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哪些非常文藝的句子?

十點書齋


尋李白

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絕色

月色與雪色之間

你是第三種絕色

不知月色加反光的雪色

該如何將你的本色

——已經夠出色的了

合譯成更絕的豔色

聽聽那冷雨

一打少年聽雨

紅燭昏沉

再打中年聽雨

客舟中江闊雲低

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

這便是亡宋之痛

左手的掌紋

那無窮無盡的故國

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

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

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


余光中先生的句子都文藝到跪好嘛!!!

童年就該像童年

1928年,余光中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常自稱“江南人”。

9歲那年,正當抗日高潮期。在戰亂硝煙中,隨母親逃離故鄉,常州、重慶,一路輾轉避難,直至巴山蜀水的深處。

“童年的天空啊,看不見風箏,看到的是轟炸機。”

在四川純樸的鄉間,余光中度過了他的中學時代——儘管貧於物質,但卻富於自然、裕於時光。

“每個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話,但至少應該像童年。若是在都市的紅塵里長大,不得親近草木蟲魚,又飽受考試的威脅,就不得縱情於雜學閒書,更不得看雲、聽雨,發一整個下午的呆。”

巴山楚水的鄉野生活讓稚小的余光中得以親近自然山水,而典雅醇正的古典教育又使他盡情涵泳於純正的中國文學。

“我的幸運在於中學是在淳樸的鄉間度過......我的中文跟英文底子,都是在那幾年打結實的。”

也正因瞭如此,在考大學的時候,余光中同時被金陵大學與北京大學兩所高校的外文系錄取。


我是去國懷鄉人

因為母親的挽留和國共內戰的爆發,余光中選擇留在南京。1947年,余光中就讀於金陵大學外文系。

原本以為可以就此駐足故鄉,可沒料到他迎來的卻是人生第二次逃亡。

在內戰形式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父親要妻小到廈門會合,余光中便轉學進了廈門大學外語系。

1949 年,余光中隨父母遷香港;1950 年餘光中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幾次逃亡,數次離鄉,一如他自己稱作的“蒲公英的歲月”。金陵子弟江湖客,詩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獨,余光中一人佔盡。

“我生在南京,算是南京人;父鄉泉州,又算福建人;母親和妻子的家鄉是江蘇常州的武進,我也算武進人。”

“少年時代,我是在四川度過的。所以我的故鄉是哪裡還真不好說。”

身處異域他鄉,余光中心中所思所念依舊是中華文明的錦繡圖騰和燦爛文化;登樓遠眺之時,繁華都市的水泥森林也遠遠無法籠罩他內心強烈的鄉愁。

他孤獨著自己的孤獨,貫穿時空,延展開來,卻在當代無處落腳。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定居臺灣後,再難回大陸的余光中先生思鄉心切,簇筆一揮,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一曲載不動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一股豪氣通唐宋

“我是臺灣作家,我也是南京作家,也可以說是福建作家,其實我最想說的是‘我是中國作家’!”

這是余光中先生在談兩岸詩歌創作時說的話。

可事實上,先生“中國意識”的落墨之處並非僅僅是指一個政治意義上的民族國家。

在曾經的政治立場上,先生是西化反共的,因為特殊時期的內戰使他只能隔海相望而不能歸鄉;但與此同時,他又堅決反對臺獨,在文藝領域內利用自己的身份打壓臺灣民族主義的崛起。

對先生來說,他傾其一生所懷想的是故國的文化和歷史,是“夢在漢唐”,是中國古典文明的輝煌與美麗。

“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后土。”

每逢獨處寂寞之時,如異國的風霜雪夜,或是高速長途漫漫駕車,先生都會縱情吟詠;吟誦之間,他“便頓覺太白、東坡就在肘邊,一股寒氣上通唐宋”。

-END-


博庫圖書館



這個三行情書


情三行



這個我感覺最經典。


靚靚視頻



這不經典,我都不信


Nothingreal


我確實讀過好多文藝到跪的句子,啊啊啊~又文藝又傷感……原諒我詞窮,寫不出你要的感動。












不愛苦茶


-



別的不多說路過給個讚唄。


輕訴回憶



自己寫的兩句話。。。


閉著眼睛看世界好黑


六年前,她寫的,前幾年無意中翻出來的,看了很久,沒有說話。談不上文藝,只是對我個人而言,意義非凡。



錦瑟無端丶五十弦



感覺這個還蠻有意思的


Mnn2050


我覺得這句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