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原著中,李云龙最后有逃生的机会,但是他却选择了自杀,对此你怎么看?

亭轩历史故事


实话实说,电视剧《亮剑》拍到孔捷、丁伟和李云龙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毕业后,1955年9月,全都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后,全剧就此结束,结尾非常圆满,可谓皆大欢喜。

因为从后面开始,紧接着都是国内较为敏感的反某派、某某大革命、反击某某翻案风等运动,除了孔捷要求到边疆部队去,从而躲过一劫以外,耿直的丁伟失踪、赵刚夫妇以及李云龙夫妇最终皆以自杀来抗争,非常令人触目惊心。

所以小说写此等情节,能出版算是谢天谢地了,但电视剧就很难拍摄了,毕竟题材真的太敏感了,都是极力回避的,如同本文推送时,都需要严格审核,倘若触及了敏感词汇,文章就立马毙了,读者就看不到了。

小说中,李云龙是用楚云飞送的比利时FN公司勃郎宁M1910小手枪开枪自尽的,李云龙妻子田雨,在李云龙自杀后两天于狱中割腕自杀。

轰轰烈烈的某某大革命来了,李云龙的老战友批斗的、失踪的、下放的、自杀的,军长保卫部队军火库,免遭红某兵抢军火,仅仅是批斗,削了军权,李云龙都扛得住,但精神导师赵刚将军的死,给了李云龙沉重的打击,一腔热血瞬间变得冰冷。


于是,李云龙选择了一个独处的机会,用楚云飞相赠的勃郎宁手枪,给了自己一颗子弹,与其窝囊地挨批斗,在屈辱中生存,不如有尊严地死去,李云龙以死悍卫了军人的尊严。

其实,在李云龙自杀前,本来是有机会逃生的,段鹏曾将李云龙救出,只要李云龙想,完全可以隐姓埋名活下来,等待某某大革命结束,但是倔强的李云龙却放弃了,最终,非常爽快地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云龙,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根本没时间思考自己的抱负是什么,最终的理想又是什么,但在赵刚的影响下,逐渐对这个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

赵刚,自己精神导师之死,击中了李云龙的要害,拼死拼活打下江山,最终是这样的人生结局,李云龙的精神世界崩溃了,似天塌下来一般,所以他也不想活了,要追随老赵而去。

李云龙,是条刚直不阿的汉子,岂能忍受无尽的凌辱;李云龙,选择自杀,是个性使然;因为死对他,是最好的选择,与其屈辱地活著,反倒不如死去,来得他娘的痛快。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这个问题提的不好,因为《亮剑》是电视剧影响很大,而原著只能是参考了。特别是李云龙授衔后,此剧就结束了。再纠缠什么发展,结果,不符合电视剧原有思路。

按小说描述的当时政治背景,很多是靠主观臆断杜撰出来的。赵刚,在听了传达相关苏联二十大,赫鲁晓夫报告,竟然流泪,痛哭当时肃反扩大化的恶行。其实,起码我们党不会有这样的传达。因为历来对苏联的东西都是批判的接受,从来没有全盘肯定过。这样,赵刚又何来泪流满面,深刻反省理解呢?比赫鲁晓夫都理解的好,不是荒诞吗!

李云龙最后自杀,十分拙劣搞了个时代悲剧。那个时代,也是党领导的时代,特别是军队。李云龙悟性高,不可能不知道当时命令和政策,可能因为所谓憎恨那时的错误,就敢开枪、镇压?完全是对当时真实性恶意歪曲。就算他下令,或默认部属可以开枪,下面也不可能执行,有最高领袖命令在那里。什么命令?“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到了这份,敢动枪吗?不实事求是,任意扩大悲剧色彩,没有什么意思。

所以,《亮剑》讨论只能在电视剧范围内较好。超出了,和小说结合,特别是后面,没有什么正面价值。


张139558534


士可杀不可辱,在李云龙眼里,身为革命军人,不喜欢窝窝囊囊的死法,死也要死在杀敌冲锋的路上。解放后的蒙冤入狱,生性刚直的他本已憋着一肚子火,加上曾经一起战斗出生入死的兄弟如赵刚,孔捷等相继离他而去,人的意志力往往很脆弱,此刻的李云龙万念俱灰,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与其背负后人追究逃犯的骂名,不如留取清白在世间,这就是后来手下段鹏拼死救过他而自己不愿出逃的原因,还是应验了鲁迅的那句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时评人谢御宏1


一个人,一生追求自己的信仰,觉得那就是真理,是目标!深深印在心里!可是有一天,你发现那跟你想的,你以为的,大相径庭,你的世界观崩塌了!究竟谁错了,不得而知!



红方印装饰


那是作者都梁胡编乱造的。总提干嘛?


铁者刚正


你以为谁都像那个没有出息“战神”林秃子,仓惶逃跑摔死在温度尔汗呀!


792突击步枪


带兵的当逃兵怎么可能。再说心都死了,活着也得死于伤心。


找错字的人


自杀是对自己信念破灭的抗争,逃生那就是背负叛逃的罪名,不符合李云龙的性格。


用户2060772066144


没看过原著。不过那个年代我也了解一些。某些人说是信仰破灭。这绝对是无脑的污蔑。有这种想法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他们的自杀可能是对当时局势的失望、绝望,不愿意受辱等等,但绝对不是信仰破灭。


真诚地看着你


那是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和信仰破灭和绝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