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家裡責任田,他進城做建材生意,贏得人生財富

作為打工仔出身的店老闆王運喜,正在數著要送走的70張細木工板,在他忙碌才聲影裡充滿了自信與穩重。

1995年,幾年在外面打工的經驗,讓王運喜決心撂下家裡的責任田,從單縣黃河故道邊的偏遠小村來濟南創業,在北園大街上開起了石膏線廠,生產家庭裝璜用材料。

扔掉家里责任田,他进城做建材生意,赢得人生财富

“當時只想著本小、好起步。”沒地方吃、沒地方住,7個人一起租了間鍋爐房,白天當廚房、餐廳,晚上當宿舍,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由於不懂經營,第一年年底交完房租,利潤只有幾千元,回家過完年就沒剩下多少。“但在城裡立住了腳,結交了一些客戶,為以後的發展打個好基礎。”

1997年,市場改建,廠子挪到了白鶴建材批發市場,王運喜開始附帶銷售木線、板材、油漆、五金等家裝配套材料。

扔掉家里责任田,他进城做建材生意,赢得人生财富

憑著打工仔的誠信、樸實、吃苦耐勞,他的發貨量越來越大,攤位也由一家變成了三家,事業一步步發展起來。

“人人都能幹的普通活不掙錢,有點本了就得幹別人幹不了的!看起來是走了些彎路,可也學了不少東西。”2000年,隨著建材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王運喜開始從事當時省內還沒人涉足的玻璃鋼造型。

一開始沒人會做,就高薪從無錫請來“老師”,沒想到人來了不僅苛刻地要求不按月開工資,要按每根14000元拿提成,而且還動不動就技術“卡脖子”,一個月只做10根,多了不幹。

眼看著客戶一個個被氣走,王運喜只好開始琢磨、研究起配方,自己搞造型研發,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掌握了生產的核心工藝和技術。

“濟南一家大型高檔酒店大堂塑型,如果用木雕2年也幹不完的活,我一個月給裝上了,效果一點也不差,目前濟南還沒有幾家能做得起來。”王運喜得意的說。

黨的政策好,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夥都富了,才算是真富。

王運喜的石膏線廠幹起來不久,村裡到濟南打工的鄉里鄉親都喜歡先找他,能找到工作的落落腳再去,找不到活的就先在廠裡幹。

扔掉家里责任田,他进城做建材生意,赢得人生财富

“跟著轉幾年,就出去自己幹,而且一干就起來,現在已經有十幾個也成了小老闆,其中幾個已經幹得比我大了。”王運喜說。

儘管已經在省城買了車、房,一家老小都在身邊,可在王運喜的心裡,老家單縣大謝莊,那個黃河故道旁現在只有不到100口人的小自然村,比起眼前的城市仍然顯得更親近、更踏實些。

王運喜每年春節都會回鄉和親人、朋友團聚。他覺得和村裡人拉拉家常,說說話心裡就暖洋洋的,覺得不見他們就少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