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想要干涉其他人的生活?

劉秉福


因為旁觀者清,或者自認為清楚,人之本性,並不是壞事。

講個故事晚上和小J、小P(女生)喝酒我們幾個從15歲相識到時候就成為了朋友至今10年有餘,千絲萬縷的聯繫,JP的情感積累多年,迸發之後的愛情讓我喜憂參半,當他們為你做一件事就一定為你著想的時候就一定能夠成為你的好友,然後J同學近幾年境遇每況愈下,內心憤憤不平對抗著,這裡暫定是懦弱的放棄了P同學,(感情繫列不作評判,當你真正經歷過過一個人就能徹底明白)可能在J同學眼裡P同學又強勢,又有錢、又上進,而自己還未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實現遠大理想的方式是無作為,何以無作為用每每感動自己的方式去工作、等等,最終很悲壯。

恨鐵不成鋼,我作為朋友以這種態度去批評他,每每會陷入困境,因為我作為批評者不夠權威,被批評者不接受議價,但是我們依然忍不住去提醒他該怎麼做,一次又一次,最終在今年我意識到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們沒有站在他的角度,就比如有些事他就是做不到且做不好,而你我都認為是他不夠努力所以做不好,顯然從學生時代就知道你拼盡全力做的事情別人很輕鬆,因此在年初七我們3人在酒吧喝到深夜之後,我決定不再幹涉朋友的選擇,我意識到大家其實心裡都明白,而為也為自己作為朋友感到自豪,我始終熱愛且珍惜這份友誼,因此多年以來我始終如一,只是我又能做什麼呢,就如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而我們作為朋友的認知又很侷限,改變不了什麼,我只是一個陽光而正常的普通人。

說來還不就是混的不好 卻又不想太難堪的你你我我 人生如此的艱難何必讓各自難堪 在衰老和貧窮放佛成了原罪的當下 一旦把自己對號入座,就自然而然的陷入到了窘迫乃至憤怒裡 在怎麼拉風的少年英雄也會有老去的一天 歲月會風化我們, 媒體和社會無形中改變著我們的價值觀, 但是我們在迷失自我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提醒自己最初的面目,如今充滿戾氣的們當初都只是少年, 該迷茫的時候就迷茫 該戾氣就戾氣 該童真就童真,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完整而有趣的靈魂。


在北道


第一,用干涉他人的方式來獲得自我價值感和成就感。

人,一旦干涉到他人的生活中,就會有一種與對方身份上的懸殊,姿態的變化。干涉的人高高在上,有足夠的主動權,而被幹涉的人屬於技不如人,低人一等,被動接受的。在這樣的關係站位中,來獲得自我價值。如果被幹涉的人因為聽取你的意見或在你的協助下解決了問題,突破了困難,大家就會為你點贊、留下掌聲,獲得更多地認同和讚美,成就感提升。

第二,控制慾很強,通過干涉他人的生活來獲得內心的安寧。

控制慾強,可能是與生俱來的,還有可能是童年被壓抑,長大後的一種自我補償方式。通過干涉他人生活,來滿足控制慾望的展現,如果沒有合適的方式或者條件來滿足控制慾,這些人就會焦慮不安,就如同有煙癮的人不讓他吸菸,會全身不舒服。恰好,如果能干涉到他人,以此來滿足控制慾,就能大大降低焦慮,換取內心的自在安寧。

第三,自身性格特點,驅動著我們去幹涉他人。

如果我們是快樂型性格的人,就會以幫助他人的姿態介入進來,追求快樂的特點會讓我們不認為這是在干涉,而是覺得這是在分享,比較看重幫助對方解決困難後而產生的快樂情緒。——“你樂,我也樂!”

如果我們是事業型性格的人,有時會看不慣對方的做事方式和風格,怕拖後腿而影響目標的達成,干涉他們是為了掃除阻礙我們事業發展的因素。——“不要來阻擋我!”

如果我們是完美型性格的人,有時覺得對方做事不夠完美,為了避免留下遺憾而去幹涉他人。——“一定要跟我一樣,我好你也好!”

第四,擔心對方脫離出我們的朋友圈。

假如我們不去幹涉對方,任其發展的話,也許他會與我們背道而馳,或者我們進步了,而他還停止著,到後來只能漸行漸遠,退出我們的視線,在我們的朋友圈裡漸漸消失。因我們不想失去對方,大家必須在同一個圈內生活,所以,我們的干涉是為了拉好他,讓他“不掉隊”!讓彼此永遠都“在一起”。

總之,不管是上述何種原因,後面總有一句潛臺詞:“為了自己如何如何,不能讓對方如此如此……我需要出來干預一下他”,說到底,就是我們自私的表現,雖說“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其實更多是為自己好。

為了自己,而去幹涉他人,也是缺乏界限意識的表現。我們需要分清到底什麼是“我的”、“你的”和“我們的”。很多時候,分明是“你的事”,往往都會因為我們踩線、越界,而扭轉為“我或我們的事”,這樣做,會侵犯到對方的“生活疆域”,讓他不舒服,甚至影響大家的關係。

所以,請記住,我們一定樹立界限意識,別人的事就是別人的事,與我何干。不能輕易、草率、粗暴插足、干涉他人做事。除非對方主動找我們尋求幫助。而且我們要清楚,什麼事該我做,什麼事該他做,什麼事才屬於該我們大家一起做。保持界限,才能保持關係。同時,當我們受他人干涉時,也不要一味迴避,我們要分清原因,再有針對性和策略性地進行回絕或接受。

情商高的人,會找時機恰當地給他人提供幫助,同時,也會恰當接受他人提供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