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必經的3個叛逆期,家長該如何應對?

一人獨守一夢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育者,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謹言慎行,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再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質,隨時矯正不正確的家教思想和方法,充分保持和孩子的必要溝通,遇到孩子叛逆,不要和他對著幹,要正確進行引導,不要讓孩子誤入歧途。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

1.不要把“叛逆”視為眼中釘

許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原本乖巧可愛的孩子一到十五六歲,家長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總愛和父母對著幹,有了心事寧可自己憋著也不跟父母說,這種狀況一持續就是兩三年。親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對”,很多家長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對著幹”,不知是中了什麼邪?

其實,出現這一現象也是正常現象,並不難解釋:人在生長髮育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到了青春期,除了身體方面的變化外,思維方式也發生了特殊變化,他們的自我意識的逐漸加強,處處都想要體現自己的存在,於是,他們會靠和父母對著幹來體現自我。其實他們叛逆的對象並不只是父母親,對老師乃至整個社會都會產生強烈的對抗情緒。因此,心理學家把這段專愛和家長、老師“作對”的青少年時期稱為“逆反期”。

青少年逐漸擁有對現代人與社會的矛盾的逃避心理,不能與現實妥協的心態,更是充滿了許多對人生的價值,幸福的含義,世界觀,價值觀的討論。他們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逃避自己討厭的東西,追求帶來快樂的事物,並沒有什麼錯。家長要告訴他們面對現實,並且要不斷告訴他怎麼做才有意義,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否則就無法生存下去。

“逆反期”是一個人從兒童到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冷漠等病態性格,還會使他們信念動搖、理想泯滅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病態心理。

現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容易出現“家庭超前教育”的浮躁心態,往往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強行讓孩子朝著父母希望的方向發展。用成人或者“神童”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不停地讓幼小的孩子學這學那,學英語、學舞蹈、學畫畫,然後對孩子說,“為了你,我們犧牲了許多時間,花了大把的錢,你不好好學習,就沒臉來見父母了”。對於一個正在成熟和發展中的青少年來說,這樣的要求無疑是一種沉重的包袱,孩子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時,就會產生逆反的心理。

對“逆反期”孩子的正確引導,將會使他們一生受益,但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和行為成長。情感交流是人類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其實有與父母溝通的強烈願望,家長要適時把握,與孩子多進行情感交流。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是一種心靈補充的過程。

父母應該正確認識它,首先要順應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長,逐步改變教育方法,不要把叛逆的孩子視為眼中盯。其次,應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利,與孩子談話應平等商討,如果孩子脾氣倔犟,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訓斥的口氣,粗暴和強制的方法更是錯誤的,切忌霸道作風。第三,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採取熱情關懷的態度,親切溫和的語氣,尊重理解的氛圍,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最可信賴的人,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才能得到交流,孩子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引。

2.不要否定叛逆孩子的優點

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長期得不到正面肯定與評價的結果,為人父母者在長期的生活中,因為太在意自己孩子的缺點,而忘記了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其實對孩子來說,他只需要一種信號:你是最棒的!哪怕你犯了錯誤你也是最棒的,因為你能改正,你永遠都能做到更好。其它一切的一切都是多餘的,孩子的扭曲往往是因為父母給的太多造成的,做父母的因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被別人捆綁,而在無意中自己就先把自己的孩子捆綁起來了。

在生活、學習中遇到一些問題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面對問題時應該採取正確的方法。面對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少家長情緒急躁,沉不住氣,認為叛逆的孩子都沒有優點,往往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壓抑的方法。但是,家長越是惱火地訓斥他們越會使孩子們產生反感。

顯然,這樣教育孩子是沒有用的,家長應該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導方法是否有效,而不是一味的怪孩子;其次,家長要作孩子的半個參謀和半個後勤,要注意孩子的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