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大非川之战中败得很惨吗?为什么?

舆地铲史官


雪域的布达拉宫,圣洁的冰雪高原,虔诚的信徒……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我们眼中一直是与世无争的脱俗圣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和平洁净的土地,却在公元7世纪崛起了一个震惊亚洲的强大政权-吐蕃,它与正处在鼎盛阶段唐军在公元670年爆发了一场巅峰对决,让唐王朝遭遇了建国以来的最大的败绩。

吐蕃人的野望

图/吐蕃军队

早在大非川展战役之前,吐蕃就基本完成了对于吐谷浑故地(青海北部地区的占领),独霸青藏高原。咸亨元年(670)吐蕃又攻“陷白州等一十八州”,所有降唐诸羌,尽为吐蕃吞并。当年,天山以北的两厢十姓突厥部落又臣服吐蕃。由此可见,在大非川之战前,吐蕃人已经充分占据了战略主动,将青藏高原附近的势力全部纳入麾下。大非川战前,吐蕃人已经裹挟有周边附庸势力军队相呼应,从而造成了唐军在战略上的孤立无援。

当时的吐蕃以噶尔·赞聂多布为大相,由其弟赞卓噶尔·钦陵赞卓统兵,该家族人才辈出,皆有大才。当时的吐蕃在唐蕃前线的军队数量众多,号称四十万(实际应该也不低于二十万),而唐军参战部队仅有五万左右。大战未开,双方的兵力对比已见高下。\t


唐军的窘境

当吐蕃人已经完成了对于吐谷浑、羌等周边缓冲地带的占领之后,唐朝才后知后觉地发动了被命名为逻娑道行军的对蕃反攻,大有直捣吐蕃都城逻娑(即逻些,拉萨的古译)的意图。唐高宗“诏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大举讨伐吐蕃。


唐军方面,主帅薛仁贵出身行伍,历东征高丽、北伐铁勒诸恶战,素有大将之风,所统步骑五万,数量虽不算多,皆精兵劲卒,本应胜算极大。然而,其副将郭待封乃功臣郭孝恪之子(唐朝平定西域战役中阵亡的安西大都护),该将自持勋爵,并不服从薛仁贵的指挥,从而为唐朝指挥层的混乱埋下了隐患。


唐军进入青藏高原之后,唐军就采用了精兵突进的战术,薛仁贵自率三万轻骑与阿史那道真所部东突厥兵急进乌海(今托索湖),一度进攻至玛多(黄河河源附近),将战线深入吐蕃腹地,给敌人造成了重大威胁。留郭待封统辎重,筑栅为后应。这支后勤部队虽然战斗力不强,确是唐军在高原行军的生命线,因此极其重要。


薛仁贵初战告捷后,在玛多城驻扎,以图后举。然而,作为名将之后,“尚待封赏”的郭待封却是缺乏耐性,竟然舍弃了本应当坚守的营寨,领辎重继进。这时的吐蕃大将抓住时机,率领20万大军包夹这支孤军,“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


辎重尽失之后,薛仁贵被迫还师大非川救援后勤部队,这时的薛仁贵一无城寨,二无粮草,后路也被截断,而此时的吐蕃四十万大军早已集结完毕,薛仁贵回天乏术,正面战败,遗恨吐蕃大非川,最后仅仅带领少数残兵回到鄯州。

图/共和县切吉平原(大非川古战场)


唐军在大非川战场上的惨败主要是由于吐蕃在战争早期就取得了较大的战略优势,并充分利用的青藏高原的有利地形与气候条件,而唐军用人不明则最终葬送了这支远征高原的唐朝精锐。

参考文献:1.安西与北庭


历史研习社


从历史资料中也不难发现,唐朝并不是说强大到无外敌入侵。在与吐蕃族人长期的斗争中就有过败笔现象,而这个时期当朝的皇帝是李治,也就是后人说的唐高宗。在他统治的那些年中,有过一次与外敌大战的场景,这次战争以唐朝败军宣告结束。

那么这次战争就是历史中很名气的大非川战役,它是在唐总章三年时候搞出来的。上演战事的主要角色就是唐朝军队和吐蕃部落,之所以有发生这次战争,主要是因为大唐跟吐蕃争夺边疆的龟兹和疏勒,还有于阗跟焉耆这四个大集镇。在这四个地方最重要的战略军事阵地就是大非川。在这一次战事上,吐蕃将士们比较机灵,人家不跟唐军发生正面冲突,尤其是遇到唐的装备精良的战队,更是远远就避开。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就是绕到唐的后方,把部队的供应粮草道路封杀,然后再反过来把主要的兵力与唐军大战,最终取得了战场优势夺得胜利。

当然,这些只是部分说法,主要原因还是出自于唐军的内部问题。他们由于是远征,供应自然会延迟,这些都是外界因素,而在将士们中间就已经出现领导们不合局面,这样的局面最终让大军从优势变为劣势。吐蕃族人是在咸亨时期就起兵攻打西域,当时有涉及的十八个州被侵占,他们还联合当时的于阗大势攻下现在新疆阿克苏,在这样大的压力下,唐朝留守在安西四镇兵力要是不出手就被人家吞并。这样浩荡起兵,制定方案积极迎战。

战事发生的第二年,吐蕃的首领为加强对当时的青海西宁地域掌控,借此机会起兵准备向东挺进。也就是经过一年的时间,当时吐蕃带兵首领钦陵就以四十万的兵力强势碾压夺取了于阗和疏勒,在搞定这两个要塞,有把剑锋指向龟兹,最后搞到焉耆。这些地方被占,直接动摇唐朝对西域的掌控,被激怒的唐朝派名将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还跟随着两个大将,一个是阿史那道真,另一个就是郭待封。起兵时将士们有五万人次,因为在一些历史资料中提及薛仁贵当时带着的都是精锐部队,还有一些归属于运输部队,他们主要是搞军械和粮草,还有被服物资的运输,这些人估计那个时候有两万人次。

不过唐朝多数采用李靖用兵法,就是在唐军出征时,只有有一万士兵上战场,身后就得有三千人搞运输,按照这样一个计算法,当时薛仁贵出征估计带领的就是五万将士。他带着士兵经过现在的青海乐都,到达青海湖南边的战场大非川。因为这次是远征,对于唐军并不有利,而且薛将军心里很清楚吐蕃这个时期兵多将猛,他们有生活在一方水土周边。所以薛想法就是要快速解决战斗,这样才有胜利的把握,但是想法挺好,只是那个时候乌海地方险要,距离又远,运输车马过去很不现实,而且浪费时间,薛怕丢失这样的机会,就让郭待封把身后的运输部队留守在大非岭上围栏,做工事,这样就把大非岭成为一个阵地。

在搞定这个阵地后,薛仁贵带着主力精锐部队,开始挺进,他跟吐蕃族人在现在的青海玛多相遇。当时的吐蕃族人没有想到他们会来的这么快,一个没有防备让唐军打得大败,伤亡很多将士,至于牲畜更是上万。薛将军借机攻占了乌海城,在这里构建工事,准备后方的支援。可惜的是这个郭待封作为此次出征的副将,对薛仁贵有很大的意见,加上让他给打理运输部队心中怨恨颇多,他自作主张带着供应队员前进,也没有及时跟薛汇合,这就给吐蕃一次大好机会。

吐蕃族人快速组织队伍,用将近二十万的大军全力攻打郭待封部队,唐军不能与其相抗衡,最后把运输的全部粮草和军械都让吐蕃族所收。而这让身为大统领的薛仁贵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退兵于大非川。就因为这个目无管理的郭待封让唐朝大军丢失大好机会。没过多长时间,吐蕃族人在钦陵下,用四十万的大部队强压唐军出来决战。在没有占据险要的地理位置,又没有粮草的及时供应,唐军大败伤亡惨重,薛仁贵只能最后跟钦陵合约,这才带着残兵返回唐都。而这次战事,从唐朝的整个历史看,可是最大的一次败笔。

败战后,人家吐蕃族人占领了青海的西部地域,唐被迫撤出安西四镇的管制,而作为领军的安西都护府也被迫迁移到新疆的吐鲁番地域。其实,论年限在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稳定西域政局已经有近一百二十年。在这次大战后,唐朝跟吐蕃开始长期的拉锯战。

纵深看一次大非川当时的地理位置,它是位于咱们今天到的青海共和县城周边,这个地方以平原为主,但是从高度看,可是在海拔四千米开外,东西方向跟随的是碛石军和伏罗川,这两个地方就是连接于阗跟赤岭,再往南就到达乌海和河口,这样看来,它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唐吐军队虽然在大非川搞出的事情,但是从位置看,战事的成败主要还是由当时的乌海所定。因为此地一直是青藏高原连接内外信息的交通要塞,就连大唐的文成公主都是经过此地才能进入西藏。所以说,这次战争薛仁贵已经把握先机,只是那个副将郭待封实在不懂何为重要,把唐军最后带到被动局面。

还有就是唐军长期生活在中原内地,面对长途征战将士们适应时间太短,加上高原反应,这样也无形中增加了战事的反差。大唐从高祖手里开始就跟吐蕃开展过战役,但是这次大非川让唐军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而吐蕃却一举成名,并能分割大唐疆土,还把当时的吐谷浑收拢为它别部,使得吐蕃获得最终胜利。


轩芯阁


大非川之战的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的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大非川之战的地点是在今天的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海拔在4000米左右.。位于青海湖南,东至碛石军,西至伏罗川,由此往西可至于阗,东北至赤岭,西北至伏俟城,南至乌海、河口,确实是青海的要津。唐朝的薛仁贵等人就是在这为吐蕃所败。

  这场战役虽然叫作大非川战役,但是实际上胜败是取决于乌海。乌海自古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也就经过这里的。薛仁贵在这场战役中已获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由胜转败。其实,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也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所在。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战役,而吐蕃凭借这场战役一跃成为了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也成为吐蕃别部。虽然吐蕃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他们的损失也不小。

  大非川之战分析

  大非川之战是大唐和吐蕃之间的战役,在唐总章三年四月至八月时候,在大唐与吐蕃之间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所发生的重要战役。这场战役最后以吐蕃获胜,占据了青海西部而得以告终。那么大唐为什么会在这场战役中失败呢?现在就来分析大非川之战的局势吧。

  薛仁贵在此战已获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最终由胜转败,所以说,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行为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就来分析大非川之战中唐军失败的其他原因。首先,地利因素,使士兵们产生高原反应,让疲惫不堪的唐军战斗力削弱。唐军出发点是在鄯州,这里的海拔在2300米左右,是不会产生高远反应的,到了海拔4000以上,就逐渐出现了高原反应。而薛仁贵指挥的是“轻锐倍道”,所以缺乏适应高远环境的必要时间,并且体力消耗极大,因此造成的后果也就更加严重。

  其次是战略的意图,围魏就赵,他的目的是在于占据逻娑。唐军以“逻娑为出师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在战前唐军踌躇满志,大胆深入。唐廷为了此次征战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的方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也起到了牵制作用,战略部署可以说是高明。

  还有一点就是人和。在战争中,人和是极其重要的,想要获得胜利,人和是必备的条件。在《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中说到:“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

大非川之战结果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在唐总章三年,也就是咸亨元年四月至八月,共历时四个月时间,这场战争是大唐与吐蕃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的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官是薛仁贵、郭待封、论钦陵等人。那么大非川之战结果是如何呢?

  在大非川之战中,吐蕃军队避实就虚,不与唐军的精锐兵直接交锋,而是断了他们的粮草后,再集中优势兵力,最后夺取了胜利。而唐军远道出征,并且兵力不支,供给不足,特别是军中的将领不和,副将郭待封擅自违抗军令,一意孤行,最终将战役陷入了败局。最后吐蕃大获全胜,占据了青海西部。

  在这场战役中,唐军的兵力是五万,吐蕃军的兵力的四十万。但是原本在这场战役中,大唐是可以获得胜利的,而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是大唐失败的重要原因,导致吐蕃军反败为胜。还有一方面大唐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地利因素,因为薛仁贵的“轻锐倍道”计划,使大唐军队没有适应高远环境的时间,于是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最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而吐蕃凭借这场战役一跃成为了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也成为吐蕃别部。但是虽然大非川之战中,吐蕃最后获得了胜利,但是吐蕃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也是不小的。


小男孩博主


是的,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凭此战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亦成为吐蕃别部。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