曾一度不知道怎樣活下去,後來,他的學生,年輕的許廣平決定追隨他,在許廣平的一番心聲吐露後,魯迅說了一句“你戰勝了”,於是他們便生活在了一起,當時的報紙刊登了他們的事情,一度也讓魯迅感到很沉重的壓力,但是它們還是頂著壓力在上海安定了下來,並且有了孩子。

所以,魯迅不是辜負了朱安,而是那個時代所造成的悲劇,魯迅並沒有拋棄朱安,因為他深知拋棄了許廣平是什麼樣的後果,如果你單純地覺得魯迅做得不對,那麼這種事情要是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怎麼做呢?也許不見得比魯迅處理得好!


所以更不要說魯迅是什麼男之類的話了。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讀文史!


鐵匠論書畫




提到魯迅,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創者,被譽為“中國的脊樑和民族魂”。其實,魯迅還是一個大孝子。

魯迅出身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富裕家庭,但在他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而且父親在他幼年時就病故了,是母親含辛茹苦把魯迅哥仨兒拉扯大的。做為長子的魯迅深知母親的不易,時時想著報答母恩,只要母親安排交待的事情,魯迅惟一的選擇就是順從。這些我們可以從魯迅的文章中窺知一二。

魯迅從日本留學歸來以後,一直忙於寫作和教學,甚至“每天睡覺只有四五個小時”。男大當婚,這時魯迅的母親為他擇了一門親,這個女人就是朱安。朱安是個典型的質樸善良的女人,小腳,沒有文化,也不會說啥。從人品上說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我們知道,魯迅當時是接受過新文化新思想知識淵博才氣幹雲的青年才俊,他知道朱安是個好女人,但讓朱安做伴侶對他確實是不合適的,也是他十分不情願的。但魯迅為了不讓母親生氣,也為了不給朱安造成更大的傷害,只能違心的應允了母親。這樁包辦婚姻就這樣形成了事實,朱安也成為魯迅的第一任妻子。

但事實上直到魯迅去世,他與朱安也沒有夫妻之實。只是按照舊時禮制,朱安做為魯迅的結髮妻子一直守著並侍奉著魯迅的母親,婆媳相依生活了很多年。魯迅母親去世後,朱安一個人過活。而這前後的生活費用都是魯迅或以魯迅的稿費等所提供的。

早些年時,魯迅籌資在北京買了一處四合院,把母親、朱安以及兄弟等一大家人都接了過來,一切開銷費用都是魯迅承擔。魯迅的孝心和家庭責任感由此可見一斑。

魯迅和許廣平的戀愛婚姻那是後來的事了,其中的情況我們可以從魯迅和許廣平的《兩地書》中瞭解。

魯迅和朱安的婚姻是包辦婚姻,魯迅做出那樣的處理也是萬般無奈之舉,而且他後來做了自己所能做的。

我們從魯迅的為人和魯迅的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出,魯迅的人格是偉大的,人品是高尚的。他和朱安的婚姻狀況是那個年代造成的。既是朱安的不幸,也是魯迅的不幸。以此來詬病魯迅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妥當的,“渣男”之說更是錯誤的。




誰憐一燈影


魯迅是被家裡騙回去結婚的,以母親生病的理由。

他們做的堂皇嗎?

到家就辦婚禮。按說,不同意,可以一走了之。

可是,婚禮上,新娘無端被“休”,是大忌。那是給孃家的奇恥大辱。孃家人會來罵、砸家。

是顧忌到母親如何收場吧?

魯迅當天沒走,完成了婚禮,別說碰朱安了,他哭了一夜。

婚禮“順利完成”,魯迅第二天就走了。

魯迅說朱安是“母親給我的禮物”

以有的人的看法:婚禮舉行了,她就是你的妻子(暫時算有道理),你就得愛她。

朱安嫁進周家,一直跟魯氏老太太在一起。後來魯迅把她倆接進北京,完全按一家人來養。這算是對妻子的負責吧。朱安是無辜的。

至於說“必須愛”的人,虧他生在信息化時代。宋代腐儒要求女人,才僅僅“從一而終”,他們之說“從夫”,並沒說一生必須愛其夫。他們都知道:“匹夫不可奪其志”。自然知道:人不可奪其心。

如今的噴子,會“誅心”了。哪怕你受騙中計,從沒人徵求你半個字,有了形式上的婚禮,就得愛。這是哪家神的聖諭?

如果根本沒有愛的感情,又有“夫妻之實”,噴子們又得狂噴了吧?

補充一點吧。魯瑞老太太也是受人蠱惑矇騙答應娶親的。


莘縣村民


他倆婚姻純屬包辦婚姻!

訂婚之前,倆人都被矇在鼓裡!之後魯迅曾向母親表示過學業期間,不考慮成親婚事而幾次拒絕!

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被母親以患病為由欺騙回家,一進門還沒緩過神,兒,就被事先安排好,被強行拜堂成親,被強推入洞房的,可謂不明就裡受矇騙中了圈套!

這對倆人一生造成難以解脫的痛苦悲劇!這其實是魯迅母親一手造成,深層說封建禮教思想罪孽!

魯迅雖然冷淡疏遠朱女士,厭惡排斥這婚事,使朱女士倍加痛苦,可是他還是心軟,顧及朱內心理顏面難以承受解除婚約後果(當時世俗觀念,特別是當地很歧視嘲笑”被休”的女子的)就壓抑維持著婚姻形式!

直到後來許廣平女士追求他,魯迅都瞻前顧後,猶豫躊躇,後許女士為解除魯迅顧慮尷尬,說願意接受保持魯迅和朱女士婚姻前提下,情願做小,這才和魯迅得以確定事實婚姻關係!

因此憑此說魯迅是渣男是荒謬的!!但應該以人性化和歷史侷限來同情不幸婚姻中倆人!


龍雲藍海


有些人說魯迅先生是渣男,依我看,這純粹是誣衊、誹謗。

學過歷史的人,熟知魯迅的人,都明白:魯迅先生,是一位愛國的、善良又正直的的大文豪,也是一位重情重義的正人君子,他的人品,一向是極好的。

在愛情與婚姻的問題上,魯迅先生,向來是專一的。負責任、有擔當,完全盡到了男人的本分。生活中的他,是位好丈夫、好父親,親切隨和、風趣幽默。工作中的他,又是那麼的嫉惡如仇,文筆犀利、言辭潑辣。每一篇小說或文章,都飽含真情實感,充滿力量。他勇於鞭撻醜惡,抨擊黑暗,絲毫沒有奴顏媚骨,有的只是一身正氣、滿腔熱血。用如椽大筆,警醒社會,喚醒沉睡的國人,希望用文學的力量,來醫治國人的麻木之病、愚昧之症。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朱安,是魯迅先生的原配妻子。然而,這是一場包辦婚姻。是魯迅先生的母親,在未經兒子同意的情況下,強制性的娶回了一個媳婦兒,交給魯迅,讓他安心留在家裡。

面對這樣的結果,青年時代的魯迅先生,很是煎熬、惆悵。對於朱安,這樣的女性,他缺少認識與瞭解,又沒有相同的志趣、愛好…又怎麼會無緣無故喜歡她呢?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在封建社會,是主宰婚姻與人生幸福的權威,沒有人敢違背。而魯迅先生是個大孝子,他不願忤逆母親的決定,只有順從,聽其安排。但同時,在心底,又十分討厭、排斥這樁婚事。並且,這場婚事,是瞞著他,又未經過他的同意而定下的。擱在今天,有多少男性能接受這種安排?!

魯迅先生,因為他是一位對愛情忠貞的人,他懂得何謂真愛、何謂彼此尊重,更不願將就一生,所以,他從來也沒有與朱安同過房,哪怕只是一晚也沒有。但是,他又十分同情朱安這位農村婦女的遭遇。他認定,有義務、有責任,要供養朱安的後半輩子,但又不能認同這門親事。

善良的魯迅先生,就將老母親與朱安,一起安置在他新買的大院子裡。周老太太,是很喜歡朱安的。雖然,朱安,相貌平平,毫無姿色,沒有文化,裹小腳,但她夠樸實、勤勞,對周家老太太,敬重有加,十分孝順。只是在感情的道路上,從來是勉強不來的,有句俗話“強扭的瓜不甜”。

魯迅先生要尋找的,是一位志同道合、彼此真愛的靈魂伴侶。慶幸的是,他的一生摯愛,正是他的一位女學生,對他傾慕已久的許廣平女士。許廣平,是一位知書達禮、敢愛敢恨、有文化修養的進步女青年,對魯迅的愛,勇於表達。儘管,她比魯迅先生小了十餘歲,又是師生戀,但這並未阻擋一段美好的愛情佳話。許廣平,並不美麗,卻足以吸引魯迅先生。對愛的堅貞與執著,彼此的信念與志趣,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魯迅先生,雖說不愛朱安,卻依然對她十分友好,視為一家人。也深知,自己不能傷了老母親的心,也不忍心休了朱安。要知道,舊社會的一紙休書,對婦女的精神打擊與負面影響,是巨大的,會讓婦女丟盡臉面,羞於見父老鄉親,甚至,痛苦、悲傷到會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一生。

魯迅先生,是不忍見到這種悲劇的,他也不能讓一位婦女失去尊嚴與體面。可想而知,這件事情,也是讓魯迅先生頭疼不已。

魯迅先生從未對不起朱安,反而,給她了一個名分、舒適的生活環境、沒有拋棄她而讓她難堪,每個月,給朱安生活費。即使是在魯迅先生病逝以後,朱安也是靠著先生的稿費與出版費而生活的。可以說,先生,對於這樣一位毫無情感、沒有真愛的女性,已然做到仁至義盡了。他對朱安,沒有愛,但給予了朱安一份家的溫暖。

試問,天下間,有幾個男的,能如魯迅先生這一般的善良忠厚。歷史與時代,已經證明:他是一位人格高尚的君子,德才兼備,胸懷坦蕩。在中國文學的進程中,他是一位思想深邃、文采斐然的巨匠。

對於他的辭世,有無數的百姓為之哀傷痛哭。出殯當天,茅盾、宋慶齡、巴金、葉聖陶、蕭軍等,為他抬棺。靈柩上,披了一面刻有“民族魂”的旗幟。路兩旁的百姓,哭得撕心裂肺。哀嚎悲哭之聲,響徹天地…

文藝界的、政治界的、工商界的…社會上的大人物、名流們,都對他懷有崇高敬意,並深表哀思。我們至今也懷念魯迅先生。

毛主席,讚揚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空前的民族英雄”,評價他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湛雲居士朱曉風


這樣的說法是欠妥的,渣男這樣的詞彙,只有在當下這個失去漢語魅力的時代才會出現,只圖得痛快而不顧雅緻。

魯迅文學素養極高,加之留學的經歷,眼界開闊,思想意識不會低,所以對這樣一箇中西文化通透的人,如何言說渣男,真是不該。

魯迅與朱安的事情,大家或多或少通過文字或音頻解說知道些,朱安是魯迅母親為魯迅訂的一門婚姻,在那個年代,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魯迅母親就自作主張為兒子決定了這樣的親事,魯迅是什麼人,見多識廣思想解放,但為了顧及母親的面子和盡到孝心,沒有劇烈直接地拒絕,而是留足面子,用躲避不見的方式來回應。

朱安是守本分傳統的女人,嫁人了就會死心塌地地跟著,魯迅也不好傷害這樣的女人,心存善意,就讓其跟著母親生活,兩人自始至終沒有圓房,更沒有發生過什麼親密之事。母親一直與此為伴,朱安誠誠懇懇踏踏實實地照顧婆婆。後來在教學中,魯迅與許廣平結識,兩人產生感情,結婚生子。這些都是後話。

從此些方面來說,魯迅是在忠孝中做了一種把傷害盡到最低的選擇,魯迅也是人,無法把事情做到十全十美,這樣已經很不錯了。而且後來,為便於照顧和逃難,魯迅在北京購置四合院,把母親和朱安接過來住下,也是盡了最大的努力,從來不說不管不顧的話。

文學成就革命事業無法衡量一個人的感情生活,愛情是複雜的,魯迅是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對時代社會的針砭是傑出的,愛情忠孝上也做的很好。所以不存在什麼辜負和渣男,何為辜負何為不辜負,兩個價值觀念完全不符合的人,強硬結合在一起那真是渾濁,不如這樣安放下來,乾乾淨淨清清白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