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自從大難平地起,姦淫擄掠苦難當。苦難當,奔他方,骨肉離散父母喪……”
這首由潘孑農、劉雪庵創作於1937年的《長城謠》,是許多人都非常熟悉的經典老歌。雖然原唱是周小燕,但還有一位女星曾將其唱紅過。
這位女星,便是曾在銀幕上塑造了多個悲劇角色,被稱為“悲歌之後”的路明。
路明不是她的本名,她原姓徐,小名薇官(也寫為薇琯),姐姐徐琴芳是著名的“荒江女俠”,也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紅遍上海灘的女影星。
“路明”這個藝名,是身為導演的姐夫陳鏗然為她起的。
路明與陳鏗然
1936年,陳鏗然拍攝《廣陵潮》時,片中一名女演員突然生病,但是拍攝進程又不能耽誤,陳鏗然便想到了剛17歲的小姨子,讓她來救場演這個角色,並在演員表中將她的名字改成“路明”。
那時兩個人都只是為救場,可能也沒想到就這樣一部戲,而且還是個配角,就讓觀眾注意到了路明。
電影公司從觀眾反饋那裡得到消息後,立即跟路明簽了3年的合同,“救場”變成了入行,路明成了正式演員。
因為曾經拜著名音樂家張昊為師,路明唱歌、演奏都有不俗的水準,她在片中也經常承擔演唱主題曲的任務。在成名作《彈性女兒》中,她就演唱了同名主題曲。在因日軍侵華戰爭爆發而被迫停拍的《紅嘴唇》中,她唱的那首《長城謠》也引發了熱烈反響。
前者是講述舞女悲慼生活的“悲歌”,後者是悲憤交加的“壯歌”,而路明的演繹全都十分到位。悲歌令人落淚,壯歌激起國民的抗日怒火。
路明成名了,但她的生活方式依舊如從前一樣,不曾被娛樂圈的燈紅酒綠所蠱惑,也不因盛名的光環而飄然。
演戲之外,她不化妝不穿奇裝異服。比路明小7歲,與她關係很好的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剪輯師藍為潔後來撰文說,路明曾說“我在生活中從來沒有帶過什麼黃金呀、珠寶呀,我覺得最珍貴的東西是藏在內心深處的感情。”
感情,是路明一生的追求和堅持。
藍為潔記述她的那篇文,就叫做“真愛其難”。
孫孟英在自己的書中將路明比作“一彎清泉”,說她“安靜清澈”。
但是在某些媒體的八卦報道中,路明是在“待價而沽”,說她要找一個鉅富做對象,說“要跟路明談戀愛,起碼要有跑馬廳般的地皮。”
路明聽說後大笑“我又不是騎師,我要跑馬廳幹什麼?!”
而據後來的報道透露,其實路明那時有一位戀人,但是因為投身抗日戰爭而無法相聚。在不能相見的時候,路明還經常給他匯錢或者買藥品寄過去。
但因為戰爭期間的陰錯陽差,兩個人最終還是沒能走到一起。戀人以為路明已經成了家,再相見時卻發現她還在等著他。
但那時,他已經是別人之夫。
在朋友的介紹下,路明與作家陳西禾相識,之後結成夫妻。兩個人成婚的年份不太確定,大約算來,從成婚到1984年陳西禾去世,兩個人相伴了近40年吧。
陳西禾曾經擔任《家》、《姐姐妹妹站起來》的編劇,還著有《電影的畫面與聲音》以及話劇《沉淵》等。
兩個人婚後育有一個女兒,取名陳曉禾,長大後在國外求學,並取得了博士學位。
丈夫去世,女兒在國外,路明獨自生活多年,依舊是喜歡讀書、看報、聽音樂,生活得從容淡然。
她年歲越來越大後,女兒不放心從國外返回照顧她。
2001年3月6日,82歲的路明睡夢中心臟病發而去世。身後事遵循她生前的遺囑,沒有訃告、沒有追悼會,喪禮從簡,依舊是那樣低調、淡薄。
閱讀更多 山鬼光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