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的两点思考

从解决功能性要求转为解决系统性要求

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汽车放到一间屋子里,从最好的汽车里挑选最好的零件,最后将这些来自不同车型和品牌的零部件组装成一部车,能因此而组装出世界上最好的车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结果往往不取决于任何单一零件独立工作的优劣,而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系统的表现。

今天的智能物流体系中的各类物流设备同样有类似的匹配要求(互联互通以及协同提升),其实就是组成物流设备“生存与运作”的生态圈。那么如何匹配这些要求?用什么纽带来维系呢?这的确值得物流设备企业深入思考。

在做智能工厂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很多物流设备供应商,发现他们很少关注客户流程,只想了解客户需要什么设备。而不同的物流设备供应商有不同的核心能力与产品,如果一家企业只想卖设备,就容易遭受价格战——因为你强调的是满足客户的功能性要求,而不是解决系统性问题,你无法帮助客户优化整个流程。对于物流设备供应商来说,要进入制造业物流领域,关键在于分析客户的价值链需求——到底其要解决什么问题,并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智能物流的两点思考


笔者看来,一个智能工厂的规划和建设应遵循以下四下步骤:

第一,考虑的不应该是采用多好、多现代化的设备,而是确定该工厂的战略定位,涉及到行业发展态势、产品流转要求、生产制造的智能化程度、关键工序的智能化要求、关键物料/产品的智能化物流运作要求等。

第二是概念设计,涉及到物流部分有物料的包装方式、流量、使用节拍、配送速率、配送频率、存储要求、工位配送模式、工位取拿和使用模式(机器人还是人工)、工位器具、空容器管理等,从而梳理出物流技术原理和相关特征参数,初步定义物流技术与物流设备应用。这部分工作一般都是由咨询公司来定义(绝对不是建筑设计院),仓储物流设备供应商难以介入。

第三是初步布局,形成智能物流系统构建(可能涉及到建筑功能区域定义、产品产线的P-Q分析、智能制造的产线布局和设施需求分析、物流流线和关联设施、生产和物流运作、信息机制和触控模式等多个方面)。系统解决方案出来后,一般会由甲方或者咨询公司召集物流设备供应商来了解该方案,并结合各自的主打设备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个性化的对应方案,然后才是供应商参加技术投标和商务投标。

第四是确定物流管理和运作流程,以及物流信息系统选择。由于智能物流需要各类参数,比如物料BOM、供应商参数、到货提前期、包装参数、运输效率和频率、检验和放行时间、库存比例、工位配送节拍和方式、人机使用界面、物料总装模式、成品打包模式等,这些参数将决定流程的有效性和物流设施的有效性与兼容性,同时物流数字化也将成为可能。

但现实中,不少制造企业发现花巨资购买的物流系统没有真正发挥其价值。笔者经历的一个家电行业案例很能够说明该问题:G企业建设好了智能工厂,使用的是全球顶尖的制造设备、检验设备、立体库、输送机、AGV、装配机器人等,但是等到生产的时候,发现物流设备彼此不连贯,调试了3个多月才勉强能够运作。看似G企业实现了物流自动化,真相却是:所有物料在上输送线、立体库之前,都是以各类包装保存、随便存放,连条码也没有,物料现场“乱得像菜市场”!显然,这种智能物流系统难以发挥真实的生产协同效应,形同虚设。


智能物流的两点思考


要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物流的逻辑和作业场景需求

不容置疑的是,制造业物流难做,不仅因为涉及到供应商、生产计划、工位物流配送等多个方面,具有严格严密的逻辑关系(既有横向的关系,也有纵向的关系),需要整个流程实现互联互通,更需要实现从产品标准设计,到生产计划——物流计划排布,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差异管理,还有过程中变数的预警和应急物流。而且制造企业的物料配送与搬运都有明确的节拍,这个节拍是由作业计划和物流计划共同协同而来的,即使是制造业的一些人也未必能够说清楚(实际上很多企业并没有详细的物流计划),更不用说能够单纯地依靠同质化的物流设备解决问题了。但是,物流设备供应商往往不了解制造业工艺与流程,容易误以为制造业物流系统项目“与其他物流项目一样提供设备即可”,实际上很可能一不小心成了“专业的外行”!


智能物流的两点思考


近年来,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突飞猛进。然而大部分制造业客户并不认为仅仅在AGV功能上、立体库的技术实现上、输送模式的技术实现上等方面有了改进提升,就代表了物流装备的技术创新。在他们眼中,物流系统方案应真实地解决客户的痛点问题,只有合理有效的物流方案应用才是最好的技术创新方向。

但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例如,H家居企业一直想找到一家智能产线和智能物流设备商,并且寻找了十来家拥有汽车、家电等行业成功案例的供应商,没想到等他们来了进行一通调研后,不是没有声音了,就是说自己做不了。原因是客户需求的物流设备不是标准化产品,而是个性化产品。该企业最近想上AGV解决成品沙发的搬运问题。结果来了各类型AGV的供应商,却没有一家为客户思考过如何优化该物流作业场景,最终导致客户无所适从,并感叹“没有适合家居行业的物流设备”。

以上现象说明,如果物流设备供应商想要涉足制造业物流领域,却没有意愿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物流的逻辑和作业场景,难以针对制造企业物流症结把脉开方,那么其技术创新如何能够获得客户认可与买单将成为新的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