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黑木讀書


我的理解是:
不可直接生硬地讓老百姓知道“大道”,而是春風化雨,讓他們感受和體會到。

先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2016年創業的時候,有一天我們把基層員工和管理層叫到會議室,討論公司的願景。

我們以為大家會很興奮,結果被狠狠打臉。

銷售員和經理們不但不感興趣,反而一頭霧水。

有個女孩子不耐煩地說:“還要討論多久,我還有幾個客戶電話要打呢!”

現場氣氛冷到冰點,我們不得不結束會議。

原來除了公司核心層,基層員工和經理們最關心的根本不是願景和規劃,而是這個月該幹什麼,今天該幹什麼,甚至上午、下午要完成什麼任務?

結合《論語》來看,如果說“由之”是步驟,“知之”是結果的話,他們顯然不關心結果,換句話說,員工不關心也無法理解創業者心中的願景。

老百姓之於“大道”也一樣。

但是,儒家終極目的是必須讓老百姓也明白和知道“大道”,就好像必須讓員工知道公司的願景一樣。

怎麼辦呢?

要達到這個終極目的,“直接告訴他們”只是眾多方法中的一種,而且最沒有效果。

我們可以採取更好的辦法,比如下面這兩個步驟。

步驟一:先不告訴原因,只讓他們按部就班去做

基層員工是“民”,創始人是“統治者”,這個案例就是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以,告訴老百姓做什麼和怎麼做,然後讓他們照著做即可,不可以也沒必要使他們知道為什麼。

這不是奴役和愚民,這是由老百姓的特性決定的。

《論語》中把人分為三種,上智、下愚和中人。前兩類人“不移”,上智早已入道,態度很堅決,所以不用講。下愚無論如何都不會入道,講了也沒用。而中人則可上可下,是需要爭取的對象。

很顯然,在那個時代,絕大部分老百姓屬於“下愚”或者“小人”。

既然屬於“不移”的群體,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照著做,而不用苦口婆心地去解釋,就好像醫生不用跟病人講解手術的原理而直接動刀一樣。

說一句題外話,因為“下愚”和“小人”這些帶明顯歧視意味的概念,很多人對儒家和《論語》嗤之以鼻,口誅筆伐,豈不知這兩個概念並沒有歧視的意思。

他們自己搞不清楚概念,卻對孔子一頓亂批,讓人無言以對。


步驟二:將大道內化在按部就班的步驟中

前面說過,必須讓老百姓明白“大道”,不過,得換個方法。

回到我的故事。

後來我們改變策略,不再開討論會,而是將願景變成可量化的目標,包括年、月、日目標,細分到每個人的工作中。

同時,把“優質服務”的價值觀,變成客戶回訪和滿意度調查,並且每月評出“最美服務獎”,給予物質獎勵。

結果大家積極性非常高,同時,對於公司的文化和願景也有了親身的感受。

這時我們再宣傳公司文化和願景,就水到渠成了。

《論語》也是如此。讀《論語》最怕讀一章死守一章,不觸類旁通。請看下面這段: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論語 堯曰》

君子不需要講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而是先思考清楚,再順著老百姓的利益,以及每個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工作,讓他們照著做。

這時,我們就會發現,雖然沒有告訴老百姓“為什麼”,但“為什麼”早就內化在事先設計好的事情中了。

老百姓做完了之後,既可以得到實際利益,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大道”的存在。

這時,教化的方式由“直接告訴”變成了“讓他感受體會到”。

所以孔子說: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就是孔子的做事風格,只要微風吹拂,草就能夠感受到風,就會受到好的影響,發生好的改變,並最終領悟到大道,雖然他可能說不出來。

這就是《大學》親民的做法,而不是站在旁邊用喇叭喊:“草啊草,向左倒,草啊草,向右;飄。”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歡迎您給我留言。 我是作者陳橋,堅持原創,傳播傳統文化。


作者陳橋


孔丘學說是專制愚民統治術!

周公旦《周禮》的儒家為專制統治者愚民而生,孔丘至所以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聖人,是因為孔丘集西周專制毒文化之大成,成為專制統治必備統治術。

孔丘的儒術裡,既沒有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沒有對自然科學的認知,更沒有對人類世界觀的認知,只有對人的社會地位高低,依照權利大小分貴賤之分的排序和無條件屈從,和原始社會血緣宗親的長幼序別的倫理服從。從而剝奪了人性、良知、和創造性思維,整個國家和社會及家庭,無處不在的奴役和順從,扼殺了人生求知權利和天份,讓人變成了會說話的奴隸。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是專制社會的最真實寫照。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國不分,家是國的,人是國的,國是皇家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反映孔丘儒術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統治關係,從孔丘這句話裡,可以知道,底層的民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志任其驅使,不能讓他們明白國家人生的道理,儒家顛倒家與國的關係,官與民的關係,人與家的關係,把他們被無償剝奪,反而感謝剝奪他們的統治者,統治者不能也不讓他們知道人生來就有的權利。統治者以此愚民術,來維護和延續其人治的社會,保護皇帝家天下的專制權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論語》中的一句,出自《泰伯》篇,第九句。對這句話的解釋,存在著很大爭議。爭議的最根本原因,是由於斷句的不同,意思就會發生變化。最一般的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此斷句翻譯一下,意思是這樣:

對於老百姓,只能讓他們照著(統治者的)命令去做,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按這種解釋,可以理解為這是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按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七O級工農兵學員的解釋,“它充分暴露了孔老二敵視勞動人民的反動本性和害怕勞動人民的虛弱本質。”因為在人民起義的遍地烽火之下,“孔老二為了挽救奴隸制的覆滅,向奴隸主出謀劃策,要他們禁止人民學習革命道理,防止人民知道他們的陰謀詭計,要他們想方設法欺騙和愚弄人民。”

當時的這種解釋,是有其時代背景的,五四之後,孔子的儒家學說,成了封建統治文化的代名詞,孔子本人,也成了中國近代落後捱打的替罪羊,要進行文化反思,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必須被打倒。如果不打倒他們,上千年文化慣性所形成的話語權是很難被剝奪的。於是,孔子成了被打倒的對象,既然被打倒了,他所說的一切全成了錯誤的,反動的。孔子思想中所包含的進步的合理的因素,也被一起打倒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是愚民的,成了天然正確的。於是上述的解釋,就成了標準答案。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漸漸復興,人們也慢慢認識到之前文化反思中的矯枉過正。人們在批判儒家的時候,把其優秀的東西象澡盆裡的孩子一樣給倒掉了。所以,這些年來,傳統文化強勢迴歸之下。人們對之前某些正確答案又產生了懷疑。

類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討論,正是在這樣背景下提出來的。

孔子做為人類歷史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難道他的思想中真的包含著愚民的成分嗎?許多人產生了懷疑。於是,又重新審視和解釋這句話。斷句的不同,造成意義的不同,就成了一個著手點。

上面的解釋,也可以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第二種可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種解釋是,老百姓自己做的好,就順其自然;如果他們做的不行,就要使他們明白(為什麼要做好,或是如何做好的道理)。這樣一斷,就沒有愚民的意味,反而是教化老百姓了。

還有一種可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和上邊差不多:老百姓可使,就隨他去;不可使,就教育他們(使他們可使)。

這樣一弄,孔子愚民的思想便不成立了。

我是不相信孔子有愚民的思想。因為這種思想和孔子的一生行事不相符。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創私學的人。也就是說,在他之前,只有貴族才有學習的機會,從孔子之後,才使得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孔子做了這樣的事情之後,我們還認為他愚民,是不是有點虧心呢?

我翻了一下《四書集註》,發現對於這句話,朱熹的斷句也是“民可是由之,不可使知之”。朱熹的解釋是:“民可使之由於是理之當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朱熹是大學問家,話說的有點難懂,意思是說:“做為統治者,如果你知道這個事應該這樣做,就讓老百姓這樣去做。至於為什麼這樣,沒必要告訴他們。”朱熹的解釋,似乎印證了孔子的愚民。但實際的情況不是這樣的。我的理解是,做為統治者,當社會面臨一個新的發展走向的時候,統治者應該告訴老百姓往那個方向走。原因不用告訴他們。這並不是因為愚民,而是沒有辦法,讓每個人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道理,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還有表現,比如在部隊中,上級命令你執行一個任務,理解也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執行,就是“由之”,而“知之”的事,可以慢慢來。

程頤的解釋也差不多,他的話很好理解:“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耳。若曰聖人不使民知,則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豈聖人之心乎?”程子的意思也很明白,聖人之意,不是不讓人知,而是辦不到。同時程子又說,愚民政策在現實中是有的,他們也利用了孔子的話,但那不是孔子的本意。

我覺得程朱的解釋是對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孔孟思想的核心是愚民百姓,二千多年了,毒害還在繼續,可悲的是國人還視孔孟為聖賢......!



旅行者68521336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創乙族稱:‘孔丘學說是專制愚民統治術。’

法家主張,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民也。

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韓非謂之:主臥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

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三綱理論——韓非謂之: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治常道也。

韓非子還提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主而誅臣,焉有過!

儒家的觀點恰恰相反,孔子曰: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在以臣道的標準約束臣子。就是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儒家還主張,把人民當奴才的暴君,必須誅殺。孔子謂之湯武革命。【革命一詞。最早有孔子提出】

孔子是反對專制獨裁的。


孔子曰:君子不器。器物的特性是隻有專業用途,而沒有靈魂和道德。孔子要求君子必須有思想,有靈魂,有道德。

孔子又曰:君子以振民育德。即啟民智,立民德。

孔子開啟民智,卻被不肖子孫顛倒黑白,惡意詆譭。

提倡愚民的,是法家。

商鞅有曰:“民愚則易治”,“民愚,則君以智而王”,“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

韓非又將這一分糟粕放大了十倍——“智者不以言教,而慧者不以藏書”,“民不越鄉而交,貴賤不向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

在法家看來,愚民是比刑法更重要的奴役人民的手段。可以有效地預防“國有十善,上無使戰”,和“儒以文亂法。”使人民成為“有目不以私視,有口不以私言,有智不以私臆”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原創乙族沒有讀過一本儒家經典,對儒家思想一無所知。就瘋狂地詆譭優秀的傳統文化。此類人渣不配為人。

此類人要麼是慕洋犬。要麼是被法家思想洗腦的愚民。

民智未開,中華文化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


楊朱學派


子曰:“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孔子是有教無類,只是一個傳播知識的教育工作的老師而已,作為一個老師對學習的態度,如飢似渴,廢寢忘食,從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耐心啟發,循循善誘,不應該感到厭倦情緒。所以說人們誤解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驅使、使喚。(由)字古代同“猶和猶”喝醉酒之後糊里糊塗的家犬。只要是有知識、有智慧的人,封建專制統治者就無法隨便任意驅使擺佈了。秦始皇嬴政開啟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政體統治,為了在朝堂之上不在有不同政見的聲音,扼殺一切對政權造成不穩定的因素,聽從李斯的建議,嚴禁民間文化知識傳播教育,發動全面焚書坑儒軍事行動。所以,縱觀古今,只有專制封建統治者最忌諱“儒家思想”而不是普通黎民百姓。為什麼,因為孔子不是“政治家”。所以、不會選邊站在封建專制統治者立場上的。


手機用戶5498255127


一句話,民心可愚!

士大夫的理想國是這樣的,天子垂拱而治,士大夫參與統治,具體事情讓刀筆吏去操心!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只需要讓他們知道該幹什麼去,不需要跟他們說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樣的框架是士大夫的天堂!但是其實到了現實的世界經常是破家縣令,滅門令尹。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民心不可愚!兔子急了也咬人!華夏的歷史幹啥我們為什麼發生這麼多的造反,農民起義呢?很簡單,愚民政策始終貫徹,野心家很容易煽動愚民,一旦裹挾流民造反就開始有聲有色了!

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秦始皇兵吞六國,混一四海,焚書坑儒!堵塞民智,結果劉項原來不讀書。。到漢朝石渠閣收盡劫灰!


我意縱橫1


孔老夫子說話不斷句,哦,不,是記述論語的人不斷句,結果搞成了斷句懸案。

怎麼解釋完全看心情,或者怎麼對自己有利就怎麼說,任意曲解、發揮、臆想,而這些,可能都早已偏離了孔老夫子原意啦。

最常見的,是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描畫的腹黑孔子,說的是孔子勸誡統治者採取愚民政策,掌握信息,奴役百姓,不要開化教育民眾,頗有些“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因為孔子歷來主張從禮樂的角度教化民眾,讓民眾昏昏然不懂真相,好好幹活,莫名傻樂就好!

這樣的解釋惹的一些孔門不高興了,認為這是曲解孔子的意思,因為孔子是大教育家,一直奉行教化民眾,讓人有獨立思考能力,怎麼可能又要矇蔽群眾呢?所以真實的斷句應當是這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就是老百姓懂得,你就放手讓他們幹,不懂得,就教會他們幹。

孔夫子真是聖人啊,管理不僅懂得放權,還知道賦能了,絕對的超前意識,偉大!

可是,又有人跳出來了,說,你這斷句也不靠譜,孔子的原意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什麼意思呢?老百姓可以驅使的,就由他們去,不可驅使的,就讓他們知道,然後變成可驅使。

真是有心機啊!

不過我倒覺得,以上斷句都不對,我的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啥意思咩?就是老百姓都可以驅使,不能放任自流,要讓他們懂得,誰才是老大。

你說呢?

我是喻派胡言,愛財如命的人力大叔,如果你覺得回答的不錯可點贊、評論、轉發,也可關注我瞭解更多內容!


喻派胡言


這一句話,是個文字遊戲啊!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如結合上文來看……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麼看就簡單了,不管如何斷句,永遠離不開禮樂的束縛,愚民的套路。所謂【禮】就是某些人代言天志而定下來的套路。天人合一?何德何能?天地之志在民,只有百姓共同的標準才是天志。一切法律和行為標準要以百姓為最高訂立者。而【樂】不是現在的藝術類音樂。是【禮之所及樂必從之】是規範百姓步伐的進行曲。

後世儒生為了洗白他們的先聖,習慣於把經書中的某些段落詞句單獨拿出來展示,但終歸改變不了儒家效忠君王干涉百姓的忠君愚民主張。

(這是我之前的文章,複製過來的)


浸淫之辭


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對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我只能用自已一點淺薄的看法,可以說妄猜聖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概意思可能是,黎民百姓可以讓他們順從,不能讓他們知道其中的道理,或者有人理解不能使人百姓變聰明,有智慧。如果按照這種理解,孔聖人就成了一位愚民者。

我個人認為,聖人不會這麼淺薄,他不會反對開啟民智的,否則他三千弟子大概不會有一個平民,所以他應該有其它意思。

古人斷句時,標點一變,意思大變,例如變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智之!這句話意思就變成,百姓可以讓他們盲目順從嗎?不可以!讓他們有智慧,或讓他們知道其中道理。

這就不是愚民的意思了。

也可能孔聖人的意思是禮,樂等東西,讓老百姓能去實踐就行,沒必要去弄清楚他們的來龍去脈,一是費時費力,二是,費勁也不懂。

人的聰明才智是有差異的。

一家之言,胡言亂語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