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很難嗎?歷史上為何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非常茴香豆


北伐難不難和北伐的經濟、軍事實力相關,與氣候等等的關係其實並不大。

中國歷史上明朝的朱元璋是由南向北統一全國的,因此並不是全部由北統一南方。

那麼為什麼大多數北伐並不成功,南征卻勝算很高呢,其實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說。

第一階段,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這段時間裡經濟中心在北方南方還在慢慢的發展過程中,直到東晉大敗前秦苻堅的時候南方才具備與北方較量的實力,但是這段時間的北伐多由於東晉內部鬥爭激烈導致失利或者取得一定的戰果但難以為繼,而南北朝時期南朝政權更迭交替,國內政治派系鬥爭激烈極大的限制北伐的意願與戰果,最後隋朝南征統一全國。


第二階段,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初期,此階段多為全國範圍的內鬥多數戰爭無法嚴格意義上界定南征與北伐。比如隋朝後期的起義,唐朝後期的藩鎮,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鬥爭等等,北宋的都城位於開封,統一戰爭既有北伐也有南征且都勝利了。

第三階段,北宋後期、南宋,遼、金,這個階段,宋朝受到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入侵,少數民族為南征但都未能成功,雖然宋朝各地賠錢但最終沒有被亡,南宋朝在岳飛的領導下也數次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最後因為“十二道金牌”未能成功。


第四階段,元,明初期,這個階段,蒙古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南征宋朝成功,而明也在朱元璋的領導下北伐成功,北伐與南征打了個平手。

第五階段,明、清,這個階段明朝初期一直說北伐但後來由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不評論對錯)導致功虧一簣,清朝收服吳三桂開始南征最後成功;在清中期三藩之亂吳三桂北伐清王朝是有勝算的但不知道究竟是為了什麼吳三桂止步長江未能成型;清末期太平天國之亂中,洪秀全也曾北伐但最終後繼乏力失敗而終。


第六階段,近代辛亥革命與解放戰爭,辛亥革命的北伐戰爭取得了一定的戰果,比如擊敗陳炯明,建立南京革命政府等等,但由於中國近代軍閥格局北伐的對象是軍閥而參與北伐的隊伍中有軍閥,這也是北伐無疾而終的主要原因,但自張學良“東北易幟”之後南京政府基本“統一”全國也算是北伐的額外成果;解放戰爭中,解放軍的主力部隊在北國民政府的軍隊再難,解放軍順利南征統一全國。

從以上總結不難發現,北伐與南征都有成功的案例,雖然南征的成功次數多於北伐,但這並不能確定北伐難於南征。


古事今説


歷史上其實也有幾次由南向北統一的過程:

第一次,項羽的楚軍北上滅秦,未竟全功,算是半吊子。第二次,朱元璋把蒙元驅逐出中原,建立明朝。第三次,當屬民國時期的北伐戰爭,形式上統一國家。

這三次可說是普遍之中的特例,跟當時的歷史環境,時機、民心都有關係。但跟華夏史由北而南統一的數量比,也只能是普遍性中的特殊性。

至於問題原因,我們還是根據各朝代對比進行分析較為客觀:

一、先從地理人口的情況來說,現代南北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至於以西部分因為人口極稀少,地況大多貧瘠,古時不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先看如下地圖:

秦嶺淮河一線,橫貫江蘇、安徽、河南、陝西,大致反映出古代南北對峙情況。再看下圖

這是著名的胡煥庸線,此線從東北黑河到雲南騰衝的一條直線,最近調查數據是:

線東側佔國土44%,人口卻佔總人口95%,東部多為平原丘陵水網等宜居地區,西部多為山地高原荒漠缺水地區。

由上兩圖,東西南北在各個朝代的發展情況是處於不均衡,而且是在不斷變化的。

成語有句話叫逐鹿中原,大概在黃河中下游流域,中原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秦未一統以前,除楚國,其餘各國大都集中於此,當時連如今繁華的嶺南還由古越族居住,尚未開化,因此秦以前時期,統一大業沒南方什麼事兒,基本由絕對先進的北方諸強說了算。

(紅圈部為中原地區)

後至歷朝歷代,國家中心都處於北方,唐漢長安、洛陽,宋元明清時開封、北京,中間有明在南京建第二都。因此古時統一的重心在於北方,得中原得天下。其時南方富饒之地江浙地區湖廣地區、四川盆地,要麼是偏居一隅,要麼是各自為政,南方地區形成統一大勢的時期很少,東晉算一次,也未能完成。


舉例我們看看盛唐的疆域圖,秦嶺淮河以南佔據其疆域面積可說是完全劣勢,而且周圍大海退無可退,相比北方是廣袤無垠的陸地,由北南攻,可以一直打到海邊算完,以南攻北,無窮盡的戰略大縱深,啥時候能打到頭啊!元滅南宋可說是一例,逼到了海邊,跑都沒有地方。


再說說那個燕雲十六州,為什麼中原政權幾百年未能收復,雄關漫道,易守難攻,出來就是中原大平原,最適合騎兵突進,退可據守,真正的進可攻退可守,這塊地盤自然是牢牢被北方勢力掌控的,向南一馬平川,往北,後方還有雄關險地。對於南攻北,難度得有多大?何況在冷兵器時代。



二、從習俗民風軍力來講。

我們知道,打仗還是要人來打的,北方地區包含遊牧勢力,而南方多為農耕文明。北部民風尚武,南部地區崇文,北部地區有放養戰馬的廣闊草場,南方只能植稻活人。且歷史上北方多戰亂,領導者多有開拓進取之心,南方政權多為偏安自保,世上哪有靠防守致勝統一的道理,不要說南攻北處於弱勢,即使歷史中由南方政權發起的北伐次數也寥寥可數。



再說那幾個特例,元末明興,已經不是地域問題了,作為統治者的蒙元和佔絕大多數被統治的漢族已經是水火不容,無論南北民心歸向一致。民國北伐時期也是如此,全國同仇敵愾大勢所歸。而且那時已非冷兵器時代,地形體質的差距可以通過經濟兵器來彌補了。

以上就是本人對此問題的看法。


百味乾坤


北伐在宋朝之前確實很難,很多風流人物縱橫沙場數十載都無法跨過那條天塹、那座高山,像諸葛亮,劉裕,祖逖,檀道濟,岳飛等,皆以北伐為使命,卻無一例外也皆以北伐未成而遺恨終生!

那麼北伐為何就那麼難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北方多平原,利於騎兵作戰,而南方多山和河流,不利於訓練騎兵。所以北方的騎兵多比南方的強大,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的作戰能力是最強的。再加上北方人受遊牧民族文化的影響,民風比南方更剽悍,所以北方人更善戰,戰鬥力更強。

2,南宋之前,北方比南方更繁榮,而南方很多地方都未開發,所以論經濟能力和人口,北方都佔據很大優勢。只不過前有五胡亂華,中有安史之亂,後有靖康之恥,導致中原經濟逐漸南移,直到南宋,南方才正式取代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所以南宋之後的北伐成功率提高了不少,比如朱元璋北伐,國民革命軍北伐。

3,北方政治中心的地位。古代大一統王朝無一例外都定都在北方城市,所以北方自古就是政治中心,再加上北方是中原文明的發源地,因而在文化上是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如此在北方建立的朝代或政權更穩定,更統一。而南方多山,多河流,交通不發達,導致各地區之間的交流也少,在文化習俗,語言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異,所以南方多割據政權,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面。那麼在面對北方統一穩定的政權時,南方是根本抵擋不住的。



4,地理位置的影響。北方平原廣闊,交通便利有利於軍隊的大規模集結和糧草的運送,而南方則相反。再加上北方海拔比南方高,有利於軍隊的大規模推進。


鹹魚閒聊


中國歷史上北伐成功的只有朱元璋和國共合作時期的北伐軍,兩次北伐的時間都偏後,主要是因為:過去南方是蠻荒之地,經濟差,人口少,撐不起戰爭的消耗。隨著三國、南北朝、北宋滅亡三次人口遷移南方的經濟實力開始超過北方,為北伐成功奠定經濟基礎。

我個人並不認可北方人比南方人彪悍所以北伐難成的理由。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被認為南蠻,打敗北方不少封國,是當時世界領土最大國家。西楚霸王項羽的江東子弟兵更是屢屢以少勝多,是北方群雄的夢魘。諸葛亮北伐更多的是糧草無法跟上,從沒人會認為是蜀兵的戰鬥力比不上魏兵。劉裕的北府兵一路殺到洛陽,也沒有哪個北朝的少數民族政權的軍隊敢碰其鋒芒。岳飛的岳家軍更是把曾經號稱“滿萬不可敵”的金兵打得丟盔棄甲。明朝在東北和朝鮮抗擊日本人和滿清的主力士兵都是來自浙江、四川及西南少數民族的狼兵。這些軍隊都是由南方人組成,在當時來說是最精銳,甚至可以說是無敵,可是他們都沒有完成北伐重任。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是他們(除了項羽)都缺少戰馬,古代打仗特別是北方平原地帶騎兵是重要力量。想要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必須要有騎兵,步兵再厲害人家打不過騎馬跑就是,到了北方平原地帶更是如此。

南方發起的幾次北伐戰爭中先期比較成功都有一個共同點,騎兵部隊都不少,步兵殺傷敵方騎兵後,本方有足夠騎兵反擊。項羽率三萬人馬奇襲彭城把劉邦五十多萬打敗,帶的可都是騎兵。劉裕是最有可能先於朱元璋完成北伐的人,在收復長安後,準備北伐北魏的時候因病去世。劉裕的北府軍同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廝殺多年,北方政權處在分裂狀態,各個擊破下讓北府兵俘獲不少戰馬。劉裕最有名的就是他發明的“卻月陣”,先用陣法的對付敵人的騎兵,然後騎兵發動反擊。

岳飛在唐朝陌刀隊打敗騎兵的基礎上發明了用麻札刀砍馬腿大破金兀朮“柺子馬”的步兵戰勝騎兵的戰術。可能沒想到的是岳家軍中的騎兵也不少,戰馬和劉裕一樣俘獲北方的,為岳家軍提供戰馬最多的是劉豫的“偽齊”。劉豫跟著金兵打南宋,自然有金兵提供戰馬,戰鬥力不強的偽政權,很容易充當“運輸大隊長”的角色。只可惜岳飛碰到了怕他迎回“二聖”高宗趙構。

元朝統治中國,自由經商的政策下,南方馬匹數量不會少,最南方的大理地區都有牧場,結合火器的發展,明朝軍隊北伐相對容易很多。社會發展步兵對付騎兵的辦法越來越多,從最早的強弩、陣法,到後來的陌刀隊、麻札刀、火銃、鳥槍以及大炮。騎兵對步兵的集團衝擊力量被打破,可是機動性是步兵始終無法克服。元朝的腐敗和軍閥內鬥,讓明軍輕鬆攻克北京,北伐成功。元順帝逃跑後,為對付北元,明朝建立的最精銳部隊“朵顏三衛”是以投降的蒙古人組成的騎兵部隊。

熱兵器的發展讓騎兵的優勢不再,中國騎兵最後的衝擊在北京附近的八里橋,僧格林沁指揮滿蒙八旗像飛蛾撲火般對英法聯軍陣地發起衝鋒。蒙古騎兵英勇無畏,可在英法聯軍優勢火力面前,三萬多清兵傷亡過半,英法聯軍只死了十二人。從此北方的騎兵集團衝鋒戰術不再輝煌,北伐變得不再艱難無比。國共合作的北伐大軍以十萬大軍向北洋軍閥的七十萬人馬發動進攻,一路摧枯拉朽打過長江,佔領北京。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說明騎兵部隊機動力,衝擊力的失去,北伐變得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無疑是殺傷力最強的兵種,北方的耕種環境遠不如南方,特別是西邊地區,所以北方的遊牧民族相對較多。

這些遊牧民族,所處的生存條件惡劣,為了水和糧食,他們不得不四處奔走,很少會在一個地方長期駐紮。


這也讓遊牧民族的騎射之術要遠高於南方,所以每逢遊牧民族襲擊南方,總會有不錯的戰果。南方的騎兵不如北方,而步兵壓根就對騎兵構不成威脅,這也難怪北方統一的次數要多於南方統一。



除此之外,氣候環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北方打南方,越打越“熱”,衣服穿的越來越少,在戰鬥力上會比之前要高上不少;南方打北方,穿的會越來越多,他們本來習慣輕兵作戰,到了北方,衣服過於厚重,很難發揮出真正的戰鬥力。

而且,南方往北方,還要翻山越嶺,等真正趕到了,估計就沒什麼戰鬥力了。


金兔歷史


北伐一般指割據南方的政權對北方政權的軍事行動。從中國歷史看,除明太祖北伐成功外,北伐大多以失敗告終。原因主要有三:

一、歷史追溯。中國長期政治中心在北方,有歷史延續性。

二、從地理環境看,北方以平原為主,人員容易聚集,更容易形成有效軍力,南方多山地,人員比較分散,容易形成小集體觀念,貪念家鄉,不太願意遠行。

三、從軍事上看,北方的條件有利於發展騎兵,冷兵器時代,騎兵速度快,更精銳。

再則,從氣候看,北方冬天寒冷,南方難以適應,南方天氣北方人卻可以適應。

所以北伐一般開始時很順利,但時間一久,受到地形天氣補給等因素制約,大多失敗。


羽書遲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地理和氣候的原因,北方氣候環境比較惡劣,而南方四季如春。

從北往南打,是打一地脫一件,從南方往北方打是打一地穿一件,那肯定不一樣。

就像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拿破崙可以橫掃歐洲,但最終卻在東征沙俄的時候被打的大敗,幾十萬大軍被打的只剩幾萬病殘。

納粹鋼鐵猛獸碾壓整個歐洲,卻在斯大林格勒的冬天被驚天大逆轉。

這和中國北伐比較難成功的道理是相似的。


電影歷史文化飯醉團伙


不是說北伐很難,而是不同時期形勢 不同而已,朱元璋就是從南打到北的,國共第一次合作也是南打北,而且都取得成功。我認為誰勝誰負的關鍵不在方向,而在於經濟,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窮人和富人打架,誰佔優勢?


馮唐李廣


北方人很容易適應南方的氣候,而南方人很難適應北方冬天的冷!打仗打的是後勤,往北打到了冬天荒涼的很,往南打,越往南越有勁


潁川漢服


只能說北方人比較彪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