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時只剩下2000殘兵,那麼他是怎麼滅掉有60萬人的蜀國的?

藍星隨筆



鄧艾兩千殘兵,為何能滅掉六十萬人的蜀國?

陰平渡,看劉家丟幟,漢祚失宮。鄧艾字士載,三國時期曹魏重臣,精通謀略,善於用兵,文武全才,也是曹魏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對內頗有建樹,興修水利,大肆屯田,發現經濟。對外曾多次成功防禦蜀漢姜維的進攻。263年秋8月,司馬昭調集三路大軍共計十八萬伐蜀,中路軍由諸葛緒率領,共計三萬餘人,駐守祁山武街、陰平橋頭,切斷姜維的退路。西路軍有鄧艾率領,共計三萬餘人,直接進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


東路軍共計十三萬人,由鍾會率領,兵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攻漢中。然而主力鍾會部卻被姜維阻隔在劍閣,鄧艾密謀偷渡陰平,直取成都,得到得到司馬昭同意後,鄧艾親率三萬餘人穿越道路崎嶇的陰平,分兵把守關隘,或死或傷者不計其數,出陰平小道後,僅剩下兩千餘人,在綿竹地區斬殺諸葛瞻父子,威聲大震,劉禪不戰而降,蜀國滅亡。鄧艾為何僅僅依靠兩千餘人,就能滅掉擁有六十萬人的蜀國,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鄧艾身先士卒,率軍出陰平,並在綿竹地區成功斬殺諸葛瞻父子。本來是由主力部隊鍾會部主攻漢中,漢中一但滅亡,蜀漢也就唾手可得,然而姜維用兵如神,成功甩開了鄧艾的阻撓,從沓中飛奔千餘里到達劍閣,成功將鍾會部阻擋在劍閣。僵持數十日,鍾會幾乎糧盡,要撤軍。鄧艾死活不肯,上書司馬昭,請求率領本部人馬偷渡陰平,直取成都,司馬昭也是當世名將,懂得出奇制勝的道理,於是同意了鄧艾的計劃。


鄧艾偷渡陰平,幾乎全部是崇山峻嶺,荒無人煙,全軍進軍緩慢,遇水搭橋,遇山開路,極其艱難,一路上死傷生病無數,沒有一個士兵退卻。到達摩天嶺時,四州有出現懸崖峭壁,將士無不抱頭痛哭,揚言退軍,鄧艾身先士卒以毛氈裹住身體,滾下懸崖,其餘士兵看到後紛紛效仿,經過的艱難險阻長達七百餘里,越過摩天嶺,只剩下兩千餘人。鄧艾於是率軍直擊涪城,守城將士見到從天而降的魏軍,竟然不戰而降。


劉禪震驚失措,讓諸葛瞻父子前往梓潼應戰鄧,隨軍將領黃崇建議迅速佔領重要的關隘,然而諸葛瞻遲疑不決,貽誤戰機,最終將軍在綿竹地區相遇。本來諸葛瞻軍隊是佔優勢的,但鄧艾陰險狡詐,誘騙諸葛瞻陷入埋伏,諸葛瞻父子均戰死。鄧艾成功佔領綿竹,威聲大震。劉禪驚慌失措,聽取焦周的建議率全城文武投降鄧艾。


其次劉禪重新宦官黃皓,不得人心,蜀國連年征戰民困國窮,已經日薄西山,蜀漢內部鬥爭不。諸葛亮死後,劉禪不思進取,偏安一隅,終日只知道享樂,又增加嬪妃的數量。後來宦官黃皓阿諛諂媚,逢迎劉禪,逐步取得劉禪的信任。劉禪於是將軍國大事全部交給黃皓搭理。黃皓舞權專政,大肆剷除異己,忠臣都不敢講實話,司馬昭伐蜀,黃皓依然告訴劉禪沒有大事,直到鄧艾兵臨成都,百官們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來司馬昭因黃皓禍國殃民,將其凌遲處死。


蜀漢本來就民困國乏,人丁稀少,諸葛亮六出祁山後,劉禪又先後支持姜維九次北伐中原,搞的蜀漢內部怨聲載道,再加上原來的荊州集團基本上已經戰死,益州本土勢力根本不願意成為蜀漢的犧牲品,不願意為蜀漢再戰,百姓們也想過太平安定的日子,因此鄧艾鍾會所到之處才有很多不戰而降的將軍。


最主要是劉禪不思進取,沒有遠大抱負,膽小怕事,鄧艾兵臨城下,成都尚有五萬軍隊,然而劉禪已經被嚇破膽,不敢再戰。劉禪投降,蜀國滅亡,然而姜維還在劍閣拼死阻擊鐘會,蜀國滅亡蜀國的軍隊依然在拼命,這也是歷史上的奇蹟,鄧艾兩千人滅掉蜀國,也就沒什麼稀奇的了。

你是如何看待鄧艾滅蜀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鄧艾的部隊是3萬人,偷渡成功以後殺到江油還有1萬多人,損失了一半左右,也算慘重。

當時蜀國的主力都在外圍,比如姜維的5萬精兵在劍閣對付鍾會10萬大軍。

還有二三萬人則監視東吳大軍,拱衛成都的部隊最多2萬人,而且屬於二三流的衛戍部隊。

蜀國是一個僅有90萬人口的小國,而在成都平原以外的部隊就有8萬,加上成都的2萬以及其他各地分散的部隊,總數近12萬人。

而供養著12萬部隊,需要的運輸民夫至少也有12萬,換句話說至少20多萬人長期用於軍事作戰,這是什麼概念?

也就是說基本成年男性都在打仗,留在成都平原的基本都是婦女、兒童、老人和很少的男人。

而成都平原也是稻米種植,是非常耗費人力的。而當時蜀國的每個縣,青壯年男勞力只有幾百人!!!誇張不誇張,1個縣的男人相當於今天1個村!

這一點點男人,根本是無法維持基本農業生產的,又要維持蜀國的高戰爭稅收。國內老百姓已經疲憊困窘到極點,接近崩潰。

關鍵是,蜀國的這種態勢並不是一二年,基本劉備死後就保持這樣幾十年。

所以,當鄧艾1萬多人殺過來,本來就接近崩潰的蜀國就無力抵抗,蜀國老百姓也不支持蜀漢政權。

江油守將馬邈只有幾千三流部隊,都是老弱殘兵,被鄧艾的1萬多精兵嚇破了膽,直接投降。

隨後綿竹的諸葛瞻倒是敢於和鄧艾決戰,但他的幾千三流部隊也不是鄧艾精兵的對手,一戰就潰,諸葛瞻也被殺。

至此,成都已經在鄧艾的攻擊下。以成都的2萬弱兵,很難抵抗鄧艾,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自然,成都的部隊可以堅持到姜維的5萬人回防增援。

但這樣一來,正面鍾會的10萬魏軍也會追擊殺入成都平原。同時蜀漢的門戶大開,後續的魏軍增援部隊可以源源不斷殺來,蜀國還是架不住。

所以早也好,晚也罷,蜀國肯定是滅亡。

此時的劉禪還算聰明,直接放棄抵抗投降。

這樣劉禪也算為魏國做了貢獻,交給他們比較完整的地盤,還有數萬軍隊。

由此,劉禪被封王,得以善終。

劉禪這個人真的不笨。


薩沙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全蜀之防,當在陰平”,一語成讖,幾十年後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滅掉蜀國!那麼鄧艾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解釋一下題目中的數字問題,鄧艾偷渡陰平時帶兵3萬餘人,並不是題目中說的2000殘兵。蜀國確實人不少,但是主力被姜維帶走,駐紮在沓中。成都的防守兵力只有一萬多人。這是前提。下面我來解釋一下鄧艾是怎麼偷渡陰平,滅掉蜀國的。

當時蜀國的情況是宦官黃皓專權,公元262年,姜維伐魏失敗,兵退沓中。黃皓向劉禪進讒言:讓姜維暫駐沓中,勿還成都。這樣形成了一個不利的局面。看下圖

沓中在漢中西北,遠離漢中,也就是說蜀國主力軍隊既不在漢中,也不在成都。這樣就給了魏國機會。

司馬師於是制定了剿滅姜維,直搗成都,滅掉蜀國的計劃。計劃分左、右、中三路進軍。左路軍由鄧艾率領,三萬餘人。經狄道直搗沓中,正面與姜維作戰。中路由諸葛緒率領,三萬餘人。經祁山,過武都(諸葛亮當年走的路線)直達陰平橋頭,切斷姜維東歸的路線。也就是說鄧艾和諸葛緒兩人的任務是前後夾擊姜維,最好能打敗姜維,如果打不敗,最起碼是困住姜維所率領的蜀國主力。右路軍由鍾會率領,十萬餘人。先佔領漢中,然後南下經過劍閣道直逼成都。

這個作戰計劃非常的完美,由鄧艾和諸葛緒牽制姜維的蜀軍主力,然後由鍾會率領魏軍主力直搗成都。誰也沒有想到戰局發生了變化,最後鍾會和諸葛緒被堵在劍門關,反而是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奇襲綿竹,迫降了成都的劉禪。到底怎麼回事呢?

先說鍾會率領的右路軍,鍾會沒有料到蜀軍如此不堪,入蜀的陳倉道、斜谷道、子午穀道均沒有蜀軍防守。蜀軍只在漢城和樂城駐兵防守。於是鍾會留下兩萬人兵圍漢城和樂城,然後揮軍南下,直搗劍門關。

姜維知道漢中失守的消息後,沒有和鄧艾的軍隊糾纏,直接繞過鄧艾千里奔襲劍門關而來,這時在陰平橋頭

的位置被諸葛緒堵住。姜維畢竟還是用兵如神,率軍佯裝攻擊諸葛緒後方,諸葛緒率軍回擊,姜維趁著諸葛緒離開橋頭的短暫時刻急行軍度過橋頭,揚長而去。等諸葛緒反應過來趕回橋頭,姜維已經離開有一天的時間了。姜維就是利用這一天的時間差,成功擺脫了鄧艾的追擊和諸葛緒的圍堵。

姜維率領蜀軍主力,依據劍門關的天險,成功將鍾會的八萬大軍阻擋於關外,寸步難行。這時鄧艾和諸葛緒商量偷渡陰平,繞到劍門關南部的涪城,然後直搗成都。即使不能直搗成都,劍門關的姜維也必須撤退南下救援,這樣劍門關自然不攻自破。

諸葛緒認為鄧艾腦子抽風了,沒有理會鄧艾,於是率軍和鍾會匯合,一起進攻劍門關。這時鐘會以諸葛緒作戰不利的名義(沒有完成堵截姜維的任務),將諸葛緒捆綁送往洛陽治罪,然後兼併了諸葛緒的三萬士兵。即使這樣鍾會仍然沒有攻破劍門關。時間長了,魏軍糧草不繼,鍾會開始考慮撤軍。

那麼諸葛緒為什麼認為鄧艾腦子抽風了呢?主要還是因為眾所周知陰平這個地方多山,陰平到涪城要翻山越嶺,根本沒有路可走。千里行軍,一旦被阻於山中,很容易全軍覆沒。

然而鄧艾硬是完成了這樣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壯舉,鄧艾率領全軍翻山越嶺,鑿山搭橋,開鑿棧道,硬是在杳無人煙的崇山峻嶺間開闢出了一條路。在這個過程中,鄧艾身先士卒,多次隻身犯險,給全軍做出了表率。

鄧艾率軍度過陰平之後全軍疲憊,當抵達涪城時上天眷顧,本想著有一番惡戰要打,誰知道涪城守衛馬邈居然投降了。

於是鄧艾率領全軍在涪城稍作休整,補充體力和武器裝備。然後率軍南下直逼成都。

這時成都的劉禪慌了,急忙派諸葛瞻前去迎戰。諸葛瞻在綿竹列陣防守,以逸待勞。兩軍交戰,鄧艾派鄧忠師纂兩人攻擊蜀軍,兩人被蜀軍戰敗。這時鄧艾徹底惱怒了。千里行軍,只為這最後一戰,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於是鄧艾親自督戰,鄧忠和師纂二次返回與蜀軍作戰。這時的魏軍以

必死的決心與蜀軍頑強作戰,終於大破蜀軍。諸葛瞻被鄧艾斬殺。

成都的劉禪聽到諸葛瞻兵敗的消息,頓時不知所措,昏倒於地。在主降派大臣的勸諫之下,劉禪率領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抬著棺材,手捧印綬向鄧艾投降。

至此,鄧艾率領三萬魏軍,偷渡陰平,奇襲涪城,戮戰綿竹,終於攻破蜀國腹地成都,結束了蜀國劉禪的統治。偷渡陰平之役也被載入軍事史冊,作為經典範例供人膜拜!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鄧艾偷渡陰平,率領三萬魏軍奇襲涪城,在綿竹擊敗成都守城部隊,成功的滅掉了蜀國。蜀國滅亡了,蜀國軍隊主力還守在劍門關。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每日趣評


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跳出這個問題看問題,要不然您看到的永遠只是冰山一角。





要說到蜀國其實是沒有多少兵力,你別看蜀國,一直不斷的向曹魏用兵,其實全國的兵力,充其量、打破天、估計也就10多萬兵力,關鍵大部分被姜維到前線去了,所以蜀國城內兵力並不多。

那麼為什麼鄧艾會這麼容易得手呢?

其實說到鄧艾的滅蜀,一部分是偶然性,一部分也是必然性的,可能連鄧艾他自己根本都沒又想到,會這麼順利!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下面為大家分析下: 因為姜維當時正領著十幾萬人跟鍾會在劍閣對峙? 而鄧艾當時只是作為一支偏隊,主要任務是去牽制姜維的兵力,主力部隊是鍾會領著的!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鄧艾天降奇兵,蜀國一下子慌了神,後來諸葛詹等竟然出城應戰,結果直接就送個三殺,把僅有的一點守城部隊都給打垮了,這一點就連鄧艾都沒想到,蜀軍原本可以據守待援的!等姜維抽兵來解圍的,何況鄧艾孤軍深入,縱深他國腹地,而且已經疲憊不堪,關鍵還沒有後援,其實只要拖住他,不至於後來的劉禪抬棺出降!所以說這是偶然性的一面!(當然鄧艾在這種情況下,依然能夠打勝仗,個人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側面也說明蜀國自己的實力,其實是強弩之末)




那麼我前面為什麼說又是必然性的呢

這個就得往前說,由於曹丕在魏國實行的九品中正制(說白了就是保證對士族階級的利益保障,曹丕就是因為和士族達成這個政治交易,才敢把漢獻帝趕下去的),對士族來說,這個誘惑力太大了!

我估計蜀國內部的那些士族,巴不得曹魏早點過來解放他們,那還想什麼對抗呀!

何況 當時劉禪其實不是沒想過抵抗的,但由於他自己看到這一點,而且蜀漢內部,本來就是矛盾不斷,再加上諸葛詹他們出城送了三殺,士氣大跌,蜀漢內部投降的論調早已不可收拾!

劉禪心裡明白如果自己再堅持下去,估計不等曹魏打過來,說不定此時此刻,就會有人發動暴亂,就把自己給咔嚓了!


何況當時已經有人提出了投降的合理性和利益性觀點,這個人就是譙周,他提出來為什麼要投降,大概主要是這麼幾點:

首先咱們其實不是曹魏的對手,諸葛丞相在的時候,咱們打的過曹魏嗎?打不過嘛,現在姜維在劍閣那邊帶著十萬部隊正在跟鍾會對峙,我們現在的指望就是姜維,咋們有兩種可能:

第一,姜維他如果打不過,到時候主公你肯定完蛋。

第二,他姜維打的過曹魏,到那個時候,那他姜維還會聽你的嘛?目前三國鼎立曹魏最強,咱們投降曹魏有好處,為什麼呢?

因為還有一個東吳在,他們曹魏不但不會迫害主公你,還會給主公你封個大官,還會給你榮華富貴,這為什麼呢?他要把咱們蜀漢作為一個榜樣嘛,要給他們孫吳看看,你看投降咱們曹魏有好處吧!

你看這個時候陛下您要是不投降,我估計過不了兩天就會有人打開城門,提著陛下你的首級去邀功呢?

你說你是劉禪你會怎麼做是吧!結果很明顯嘛!當然是主動投降有好處嘛,所以這是蜀漢為什麼敗的這快的必然性!!!

所以說白了,他們認為跟著劉禪也是幹,跟著曹魏也是幹,那麼不如跟著曹魏幹,因為曹魏那邊好處多啊,你看咱們這邊諸葛丞相雖然是很公平、很公正、很廉潔,但同時依法治蜀,讓益州的士族有怒不敢言,當然諸葛丞相在,你有威嚴你的能力各方面都能震的住,可等丞相一走,再加上司馬昭三路伐蜀,這以前那些心裡有怨言的,這會只怕是早就望曹魏打過來呢,那還會想什麼抵抗啊。


所以,我認為鄧艾偷渡陰平,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蜀漢的滅亡已經是水到渠成了,因為連年征戰,讓他們人民早已不堪重負,然後依法治蜀,讓益州的士族有怒不敢言,再加上丞相一走,各方面都按捺不住,這樣局勢結果可想而知吧!

如果感覺分析的有道理,麻煩各位老哥點個贊,謝謝😁


人生幾何147324549


蜀國本來人就少,而且還分成了好幾派,沒有諸葛亮時候團結了,有很多奸臣在諸葛亮時期都很老實,蜀國沒有了帶頭大哥諸葛亮就相當於沒有了靈魂人物,諸葛亮在的時候大家都比著努力工作,沒有諸葛亮在大家誰都不服誰。



劉備兒子劉禪已經很牛逼就,諸葛亮不在了都能夠已一個省之力堅持30年,一般人是沒有那個水平和忍耐力的,但是蜀國連年發動戰爭,是被迫發動戰爭。因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只有不停的進攻才能保證戰爭不發生在自己國家領土上,讓國家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國家才能有活力,但是後來的姜維實在和諸葛亮不是一個檔次的,自古以來文武不能雙全,一般說自己文武雙全的哪一個都不是很精通,畢竟個人時間有限。



姜維主要是每次進攻魏國後沒有等到國家恢復元氣就繼續進攻。始終透支國家財力物力人力,後來蜀國人都吃不飽,沒有多少能帶的兵,吳國那邊也不是很理想,根本沒辦法合理抗衡魏國。就像兩個人談戀愛,明明知道不可能在一起還不如提前分手來的痛快,對國家,對個人,最蜀國的人民都是好事!



追夢的山東人


題主問鄧艾偷渡陰平後只剩2000殘兵,如何滅掉60萬人的蜀國,這是個標準的偽命題。因為鄧艾兵力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先來看看《三國演義》。畢竟題主提到了鄧艾的2000人,這個2000人,肯定只能是三國演義的數字。首先必須指出,三國演義的兵力數字一向是很不靠譜的,不過單就鄧艾滅蜀而言,是對的上的。

《三國演義》中,鄧艾最初出兵是9萬人,包括本部3萬和手下4個地方官每人1.5萬。

艾遂遣雍州刺史諸葛緒,引兵一萬五千,先斷姜維歸路;次遣天水 太守王頎,引兵一萬五千,從左攻沓中;隴西太守牽弘,引一萬五千人,從右攻沓中;又遣 金城太守楊欣,引一萬五千人,於甘松邀姜維之後。艾自引兵三萬,往來接應。

這9萬人的部隊,在沓中橋頭和姜維糾纏一陣,肯定有些損失,但不會太多。畢竟主要是姜維在逃命。此後,諸葛緒被鍾會逮捕,吞併了其部隊(1.5萬人)。因此,鄧艾剩下的部隊兵力是7萬人左右。

接下來,鄧艾帶著這7萬人開始偷渡陰平。《三國演義》是這樣描述的:

艾乃先令子鄧 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執斧鑿器具,凡遇峻危之處,鑿山開路,搭造橋閣,以便軍 行。艾選兵三萬,各帶乾糧繩索進發。約行百餘里,選下三千兵,就彼紮寨;又行百餘里, 又選三千兵下寨。……魏兵沿途下了數寨,只剩下二千人馬。……於是鄧艾步行,引二千餘人,星夜倍道來搶江油城。

也就是說,鄧艾總共安排了3.5萬人馬,從陰平進軍。沿途分兵下寨(這個完全可以理解,需要運送後方錢糧)。最後到達江油的時候,鄧艾還剩下2000人,用這2000人搶了江油。這就是題主問題“2000人”的來歷。另外還有3萬多人,應該是留在陰平路北,作為這一支進軍部隊的大本營。

問題是,鄧艾後來並不是靠這2000人打下的蜀漢。原著寫了,就在拿下江油後,鄧艾把其餘部隊也逐漸接過來了:

鄧艾取了江油,遂接陰平小路諸軍,皆到江油取齊,徑來攻涪城。

那麼,鄧艾接應的己方部隊,是隻把分佈在七百里沿途的兵馬接來(共3.5萬),還是把全軍(共7萬)接來呢?個人認為是把全軍接來。否則留3萬人在陰平路北幹啥呢?

鄧艾進入蜀中的兵力是7萬,那麼蜀漢兵力是多少呢?樓主的“60萬”肯定是說錯了。按照演義,司馬昭在之前評估蜀漢兵力是二三十萬,這個數字基本靠譜。

吾料西蜀將士,守成都者八九萬,守邊境者不過四五萬,姜維屯田者 不過六七萬。

那麼,總兵力20餘萬的蜀軍,其中漢中的四五萬已經損失大半,姜維的屯田部隊連同後方增援的,都被鍾會的30萬大軍包圍在了劍閣。所以成都只剩下七八萬軍隊:

後主即撥成都兵將七萬與瞻。

按嘉靖本,還專門說了成都只留下一萬守軍。

所以,鄧艾和諸葛瞻決戰時,雙方兵力基本相當,而且鄧艾的軍隊應該更精銳。最初鄧艾兵敗,損失了萬餘人。後來用計,擊潰諸葛瞻軍,殺諸葛瞻父子,然後兵臨成都城下。這時候成都已經無兵可戰,只好投降。

由此可知,按演義,並不是鄧艾帶2000人打下擁有60萬人的蜀漢,而是魏國出動四五十萬大軍進攻有二三十萬人的蜀漢,其中鄧艾帶著2000人打下江油後,率領七萬人挺進蜀漢腹地,殲滅同樣擁有7萬兵力的諸葛瞻軍團,最後迫使成都投降。

如果按照歷史,那麼兵力具體數字不同,過程差不多。曹魏出動鄧艾3萬餘、諸葛緒3萬餘、鍾會十餘萬,總兵力18萬。蜀漢兵力為10萬左右。此後,蜀漢在漢中被殲滅和包圍的兵力是2萬左右,姜維帶主力四五萬人在劍閣和鍾會12萬人左右相持。鄧艾帶著2萬左右的兵力從陰平小路進攻蜀漢腹地,殲滅同樣擁有2萬左右兵力的諸葛瞻後,逼近無兵可守的成都……

無論從那個角度,都沒有“2000人滅亡60萬”的神話。

關於這個,請搜索我的頭條號有一篇文章,說的更清楚。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三國趣味文章與您分享


巴山夜雨涮鍋


當時司馬昭分三路伐蜀漢,鄧艾僅僅是西路,主要兵力在鍾會指揮的東路軍。


當時六十萬人是總人口並不是部隊人數,總人口中除了老弱病殘,林林總總下來青壯年也不過二三十萬。這二三十萬中大部分都是手無寸鐵的農民,他們沒有統一的組織沒有接受過正規部隊的訓練,戰鬥力非常弱。

不過鄧艾偷渡陰平,這一招走的非常險妙。當時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司馬昭,為了增強自己在政壇上的砝碼。再次率兵伐蜀,這次戰爭主要是分成了東中西三路軍隊。東路軍作為主力軍一共有十萬部隊由鍾會擔任總指揮。中路軍諸葛緒率領了三萬多軍隊,向陰平之橋頭進發,目的是切斷姜維後路。西路軍就是鄧艾率領的部隊,最初出發的時候有三萬精兵,到了偷渡江陰時,手下只剩下兩千多殘兵。

東路軍進展順利,很快就佔領了劉備曾經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從曹操手中奪取的漢中地區。兵鋒直逼劍閣,局勢一下子陷入了僵局。中路軍諸葛緒也取得了勝利,率大軍趕到了陰平橋頭,隨時可以切斷可姜維的退路。姜維並不是一個守株待兔的庸才,他巧妙利用形式,跳出包圍圈,阻擋鍾會於劍閣,給當時已經搖搖欲墜的蜀漢爭奪了一絲喘息的時間。

鄧艾也已經到了陰平道口,他認為現在蜀漢的軍隊損失巨大,如果能夠通過小路,出奇兵攻擊蜀漢的涪城。姜維知道陪陵城對於成都府的重要性,肯定會來涪城救援,劍閣守備空虛,趁機而入。如果姜維沒有回來救趁著涪城兵力空虛,趁機拿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是一個瘋狂的決定,60多歲的鄧艾身先士卒。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到處都是懸崖峭壁700餘里的小道,鄧艾走了將近一個月。儘管手下有兩千多兵力,但各個以一抵十,戰鬥力非常強悍。相比之下江油太守馬邈確實無兵可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開門投降。


品讀武器裝備




從天下大勢來看,蜀國並沒有被鄧艾所滅,而是滅亡在內部的政治鬥爭。

劉備的蜀漢是一個外來政府,他的主體是由在河北老家招集的關張趙為第一波,然後就是在荊州加入的諸葛亮魏延等第二波,他們共同構成了蜀漢的中央統治集團。

如果讀過三國志,就會明白劉備是一下成熟的政治家,並沒有那麼仁慈,對反對他的人從來是心狠手辣的。

劉備集團和四川本土勢力有很大隔膜,劉備在內心深處可能沒有打算在四川久待,他希望能用幾十年時間統一天下,還都洛陽。

因此劉備並沒有和四川本土勢力和解,而是對那些反對他的堅決打壓,甚至處死了不少的四川本地勢力的優秀人才,造成了兩波勢力的對立情緒。

到了三國後期,劉備的外來勢力力量大大減弱,四川本土勢力走上臺前,對劉備的政權並沒有感情,因此到了鄧艾兵臨城下時,在四川本土勢力的主導下選擇了投降。



從戰術和執行層面上看,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是一個蠢才。

諸葛瞻鎮守在綿陽,雖然兵力並不強大,但阻擋鄧艾進攻還是沒有問題的。鄧艾的致命問題在於,他是走小路進來的,沒有強大的攻城器械,也沒有很好的糧食補給。

只要諸葛瞻佈防各高地要塞,堅守幾天,其它援軍就會陸續從外圍殺過來,對鄧艾形成包圍。而鄧艾的軍隊因為缺少糧草而自亂陣角,其失敗就是必然的。

鄧艾的偷襲成功的前提就是速戰速決,快速取勝,只要一拖住他前進的步伐,他就失敗了。而諸葛瞻的急於求成讓他和蜀國都走上一條不歸路。



從根本上來看,蜀國的滅亡都是大概率事件,蜀國只有不到一百萬人口,兵力超不過10萬,題目中說蜀國有60萬軍隊不知是從哪裡得來的。

三國中間最早滅亡的就是蜀國,其次是魏國,活得最久的反而是吳國,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政策不一樣,蜀國採取了和當地本土勢力的對抗,導致內部不團結,四川本土勢力強大後,對蜀漢國家沒有情感,寧願投降。

魏國則是另外一情況,曹丕為了能當皇帝,不得不向士族大姓出讓權力,讓他們進入政府中央領導集團,最終被士族大姓最強的司馬懿奪了權,亡國了。


吳國的孫權反而是最聰明的一個,吳國孫氏也是外來政權,也是本土勢力有衝突。但孫權年少接班,他受到幾方面的壓力,外有曹操劉備,內有孫策勢力和本土勢力的雙重壓力。

孫策勢力對孫權也不是很滿意,本土勢力也想上位奪權。孫權就在中間打起了平衡牌,讓他們相互牽制,相互制約,不能一頭獨大,才能穩定自己的統治地位。

這個權力架構是最穩定的,慢慢的他得到了孫策勢力和本土勢力的雙重支持,並建立了自己的嫡系班底,政權是最穩定的。

蜀國則劉備對本土勢力的迫害和打壓,最終衝突升級,最先滅亡,這才是蜀國滅亡的根本 原因。


新知傳習閣


首先鄧艾偷渡陰平並不只有2000殘兵,鄧艾在戰爭之初受命拖住在沓中的姜維時,有3萬人,與姜維的周旋中沒有打過消耗戰,因此3萬人基本沒有多大的損耗。而偷渡陰平時鄧艾率領的軍隊,正是這3萬本部人馬。在險要的陰平道行軍損耗是必然的,但也沒有隻剩2000人那麼誇張,《三國志》中沒有明確記載鄧艾偷渡至江油時還剩多少人,在裴松之的引注中有“以萬人入江油”的說法,在途中損耗近三分之二,這損失不可謂不大,所以萬餘人的說法還是比較可靠的。而蜀國方面,且不論有多少人口,反正常備軍是隻有十萬上下的,當時鍾會攻漢中,蜀國方面應該有萬人的損耗,姜維五萬主力尚存,在劍閣阻擋鍾會大軍。成都應該有衛戍部隊近兩萬人,其餘的就分駐在以永安與南中為主的各地方郡縣。所以鄧艾主要面對的是蜀國在成都平原一帶的兩萬衛戍部隊,以萬餘虎狼之師對兩萬沒有實戰經驗的京畿部隊,並非不可能。


面對鄧艾萬人孤軍,蜀國方面是有機會將其消滅的。第一次是鄧艾軍入江油,當時鄧艾軍隊剛剛從深山老林出來,既沒有糧草也沒有援軍,不可謂不狼狽。但是守衛江油的將領馬邈卻被嚇蒙了,以為劍閣失手,魏軍主力已至江油,便直接開城投降,拱手將一雄關讓與敵手。

第二次是綿竹之戰。諸葛瞻不聽部將黃崇堅壁清野,據險死守的建議,謎之自信地列陣要與從陰平道生死一線下來的魏軍虎狼之師正面決戰。結果是明顯的,養尊處優的諸葛駙馬不是鄧艾的對手,幾乎沒實戰經驗的成都衛戍部隊也不是魏國從刀光劍雨和懸崖峭壁中走過來的百戰之師的對手。這兩次機會,一個因為主將太慫,一個因為主將不知道在塔下猥瑣,都錯過了。從綿竹失守的那一刻,蜀國其實就已經宣告了滅亡。


無論是江油的馬邈還是綿竹的諸葛瞻,只要面對形式做出正確的決策,以堅城據守,鄧艾孤軍深入,既沒有攻城器械,也沒有援軍和補給,用不了多久就會不戰自亂,鍾會也會因為戰線過長,糧草不濟,而短期又攻不下劍閣而退兵,那樣蜀國是有機會繼續割據蜀地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諸葛瞻失敗最嚴重的後果,不是劉禪宣佈投降,而是姜維被迫放棄蜀地最後的屏障劍閣,馳援成都。只要將魏軍十萬主力放進盆地,那就沒有翻盤的機會了。劉禪投不投降已經不能改變什麼了,早點投降還能使蜀地免受戰火荼毒。


笑談文史


公元263年,魏國司馬昭兵分三路,共十六萬人進攻蜀漢,其中西路鄧艾領兵三萬出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中路諸葛緒領兵三萬進攻陰平,以阻截姜維的退路,東路鍾會率領剩下的十萬進攻漢中。

結果雖然鍾會順利攻下漢中,但他們的計劃被姜維識破,主動放棄沓中,退守劍閣。魏國大軍在劍閣前被擋住一個月後,糧草不濟,準備退軍,但鄧艾卻兵行險著,率自己麾下的西路萬餘人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穿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小道,攻佔了蜀漢腹地江油,而此時,鄧艾的一萬多人只剩下了兩千多人。

打下江油的鄧艾,馬不停蹄長驅直入直接進攻成都,在綿竹與來阻截的諸葛瞻相遇,結果諸葛誕雖然人數佔優,但部下都是常年駐守成都的守備軍,戰鬥能力低下,諸葛誕父子皆死於軍中。鄧艾過了綿竹,就是成都,結果後主劉禪在譙周、張紹(張飛之子)等人勸說下,獻城投降,至此,存國四十二年、人口六十餘萬的蜀漢宣告滅亡。

看整個三國曆史,諸葛亮加姜維的十四次北伐,蜀漢和曹魏每次都是幾萬幾十萬的大軍交戰,但卻誰也奈何不得誰,諸葛亮想出祁山,出不來,司馬懿想過劍閣,過不去,只能雙方乾瞪眼,但最後誰能想到蜀漢的滅國之戰,卻僅僅只用了兩千人,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進攻到成都城下的雖然只有鄧艾的兩千人,但後方卻有鍾會的十多萬大軍在牽制著姜維的五萬大軍呢。只要有鍾會在劍閣外盯著,鄧艾在後方鬧的動靜再大,姜維都不敢撤退,只要他一撤,就只有敗路一條,而他不撤,還能寄希望於蜀漢內的守軍能消滅鄧艾,畢竟鄧艾也只有幾千兵馬。

其次是蜀漢除了姜維帶去前線的幾萬人外,真的沒有多少兵力了,頂多也就是能比鄧艾多個幾千人,而且還都是沒打過什麼仗的守備軍。所以鄧艾只要打到成都,面對的就是一個只有城牆的空殼子,劉禪想不投降都不行,除非他放棄成都,逃跑去東吳。

最後蜀漢面對強大的曹魏,打了這麼多年仗,結果百姓越打越窮,兵力越打越少,無論是平民還是朝廷重臣,都已經意識到不可能打敗曹魏,北伐成功了,所以當時除了劉禪、姜維等少數人,估計很多人早就沒心思再打了,這時候正好趕上鄧艾打了過來,乾脆就投降了吧。

用《三國演義》開篇那句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黃巾之亂開始,天下打了一百多年仗,由東漢末年的五千萬人口打到只剩下了六七百萬人,百姓們真的是太苦了,所以鄧艾能靠兩千人就滅掉蜀漢,也是天下百姓渴望和平意志的一種體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