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世民的贤德皇后长孙氏有怎样的故事?

冰蓝梦99


唐太宗李世民的贤德皇后长孙氏一直都是唐之后的封建王朝所推崇的榜样,后世的妃子不论是否喜欢长孙后都要标榜一下自己学习长孙后的贤德,至于真学假学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长孙后宁可节衣缩食、伤害自己也要满足丈夫的小妾庶子们

长孙后非常提倡节俭,并流传很多节俭的美名,但是,李世民的后宫妃嫔们以及庶子们都是服饰奢侈非常华丽,名臣马周为此上书劝谏都无果。

长孙后还是一个合格善良的主母,对丈夫的妃嫔们非常关心,某个不知名妃嫔生了病,贤德的长孙皇后宁愿把自己正吃的药停了,也要让妃嫔先吃药,为了让妃嫔早点好起来去侍奉丈夫李世民。

为什么不另外配药呢?因为我们的贤后节俭啊,再配一副药就要多花一份钱的,豫章公主的母亲生下公主就死了,长孙就亲自收养豫章公主,重视超过几个亲生孩子。

就是因为长孙后如此慈爱,所以“宫中无不爱戴”。

长孙后以身作则把主流引导到非主流

大唐脱胎于北朝,北朝妇女多悍妒可是史料有很多记载,什么北魏幽皇后给皇帝戴绿帽还不许皇帝有异心,北朝女人都是以“持御夫为妇德,以妒忌为女工”。女人们见面聊的都是怎么御夫,娘家妈婆家妈交代闺女媳妇都是要善妒,因为女人善妒才是北朝的主流。

贤德的长孙后以己身逆大潮流,坚决不嫉妒,反而非常大度,经常进献美貌宫女给丈夫。

虽然是结发夫妻,对丈夫李世民依旧是尊敬异常,“每言必候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

不像后世那个明朝的孝宗张皇后那样无德嚣张,孝宗服侍她吃药还不满意瞪孝宗冲孝宗发脾气,明孝宗那样的贱骨头还偏偏吃那一套,亲自上床搂着张氏喂药,自己想咳嗽一下都怕惊到妻子,下床去咳嗽完了再上床抱妻子,明孝宗夫妻真该向唐太宗夫妻学习。

贤德长孙后怀孕还不忘给丈夫寻求美女哪怕有婚约

贞观二年的时候,长孙后听说前隋通事舍人郑仁基有个女儿十七岁了,“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

我们贤德的长孙后当时正怀着高宗李治,还担心后宫妃嫔不够丈夫使用,又亲自访求得到郑女,献给丈夫李世民,本来皆大欢喜的事情,偏偏魏征那个不识相的老家伙跳出来反对。

陛下你都快三十个子女了,后宫中又有弟媳妇,还有韦寡妇,还有仇人阴氏之女,还有什么庐江王小妾,你够了吧,郑女已经有未婚夫了,怎么能不顾人家有婚约硬是拆散人家啊?李世民摸摸鼻子,啊!郑女有未婚夫了?我不知道了,那算了。

千古一后长孙氏亲自劝善妒的房玄龄夫人给丈夫纳妾

长孙后不但自己贤良淑德为丈夫李世民选美女,还召见善妒的房玄龄夫人,劝导她贤良,不要嫉妒,要主动给房玄龄纳妾,要让丈夫心情愉悦。

结果房夫人卢氏受北朝主流风俗遗毒影响太深,坚决不肯压抑自己的个性和情绪,不肯向长孙后学习,更不肯给房玄龄纳妾,为此李世民还下令赐毒酒【其实是醋】给卢氏,卢氏宁死也不学长孙后的贤良,真是个莽妇啊!

贤良皇后坚决不做牝鸡之晨的事

李世民经常和妻子讨论赏罚的政事,

长孙后谦恭的说自己是妇人怎么敢参与政事呢?李世民希望和妻子一起讨论,就自关自顾的说,我们的贤良皇后长孙氏就一言不发,坚决不做后宫干政的事。

后世明朝成祖徐皇后口口声声学习长孙后,却一点没学到长孙的精髓,长孙不参政议政,长孙劝大臣夫人要柔顺侍夫,徐皇后呢竟然劝大臣夫人要参赞丈夫,竟然鼓励女人搀和丈夫的事,“诸命妇可不有以翼赞于内乎?”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猴格说

如果这个世界多一些长孙皇后这样的贤德女人,少一些房夫人张皇后徐皇后那样嚣张的女子,社会就会更安定和谐。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理性交流!谢谢!

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微信公众号 猴格大人说历史 更改为 蛮大人说历史,敬请关注。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


猴格大人


翻阅史书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历史对女性的记载非常简略,而那些“有幸”被载人史册的,也大多是如夏朝的妹喜、商代的姐己、周朝的褒姒等等一水儿的祸国妖姬,很少有贤良的女性能够被史官们青眼相看并珍而重之地载人史册。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就是史书所记载的屈指可数的几个贤良女人中的一个。



唐太宗的妻子长孙氏,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长孙一族在北魏时就是皇室宗亲,在孝文帝改革时被赐姓长孙,长孙氏一门从北魏到隋朝一直都是人才辈出的钟鸣鼎食之家。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素有“一箭双雕”的美誉,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长期与突厥打交道,突厥人对长孙晨十分敬畏。

长孙氏的哥哥就是后来做了唐朝宰相的长孙无忌。长孙氏出身名门,又是幺女,长孙晟对她的婚事十分上心。当时,长孙氏的伯父长孙炽非常欣赏唐国公李渊的妻子窦氏。窦氏在年幼时曾经劝说过舅父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在古代,女子能够从大局出发,提出这样的见解,说明这个女人是非常有远见的。



抱着这样的看法,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聪慧的女人教养出来的子女必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就劝长孙晟不妨与唐国公李渊结亲,婚约刚定下来没多久,长孙晟就去世了,长孙氏和哥哥长孙无忌、母亲高氏被同父异母的兄长给撵到了舅舅家。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是个厚道人,对妹妹和妹妹带回来的一双儿女非常亲厚。就这样,长孙氏就和母亲、哥哥一同在舅舅家生活。

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跟李世民志趣相投,关系挺不错,两个人经常来往。高士廉一看,李世民一表人才,是个不错的男孩子,又知道了长孙晟之前给两家订下婚约的事,便想着促成一桩好事。于是,在高士廉热心的操办下,长孙晟的丧期一过,13 岁的长孙氏便和16岁的李世民成婚了,那时候年轻的长孙氏根本不会想到她走上的是一条母仪天下、至尊至贵的路。



安稳日子没过多久,隋炀帝就折腾起了第二次征辽战争,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担任督粮官,他的母亲窦氏也跟随丈夫一同出征,和他们一起出征的还有少年英雄李世民。不知是旅途规破还是体弱的缘故,到涿郡的时候,窦氏忽然病倒了,李渊化于政务,照顾窦氏的任务就落在了李世民身上。


可是李世民衣不解带地多日照顾也没有挽回母亲的生印”大业九年五月,窦氏因病亡故。李世民这边承受着丧母之痛,长孙氏那边也不好过,她视若父亲一般的舅舅高士廉因为和参与杨玄感谋反的兵部侍郎斛思政交好而被连累,遭到贬斥和外放。就这样,这一对小夫妻,一个沉浸在失去生母的悲伤之中,一个为舅父担惊受怕、寝食难安。这反倒使两个人的心更加贴近,两个人彼此安慰、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大业十二年四月,唐国公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第二年李渊任太原留守,负责镇压当地叛军。李渊赴任的时候留下了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带着李世民夫妇到了太原。偌大的唐国公府没了女主人,而有资格操持家务的长孙氏年仅十七岁。

还好李渊对于长孙氏这个儿媳妇非常信任,李世民也对年幼的妻子爱护有加,就这样,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明确的唐国公府开始谋划大业。长孙氏将唐国公府打理得井井有条,给在外奋斗的公公李渊和丈夫李世民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长孙氏还在太原附近出资修建了玄中寺,这一行为也起到了收买人心的效果,太原郡百姓对于唐国公一家的认同感大大增强。



晋阳起义后,李渊登基称帝,将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长孙氏夫荣妻贵,被册封为秦王妃。李世民在外东征西讨,长孙氏就在秦王府坐镇,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养育子女,尽到了一个贤妻良母的职责。

此后,李世民的南望随者他的战绩水涨船高,大有压过太子的势头。平定洛阳之后,缴获的金银珠宝自然有很多人眼红,许多贵妃都前来讨要,打算分一杯羹。可李世民毕竟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和部将们浴血沙场,拼死力战才弄来的宝物,凭什么给你们这群什么都不干的女人。

于是,李世民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这些眼巴巴地伸出手的妃嫉,把金银珠宝全部分给了自己的部下。这下可坏事了,本来本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就和官中的妃嫔联系不多,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本来就不如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现在还直接拒绝了这些妃嫉的要求,再加上李世民的部下与后宫妃嫔的亲属频频发生摩擦。很多妃嫔都与李世民交恶,时不时在唐高祖李渊耳边说几句李世民的坏话。

长孙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她不是不作为的人,丈夫捅的窟窿她去补,所以,长孙氏常常出人后宫,与妃嫔交往,努力把后官这条线给李世民接上,为李世民增添了一大助力。此外,玄武门之变时,长孙氏并没有在秦王府静候佳音,而是站出来和李世民一起行动,对秦王府的战士进行了一番鼓励。其实一个王妃的鼓励分量未必有多重,长孙氏此时出现是没有太大必要性的,战场毕竟属于男人。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玄武门之变,长孙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是一个鼓弄牛心的吉祥物,而是一个联络人。


玄武门之变毕竟是在官中,李世民若想控制宫中局分证政变一举成功,必然是需要内应的,谁来联络这些内以有长孙氏的身份最合适,既具有权威性,又行事方便,不容易引人怀疑,那么这个联络内应的人无疑就是常常在后官走动的长孙氏了。由此可见长孙氏在这场政变中所起到的作用远比正史中记载的要大。

玄武门之变以秦王李世民的全面胜利告终,很快李世民被封为皇太子,长孙氏随即被封为太子。李世民继位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需要注意的是,长孙皇后虽然并不涉足朝政,但李世民却在很多方面都受到长孙皇后的影响。

长孙皇后为人比较仁厚,唐太宗有时急躁易怒,芝麻大点的事都能够触怒他。有一次,唐太宗心爱的马突然死掉了,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气急败坏的唐太宗迁怒到了养马人的头上,打算把这个养马人杀死,养马人心里就别提多委屈了,连忙跪地求饶。

长孙皇后没有直接为这个可怜的养马人求情,而是对唐太宗提起了之前两个人一起看过的一个故事。齐景公因为马死掉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齐景公允许他陈述养马人的罪名,齐景公应允了他的请求。晏子便说:“你这个养马的确实该死,你把马养死了,辜负了国君对你的信任,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国君因为马死了要杀人,让老百姓知道了,必定会认为我们的国君暴戾凶残、不可信服,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国听说这件事之后,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君和国家,甚至有可能前来攻打,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了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荒唐,便赶忙赦免了养马人的罪过。

唐太宗又不傻,自然能够明白长孙皇后在通过这种方式谏他,所以他就把养马人赦免了。

说起长孙皇后劝谏李世民,最为出名的一件事便是“朝取进谏”了。李建成被杀之后,他的属下魏征被李世民收为已用魏征是个性情耿直的汉子,直言敢谏,就算是皇帝也不怕。仙常常在朝堂上把唐太宗李世民说得灰头土脸,无地自容。

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堂上又一次受到魏征的羞辱,下朝之后怒不可遏的李世民跑到长孙皇后那里大发脾气:“我将来一定要找个机会把魏征这个乡巴佬杀掉!”长孙皇后非常诧异,就问怎么回事儿,李世民对着妻子诉起了苦:“魏征那家伙老是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羞辱我,搞得我堂堂一国之君很没面子!”

这种情况下长孙皇后该怎么办呢?按我们常人的思维就是上去劝两句:“你是一国之君,不要跟他一个乡巴佬计较那么多!”让他消消火,打消这个念头,或者是帮着李世民骂两句“魏征这货,怎么这么不懂事”之类的。可这些和长孙皇后的办法相比,实在没什么创意,长孙皇后没有直接劝他,而是跑去换了一件衣服。这衣服不是平常穿的衣服,而是朝服,朝服一般是用于参与重大庆典之类的仪式。

唐太宗一看觉得奇怪,什么情况,我跟你诉苦呢,你居然跑去换衣服,你这样摘得我很没有倾诉感啊!再一看,长孙氏居然换了朝服,这是要演哪一出?只见长孙皇后郑重其事地对着唐太宗拜了一拜表示祝贺,唐太宗更摸不法清楚长孙皇后的套路了,问道:“你祝贺我什么啊?”长孙皇后巧笑嫣然,回答道:“我听说君明则臣直,现在魏征敢在朝堂之上仗义执言,不正说明了陛下的开明吗?我身为你的皇后怎么能不与有荣焉,不向你表示祝贺呢?

瞧瞧人家这说话的艺术,不动声色把唐太宗夸赞了一番,还帮魏征躲过了一劫。她说得唐太宗心花怒放,更加看重魏征了。有这样一个贤内助,李世民自然不必担心后宫争斗了,专心处理朝政、发展国家就好了。

长孙皇后平时喜欢读书,即便成了皇后也没有放弃这一爱好。她常常和李世民对坐看书谈史,畅聊古今,其独特的见解往往能够给李世民很大的启发。在吃穿用度上,长孙皇后一直秉持简约的理念和够用就好的原则,杜绝奢靡浪费,她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对于身边的几个孩子也如法炮制,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长孙皇后是个聪明的女人,知道月满则亏、盛极则衰的道理,所以当唐太宗几次想要将长孙皇后的胞兄长孙无忌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时,都遭到了长孙皇后的反对。长孙无忌作为唐太

宗的知交好友,本身就文武全才,又是国舅爷,他辅佐李世民尽心尽力,按理说授予大权也理所应当,唐太宗没有听从长孙皇后的建议。长孙皇后眼看唐太宗不听劝,她就把说服对象转为了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听了长孙皇后的劝告后,坚决不受宰相之位。而不予实权,长孙皇后李世民只好给长孙无忌高官厚禄,这才满意。长孙皇后此举正是担心外戚干政导致灾祸,后来的事实证明长孙皇后这一决定确实是非常明智且具有前瞻性的。

在帝后鹣鰈情深、君明臣直的初唐,政通人和、吏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在陪同唐太宗避暑九成宫时身染重疾,忧心忡忡的唐太宗请来普光寺法师县藏人官,为长孙皇后祈福,长孙皇后很快就康复了。然而在贞观九年,生母赵国太夫人的过世及太上皇李渊的驾崩,给长孙皇后带来了双重打击,此时,长孙皇后早年罹患且一直没有痊愈的气疾发作。次年,长孙皇后病情加重,药石无灵。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在太极殿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唐太宗为其复谥“文德”,我们在历史书籍中所见的唐朝文德皇后就是指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相比很多籍籍无名、湮没于历史长河的女子来说,她的生命价值不能浅薄地以年龄来衡量,她的人生所达到的高度也是后世许多皇后都无法企及的。


每天叨一叨


长孙和独孤都有很厉害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