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皇帝被擄,為什麼土木堡之變知名度不如靖康之變?

蔡龔亮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老實說之前並沒有怎麼把這兩件事兒聯繫起來,看到這麼個問題,仔細想想還是覺得挺有意思的。

一件事兒要想出名,最重要的就是看影響力大不大,涉及到的人出不出名。我們就從這些方面去比較一下這兩件事兒。

1)論影響

靖康之變直接滅亡了北宋政權,影響力不用多說。土木堡之變雖然給明朝帶來了極大的損失,數十萬士兵的傷亡,但是大明畢竟還在,還堅挺了接近兩百年。

2)論涉及人物知名度

靖康之變涉及的人物有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以及岳飛韓世忠這些放在整個中華歷史上都極其出名的一線人物。宋徽宗是藝術天才著名的昏君;宋欽宗其實事蹟不多,但是畢竟是亡國之君;宋高宗則是南宋的開國之君,又是害死大英雄岳飛的罪魁禍首,名氣也不小;岳飛韓世忠這等沙場名將向來是男孩子的最愛也不用多說。反觀土木堡之變,發生在不前不後,涉事皇帝明英宗在明朝皇帝知名度也屬於比較低的,整個事件中知名度最高的還是在後續北京保衛戰中力挽狂瀾的于謙。另外,作為敵對方,新興政權金國也明顯比強弩之末名氣大得多。

另外,這兩件事兒都算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恥辱事件,再比較一下兩件事兒給我們帶來的恥辱感。

1)靖康之變是敵人主動欺負。而土木堡之變是我們主動去打別人,一時不察中了埋伏,論對大明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但是恥辱感真沒有多大,如果皇帝沒有被俘的話,那就只是一場大規模作戰失敗而已。

2)靖康之變被敵人攻破了首都,首都是一個國家的象徵,首都被打下來了基本就是國家被滅了;而土木堡之變,敵人後來雖然也打到了首都,但是畢竟無功而返。

3)靖康之變被俘虜的人有很多都是無辜平民,官員女子,無論是受害人的數量還是受害人的悽慘情況,都不是土木堡之變可以比的。

隨便掰扯了這些不同,感覺還是有些說服力的。


鳳嫵一


靖康之變發生在北宋靖康二年,金軍在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的帶領下,攻破宋都城東京(開封),將宋廷宮內財物洗劫一空。俘獲宋徽宗、宋欽宗二帝,擄走皇室宮妃、皇族、各種工匠3000餘人。

金人押解著這一行數千人,浩浩蕩蕩地北上,班師回朝。史稱“靖康之恥”。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御駕親征西蒙瓦剌,結果大敗,60多名文武大臣戰死,英宗本人也被蒙古大將也先俘獲。

那麼,同樣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同樣是皇帝被擄,為什麼“靖康之變”知道的人很多,“土木堡之變”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呢?

(靖康之恥)

一,不同的歷史背景。

靖康年間,奸臣當道,宦官專權。蔡京和童貫把持朝政,排除異己,眾臣工噤若寒蟬,如履薄冰。北宋政治腐朽,朝政黑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各地叛亂紛起,更兼北方金人虎視眈眈,大肆入侵北宋邊境。屠殺宋民,掠奪財物。

北宋此時風雨飄搖,內憂外患,已呈亡國之相。

反觀明英宗時期,承“仁宣之治”,內有于謙、李賢等賢臣,外有張輔、陳友等名將。英宗不僅知人善任,其本人也勤政仁儉,治國有方。因此出現了“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安樂,歲不能災”的景象。

明英宗時期政治清明,國富民強,正處“全盛之天下”之時。《明史》載當時繁盛景象:“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

(土木堡之變)

二,不同的性質。

“土木堡之變"”只是一場失利的戰役。

土木堡戰役之所以失敗,英宗難辭其咎。首先,他盲目自信,不聽勸告,非要御駕親征。其次,英宗用人不當,將軍政大權悉數交於宦官王振,且在戰略上輕視對手,戰術上連出昏招。其三,隨意改變撤軍路線。宦官王振為了在家鄉父老面前顯威,故意繞道其故鄉蔚州,將明軍帶入絕境土木堡,致明軍數萬士卒被殺,英宗被俘。

“靖康之變”是一場國難。

靖康之恥是北宋朝的浩劫,不但徽欽二帝被擄,客死他鄉。而且讓一同被俘的嬪妃、宮女蒙受奇恥大辱,幾乎被姦殺殆盡。即使苟活下來的徽欽二帝也遭遇非人的生活,徽宗死後被拋進水坑,金人用其油水點燈。欽宗更是被迫給金親王表演馬球,被玩死。

這場國難,既讓北宋揹負了百年國恥,也讓百姓飽受戰火之苦,生靈塗炭,背井離鄉,生不如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頁。

(宋人在金行牽羊禮)

三,不同的氣節。

“土木堡之變”中,英宗雖不夠睿智。但他選擇了主動出擊,豪氣干雲。大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風範,體現了"犯我國土者,雖遠必誅"的豪氣。雖最終被俘,但寧死不屈。此時的英宗,乃真男人,絕非軟骨頭。

再看“靖康之變”,徽宗父子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在鎮壓農民起義時,血腥而殘忍。可面對如狼似虎的金人時,先是割地賠款,搖尾乞憐。後又棄社稷百姓於不顧,毫不抵抗,望風而逃。

直至被俘後,貪生怕死,苟且生活,毫無帝王節氣。最終橫屍異鄉,遺臭萬年。

四,不同的結果。

土木堡之變重創了明朝。

在軍事上,導致明朝對蒙以功轉守,影響了明朝對蒙的戰略部署。在人才上,由於大量的文武大臣戰死,出現英宗後期無人可用的局面。在政治上,英宗被蒙人軟禁又放回,引發皇位之爭,政治混亂。

由此,明朝由盛轉衰。

(土木堡之戰行軍圖)

靖康之變直接導致北宋滅亡。

“靖康之變"既是當時宋人的滅頂之災,也是漢族人心中永遠的痛。由於徽欽二帝的軟弱,不僅讓他們喪權辱國,丟失國土,更讓漢民族喪失了尊嚴和氣節。給漢民族帶來的創傷深入骨髓,永難抹去。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金哀宗的屍體被南宋大將孟珙一分為二,一半帶回,另一半送給了蒙人。

百年靖康恥,終得雪。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兩個事件的性質完全不同。土木堡之變屬於偶然事件,而靖康之變屬於必然事件。

舉個例子,就像下象棋,因為一時疏忽,被對手偷吃了一個子,但大局並不落下風——這就是土木堡之變;同樣是下象棋,就算對手讓你悔棋三步,你仍然是輸——這就是靖康之變。

土木堡之變時,大明的對手是瓦剌軍。和大明當時的軍力相比,瓦剌軍就相當於一夥毛賊啊。英宗之所以被俘,純屬自己作死。他受到權閹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同時又孤軍深入,同時又在路上出了很多么蛾子。可以說,是無數的偶然集合在一起,才造成了英宗被俘。

後來瓦剌軍攜俘虜英宗的餘威,進攻京城,在外地勤王的軍隊尚未到達的情況下,瓦剌軍尚不能得手。可見軍力對比的懸殊。如果當初英宗稍微謹慎一點,被俘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但靖康之變就不同了。當時,大宋的對手是金國。金軍是一路南上,從北方一直打到汴梁城。宋軍是抵擋不住的。

對於宋徽宗和他的兒子宋欽宗來說,這是一步死棋。因為軍力比不過人家,怎麼著都避免不了亡國之君的事實。

正因為如此,靖康之變才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恥辱,沒有之一。


趣談秘史


因為土木堡之變跟靖康之變的影響力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二者的歷史意義也截然不同。如果想更直觀的體會一下二者的區別,我可以打個比方。

用中華民國做例子。

土木堡之變。



打個比方,日本人是也先,民國是大明。

日本人騷擾上海,蔣介石決定御駕親征,率領二十萬精銳與日本人決戰,結果繞來繞去沒找到敵人,最終被日本人突襲,軍隊全軍覆沒,日本人生俘蔣介石。

日本人俘虜蔣介石之後,兵臨南京城下。南京的國民黨文武官員推舉李宗仁為委員長,率領剩餘部隊在南京城下與日本人決一死戰,最終大敗日軍,日軍沒撈到便宜悻悻而去。後來日本人還想用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談判,卻得不到好處,一年之後也就把蔣介石放了。

雖然這都是隻是打個比方,但是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這個嚴重程度:明朝打了個敗仗,丟了皇帝,但是並沒有傷筋動骨。重新立了一個皇帝之後又打了個大勝仗,重新立住了江山。

而靖康之變,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把靖康之變套到民國,大概是這樣的。

日本人攻破上海,兵臨南京,把國民黨守軍打的大敗,蔣介石為避禍而下野。雖然國民黨的援軍雲集,但是繼任者汪精衛對於打贏戰爭毫無信心,一來二去,下定決心投降。

在日軍的要求之下,汪精衛親自去日本軍營請降,日軍遂俘虜了蔣介石、汪精衛等所有國民黨要員。宋美齡和陳璧君(汪精衛妻子)被日本人俘虜後受盡凌辱,國民黨的所有財富、珍寶全部被日本人所得。南京城上下的財富被洗劫一空,女人被強姦男人被奴隸,最終日本人押著蔣介石、汪精衛,心滿意足的載著滿滿的戰利品而去。

這之後,僥倖逃得一命的李宗仁一路被日軍追殺,帶著一堆地方官,在重慶建立了國民政府。但是與日本人不敢交戰,只敢乞和,最終兩國以武漢為界,武漢以西歸中國,武漢以東歸日本。

感受到區別了嗎?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只是一次軍事上的大敗,損失了幾十萬部隊和一個廢物皇帝而已。但靖康之變對於北宋,則完全是亡國之難,而且不僅是亡國,還是最恥辱的亡國法。兩任皇帝和無數的后妃公主被俘虜,北宋朝廷裡的皇親國戚文武百官被肆意凌辱,整個國家尊嚴掃地。

而繼位的宋高宗,一點沒有收復河山的志氣,只想跪地乞降。從靖康之變開始,宋朝正式丟掉了北方江山,一半的漢人淪為了亡國奴,中國正式開始了偏安狀態。

這兩件事的歷史意義完全不同,土木堡之變只不過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而靖康之變終結了一個朝代,開啟了兩百多年的屈辱歷史,影響不可同日而語,自然知名度也就不同啦。


小約翰


我認為雖然都是皇帝被俘,但卻有幾處不一樣:

一、前景不一樣:英宋接手的是"仁宣之冶"後如日中天的大明朝;徽宗接手的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不斷黨爭走下坡路的北宋且自己聲色犬馬,寵信奸侫導致民不聊生。

二、作戰性質不一樣:金滅遼,金全盤接手遼政權,靖康之恥屬國與國之戰系民族矛盾;而瓦剌名義上受明冊封,屬於諸侯對抗中央,系內部矛盾。

三、產生原因不一樣:靖康之恥是宋金聯合滅遼使金看到宋的虛弱從而發動對宋進攻並滅亡北宋;而土木堡事件是王振減少瓦剌虛報賞賜造成矛盾並慫恿英宗效法成祖宣宗親征而造成的全軍覆滅。

四、過程不一樣:靖康之恥皇帝全無鬥志,左右反覆,屈辱求和。導致京城被破,束手就擒。且連累宗族、家廟、百姓等被擄,慘烈至極;而土木堡事件除英宗幾人被俘外,其餘人等均壯烈戰死,體現了氣節。而也先拿英宗要挾明王朝新立的景帝並不為其所動。

五、結果不一樣:靖康之恥對北宋是顛覆性的,也是漢民族的恥辱,而後建立的南宋亦是苟延殘喘,毫無氣節;而土木堡事件則是大明皇朝成長中的一個小插曲,不久英宗的孫子朱佑樘迎來了”弘治中興"並使大明國祚延續到1644年崇禎上吊煤山。

六、當事人結果不一樣: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擄至東北並行牽羊禮,後宮及公主們慘遭蹂躪,徽宗死後被點天燈,欽宗則屈辱墜馬而死;而英宗則被放回並奇蹟般復辟,並從懵懂少年變得英明且死後廢除了殉葬陋習,可謂功德圓滿。

有宋一代重文輕武,導致了"靖康之恥"和"涯山之戰"的慘狀,即使經濟再發達,也不過是他人的搬運工,讀宋史,一個字"慘"。皇明太祖高皇帝出身布衣,成於行伍,以剛猛御天下,歷代亦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真的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讀明史,一個字"硬"。


鄧武岡


答 | 獬執事

土木堡之變沒有靖康之變知名度高,是必然的。其實一個歷史事件是否為後人所熟知,除了本身的歷史意義是否重大之外,更多要看是否有足夠多的、與該事件有關的衍生作品。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並不比三國時期遜色多少,傑出的軍事家也比比皆是,但戰國的知名度卻被三國完勝。為什麼?因為《東周列國志》的影響遠遠比不上《三國演義》。如果情況倒過來,躋身於四大名著的是《春秋戰國演義》,而《東漢諸侯傳》則反相平平,那我們現在看的電影、玩的遊戲就將以戰國為一大派了。

但土木堡之變本身的歷史意義就沒法跟靖康之變相比,因為靖康之變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之後立刻改朝換代;而土木堡之變只是抓了一個皇帝而已。這邊皇帝被俘虜,那邊新帝就繼位了,明朝還是明朝,歷史的主線沒有因此受到太大的變化。

但更重要的是,與靖康之變相關的名人太多太多了。首先,被俘的皇帝裡有一個宋徽宗趙佶。趙佶何許人也?書法上獨創“瘦金體”,堪稱一代宗師級人物;花鳥畫自成“院體”,也是罕逢敵手。而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你說他有什麼亮點?

一個宋徽宗,能牽出一部《水滸傳》,這就不用說了。宋江、林沖、吳用、李師師,甚至高俅、蔡京……都是給宋徽宗打call的。請問與明英宗朱祁鎮有關的歷史、文化名人,你能說出幾個?

繼續。靖康之變還能牽出岳飛,一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相信很多人都會背。請問關於土木堡之變的詩詞,你會背哪一首?再繼續。靖康之變還能牽出《射鵰英雄傳》——郭靖、楊康的名字就是靖康之變點化出來的。

如果你不喜歡歷史,難道也不喜歡武俠?就算不喜歡武俠,金庸筆下那些名角,多多少少聽到過嗎?可以說靖康之變就是歷史事件中的全明星陣容,土木堡之變……你要怎麼比?


亞歐研究寮


因為土木堡之變遠遠不如靖康之變慘烈!

什麼是“土木堡之變”呢?這要從元亡明興說起。元朝滅亡後,逃出大都(今北京)的蒙古貴族,分裂為東西兩股勢力,即韃靼和瓦剌,他們長年爭戰,征伐不休,還不時出兵南下,騷擾明朝邊境。明成祖時,他遣使分別與韃靼、瓦剌通好。為藉助明廷力量對付韃靼,瓦剌首領馬哈木嚮明廷稱臣納貢,明成祖封他為王。

後來,韃靼勢力漸弱,瓦剌勢力漸強。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攻打明朝。當時的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草率領軍20萬,號稱50萬親征。由於長途跋涉,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後來,又由於後勤不繼,決定退兵,結果在退至土木堡時,遭到瓦剌大軍的瘋狂攻擊,最後明成祖被俘,許多文武大臣戰死,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那麼,同樣是皇帝被俘,土木堡之變知名度為什麼不如靖康之變呢?原因如下:

一、兩變發生地點的重要性不一樣。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離京城北京雖說不是很遠,但也不是太近。而靖康之變發生在北宋京城開封,等於是將人家的國都破了,奪了,重要性不一樣。

二、兩變的慘烈程度不一樣。土木堡之變雖然皇帝被俘,大臣被殺,但無論數量和程度,則遠遠不及靖康之變慘烈。靖康二年(1127),金人在消滅了大量的宋朝軍隊後,攻破北宋首都開封,在開封燒殺搶掠達四個月之久,然後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皇族、妃嬪、大臣、甚至能工巧匠等三千多人,全部押往金國。後來,宋徽宗、宋欽宗及很多其他人,都慘死在漠北。

三、兩變帶來的結果不一樣。土木堡之變,皇帝作了俘虜,但在於謙等人的奮力抗擊下,保住了北京,明朝並沒有滅亡。而靖康之變,上至皇帝,下至大小京官,幾乎是一鍋端,全部作了俘虜,加上京城被佔,金人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建立了偽政權,北宋滅亡。

所以,木堡之變知名度不如靖康之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帝國的臉譜


同樣是皇帝被擄,為什麼土木堡之變知名度不如靖康之變?沒亡國且翻盤

鄒劍川

作為一名作家、策劃人、歷史愛好者,垂直歷史自媒體撰稿人、運營者,回答網友問題。


土木堡之變,明朝尚且強盛,主要是領軍太監王振胡亂指揮。明英宗是個奇葩皇帝,後來被廢,還成功翻盤了,可謂命硬,你看他的諡號,英宗,英明神武,如有神助。其統治時期,明朝還是比較平穩、繁榮。

土木堡之變後,發生了于謙保衛北京城,是非常可歌可泣的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一場經典戰役。


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都被抓走了,兩人統治也比較昏庸腐敗,大臣蔡京、高俅們也是歷史著名奸臣、混蛋。


作為皇帝,宋徽宗也很著名,文人、畫家皇帝。那個時代文化發達,這個年代之前還有《水滸傳》這本書推波助瀾,

所以傳播廣,之後還有岳飛這樣赫赫有名的名將、民族英雄,所以這段歷史相當有名。

關鍵是北宋亡國了,而且皇帝被抓走了,宗室、後宮、公主們都被俘虜了,有的被強姦,有的成為慰安婦之類的,成為奴隸。皇帝也被狗一樣圈養,當做馬戲團的猴子,給人家做奴隸、僕人。這樣的歷史,在中國很罕見,也讓後世很多人覺得刻骨恥辱,以及非常難以磨滅忘懷,經常反思,經常思考。就是清朝腐敗,也沒出現這樣的事。清朝八國聯軍、圓明園事件也很著名了。


蘇白傳媒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知名度的高低是針對後人來講的。而後人瞭解歷史狀況的途徑,一方面來自專業書本,譬如教科書、文史研究類文字;另一方面,是一些經過演繹的劇本、小說、影視劇等等。因此,知名度的高低,取決於傳播的範圍,範圍愈廣,受眾層次越多。

土木堡之變,明朝並沒有因此而滅亡,而且大家的焦點都放在了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的于謙身上。且後來明英宗朱祁鎮又重新當回皇帝,他也沒有必要去過度宣傳這樣一件事情。靖康之難,北宋亡了,皇帝被抓了。中原的漢民族和金國女真族的仇恨。對於大眾百姓,文人,皇室,朝廷當局來講,國破家亡。都在受著欺辱,所以各種版本的故事都在流傳,故而知名度就高了。


1.重要性。土木堡之變也就是皇帝被抓,但大明依然是大明,對國家而言也就是出個糗,不過靖康之變那可是亡國啊,南北宋之分啊,這可就是國家的恥辱啊!

2.知識結構。對我們這種歷史知識渣渣而言,很多歷史都是被啥建構的,歷史教科書唄。翻翻中學歷史教科書就知道了,靖康恥那可是重點知識點,考試比重大啊,土木堡嘛,頂多也就是一個選擇題,所以當然不一樣了喂。

3.宣傳。讀書少,那宣傳的重要性就更明顯了嘛,土木堡之變有啥演繹故事,我還真不知道,但靖康恥呢,我去,不管是不是嶽爺爺寫的那首滿江紅肯定聽過吧,臣子恨,何時滅啊。並且,還要感謝金庸爺爺筆下的郭靖和楊康,這估計年輕人80%都知道吧,簡直洗腦利器啊,還敢說不知道?不過土木堡之變,沒聽說過郭土、黃木,楊堡吧。


鳶記


1、因為明朝最終還是戰勝了瓦剌,守住了江山;而北宋直接就亡國了!


2、因為明朝只是被俘了一個皇帝,而北宋是兩個,而且還是宗室大臣、皇宮貴族全被俘了。妃嬪公主飽受凌辱,恥辱到極致。


3、因為此後明朝最後贖回了英宗,而徽欽二帝卻客死北國。

4、因為明朝此後在國力和國格上還是高瓦剌一等,明朝君臣能挺起腰桿做人;而南宋居然卑躬屈膝的向金國稱臣,交歲幣,國格上低人一等,可悲!


5、因為明朝軍民同心,在於謙的指揮下擊退了外敵,而北宋居然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被金軍輕易攻破都城。


6、明朝有于謙,南宋有岳飛,雖然同樣是冤殺。但明朝沒有秦檜,沒有軟骨頭。

正因為這些,土木堡之變雖然可恥,但遠不及靖康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