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博士健康團
正常健康人每日排糞便一次,極少數人也可每日2~3次或 2~3天一次。正常糞便性狀一般為成形軟便,每日排糞便150 ~200g,含水分100~150ml。所謂腹瀉是指排糞便次數較正常時 增多,量增加,少糞質,稀薄或呈粥狀,含有不消化食物、粘液 或膿血等。如果病程超過2個月以上,就稱為慢性腹瀉。
一、病因及分類
(一) 器質性腹瀉
是指腸道有明顯器質性病變而引起的腹瀉,如腸道炎症(以 細菌、寄生蟲等感染常見)、腫瘤引起吸收功能障礙及腸運動增 強而發生的腹瀉。
(二) 功能性腹瀉
腸道雖無明顯器質性改變,但因神經功能失調引起腸道運動 增強所致。
二、常見表現
慢性腹瀉的表現除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性狀改變或含病理性 成分(如膿細胞、粘液、紅、白細胞)外,尚可依據病因及病變 部位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夜間發生的腹瀉多為 器質性病變所引起,功能性腹瀉受神經精神因素影響較明顯。少 餐或短暫禁食可使吸收不良性腹瀉緩解。腹痛明顯者以炎症性腹 瀉和腫瘤多見。小腸病變引起的腹痛多位於臍周或右下腹;結腸病 變腹痛多在下腹部或左下腹部; 直腸病變多表現裡急後重(即便 意感急迫,下蹲後可有少許或無糞便)。
糞便常規及培養檢查有助於病因學診斷。X線鋇灌腸及胃 腸鋇餐檢查有助於瞭解胃腸道運動功能及病變的性質和部位。結 腸內窺鏡檢查對明確診斷有重要價值。
明確病因,進行病因治療; 其次為對症治療,緩解症狀,減 輕患者痛苦; 注意糾正患者全身營養的缺乏。
慢性腹瀉患者由於病程長,營養丟失較多,身體虛弱,故首 先要注意所缺營養物質的補充。還應考慮到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 紊亂,在提供膳食營養時要注意減少對腸道的刺激和負擔。總之 應針對不同病因,因人而異。
(1)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及含纖維多的食物。
(2)選用溫熱、易消化吸收、質軟少渣食物為宜。
(3)禁用促使腸蠕動增加及易引起腸脹氣的食物,如生 蔥、大蒜、黃豆、蜂蜜等。
(4)提供高熱能、高蛋白質半流質飲食或少渣軟食。食物 中應含有優質易消化蛋白質,如脫脂牛奶、蛋清、瘦肉、雞肉、 魚類、豆腐等。
(5)減少脂肪攝入,因許多腸道疾病妨礙脂肪吸收。要選 用低脂食物,也要限制烹調油。
(6)食物中應富含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B12)、 無機鹽、微量元素等。可飲用去油加鹽肉湯、果汁。
(7)應少食多餐,每日5~6次為宜。如患者食慾不佳, 食量少。或慢性腹瀉病情嚴重,每日熱能不足8786.4~10041.6 kJ者,可適當採用胃腸外補充營養。
中國醫藥養生
由於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壓力大,很多人的胃腸道處於亞健康狀態。慢性腹瀉是指時間長於兩個月以上的腹瀉,或者在症狀好轉後2~4周內又反覆發生的腹瀉。引起慢性腹瀉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膽、胰腺疾病也會引起;胃腸道疾病如胃腸道腫瘤、胃腸道細菌、真菌感染、炎症性腸病等也會引起腹瀉。
慢性腹瀉在飲食上應注意: 首先應該吃一些脂肪含量少而又軟易於消化的食物。脂肪過高的話會使胃腸道消化減慢,從而刺激腸胃蠕動就會導致腹瀉。多吃蒸煮的食物,少吃油炸、爆炒過的。儘量不吃肥肉,食用瘦肉要適當,蔬菜和水果中富含較多的纖維,會加快胃腸的蠕動,也應該少吃。如果要補充維生素的話多喝點鮮榨的果汁和麵湯,手擀麵,粥等屬於易消化的軟食。其次要多吃含有高蛋白質的且易消化的高熱量食物如雞蛋、魚、豆腐、瘦肉等。因為長時間的腹瀉會消耗體內儲存的能量,應進行及時補充。接著,由於慢性腹瀉帶走體內大量水分,導致身體脫水,出現輕微的頭暈、頭痛、乏力、口渴等表現,應該喝淡鹽水來及時補充喪失的水分。此外,還要少吃甜食,因為糖會把體內的水分都吸入腸道內,從而使腹瀉症狀更加嚴重。少吃生冷的食物,如涼性水果,涼菜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均應該少沾。因為這些食物會刺激胃腸道收縮,從而使蠕動加快導致腹瀉。多吃一些健脾止瀉的溫熱類的食物,飲食要清淡,少食多餐。如山藥、大棗、薏苡仁,紅薯,糯米等,這樣才能更好的調理脾胃氣機的升降,健脾開胃止瀉。最後還應該保持心情舒暢,使全身氣機升降正常,身體各部分才會正常運轉。
本期答主:趙雅文,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杏花島
慢性腹瀉是指腹瀉症狀出現兩個月以上,或間歇2~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對於慢性腹瀉,在飲食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低脂、少渣飲食 脂肪過多不宜消化並加重胃腸負擔,刺激胃腸蠕動加重腹瀉,可選擇低脂食物。另外,注意選擇少渣食物,食物纖維多的食物能刺激腸道蠕動,使腹瀉加重。當腹瀉次數增多時最好暫時不吃或儘量少吃蔬菜和水果,可給予鮮果汁、番茄汁以補充維生素,宜食細掛麵、粥、爛飯等。
2.高蛋白、高能量 慢性腹瀉病程長,常反覆發作,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並造成體內貯存的能量消耗。為改善營養狀況,應給予高蛋白、高能量飲食。
另外,慢性腹瀉患者應自己做好記錄腹瀉次數和症狀,以便於在諮詢營養師時,幫助營養師提供有效資料,為患者做出有效的飲食調整。
張娜 營養學博士
馬博士健康團
腹瀉(diarrhea)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帶有黏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如解液狀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糞便總量大於200g,其中糞便含水量大於80%,則可認為是腹瀉。腹瀉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超過2個月者屬慢性腹瀉。
病因有:
(1)消化系統疾病
1)胃部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術後胃酸缺乏。
2)腸道感染:腸結核、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鞭毛原蟲病、鉤蟲病、絛蟲病等。
3)腸道非感染性疾病:Crohn病、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多發性息肉、吸收不良綜合徵等。
4)腸道腫瘤:結腸絨毛狀腺瘤、腸道惡性腫瘤。
5)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切除術後。
6)肝膽疾病:肝硬化、膽汁淤積性黃疸、慢性膽囊炎與膽石症。
(2)全身性疾病
1)內分泌及代謝障礙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腸肽(VIP)瘤、類癌綜合徵及糖尿病性腸病。
2)其他系統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尿毒症、放射性腸炎等。
3)藥物副作用:利血平、甲狀腺素、洋地黃類、考來烯胺等藥物。某些抗腫瘤藥物和抗生素亦可導致腹瀉。
4)神經功能紊亂:如腸易激綜合徵。
所以最主要的是找病因,根據病因治療,才能根本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