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外第一次看中国古琴演奏,就决定:这将成为我的终生事业!

这是来自《百态》的第一位人物。

本期主人公:上海养云安缦·楠书房 古琴老师 罗奕德(Dallas)

“与你分享我喜欢的一句话: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位老外第一次看中国古琴演奏,就决定:这将成为我的终生事业!

他叫罗奕德,一位来自美国的90后小伙,现在是上海养云安缦·楠书房的一名古琴老师。

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的他,不仅现代汉语夹杂古诗文说得极溜,代表中国文化的古琴、书法、古文、茶道、箫也都曾一一涉猎,有的一学还就七八年了,甚至还有意愿将余生投入其中,比如古琴。

这位老外第一次看中国古琴演奏,就决定:这将成为我的终生事业!

对中国文化深爱至此,能否成为专业大师对于罗奕德来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发自内心去“喜欢”的感觉。

异乡琴人,初结缘

罗奕德的母亲是美国圣地亚哥当地的一名歌手,经常到处表演,喜欢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别人。

然而,年幼的罗奕德却天性孤僻内敛,并没有受到母亲太多的影响,甚至在21岁之前都没有接触过音乐,也没有学习过任何乐器,最大的爱好就是独自一个人去打篮球、打游戏。

直到2011年,罗奕德以旧金山州立大学(中文系和哲学系)交换生的身份第一次来到了中国香港,在一门教授中国古代历史的课上第一次接触了古琴,他的人生就开始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这位老外第一次看中国古琴演奏,就决定:这将成为我的终生事业!

“我被它所吸引,不是因为它的音色,而是因为它是一门独奏的乐器,不是为了弹给别人听。”大概正是由于古琴的这种含蓄、内敛,让罗奕德找到了跟自己内心交流的一个方式,回到美国之后,他兴奋的跟他的中文老师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并表达了对古琴的喜爱和向往。

然而,在美国要寻找到一间古琴培训班,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寻遍大街小巷,罗奕德最终在中文老师的介绍之下,来到一个古琴辅导班,也就是在这里,他才真正开始和古琴结缘。

一世琴缘,念恩师

罗奕德不止一次的提到自己在美国的古琴老师,心怀感激。

在美国学习古琴的每一堂课对他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可是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他弹得一次比一次好,一周比一周的进步也让他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学《平沙落雁》这首曲子,从头到尾弹完之后,老师说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他,只能让他通过自己的领悟去升华。

这位老外第一次看中国古琴演奏,就决定:这将成为我的终生事业!

“当时老师给我的作业,就是去旧金山比较有名的公园,去那里静静的坐一会儿,看看飞过天空小鸟、看看池塘中戏水的鱼与鸭、听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老师告诉罗奕德,如果真想弹出一种感觉,那心里就必须先有那种感觉。

“也就是通过这件事,我开始逐渐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

情景交融’”,罗奕德说道,通过学习古琴,他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文化和哲学,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在日后,也被他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了这段经历,罗奕德更加坚定了想要来中国学习古琴的意念。在旧金山州立大学毕业之后,他辗转来到了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中国哲学。

“我的老师希望我能在古琴这条路上走得更深远,我想我的人生轨迹也一直在因琴而变。”

结缘「养云安缦·楠书房」

在复旦大学毕业之后,罗奕德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养云安缦·楠书房任职古琴老师,也是在这里,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这位老外第一次看中国古琴演奏,就决定:这将成为我的终生事业!

乾隆曰:水云养以湖,山云养以室。养云,也就是养心。

在城市节奏飞快的魔都,养云安缦是一个“温柔而细腻”的存在,明清古宅,千年樟树,这里的一物一景都深度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罗奕德常常觉得在这里弹琴,有一种不自觉的情景交融,就恍若回到了旧金山公园里寻找“平沙落雁”的那一日。

这位老外第一次看中国古琴演奏,就决定:这将成为我的终生事业!

他所任职的楠书房,是养云安缦数十栋复建老宅之一,前身是17世纪的一间私塾,因景仰紫禁城内“南书房”而得名。

在这里,古代文人士大夫书房文化中的书、香、茶、画都被罗奕德所喜爱。每一项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养心的过程,弹琴吹箫的每一个音、楷书软笔的每一个笔划,都必须要真正的静下心来,才能做好,而这个过程自己的心情也变得愈加宁静和美好。

这位老外第一次看中国古琴演奏,就决定:这将成为我的终生事业!

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拥有一个良好的“德性”,也就是罗奕德所追求的“德”。正如他所说学琴不是因为喜欢琴本身,而是享受弹琴的过程所赋予的心境,在他的眼里,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在教一个道理:It's all about being a good person!

这位老外第一次看中国古琴演奏,就决定:这将成为我的终生事业!

这位老外第一次看中国古琴演奏,就决定:这将成为我的终生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