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渡阴平时只剩下2000残兵,那么他是怎么灭掉有60万人的蜀国的?

蓝星随笔



邓艾两千残兵,为何能灭掉六十万人的蜀国?

阴平渡,看刘家丢帜,汉祚失宫。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曹魏重臣,精通谋略,善于用兵,文武全才,也是曹魏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对内颇有建树,兴修水利,大肆屯田,发现经济。对外曾多次成功防御蜀汉姜维的进攻。263年秋8月,司马昭调集三路大军共计十八万伐蜀,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共计三万余人,驻守祁山武街、阴平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西路军有邓艾率领,共计三万余人,直接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


东路军共计十三万人,由钟会率领,兵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攻汉中。然而主力钟会部却被姜维阻隔在剑阁,邓艾密谋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得到得到司马昭同意后,邓艾亲率三万余人穿越道路崎岖的阴平,分兵把守关隘,或死或伤者不计其数,出阴平小道后,仅剩下两千余人,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邓艾为何仅仅依靠两千余人,就能灭掉拥有六十万人的蜀国,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邓艾身先士卒,率军出阴平,并在绵竹地区成功斩杀诸葛瞻父子。本来是由主力部队钟会部主攻汉中,汉中一但灭亡,蜀汉也就唾手可得,然而姜维用兵如神,成功甩开了邓艾的阻挠,从沓中飞奔千余里到达剑阁,成功将钟会部阻挡在剑阁。僵持数十日,钟会几乎粮尽,要撤军。邓艾死活不肯,上书司马昭,请求率领本部人马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司马昭也是当世名将,懂得出奇制胜的道理,于是同意了邓艾的计划。


邓艾偷渡阴平,几乎全部是崇山峻岭,荒无人烟,全军进军缓慢,遇水搭桥,遇山开路,极其艰难,一路上死伤生病无数,没有一个士兵退却。到达摩天岭时,四州有出现悬崖峭壁,将士无不抱头痛哭,扬言退军,邓艾身先士卒以毛毡裹住身体,滚下悬崖,其余士兵看到后纷纷效仿,经过的艰难险阻长达七百余里,越过摩天岭,只剩下两千余人。邓艾于是率军直击涪城,守城将士见到从天而降的魏军,竟然不战而降。


刘禅震惊失措,让诸葛瞻父子前往梓潼应战邓,随军将领黄崇建议迅速占领重要的关隘,然而诸葛瞻迟疑不决,贻误战机,最终将军在绵竹地区相遇。本来诸葛瞻军队是占优势的,但邓艾阴险狡诈,诱骗诸葛瞻陷入埋伏,诸葛瞻父子均战死。邓艾成功占领绵竹,威声大震。刘禅惊慌失措,听取焦周的建议率全城文武投降邓艾。


其次刘禅重新宦官黄皓,不得人心,蜀国连年征战民困国穷,已经日薄西山,蜀汉内部斗争不。诸葛亮死后,刘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终日只知道享乐,又增加嫔妃的数量。后来宦官黄皓阿谀谄媚,逢迎刘禅,逐步取得刘禅的信任。刘禅于是将军国大事全部交给黄皓搭理。黄皓舞权专政,大肆铲除异己,忠臣都不敢讲实话,司马昭伐蜀,黄皓依然告诉刘禅没有大事,直到邓艾兵临成都,百官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司马昭因黄皓祸国殃民,将其凌迟处死。


蜀汉本来就民困国乏,人丁稀少,诸葛亮六出祁山后,刘禅又先后支持姜维九次北伐中原,搞的蜀汉内部怨声载道,再加上原来的荆州集团基本上已经战死,益州本土势力根本不愿意成为蜀汉的牺牲品,不愿意为蜀汉再战,百姓们也想过太平安定的日子,因此邓艾钟会所到之处才有很多不战而降的将军。


最主要是刘禅不思进取,没有远大抱负,胆小怕事,邓艾兵临城下,成都尚有五万军队,然而刘禅已经被吓破胆,不敢再战。刘禅投降,蜀国灭亡,然而姜维还在剑阁拼死阻击钟会,蜀国灭亡蜀国的军队依然在拼命,这也是历史上的奇迹,邓艾两千人灭掉蜀国,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你是如何看待邓艾灭蜀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邓艾的部队是3万人,偷渡成功以后杀到江油还有1万多人,损失了一半左右,也算惨重。

当时蜀国的主力都在外围,比如姜维的5万精兵在剑阁对付钟会10万大军。

还有二三万人则监视东吴大军,拱卫成都的部队最多2万人,而且属于二三流的卫戍部队。

蜀国是一个仅有90万人口的小国,而在成都平原以外的部队就有8万,加上成都的2万以及其他各地分散的部队,总数近12万人。

而供养着12万部队,需要的运输民夫至少也有12万,换句话说至少20多万人长期用于军事作战,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基本成年男性都在打仗,留在成都平原的基本都是妇女、儿童、老人和很少的男人。

而成都平原也是稻米种植,是非常耗费人力的。而当时蜀国的每个县,青壮年男劳力只有几百人!!!夸张不夸张,1个县的男人相当于今天1个村!

这一点点男人,根本是无法维持基本农业生产的,又要维持蜀国的高战争税收。国内老百姓已经疲惫困窘到极点,接近崩溃。

关键是,蜀国的这种态势并不是一二年,基本刘备死后就保持这样几十年。

所以,当邓艾1万多人杀过来,本来就接近崩溃的蜀国就无力抵抗,蜀国老百姓也不支持蜀汉政权。

江油守将马邈只有几千三流部队,都是老弱残兵,被邓艾的1万多精兵吓破了胆,直接投降。

随后绵竹的诸葛瞻倒是敢于和邓艾决战,但他的几千三流部队也不是邓艾精兵的对手,一战就溃,诸葛瞻也被杀。

至此,成都已经在邓艾的攻击下。以成都的2万弱兵,很难抵抗邓艾,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自然,成都的部队可以坚持到姜维的5万人回防增援。

但这样一来,正面钟会的10万魏军也会追击杀入成都平原。同时蜀汉的门户大开,后续的魏军增援部队可以源源不断杀来,蜀国还是架不住。

所以早也好,晚也罢,蜀国肯定是灭亡。

此时的刘禅还算聪明,直接放弃抵抗投降。

这样刘禅也算为魏国做了贡献,交给他们比较完整的地盘,还有数万军队。

由此,刘禅被封王,得以善终。

刘禅这个人真的不笨。


萨沙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一语成谶,几十年后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灭掉蜀国!那么邓艾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解释一下题目中的数字问题,邓艾偷渡阴平时带兵3万余人,并不是题目中说的2000残兵。蜀国确实人不少,但是主力被姜维带走,驻扎在沓中。成都的防守兵力只有一万多人。这是前提。下面我来解释一下邓艾是怎么偷渡阴平,灭掉蜀国的。

当时蜀国的情况是宦官黄皓专权,公元262年,姜维伐魏失败,兵退沓中。黄皓向刘禅进谗言:让姜维暂驻沓中,勿还成都。这样形成了一个不利的局面。看下图

沓中在汉中西北,远离汉中,也就是说蜀国主力军队既不在汉中,也不在成都。这样就给了魏国机会。

司马师于是制定了剿灭姜维,直捣成都,灭掉蜀国的计划。计划分左、右、中三路进军。左路军由邓艾率领,三万余人。经狄道直捣沓中,正面与姜维作战。中路由诸葛绪率领,三万余人。经祁山,过武都(诸葛亮当年走的路线)直达阴平桥头,切断姜维东归的路线。也就是说邓艾和诸葛绪两人的任务是前后夹击姜维,最好能打败姜维,如果打不败,最起码是困住姜维所率领的蜀国主力。右路军由钟会率领,十万余人。先占领汉中,然后南下经过剑阁道直逼成都。

这个作战计划非常的完美,由邓艾和诸葛绪牵制姜维的蜀军主力,然后由钟会率领魏军主力直捣成都。谁也没有想到战局发生了变化,最后钟会和诸葛绪被堵在剑门关,反而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奇袭绵竹,迫降了成都的刘禅。到底怎么回事呢?

先说钟会率领的右路军,钟会没有料到蜀军如此不堪,入蜀的陈仓道、斜谷道、子午谷道均没有蜀军防守。蜀军只在汉城和乐城驻兵防守。于是钟会留下两万人兵围汉城和乐城,然后挥军南下,直捣剑门关。

姜维知道汉中失守的消息后,没有和邓艾的军队纠缠,直接绕过邓艾千里奔袭剑门关而来,这时在阴平桥头

的位置被诸葛绪堵住。姜维毕竟还是用兵如神,率军佯装攻击诸葛绪后方,诸葛绪率军回击,姜维趁着诸葛绪离开桥头的短暂时刻急行军度过桥头,扬长而去。等诸葛绪反应过来赶回桥头,姜维已经离开有一天的时间了。姜维就是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差,成功摆脱了邓艾的追击和诸葛绪的围堵。

姜维率领蜀军主力,依据剑门关的天险,成功将钟会的八万大军阻挡于关外,寸步难行。这时邓艾和诸葛绪商量偷渡阴平,绕到剑门关南部的涪城,然后直捣成都。即使不能直捣成都,剑门关的姜维也必须撤退南下救援,这样剑门关自然不攻自破。

诸葛绪认为邓艾脑子抽风了,没有理会邓艾,于是率军和钟会汇合,一起进攻剑门关。这时钟会以诸葛绪作战不利的名义(没有完成堵截姜维的任务),将诸葛绪捆绑送往洛阳治罪,然后兼并了诸葛绪的三万士兵。即使这样钟会仍然没有攻破剑门关。时间长了,魏军粮草不继,钟会开始考虑撤军。

那么诸葛绪为什么认为邓艾脑子抽风了呢?主要还是因为众所周知阴平这个地方多山,阴平到涪城要翻山越岭,根本没有路可走。千里行军,一旦被阻于山中,很容易全军覆没。

然而邓艾硬是完成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壮举,邓艾率领全军翻山越岭,凿山搭桥,开凿栈道,硬是在杳无人烟的崇山峻岭间开辟出了一条路。在这个过程中,邓艾身先士卒,多次只身犯险,给全军做出了表率。

邓艾率军度过阴平之后全军疲惫,当抵达涪城时上天眷顾,本想着有一番恶战要打,谁知道涪城守卫马邈居然投降了。

于是邓艾率领全军在涪城稍作休整,补充体力和武器装备。然后率军南下直逼成都。

这时成都的刘禅慌了,急忙派诸葛瞻前去迎战。诸葛瞻在绵竹列阵防守,以逸待劳。两军交战,邓艾派邓忠师纂两人攻击蜀军,两人被蜀军战败。这时邓艾彻底恼怒了。千里行军,只为这最后一战,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邓艾亲自督战,邓忠和师纂二次返回与蜀军作战。这时的魏军以

必死的决心与蜀军顽强作战,终于大破蜀军。诸葛瞻被邓艾斩杀。

成都的刘禅听到诸葛瞻兵败的消息,顿时不知所措,昏倒于地。在主降派大臣的劝谏之下,刘禅率领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抬着棺材,手捧印绶向邓艾投降。

至此,邓艾率领三万魏军,偷渡阴平,奇袭涪城,戮战绵竹,终于攻破蜀国腹地成都,结束了蜀国刘禅的统治。偷渡阴平之役也被载入军事史册,作为经典范例供人膜拜!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偷渡阴平,率领三万魏军奇袭涪城,在绵竹击败成都守城部队,成功的灭掉了蜀国。蜀国灭亡了,蜀国军队主力还守在剑门关。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每日趣评


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跳出这个问题看问题,要不然您看到的永远只是冰山一角。





要说到蜀国其实是没有多少兵力,你别看蜀国,一直不断的向曹魏用兵,其实全国的兵力,充其量、打破天、估计也就10多万兵力,关键大部分被姜维到前线去了,所以蜀国城内兵力并不多。

那么为什么邓艾会这么容易得手呢?

其实说到邓艾的灭蜀,一部分是偶然性,一部分也是必然性的,可能连邓艾他自己根本都没又想到,会这么顺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下面为大家分析下: 因为姜维当时正领着十几万人跟钟会在剑阁对峙? 而邓艾当时只是作为一支偏队,主要任务是去牵制姜维的兵力,主力部队是钟会领着的!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邓艾天降奇兵,蜀国一下子慌了神,后来诸葛詹等竟然出城应战,结果直接就送个三杀,把仅有的一点守城部队都给打垮了,这一点就连邓艾都没想到,蜀军原本可以据守待援的!等姜维抽兵来解围的,何况邓艾孤军深入,纵深他国腹地,而且已经疲惫不堪,关键还没有后援,其实只要拖住他,不至于后来的刘禅抬棺出降!所以说这是偶然性的一面!(当然邓艾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打胜仗,个人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侧面也说明蜀国自己的实力,其实是强弩之末)




那么我前面为什么说又是必然性的呢

这个就得往前说,由于曹丕在魏国实行的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保证对士族阶级的利益保障,曹丕就是因为和士族达成这个政治交易,才敢把汉献帝赶下去的),对士族来说,这个诱惑力太大了!

我估计蜀国内部的那些士族,巴不得曹魏早点过来解放他们,那还想什么对抗呀!

何况 当时刘禅其实不是没想过抵抗的,但由于他自己看到这一点,而且蜀汉内部,本来就是矛盾不断,再加上诸葛詹他们出城送了三杀,士气大跌,蜀汉内部投降的论调早已不可收拾!

刘禅心里明白如果自己再坚持下去,估计不等曹魏打过来,说不定此时此刻,就会有人发动暴乱,就把自己给咔嚓了!


何况当时已经有人提出了投降的合理性和利益性观点,这个人就是谯周,他提出来为什么要投降,大概主要是这么几点:

首先咱们其实不是曹魏的对手,诸葛丞相在的时候,咱们打的过曹魏吗?打不过嘛,现在姜维在剑阁那边带着十万部队正在跟钟会对峙,我们现在的指望就是姜维,咋们有两种可能:

第一,姜维他如果打不过,到时候主公你肯定完蛋。

第二,他姜维打的过曹魏,到那个时候,那他姜维还会听你的嘛?目前三国鼎立曹魏最强,咱们投降曹魏有好处,为什么呢?

因为还有一个东吴在,他们曹魏不但不会迫害主公你,还会给主公你封个大官,还会给你荣华富贵,这为什么呢?他要把咱们蜀汉作为一个榜样嘛,要给他们孙吴看看,你看投降咱们曹魏有好处吧!

你看这个时候陛下您要是不投降,我估计过不了两天就会有人打开城门,提着陛下你的首级去邀功呢?

你说你是刘禅你会怎么做是吧!结果很明显嘛!当然是主动投降有好处嘛,所以这是蜀汉为什么败的这快的必然性!!!

所以说白了,他们认为跟着刘禅也是干,跟着曹魏也是干,那么不如跟着曹魏干,因为曹魏那边好处多啊,你看咱们这边诸葛丞相虽然是很公平、很公正、很廉洁,但同时依法治蜀,让益州的士族有怒不敢言,当然诸葛丞相在,你有威严你的能力各方面都能震的住,可等丞相一走,再加上司马昭三路伐蜀,这以前那些心里有怨言的,这会只怕是早就望曹魏打过来呢,那还会想什么抵抗啊。


所以,我认为邓艾偷渡阴平,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蜀汉的灭亡已经是水到渠成了,因为连年征战,让他们人民早已不堪重负,然后依法治蜀,让益州的士族有怒不敢言,再加上丞相一走,各方面都按捺不住,这样局势结果可想而知吧!

如果感觉分析的有道理,麻烦各位老哥点个赞,谢谢😁


人生几何147324549


蜀国本来人就少,而且还分成了好几派,没有诸葛亮时候团结了,有很多奸臣在诸葛亮时期都很老实,蜀国没有了带头大哥诸葛亮就相当于没有了灵魂人物,诸葛亮在的时候大家都比着努力工作,没有诸葛亮在大家谁都不服谁。



刘备儿子刘禅已经很牛逼就,诸葛亮不在了都能够已一个省之力坚持30年,一般人是没有那个水平和忍耐力的,但是蜀国连年发动战争,是被迫发动战争。因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只有不停的进攻才能保证战争不发生在自己国家领土上,让国家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国家才能有活力,但是后来的姜维实在和诸葛亮不是一个档次的,自古以来文武不能双全,一般说自己文武双全的哪一个都不是很精通,毕竟个人时间有限。



姜维主要是每次进攻魏国后没有等到国家恢复元气就继续进攻。始终透支国家财力物力人力,后来蜀国人都吃不饱,没有多少能带的兵,吴国那边也不是很理想,根本没办法合理抗衡魏国。就像两个人谈恋爱,明明知道不可能在一起还不如提前分手来的痛快,对国家,对个人,最蜀国的人民都是好事!



追梦的山东人


题主问邓艾偷渡阴平后只剩2000残兵,如何灭掉60万人的蜀国,这是个标准的伪命题。因为邓艾兵力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先来看看《三国演义》。毕竟题主提到了邓艾的2000人,这个2000人,肯定只能是三国演义的数字。首先必须指出,三国演义的兵力数字一向是很不靠谱的,不过单就邓艾灭蜀而言,是对的上的。

《三国演义》中,邓艾最初出兵是9万人,包括本部3万和手下4个地方官每人1.5万。

艾遂遣雍州刺史诸葛绪,引兵一万五千,先断姜维归路;次遣天水 太守王颀,引兵一万五千,从左攻沓中;陇西太守牵弘,引一万五千人,从右攻沓中;又遣 金城太守杨欣,引一万五千人,于甘松邀姜维之后。艾自引兵三万,往来接应。

这9万人的部队,在沓中桥头和姜维纠缠一阵,肯定有些损失,但不会太多。毕竟主要是姜维在逃命。此后,诸葛绪被钟会逮捕,吞并了其部队(1.5万人)。因此,邓艾剩下的部队兵力是7万人左右。

接下来,邓艾带着这7万人开始偷渡阴平。《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的:

艾乃先令子邓 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 行。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 又选三千兵下寨。……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于是邓艾步行,引二千余人,星夜倍道来抢江油城。

也就是说,邓艾总共安排了3.5万人马,从阴平进军。沿途分兵下寨(这个完全可以理解,需要运送后方钱粮)。最后到达江油的时候,邓艾还剩下2000人,用这2000人抢了江油。这就是题主问题“2000人”的来历。另外还有3万多人,应该是留在阴平路北,作为这一支进军部队的大本营。

问题是,邓艾后来并不是靠这2000人打下的蜀汉。原著写了,就在拿下江油后,邓艾把其余部队也逐渐接过来了: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

那么,邓艾接应的己方部队,是只把分布在七百里沿途的兵马接来(共3.5万),还是把全军(共7万)接来呢?个人认为是把全军接来。否则留3万人在阴平路北干啥呢?

邓艾进入蜀中的兵力是7万,那么蜀汉兵力是多少呢?楼主的“60万”肯定是说错了。按照演义,司马昭在之前评估蜀汉兵力是二三十万,这个数字基本靠谱。

吾料西蜀将士,守成都者八九万,守边境者不过四五万,姜维屯田者 不过六七万。

那么,总兵力20余万的蜀军,其中汉中的四五万已经损失大半,姜维的屯田部队连同后方增援的,都被钟会的30万大军包围在了剑阁。所以成都只剩下七八万军队:

后主即拨成都兵将七万与瞻。

按嘉靖本,还专门说了成都只留下一万守军。

所以,邓艾和诸葛瞻决战时,双方兵力基本相当,而且邓艾的军队应该更精锐。最初邓艾兵败,损失了万余人。后来用计,击溃诸葛瞻军,杀诸葛瞻父子,然后兵临成都城下。这时候成都已经无兵可战,只好投降。

由此可知,按演义,并不是邓艾带2000人打下拥有60万人的蜀汉,而是魏国出动四五十万大军进攻有二三十万人的蜀汉,其中邓艾带着2000人打下江油后,率领七万人挺进蜀汉腹地,歼灭同样拥有7万兵力的诸葛瞻军团,最后迫使成都投降。

如果按照历史,那么兵力具体数字不同,过程差不多。曹魏出动邓艾3万余、诸葛绪3万余、钟会十余万,总兵力18万。蜀汉兵力为10万左右。此后,蜀汉在汉中被歼灭和包围的兵力是2万左右,姜维带主力四五万人在剑阁和钟会12万人左右相持。邓艾带着2万左右的兵力从阴平小路进攻蜀汉腹地,歼灭同样拥有2万左右兵力的诸葛瞻后,逼近无兵可守的成都……

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没有“2000人灭亡60万”的神话。

关于这个,请搜索我的头条号有一篇文章,说的更清楚。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三国趣味文章与您分享


巴山夜雨涮锅


当时司马昭分三路伐蜀汉,邓艾仅仅是西路,主要兵力在钟会指挥的东路军。


当时六十万人是总人口并不是部队人数,总人口中除了老弱病残,林林总总下来青壮年也不过二三十万。这二三十万中大部分都是手无寸铁的农民,他们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接受过正规部队的训练,战斗力非常弱。

不过邓艾偷渡阴平,这一招走的非常险妙。当时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司马昭,为了增强自己在政坛上的砝码。再次率兵伐蜀,这次战争主要是分成了东中西三路军队。东路军作为主力军一共有十万部队由钟会担任总指挥。中路军诸葛绪率领了三万多军队,向阴平之桥头进发,目的是切断姜维后路。西路军就是邓艾率领的部队,最初出发的时候有三万精兵,到了偷渡江阴时,手下只剩下两千多残兵。

东路军进展顺利,很快就占领了刘备曾经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从曹操手中夺取的汉中地区。兵锋直逼剑阁,局势一下子陷入了僵局。中路军诸葛绪也取得了胜利,率大军赶到了阴平桥头,随时可以切断可姜维的退路。姜维并不是一个守株待兔的庸才,他巧妙利用形式,跳出包围圈,阻挡钟会于剑阁,给当时已经摇摇欲坠的蜀汉争夺了一丝喘息的时间。

邓艾也已经到了阴平道口,他认为现在蜀汉的军队损失巨大,如果能够通过小路,出奇兵攻击蜀汉的涪城。姜维知道陪陵城对于成都府的重要性,肯定会来涪城救援,剑阁守备空虚,趁机而入。如果姜维没有回来救趁着涪城兵力空虚,趁机拿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60多岁的邓艾身先士卒。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处都是悬崖峭壁700余里的小道,邓艾走了将近一个月。尽管手下有两千多兵力,但各个以一抵十,战斗力非常强悍。相比之下江油太守马邈确实无兵可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开门投降。


品读武器装备




从天下大势来看,蜀国并没有被邓艾所灭,而是灭亡在内部的政治斗争。

刘备的蜀汉是一个外来政府,他的主体是由在河北老家招集的关张赵为第一波,然后就是在荆州加入的诸葛亮魏延等第二波,他们共同构成了蜀汉的中央统治集团。

如果读过三国志,就会明白刘备是一下成熟的政治家,并没有那么仁慈,对反对他的人从来是心狠手辣的。

刘备集团和四川本土势力有很大隔膜,刘备在内心深处可能没有打算在四川久待,他希望能用几十年时间统一天下,还都洛阳。

因此刘备并没有和四川本土势力和解,而是对那些反对他的坚决打压,甚至处死了不少的四川本地势力的优秀人才,造成了两波势力的对立情绪。

到了三国后期,刘备的外来势力力量大大减弱,四川本土势力走上台前,对刘备的政权并没有感情,因此到了邓艾兵临城下时,在四川本土势力的主导下选择了投降。



从战术和执行层面上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一个蠢才。

诸葛瞻镇守在绵阳,虽然兵力并不强大,但阻挡邓艾进攻还是没有问题的。邓艾的致命问题在于,他是走小路进来的,没有强大的攻城器械,也没有很好的粮食补给。

只要诸葛瞻布防各高地要塞,坚守几天,其它援军就会陆续从外围杀过来,对邓艾形成包围。而邓艾的军队因为缺少粮草而自乱阵角,其失败就是必然的。

邓艾的偷袭成功的前提就是速战速决,快速取胜,只要一拖住他前进的步伐,他就失败了。而诸葛瞻的急于求成让他和蜀国都走上一条不归路。



从根本上来看,蜀国的灭亡都是大概率事件,蜀国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口,兵力超不过10万,题目中说蜀国有60万军队不知是从哪里得来的。

三国中间最早灭亡的就是蜀国,其次是魏国,活得最久的反而是吴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政策不一样,蜀国采取了和当地本土势力的对抗,导致内部不团结,四川本土势力强大后,对蜀汉国家没有情感,宁愿投降。

魏国则是另外一情况,曹丕为了能当皇帝,不得不向士族大姓出让权力,让他们进入政府中央领导集团,最终被士族大姓最强的司马懿夺了权,亡国了。


吴国的孙权反而是最聪明的一个,吴国孙氏也是外来政权,也是本土势力有冲突。但孙权年少接班,他受到几方面的压力,外有曹操刘备,内有孙策势力和本土势力的双重压力。

孙策势力对孙权也不是很满意,本土势力也想上位夺权。孙权就在中间打起了平衡牌,让他们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不能一头独大,才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个权力架构是最稳定的,慢慢的他得到了孙策势力和本土势力的双重支持,并建立了自己的嫡系班底,政权是最稳定的。

蜀国则刘备对本土势力的迫害和打压,最终冲突升级,最先灭亡,这才是蜀国灭亡的根本 原因。


新知传习阁


首先邓艾偷渡阴平并不只有2000残兵,邓艾在战争之初受命拖住在沓中的姜维时,有3万人,与姜维的周旋中没有打过消耗战,因此3万人基本没有多大的损耗。而偷渡阴平时邓艾率领的军队,正是这3万本部人马。在险要的阴平道行军损耗是必然的,但也没有只剩2000人那么夸张,《三国志》中没有明确记载邓艾偷渡至江油时还剩多少人,在裴松之的引注中有“以万人入江油”的说法,在途中损耗近三分之二,这损失不可谓不大,所以万余人的说法还是比较可靠的。而蜀国方面,且不论有多少人口,反正常备军是只有十万上下的,当时钟会攻汉中,蜀国方面应该有万人的损耗,姜维五万主力尚存,在剑阁阻挡钟会大军。成都应该有卫戍部队近两万人,其余的就分驻在以永安与南中为主的各地方郡县。所以邓艾主要面对的是蜀国在成都平原一带的两万卫戍部队,以万余虎狼之师对两万没有实战经验的京畿部队,并非不可能。


面对邓艾万人孤军,蜀国方面是有机会将其消灭的。第一次是邓艾军入江油,当时邓艾军队刚刚从深山老林出来,既没有粮草也没有援军,不可谓不狼狈。但是守卫江油的将领马邈却被吓蒙了,以为剑阁失手,魏军主力已至江油,便直接开城投降,拱手将一雄关让与敌手。

第二次是绵竹之战。诸葛瞻不听部将黄崇坚壁清野,据险死守的建议,谜之自信地列阵要与从阴平道生死一线下来的魏军虎狼之师正面决战。结果是明显的,养尊处优的诸葛驸马不是邓艾的对手,几乎没实战经验的成都卫戍部队也不是魏国从刀光剑雨和悬崖峭壁中走过来的百战之师的对手。这两次机会,一个因为主将太怂,一个因为主将不知道在塔下猥琐,都错过了。从绵竹失守的那一刻,蜀国其实就已经宣告了灭亡。


无论是江油的马邈还是绵竹的诸葛瞻,只要面对形式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坚城据守,邓艾孤军深入,既没有攻城器械,也没有援军和补给,用不了多久就会不战自乱,钟会也会因为战线过长,粮草不济,而短期又攻不下剑阁而退兵,那样蜀国是有机会继续割据蜀地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诸葛瞻失败最严重的后果,不是刘禅宣布投降,而是姜维被迫放弃蜀地最后的屏障剑阁,驰援成都。只要将魏军十万主力放进盆地,那就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刘禅投不投降已经不能改变什么了,早点投降还能使蜀地免受战火荼毒。


笑谈文史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兵分三路,共十六万人进攻蜀汉,其中西路邓艾领兵三万出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进攻阴平,以阻截姜维的退路,东路钟会率领剩下的十万进攻汉中。

结果虽然钟会顺利攻下汉中,但他们的计划被姜维识破,主动放弃沓中,退守剑阁。魏国大军在剑阁前被挡住一个月后,粮草不济,准备退军,但邓艾却兵行险着,率自己麾下的西路万余人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穿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小道,攻占了蜀汉腹地江油,而此时,邓艾的一万多人只剩下了两千多人。

打下江油的邓艾,马不停蹄长驱直入直接进攻成都,在绵竹与来阻截的诸葛瞻相遇,结果诸葛诞虽然人数占优,但部下都是常年驻守成都的守备军,战斗能力低下,诸葛诞父子皆死于军中。邓艾过了绵竹,就是成都,结果后主刘禅在谯周、张绍(张飞之子)等人劝说下,献城投降,至此,存国四十二年、人口六十余万的蜀汉宣告灭亡。

看整个三国历史,诸葛亮加姜维的十四次北伐,蜀汉和曹魏每次都是几万几十万的大军交战,但却谁也奈何不得谁,诸葛亮想出祁山,出不来,司马懿想过剑阁,过不去,只能双方干瞪眼,但最后谁能想到蜀汉的灭国之战,却仅仅只用了两千人,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进攻到成都城下的虽然只有邓艾的两千人,但后方却有钟会的十多万大军在牵制着姜维的五万大军呢。只要有钟会在剑阁外盯着,邓艾在后方闹的动静再大,姜维都不敢撤退,只要他一撤,就只有败路一条,而他不撤,还能寄希望于蜀汉内的守军能消灭邓艾,毕竟邓艾也只有几千兵马。

其次是蜀汉除了姜维带去前线的几万人外,真的没有多少兵力了,顶多也就是能比邓艾多个几千人,而且还都是没打过什么仗的守备军。所以邓艾只要打到成都,面对的就是一个只有城墙的空壳子,刘禅想不投降都不行,除非他放弃成都,逃跑去东吴。

最后蜀汉面对强大的曹魏,打了这么多年仗,结果百姓越打越穷,兵力越打越少,无论是平民还是朝廷重臣,都已经意识到不可能打败曹魏,北伐成功了,所以当时除了刘禅、姜维等少数人,估计很多人早就没心思再打了,这时候正好赶上邓艾打了过来,干脆就投降了吧。

用《三国演义》开篇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黄巾之乱开始,天下打了一百多年仗,由东汉末年的五千万人口打到只剩下了六七百万人,百姓们真的是太苦了,所以邓艾能靠两千人就灭掉蜀汉,也是天下百姓渴望和平意志的一种体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