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用户65969511


清史稿之中记载了皇太极的逝世:无疾崩,年五十二。皇太极死于壮年且是无病暴毙,死得毫无征兆,也没有留下遗诏。本来,长子豪格的确就是最佳的继承人,他当年34岁,成熟稳健,受到正黄旗和镶黄旗的拥戴,且有一身军功。但是手握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却不同意,于是这场皇位的角逐刚开始是在这两人之间展开的,而顺治只是一个意外的受益者。

多尔衮虽比豪格长一辈,但是年龄只比他大三岁,也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不仅仅是两白旗站在多尔衮这边,也有朝中重臣前来依附,在个人条件和背后势力上一点都不比豪格弱。在两人形成对立局势之后,朝中大臣例如图尔格、索尼、鳌拜等等重臣都站在了豪格这边,但是他们并不是一定是坚持豪格即位的,而是认定皇子继承的传统,这也为后来豪格最终失去资格、福临称帝埋下了伏笔。

豪格和多尔衮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一时间朝中人心惶惶,所有的亲王和大臣全都卷进这场皇储之争,若是擦枪走火必然有个你死我亡。为了避免这种内乱伤及国运,众臣们开始寻求第三种解决办法。

经过多日的协商,原本直属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首先表态,他们只能接受先帝的皇子即位,如果不是先皇的儿子继承王位的话,他们宁愿以死追随先皇。两黄旗看起来态度强硬,实际上已经做出了退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已经放弃支持豪格。

再看当时其他亲王的态度,代善模棱两可,称病在家,实则明哲保身不愿意加入这场政治斗争之中。而济尔哈朗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手握镶蓝旗,私下里他对豪格说他是拥护豪格的,得到了两黄旗的拥护。后来他又提出了让其他幼子继位的方案,毕竟幼子继承大统,皇叔来摄政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不仅仅多尔衮能接受,那些一心想要拥立皇太极后代的大臣们也能同意。

而这个时候多尔衮心中也知道他并非是大臣心目之中的最佳选择,如果来硬的,武力解决是不可避免的。这场商讨的会议一直持续了十天,最后的决议就是让6岁的幼子福临即位,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以达到两边势力的平衡。

只是不久之后济尔哈朗的辅政王就被多尔衮以强硬的手段撤了下来,作为对他不直接支持多尔衮即位的报复,也达到了自己独揽朝政的目的。等到多尔衮病死之后,顺治帝对济尔哈朗进行了表彰还赠与金册金宝。而那个一直将自己当做傀儡和玩物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顺治将他鞭尸泄愤,甚至将他的牌位扔出了太庙。


木剑温不胜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确实是差一点就当上皇帝了,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却让顺治继承了皇位。当时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留下遗诏,于是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统领正白旗的多尔衮,希望兄终弟及,让多尔衮当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黄旗和镶黄旗因为是皇太极的亲军,要拥立皇太极的子嗣当皇帝,他们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势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这个时候,千不该,万不该的豪格说了一句假意谦让的话,说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继位”,多尔衮就抓住这一点,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没话说。按理说,这个时候豪格失势,就该轮到多尔衮了,但是两黄旗的将军,比如鳌拜等等掀桌子了:“我们都是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愿从先帝于地下!”

这其实就是以退为进,逼着多尔衮放弃兄终弟及的心思。多尔衮看到僵持下去,双方没有好结果,最后双方各自退让一步,拥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因为顺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摄政,于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摄政。

但是济尔哈朗对权力没有多尔衮有兴趣,很快就被多尔衮成功的排挤出权力中心,多尔衮的权势,和事实上的皇帝一般无二。朝鲜的记载中有朝鲜官员对朝鲜国王说:

“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

在多尔衮摄政的巅峰时期,他甚至娶了顺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极的妃子,也是后来的孝庄文太后布木布泰。就连顺治皇帝也要称呼其为“皇父摄政王”。

但是娶孝庄也是双刃剑,一方面让多尔衮获得了无比的权势,距离皇位无比之近,但是也是约束,让多尔衮始终无法真的做皇帝。最后多尔衮因为过度劳累,酒色过度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就顺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权。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经史通义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爱新觉罗·福临像

有人说,6岁的顺治能够当上主要是因为多尔衮和庄妃的风流韵事,达成了协议,这就有点胡说八道了,多尔衮又不傻,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就送一个皇位做人情。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只用四个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大小姐给你慢慢道来:

爱新觉罗·皇太极 像

首先从皇太极说起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推举为可汗,并于1636年在沈阳称帝,国号大清,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清朝入关打下坚实基础。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时入关前夕,突然病逝,毫无征兆,年仅52岁。

(“端坐无疾而终”,皇太极原本是个精壮汉子,中年之后突然发福,陷入肥胖无法自拔,以至于战马只能驮他走几十里路就走不动了,而肥胖最容易导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极应是心肌梗塞或脑溢血之类的疾病)。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其中3个儿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儿子,封和硕肃亲王,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是第九子。问题来了,皇太极死时,豪格已经34岁,跟着皇太极屡立战功,而福临还没有成人,当皇帝的好事儿怎么就落到了福临的头上呢?


皇位争夺战!

其实,可汗选定最初采用的是贵族共和制,王位的继承只要是大汗的儿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继承权,人选由和硕贝勒们择优推举。

皇太极做了大汗后,就不打算这么干了,就想沿用汉人的继承方法,让儿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削弱贝勒们的权力,实现了大权独揽,本来,按照皇太极的计划,自己的儿子即位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到了最后,问题却恰恰出在皇太极自己身上,在世的时候,皇太极没有设立王位继承人,而皇太极又死的太突然,根本来不及留下遗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烦的事儿来了,皇太极计划的好好的子承父业又回归到了贵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争夺者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另外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顺治福临就不在计划中。

按照皇太极的计划,基本就把多尔衮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极既没有立皇储,也没有留遗言,所以,努尔哈赤的规矩仍然有效,这就给了多尔衮机会。

爱新觉罗·豪格 像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经战场,屡立战功,按照立长的规矩,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隶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们,当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何况,豪格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两黄的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为帝,兰旗济尔哈朗也是拥护。还有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鼓吹。加上双黄,正兰三旗在军事上实力,实力不弱。

爱新觉罗·多尔衮 像

而作为皇上弟弟的多尔衮,身为正白旗旗主,位高权重,手握重兵,而且两个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势力联合起来,把豪格压的死死,他们坚决反对豪格继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爷重臣都在崇政殿中,两大集团分毫不让,火力全开,争得是面红耳赤,会议陷入僵局,两黄旗为保胜算,派兵包围了宫殿,白旗的三位王爷,虽然没有带兵,但都是驰骋沙场多年,剑拔弩张,毫无畏惧,这个时候稍不小心就擦枪走火,动乱随时都可能发生。

孝庄文皇后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再这样争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内战之中,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即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辅政。(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福临的老妈孝庄文皇后找到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立福临,条件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同意了这个意见,但还有人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和孝庄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英雄一世,却有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嫂子孝庄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庄早意识到这一点,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候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继承地位。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无论如何,这个提议的妙处,恰恰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儿子的愿望;而福临不满6岁,多尔衮辅政,也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渴望,由郑亲王共同辅政,也对多尔衮是一种制衡,也可大小两黄旗的顾虑,所以,让福临继位刚好达到了权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会问,既然是选幼子,那皇太极还有6岁的高塞、10岁的韬塞等幼子,为什么偏偏是福临呢?

这就牵扯到了血统和出身的问题了。

皇太极当年征服了漠南蒙古,为了安抚漠南蒙古,实行满蒙一家亲,这是皇太极的国策,他的五大福晋都是蒙古人,而福临的母亲就是五大福晋之一的庄妃,福临也是皇太极尚在世的儿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统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统,对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笼络,也是对皇太极国策的延续,另外,福临作为五大福晋唯一的儿子,按照汉人的观点,算是嫡子了,由他继位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综合以上,福临继位,既能让各方势力接受,又能笼络蒙古族,所以,达到了势力的平衡,8月26日,福临登基,为顺治帝,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既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在位18年,1661年驾崩时还不满24岁,正当壮年的顺治驾崩,让人生疑,民间各种传说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为宠妃董鄂妃的去世对顺治帝打击太大,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就避开凡尘,遁入空门。董鄂妃本是顺治的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妃子,经常入宫侍奉王后,日久生情,与顺治帝坠入情网,襄亲王训斥董鄂妃却被顺治打耳光后忧愤而死,两月后,顺治帝封董鄂妃为贤妃,兄纳弟媳做为游牧民族的满人来说也不算多大的事儿。)


福临能当上皇帝,还有一种说法是本来推荐豪格当皇帝,豪格来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继位”的话,被多尔衮抓住,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就这样,豪格的继位权就被剥夺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刻,一句谦让的话随时都可以被人挡过去的,根本不可能成为豪格不能称帝的理由。


福临继位后,作为两个辅政王之一的济尔哈朗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多尔衮很快就独掌大权,几年后,多尔衮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将他幽禁起来,四个月后死于狱中。多尔衮逼顺治封他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在狩猎途中,追封“清成宗”,两个月后,顺治开始清算多尔衮,夺去封号,掘墓鞭尸,算是报了羞辱之仇。


(我是热爱历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欢探讨历史的话,那就算找对人了,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历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1643年9月21日,英明睿智的皇太极突然病故,死得很突然,并没有留下任何遗诏和只言片语。于是,一个敏感而重大的问题来了——皇位到底应该让谁来继,又是谁说了算?

候选人有8个,这些人号称“八大铁帽子”。

怎么来的呢?

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倚重八大铁帽子王进行统治。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的和硕亲王或郡王。清开国八大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顺治十二年改封为庄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从理论上讲,八位王爷都有继承大统的权利。但实际上,真正有实力争夺大位的其实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肃亲王豪格,一个是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

豪格

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虽然满人没有必须传位给长子的习惯,但豪格能竞争大位靠的不是长子身份,而是能力。他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因此,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皇太极麾下的两黄旗也大多支持豪格,索尼、遏必隆、鳌拜等这些两黄旗的重臣,大多去肃亲王王府表过忠心,表示愿意拥戴肃亲王。从双方的实力对比看,豪格占据一定优势。从当时的基本盘看,豪格有两黄旗的支持,自己本身掌控着正蓝旗,三旗有117个牛录,比多尔衮兄弟掌握的两白旗要多(两白旗时98个牛录)。豪格的优势还不止于此。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正红旗的代善,都略微偏向于自己。总之,豪格的机会看起来很大,胜券在握。

皇太极病故7天后,黎明时分,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传令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议商帝位继承人的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会议由皇族中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61岁)主持。

前面说了,豪格本来占据绝对上风,八旗里有五旗已经明显偏向他。可有两白旗当后盾的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兄弟三人,齐心合力阻止豪格上位。当时,多尔衮知道自己登位机会不大,立场从自己当皇帝变成了阻止豪格当皇帝。

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豪格继位的是多铎,他表示:就算不立多尔衮,按理也该立礼亲王代善(代善是皇太极的大哥)。可代善居然不干,理由是年长,精力不济。

会议陷入僵局。在这个关键时刻,豪格缺乏舍我其谁的霸气,面对多尔衮兄弟的坚决反对,面对两白旗的众志成城,退缩了。本来,这是一锤定音的机会,结果变成了你争我吵,没有定论。

这样一来,原来支持豪格的两黄旗也有点失望了。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和多尔衮达成妥协,退而求其次,不再坚持要豪格登基,而只要是皇太极的孩子,都可以。甚至,有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举动,意味着两黄旗可以放弃豪格,但绝对不会支持多尔衮。继位的皇帝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这是两黄旗的底线。

多尔衮看懂了,也看明白了,自己上位已经彻底没有机会了。不过,只要能阻止豪格登基,也不算是个太坏的结果。豪格呢?再次退缩,在形势还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做出让步,这让支持他的人失望了。豪格表示同意新方案,从皇太极的其他孩子中选择一个登基。郑亲王济尔哈朗趁机提出由6岁的福临继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曾经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豪格派和多尔衮派都没有异议。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及其支持者。

可以这么说,福临登基,是多尔衮和豪格互相角力后的一个互相妥协。豪格在明显占优的时候,因魄力不足,最终与大位失之交臂。多尔衮在自己实力不占优势的时候,果断调整策略,从争大位到阻止豪格争大位,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在这场大位争夺战中,有谋略的多尔衮压制了有实力的豪格,笑到了最后。

1.《清世祖实录》

2.《沈阳状启》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因为豪格装“高冷”,非要玩什么黄袍加身,结果将一道送分题生生做成了送命题!

爱新觉罗·豪格,皇太极长子,出生于1609年,母为皇太极继妃乌喇纳喇氏。

作为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豪格自幼跟随其父四处征战,在对大明、蒙古、朝鲜的战斗中战功卓著,可谓是有勇有谋。

(电视剧中的豪格——一枚鲜嫩小狼狗)

(真实的豪格——现实可能有点残酷)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豪格随即晋升为亲王,统领正蓝旗,备受皇太极倚重。不过豪格虽贵为长子,但满洲并没有立长的传统,所以豪格无法自动获得储君之位。

在后金建立之初,满洲贵族在政治体制上还十分原始,带有浓重地部落协商色彩。特别实在立储方面,没有建立可靠的传承机制。在先帝没有指认继承人的情况下,皇位主要还是依靠贵族大臣协商决定。

这一缺陷在努尔哈赤死时明显的暴露了出来,因为努尔哈赤在死时没有交代清楚谁来继位,导致其子侄为汗位爆发了激烈的争斗。最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获得了胜利,夺取了汗位。

但令人不解的是,皇太极在称帝之后却依旧没有明确一个继承制度,这为他死后的皇族倾轧埋下了隐患。

1643年皇太极和他父亲努尔哈赤一样,又是闪电般驾崩。

没有一点点防备

也没有一丝顾虑

你就这样消失在,大家的世界里

皇太极死前照样没有说明白谁来克继大统,由此引发了多尔衮和豪格对于帝位的争夺。

(《美人无泪》中的多尔衮,韩栋确实很帅)

(现实中的多尔衮)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龄上却还比豪格小三岁。

这叔侄俩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对皇位觊觎已久。

相对而言的,当时情形对豪格略微有利。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拥有两黄旗将领的支持。

当时的朝中重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都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希望拥戴肃王为君。

就连德高望重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同样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论硬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而多尔衮这边只有镶白旗和正白旗两个旗,总体实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

豪格却装了个大13。

在皇位协商的会议上,本以为胜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难以承担”后,竟然径直退出了会议,学起来赵匡胤,回家等着黄袍加身了。

但豪格这一走,会议的情形突然就急转直下。多尔衮和多铎立即抓出豪格的话茬,认定豪格无意于皇位,已经自动退出竞争了。

而豪格自己的离去也让他的支持者顿时懵逼了,真是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想使劲也使不上力了。

就这样两方僵持不下,直到两黄旗的大臣们带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为帝,也必须要由先帝之子克继大统,否则就来一场华山论剑。

眼见自己当皇帝是没戏了,多尔衮于是提出了个折中方案,即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而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

最终,这个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仅就此错失皇位,也为自己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导火索。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顺治帝福临,他的命运和他的名字一样,真是天福降临)


千佛山车神


因为无论豪格多少岁,多尔衮也不会让他顺利继位登基的。双方到了势如水火的程度,而让6岁的福临登基是无奈中的选择,福临“临危受命”懵懵懂懂的当了中和剂。

占些篇幅,咱们推一下:

当初代善被废后,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商国事。

四小贝勒:

大贝勒阿济格、二贝勒多尔衮、三贝勒多铎、四贝勒济尔哈朗。

前三名,多尔衮、阿济格、多铎是同母兄弟,而且很明显,他们还算团结,可不像胤禛和胤禵,同母兄弟,见面也能咬出血来^_^(他们的亲疏来由这里就不讲了)

按“立长”的规矩,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按努尔哈赤的立下的规矩,多尔衮继位登基也能说的过去。

首先,多尔衮的第一身份自然是皇太极的弟弟,而且还是正白旗旗主,不仅位高权重,而且手握兵权,多尔衮的两个亲兄弟,同样也是旗主,连纵之下,势力不可小觑。

再说豪格:

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两黄旗不用想,自然是拥立豪格。

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都拥戴豪格。

镶蓝旗主济尔哈朗也想拥立豪格登基。

军事:(正黄、镶黄、正蓝、镶蓝四旗)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在皇位争夺的天平上多尔衮与豪格难分伯仲。

真打起来?这是两方阵营,甚至多尔衮和豪格本人也都绝不想看到的,他们代表着很多方方面面的利益,真的是他们间的个人私仇么,唉~

对于多尔衮来说,最大的阻力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福临即位,次年更年号为顺治元年(1644年)。辅政交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管理。(谈判的结果,作为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是拥护豪格的)

四年后,济尔哈朗因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被罚银二千,罢免辅政职务。


古今通史


这个事非常复杂,完全是清朝早期统治者之间博弈的结果。

皇太极去世,清朝权力真空,皇子、皇弟跃跃欲试竞争皇位

话说1643年9月2日,皇太极突然去世。当时,后金王朝已经改名为清朝,兵峰直指北京,明王朝的首都。

皇太极死后,造成了权力的真空。皇太极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三个夭折,剩下了八个。

《江山风雨情》中的皇太极

在这八个儿子之中,大儿子豪格35岁,叶布舒16岁,硕塞16岁,高塞6岁,常舒6岁,韬塞4岁,福临5岁,博穆博果尔2岁。

从这八个儿子的年龄来看,似乎是豪格应该是最佳人选。豪格能征善战,似乎能够带领清军更快的打败明朝。

但是,这里面还有两个潜在的人选,就是福临和博穆博果尔。前者的母亲是孝庄皇太后,后者的母亲是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秘史》中的孝庄

此外,那个时候的清朝还没有完全汉化,残存着女真民族的一些习惯特性,那就是皇位除了父死子继,还可以兄终弟及。于是,皇太极的弟弟们,多尔衮也成为具备最大可能性的一个人。

豪格VS多尔衮:双方成为最佳候选人

豪格这个人,第一,他年龄合适,35岁,正适合做皇帝。第二,能战善战,具有谋略,曾参加过九次对明朝的战争,还与多尔衮一起征讨当时草原上最厉害的势力——林丹汗势力,也正是这个实力,豪格最先被封为肃亲王,其势力与多尔衮等人实力相当。

最主要的,豪格手里还掌管着八旗军中的三个旗——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

不过,多尔衮的优势更大!首先,他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儿子,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还曾留下遗言,应该立他当大汗。但是,努尔哈赤死后,因为努尔哈赤大儿子代善支持了皇太极,导致多尔衮第一次争汗位失败。

其次,多尔衮有两个死心塌地的兄弟,就是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这三个人能征善战,手中掌握着三个旗。还有,功勋卓著,比豪格更有谋略。

豪格

按照清朝的规定,大汗应该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出,参加者主要是亲王和郡王。

第一回合:炮灰的搏击和多尔衮的进击

1643年9月26日,正是中秋节的前一天,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开始。会议由多尔衮主持。

会议刚开始,豪格一边的大臣鳌拜和索尼马上就说,要立皇子!多尔衮立即说,选大汗应该是亲王郡王来讨论,你们有什么说话的资格,给我出去。那意思,你们外姓人不要捣乱。鳌拜和索尼作为炮灰,完成了第一次的搏击,光荣下场。

多铎和阿济格开始发动攻势,立即站出来说,应该立多尔衮。多尔衮内心很开心,他觉得,凭三兄弟的声望和影响,再加上三个旗的军队,自己肯定可以被推举为皇帝。于是,还装模作样的谦虚了一下,说别,我哪有资格。

这时候,多尔衮问郑亲王济尔哈朗,您老的意见。多尔衮心想,要是济尔哈朗表示支持,那似乎这场战役就大获全胜了。

沈阳故宫

可没想到的是,济尔哈朗说我主张立皇子。多尔衮等人开始感觉到大事不妙,怎么这些人都不过来支持我,都支持皇子呢?

第二回合:多铎使用迂回政策,豪格假装谦让与皇位擦肩而过

多铎等人意识到,这个时候,不能太露锋芒坚持推举多尔衮,这样会招致大家的反感甚至反弹。

多铎马上对礼亲王代善说,我们立您当皇上吧。这是把礼亲王放在火上烤啊!

礼亲王也不傻,马上说,我都六十岁了,皇太极五十多岁就死了,你们找一个六十多的当皇上?这不开玩笑么!其实吧,我也主张立豪格。

多尔衮等人估计此时心中奔过了无数草泥马,我擦,豪格人气高涨啊,简直是要获得全票。

此时,估计豪格心里乐开了花,说不定内心已经开始筹划应该怎么登基了。豪格这个人,也不是那种孟浪的人,他觉得,表面上应该要谦虚一下,就说,哎呀,我福少德薄,不能当此大任。

李光洁版多铎

他以为,大家都会跟以前皇帝登基那样,三次跪地跟他说,为了江山社稷,请他坐上大位。他一再推迟,既说明了自己不是一心觊觎权力,也说明我这是不得已,被大家推举的,能够服人。

可是豪格就忘了,这里面有三个捣乱鬼。多铎一看,哎哟,有转机!马上就说,我同意豪格的话,他就是福少德薄,不配做皇帝。豪格目瞪口呆,我擦,我就这么谦虚一下。但是,福少德薄是你自己说的,豪格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第三回合:两黄旗士兵出动,为豪格助阵!

此时,豪格手下的两个黄旗马上站出来,打算推波助澜一下,说今天我们必须要立先帝的儿子,不然谁都不许走,我们全部在这里自杀,为先帝殉葬。

没想到,这一剑拔弩张的趋势却被礼亲王给四两拨千斤给化解了。礼亲王说,我老了,这个会我也不参与了,你们爱立谁立谁,完事告诉我一生就可以,我现在去给皇上磕头去。

八旗服装

多尔衮哥哥阿济格此时也要临阵脱逃,马上说,我只同意立多尔衮,立谁我都不同意,然后扬长而去。阿济格这话,就如同我们现在说,如果你们不立多尔衮,我保留我不同意的权利,但我服从,这话毫无约束力。

第四回合:双方开始妥协,福临被好运砸到了头

这时候,局面开始僵持,豪格的两黄旗和多尔衮的两白旗士兵气氛越来越紧张,似乎马上就要刀兵相见。

还是郑亲王聪明,他马上说,哎呀哎呀,既然豪格福少德薄,大家又同意立皇子。我的意思,立福临当皇帝吧。

郑亲王想找个大家都没有意见的人,以此化解危机。多尔衮等人一琢磨,大家都反对我们,似乎也只能这么办。好在福临小,我现在又军权独揽,他们孤儿寡母的,说不定我也有机会再次夺得皇位。于是,多尔衮立即表示同意。豪格呢,也表示同意,毕竟那是自己的弟弟,把皇位给他总好过给自己的叔叔。

就这样,福临当上了皇上,也成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

皇位,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砸到了福临的头上。


兮兮说事儿


1643年51岁的皇太极死了,《清史稿》说他猝死,《李朝实录》说他风眩病死亡,死前并未留下传位诏书,也没指定皇位继承人,所以顺治皇位不是皇太极传的,而是当时清廷各派势力妥协的结果。

皇太极画像。

清朝前期的皇帝权力不集中,努尔哈赤搞了个八王议政,这几个议政大臣才是决定国家大事和皇位继承人的权力中心,当年努尔哈赤死时,也没传位给谁,八王议政后稀里糊涂的让势力最弱的皇太极当了皇帝,这次皇太极暴死了,几个议政大臣明争暗斗,最后将皇位又落给了6岁,最弱小的福临了。

豪格画像。

由于后金的汗位继承实行亲王共治,也就是说皇位只要是努尔哈赤的儿孙都可以继承,这就意味着皇太极的兄弟和儿子们都有继承权,其中好几个都是八王议政里的议政大臣,当时皇位候选人共13人,不但有资历最老的礼亲王代善,但都快70岁了对皇位没兴趣;还有势力最强大的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兄弟三人都是亲王,是亲兄弟;皇太极儿子里成年的只有皇长子豪格了,他是大福晋所生,已34岁了,由侧福晋生的只有6岁的福临了,还有些成年的皇子但都是庶福晋所生,母亲地位低下不在入选内。

图为多尔衮画像。

所以入选人多,但到最后基本是皇长子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争皇位了,双方阵营一度到了出则带剑入则严密守卫的剑拔弩张地步,生怕另一方军事造反。后来在反复议政过程中,以索尼和鳌拜等大臣认为有皇子就立皇子,没皇子才立亲王,多尔衮看着自己皇位再次旁落,决定丢皇位也不能丢权力。

顺治画像。

多尔衮就选了九皇子福临,只有6岁需要自己辅政,又是侧福晋所生血统没问题,在获得更多旗主支持后,极力扶植福临上位,豪格在跟叔叔伯伯斗争中败阵下来,原因很简单,一个34岁的皇子登位后,大家前途灰暗,如果一个6岁小孩登位后,老家伙们继续吃肉喝汤,必选福临了。


图文绘历史


皇太极去世,他的长子豪格34岁,为何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针对此问题有书君首先说明下:建立大清帝国的皇太极,在没来得及确立合法继承人就一夜猝死了。

那问题就来了,帝王岗位向来竞争激励,34岁经验丰富的长子却竞争不过6岁的顺治也是出奇,其中的玄机是什么呢?

1、有继承帝位能力的人选


古时帝王产生一般是子承父业,或是兄弟接班。皇太极有8个儿子与众多兄弟。皇位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坐。在当时竞争这个岗位有4个人比较有实力,其中3个是皇太极的儿子:长子34岁的豪格、6岁的顺治(福临)、2岁的博穆博果尔及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多尔衮。

从这4人资历与竞争实力来看,最有可能胜出的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倚重的多尔衮。年仅6岁的顺治与2岁的博穆博果尔似乎取胜机会不大。

2、强大的帝位竞争对手


年仅34岁的豪格不仅人才出众,而且功勋卓著。连续两次参加征服蒙古的战役,被授予贝勒。皇太极继位后,又连续9次参加攻打明朝政府的行动,并掌管两个黄旗与一个正蓝旗。

竞争对手多尔衮也不弱。比豪格小两岁的多尔衮,备受他父亲努尔哈赤地宠爱。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代理君主之位(因代善变卦,转拥皇太极)。

后来多尔衮做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功勋更不必说:攻必克、战必胜。而顺治才6岁,任何功绩与他挨不上边。2岁那个更别谈。

3、继承皇位的合法规则


豪格与多尔衮能力再强都需要经过个程序。按努尔哈赤遗诏规定办:就是皇位的继承要由满洲贵族来讨论。

满洲贵族说直白就是:皇太极在位时期封为亲王和郡王的人。当时被封的有7个人,4个亲王分别是:礼亲王 代善、郑亲王 济尔哈朗、睿亲王 多尔衮、肃亲王 豪格;3个郡主:英郡王 阿济格、豫郡王 多铎、颖郡王 阿达礼。

在这7个人当中,多尔衮至少可以得到4张票权,看起来占比较多优势,豪格略逊些,照这种情形来看顺治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4、面对比继承皇位更重要的任务


这个皇位争夺看起来似乎很激励,但并不惨烈。为什么呢?因豪格与多尔衮相同的梦想:统一中国。(加粗)他两心里也都非常清楚,这是当下摆在他两面前最重要的任务。

此时大明正面临着解体的危机,而大清则是坐收渔翁得利关键时期。他们不可能为争夺皇权,发生两败俱伤、你死我活的败局。这也是所有满洲贵族与八旗官兵都不希望看到的。

做为实力最强的多尔衮,即便为这个帝位等待了17年。但做为一位久经沙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的他心如明镜:大清帝国刚建立不久,绝不能因双方争皇位而致大清帝国的未来于不顾。

5、皇位竞选前的共识


做为皇太极的正牌宠妃、顺治妈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对于皇位的竞选能熟若无睹吗?当然不能,这不仅有关清朝前途命运,而且也有关她们母子和蒙古贵族的利益。

虽然孝庄本身地位以及代表的蒙古贵族的势力让她有足够的资本,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因利益共同化,她争取到了,在当时具有最强实力的两黄旗核心人物的支持。

两黄旗的实力凭着皇太极在位17年的苦心经营,已在满洲八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若顺治继位,两黄旗地位依然可保持岿然不动。但若豪格继位,他所掌控的正蓝旗可能会凌驾于两黄旗之上。

6、帝位继承人的最后角逐与揭晓


皇太极死后第5天,七人首脑会议正式召开。没想到豪格阴差阳错取得多数的票权。惊喜来得太过突然,豪格学习尧舜禹谦虚的说:"哎呀,别立我呀,我福少德薄,立谁都成,就是别立我。”

这句致命的话让豪格彻底失去称帝的机会。

老谋深算的两黄旗代表,借势并坚持主张“立帝之子”,并建议:豪格除外,另7个里,立比较有资格的顺治。多尔衮虽想称帝,但迫于形势加之为了大清未来也表示同意。

6岁顺治就这样顺利上位,在当时看来,顺治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首先大家都希望立皇太极儿子为王。体现满族统治集团中皇位应父子相承、皇权须不断加强,人心所向的历史趋势。而且顺治是皇太极正牌、且极为宠爱的孝庄的儿子。

最重要的是:促使满蒙之间的团结。同时成就多尔衮一世英名,让孝忠皇太后名流天下,并促使大清帝国一步步走向辉煌。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清朝皇权从皇太极开始出现一个转变。皇太极是清朝的正式创建者,同时也是清朝为数不多的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即天聪(十年)和崇德(八年)。虽然看似简单的两个年号,但却可以看作是清代汗权和皇权的分界,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年间,汗位的选举受到八王的干涉。皇太极天聪年间,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八王权利,如蓝旗事件;而崇德年间,皇权已经得到很大的巩固,八王对皇权的干涉已经很微弱。这是背景。

接下来说正题,皇太极共有十一子,但在天聪年间,仅有五子,其中次子、三子均早夭,故天聪年间实际上只有三子,即长子豪格,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天聪元年已经十九岁,四子叶布舒,天聪元年生,五子硕塞,天聪二年生,并且豪格战功赫赫,生母又为皇太极的继妃乌拉那喇氏,按道理是皇位继承人不二的人选,但最终未能承继皇位,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豪格与其父皇太极的关系不好,二者之间的相处并不融洽,这在清实录中多见记载,如言其与岳托私相勾结,“怀异心以事朕”,这应是皇太极储君之位始终不曾属意豪格的重要原因;

其二,本来豪格之母为皇太极继妃,豪格也算嫡子,但在崇德年间,皇太极在完成皇权的转化之后,也开始着手整治后宫,最重要的就是建后宫五宫,五宫实际上表明嫡庶之别的重新洗牌。五宫之中,中宫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东宫关雎宫大福晋宸妃博尔济吉特氏;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博尔济吉特氏;东宫衍庆宫侧福晋淑妃博尔济吉特氏;西宫永福宫侧福晋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很遗憾,

五宫并没有豪格的母亲,也就是说在这场洗牌中,豪格已经不再是嫡子了。

本来与皇太极的关系就不融洽,又丧失了身份上的优势,其最终失位也是在所难免。

反观福临,恰恰又体现清初的嫡庶之别。在皇太极册封的五宫后妃中,中宫皇后无子,关雎宫大福晋宸妃生皇八子,西宫永福宫庄妃生皇九子,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生皇十一子,也即皇太极嫡子也就这三人。

其中皇八子相当于嫡长子,所以在其出生时,皇太极曾因此大赦天下,也是清朝第一次因皇子出生而大赦,并且直接称其为“皇嗣”,已经隐隐有让其承嗣皇位之意。但不幸皇八子早夭。

那么,皇九子福临,也即后来的顺治皇帝,也就成了事实上的嫡长子。皇太极在皇嗣夭折后,也正是明清抉择的关键时期,并未再有建储的相关举动,直至其去世,经多方协商,最终确立福临继承皇位,显然除其他因素外,其身份尊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在皇太极死后,曾先后有豪格、多尔衮、多铎、代善等多种方案,但因为各方坚持立皇太极之子,且皇太极所掌握的两黄旗的鼎力支持,又加上福临之母孝庄为主的后宫力量的加入,才最终确立福临即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