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只是囚禁鳌拜,为何却绞死作为爱新觉罗家族人的班布尔善?

混乱的性子


班布尔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孙子,辅国悫厚公塔拜第四子,嫡出,生母为塔拜嫡福晋乌苏氏,塔拜死后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三等奉国将军。换句话说,班布尔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亲侄子、清世祖福临同祖父的堂兄弟,是清圣祖玄烨同曾祖父的堂叔,皆未出五服。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作为清太祖的亲孙子,按理说血缘不算太远支,为什么班布尔善起步的爵位这么低?这还得从他的父亲塔拜说起。



塔拜,清太祖第六子,按说齿序不算太靠后,相对于多尔衮、多铎等人要靠前许多。但是,齿序靠前并没有用,塔拜属于庶出中的庶出。后金时期,努尔哈赤的后宫虽然没有后来分级那么细化,但是还是粗分为了几个等级,即福晋(清太祖称汗后也称为大妃)、侧福晋、妾、格格。通俗点说就是大老婆、有名分的高级小老婆、有名分的低级小老婆、没名分的小老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的生母就是大妃身份,也就是大老婆,因此后来者居上。而塔拜恰恰相反,虽然年长,但其生母却只是妾。后金时期,皇(汗)家妻妾所生之子的待遇要比后来差别大很多。因此,出身限制了塔拜的发展,加之塔拜自身能力也确实一般,无法与皇太极、多尔衮等兄弟相比。终其一生,只得了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的爵位,之后于崇德四年去世,在清太祖众多儿子中可谓默默无闻。塔拜死后多年,直到顺治十年才被侄子清世祖福临追封了一个辅国公爵位,谥“悫厚”,从其谥号也能看出一二。



因此,崇德四年塔拜去世后,嫡子班布尔善能够承袭的爵位只有三等辅国将军,降等后到手的就只剩三等奉国将军了。这种情况在清太祖的儿孙中其实并不少见。不过,班布尔善并不像父亲那么甘于平庸,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经营,一步步升到了辅国公的爵位。后来党附鳌拜,在索尼病逝之后,更是做到了秘书院大学士兼领侍卫内大臣的高位。



但是,班布尔善在政治上却似乎并不太精明,最终还是错了队。以皇叔、“主子”之尊去党附鳌拜一个“奴才”,最终鳌拜被擒后受到株连。康熙八年,班布尔善被诸王、大臣劾奏二十一条大罪,判处绞刑,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虽然后来子孙恢复了宗籍,但最终全部沦为闲散宗室。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将班布尔善描绘成了一个腹黑BOSS,撺掇鳌拜谋反继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想取皇帝而代之,个人觉得,有些夸大了。且不说班布尔善之父塔拜的庶出身份,清初的王公们可不是晚清的酒囊饭袋,都不是吃素的,虽然经过了皇太极和多尔衮的限制、清洗,实力大不如前,但不少还是手握实权的。即便皇帝不在了,怎么轮也轮不上他班布尔善。说到底,班布尔善无非就是为了自身利益放下皇叔、“主子”的身段,党附“奴才”鳌拜,以期获取更大的利益罢了。



清圣祖之所以对其处以比“主犯”鳌拜还要重的绞刑,可能还是和其身份有关。



首先是气。作为清太祖的亲孙子,清圣祖本人未出五服的堂叔,高贵的“主子”,居然自甘堕落,放下身段去党附一个旗下的“奴才”与自家人清圣祖争权。既丢尽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也伤害了清圣祖的心。



其次是惧。班布尔善本身并不足惧,但是,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即宗室勾结权臣。这股歪风如果不被刹住,后患无穷。清圣祖绞杀班布尔善与其说是惩罚和泄愤,不如说是做给活人看的。让家里的大爷、叔叔、兄弟们看看,以后宗室胆敢勾结外臣, 我这位大爷班布尔善就是下场。



再者是立威。清圣祖擒拿鳌拜之后,对于外臣来说是个不小的震撼。但是,对于自家的大爷、叔叔、兄弟,也就是清朝的宗室王公们而言,鳌拜毕竟是“奴才”,不足以引起惊恐、重视。清圣祖杀了堂叔班布尔善,等于是明确告诉这些人,我不单只对外人,对自家人同样不手软,太祖的亲孙子也不例外!各位大爷、叔叔,你们自己掂量着办……



除此之外,也是做给官员和普通百姓看的。作为皇帝,清圣祖对于犯罪、乃至谋反之人一视同仁,没有例外。就算是太祖的亲孙子,自己的大爷,只要犯了事,照杀不误。


不务正业歪医生


康熙最不能容忍的便是宗室背叛。

鳌拜是权臣,康熙智擒鳌拜后,清算鳌拜党羽。

因此,鳌拜对康熙已经构不成威胁,加上康熙为“仁义之君”,念及到鳌拜为大清的开国元勋,圈禁鳌拜即可,还能为自己留下好名声。

但班布尔善则不同,他为清朝宗室,是努尔哈赤之孙。

关于班布尔善之死,《清史稿》记载为:以附鰲拜,谴死。

虽然依附鳌拜,但出谋划策的基本是他,充当鳌拜师爷一角色。甚至最后希望通过“勤王”进而控制大清朝,其心险恶甚于鳌拜。处死班布尔善,可起到震慑宗室。

从康熙对胤礽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康熙即为重视宗室之情,讲究“忠孝”。

更何况,班布尔善虽为宗室,但地位很低,仅为“三等奉国将军”。


五味社


由于受到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比如《康熙王朝》和《鹿鼎记》),很多人都误认为鳌拜是一个谋朝篡位的奸臣。但其实历史上的鳌拜虽然专横,但还达不到奸臣的地步。康熙帝之所以要抓捕鳌拜,一方面是因为他思想保守,跟不上大时代趋势;二是结党,成为满洲保守派的利益代表,威胁了康熙的至上皇权

因此康熙为了维护皇权,他需要搬倒鳌拜这个绊脚石。但是康熙在抓捕鳌拜后,却并没有杀他,而是改为永久禁锢。究其原因,其实还是鳌拜功劳太大了。康熙实在没必要赶尽杀绝。


那么鳌拜究竟有何大功呢?不恭维的说,没有他的努力,康熙连皇帝都做不了。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突然暴毙,由于他没有留下传位诏书,于是满洲亲贵在由谁这个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当时最有竞争力的是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但是多尔衮老谋深算,豪格太嫩根本不是对手。一时间风向全倒向了多尔衮一边,比如后来位列顺治四大托孤大臣的苏克萨哈就倒向了多尔衮。

当时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没有墙头草两边倒,他坚决站在了豪格一边。因为如果让多尔衮当了皇帝,两黄旗和皇太极一脉子孙的利益必然受损。鳌拜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两派“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誓要与多尔衮争个高低。

到了正式议事那天,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再次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继位,不让多尔衮得逞。而且鳌拜还密令两黄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跟多尔衮火并的准备。于是,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

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实际上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

在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中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因此可以这么说,鳌拜之于顺治,有拥立之功。如果没有鳌拜的拼死力争,皇位轮不到当时才六岁的顺治头上


顺治登基之后,多尔衮仗着摄政王身份,党同伐异,擅权自重。他首先打击的就是他的争位对手豪格及其拥护者。鳌拜本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又不阿附多尔衮,也遭到残酷打击。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多次受到迫害,两次差点被害死,算是当时跟多尔衮硬钢的代表人物了

等到多尔衮病死,顺治亲政后。鳌拜和索尼等人因为忠心护主,得到了顺治的重用。有一次鳌拜因战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还亲自去府上慰问。足可见顺治与鳌拜的关系不一般。

所以鳌拜在政治上支持顺治,这是不可忽视的功劳。若是没有鳌拜,顺治很难登基,康熙也不可能接手顺治的帝位。他的这一份功劳,顺治一直记着,不然也不会让他当辅政大臣。

尽管鳌拜后来杀苏克萨哈,专权跋扈。但是怎么说呢,鳌拜专权跋扈是事实,但他杀苏克萨哈也并无不妥。因为苏克萨哈其实也是个墙头草,他早年依附于多尔衮,后来在多尔衮死后又迅速反正,站在了顺治一边。因此鳌拜很瞧不起苏克萨哈的为人,觉得他就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真小人。

只是因为苏克萨哈迎合康熙的意思,与鳌拜较劲,所以苏克萨哈才会有一个贤臣的名号。但纵然如此,也掩盖不了他喜欢政治投机的本色。



康熙亲政两年后,将鳌拜逮捕,并且将鳌拜一党全部铲除。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不过康熙后来念鳌拜曾经救过皇太极,拥立过顺治,对上两代皇帝都有的功绩的情分下,保住了他的性命。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

因此康熙除鳌拜,属于正常的政治斗争。中国历史上这种先帝指定的托孤大臣被继任皇帝批斗的例子多不胜数,远的如霍光,近的如张居正。只不过康熙能耐大,他在鳌拜还活着的时候就把批斗这事给办了。因此站在胜利者的角度说,康熙没必要赶尽杀绝。而且鳌拜也是有功之人,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有过就否定其功,否则会让人寒心。

后来鳌拜的弟弟,儿子未受牵连,该当官还是当官,该授爵还是授爵,并未因为鳌拜的事情株连九族。


至于班布尔善,他虽然是康熙的堂伯,对大清也有贡献。但是身份和功劳都不大,否则也不可能仅仅只是一个辅国公。并且,皇族身份其实也是一面双刃剑!皇族子弟虽然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衣食无忧,但是相应的代价就是会遭到猜忌。如果放在明朝,班布尔善这种人是要禁锢在封地的。清初因为制度不完善,所以才会给他上蹿下跳,勾结鳌拜乱政的机会。

也就是说,鳌拜只是外臣,他顶多就是专权乱政,他不可能篡位,否则就是找死;班布尔善是皇族,他的威胁更大。并且这厮身为皇族却与外臣勾结,并且还当过领侍卫内大臣,掌管康熙的警卫工作。岂料这厮却完全辜负孝庄和康熙对他的信任,先投苏克萨哈,后来又背叛苏克萨哈投靠鳌拜,实乃两面三刀之人,太没有底线了。他自己连脸都不要了,康熙何必要念其皇族之身份呢?被处死也是自找的!


康熙处理鳌拜的两百年后,慈禧太后处理咸丰托孤的八大臣,也是依次套路。郑亲王七世孙爱新觉罗肃顺被处死,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和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被赐自尽,至于其他五个只是外臣身份的托孤大臣:富察景寿、托和络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则只是罢官。看见没,姓爱新觉罗的全处死,外臣反倒没事。这就是所谓的皇家无亲情,有的只是利益。


Mer86


班布尔善全名为爱新觉罗.班布尔善,他爹是爱新觉罗·塔拜,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六个儿子,爱新觉罗·班布尔善也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子,标准的“黄带子”,从辈分上排班布尔善是康熙的亲叔叔。


其实在历史上关于班布尔善的记录并不多:

“鳌拜入见时,侍卫以扑击之戏抓捕之。自此,设善扑营,以近臣领之。王大臣议鳌拜三十大罪,当诛族。康熙帝诏令以其屡立战功,免死拘禁,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班布尔善因为是鳌拜同党所以被杀。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将班布尔善描写成阴险小人,甚至鳌拜准备行废立之事都是班布尔善的怂恿,但是在历史上却没有相关的记载。

班布尔善虽为清太祖之孙,但是由于其父塔拜是庶妃所生,又没有战功所以地位并不高生前仅是辅国将军,死后追封为辅国公,班布尔善能够在康熙六年成为领侍卫内大臣,负责宿卫皇宫得到皇帝的信任着实不容易。

在《清史稿.太祖诸子传》中是这样说的“班布尔善,累进封辅国公。以附鰲拜,谴死”。为什么权倾朝野的鳌拜免死拘禁,而身为皇室成员又非主谋的班布尔善伏诛呢,我个人觉得其中有两个主要因素。

首先,康熙之所以不杀鳌拜是不仅仅因为鳌拜战功显赫为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更重要的原因是鳌拜的三十条罪状中并没有谋逆这种不可宽恕的罪名,康熙惩治鳌拜立威的目的已经达到没必要赶尽杀绝。当然鳌拜虽然免死,但是不久就在禁所死去,既全了康熙的宽仁之名,又没有了后顾之忧。

其次,班布尔善身为皇室成员吃里爬外依附鳌拜,这是让康熙最无法接受的,如不严惩如何保证宗室一心。

最后,严惩班布尔善很可能他确实有大逆不道之举,只不过家丑不能外扬。


一点点历史


《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改编自小说《康熙大帝》。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康熙在扳倒鳌拜一党之后,只是将鳌拜关押,反而将班布尔善诛杀,原因何在?原因如下:

第一、假设吧鳌拜杀了的话,可能出现的结果:

1、鳌拜背后的势力很大,而且,势力主要遍及军方,鳌拜的很多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很多地区的守将,甚至京城周围的很多将领都是鳌拜的手下。一旦鳌拜被杀,势必会有“兔死狗烹”的感觉,其余的鳌拜一党虽然不一定造反,但是,势必人人自危,这个对于康熙来说是不想看到的,毕竟东南沿海还有台湾没有统一,南边、西南的三个藩王也是康熙心病,中原汉人不服从满人的统治,西北方向蒙古各部落也在蠢蠢欲动,北方的俄罗斯也不甘寂寞。如果鳌拜残余势力全部清除,势必造成内乱,而且清除之后自己有这么可用之人吗?没有!这是一不可杀。留着的目的是为了告诉鳌拜残余一党,我康熙连鳌拜都不杀,你们我更不会追究,你们可以安心为朝廷效力。

2、鳌拜可是顺治皇帝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病死,苏克萨哈被杀,遏必隆被贬,加上鳌拜被杀,是否会造成顺治朝遗留人员的人人自危呢?而且,自己也会背上不仁的骂名,这也是康熙不杀鳌拜的原因之一。

第二,杀了班布尔善不仅没有上面的结果,反而可以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而且班布尔善是领内侍卫大臣(相当于首长身边的警卫员的领导之一)。

所以,鳌拜活着比杀了有用,班布尔善必须死。


依稀似梦里


班布尔善他爹塔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六个儿子,在清太祖众多儿子中可谓默默无闻。塔拜死后多年,直到顺治十年才被侄子清世祖福临追封了一个辅国公爵位。

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子,清太宗皇太极的亲侄子,康熙的亲叔叔,他与父亲不同,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经营,一步步升到了辅国公的爵位,后来依附鳌拜,做到了秘书院大学士兼领侍卫内大臣的高位。领侍卫内大臣是保护康熙的最后一道防线。

班布尔善极有野心,总想寻机翻身。于是投靠四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后见苏失势,投靠鳌拜。鳌拜独大后,鼓动鳌拜造反,并为其的造反做准备。而且在最后怂恿鳌拜谋反的时候,还恶毒的设计借鳌拜的手杀康熙,然后自己再以自己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率领亲军营平叛,诛杀鳌拜。

康熙智擒鳌拜后,清算鳌拜党羽,只将鳌拜关押,反而将班布尔善诛杀,原因主要有三:

1、当时外部环境不稳,东南沿海台湾尚未统一,吴三桂等三藩王蠢蠢欲动,中原汉人对满人心中满,西北蒙古各部落伺机而动,北方的毛子侵我之心大长。

鳌拜门生遍天下,军机重要守将都是其总下。一旦鳌拜被杀,势必会有“兔死狗烹”的感觉,势必造成内乱,而不杀鳌拜就等于公开喊话:鳌拜都可不杀,更不会诛连你们,你们尽可安心效力。

2、康熙最不能容忍的便是宗室背叛。班布尔善身为皇室成员吃里爬外依附鳌拜, 杀一警百。

3、杀鸡骇猴,做给天下人看的,作为皇帝,对于所有犯罪一视同仁,就算是太祖的亲孙子,自己的大爷,只要犯了事,照杀不误。


美丽青春您真痘


在《康熙王朝》里把班布尔善描写成一个及其腹黑的阴谋家。


他不但是鳌拜的智囊,而且在最后怂恿鳌拜谋反的时候,还留了一个无比恶毒的杀招。就是借鳌拜谋反之名,借鳌拜的手杀康熙,然后自己再以自己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率领亲军营平叛,诛杀鳌拜。


好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心思缜密,谋划细致,几乎不成功没天理。
然而还是出纰漏了。那就是康熙先下手为强,在九门提督这个关键位置上,成功地俘获了“铁丐”吴六一的忠心。


而在凌晨密谋之时,班布尔善事实上并没有能够解决吴六一的事情。这是他最大的纰漏。这主要在于鳌拜在谋逆这件事情上,举棋不定导致的。鳌拜虽然感受到了来自于康熙这边的危险,但是在班布尔善等人怂恿谋逆这件事情上,他并没有思想准备。因为他受顺治恩惠甚重,他原本也是一心做一个忠臣的。


只是适逢“主幼国疑”的良机之下,自身欲望的膨胀,另外底下欲进者的怂恿,他难免迷失。所以在他内心挣扎的时候,自己就成了班布尔善这类阴谋家的傀儡。只是他自己并不自知。

这就是最终为什么康熙要杀班布尔善,而并没有杀鳌拜的原因所在。

但是真实历史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班布尔善的确属于皇族,但是出身较低,其实并不是他自己出身低,而是他老爹出身低。一个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几辈子连个贝勒都没混到,只混到一个辅国公。


崇德4年(1639年),班布尔善老爹辅国公塔拜死的时候,他更悲催,不过承袭了一个三等奉国将军。虽然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到了顺治8年(1651)成功坐回他老爹辅国公的爵位。

但是仍然对于一个皇族庶支的奋斗青年(此刻已经中年)而言,道阻且长。关键是索尼死后,面对已经彻底失衡的朝局,他最终站错了队。

其实在那种形势之下站错队的人很多,但大多数都为遭到太过苛刻的清算。那么为何唯独是班布尔善呢?

炒米窃以为两点原因:

第一,他的皇族身份,这让康熙嫉恨,自己人都不帮自己,反而去帮鳌拜,罪不可恕;

第二,也是最最重要的原因,班布尔善于康熙6年(1667年)以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没错,领侍卫内大臣这个关键身份。这本来理论上是保护康熙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真发生电视剧里那种谋逆暴乱,康熙其实是没有反制机会的,毕竟连内城的亲军营都掌握在鳌拜一党手里,是不可能留个“九门提督”的bug给你的。


炒米视角


在《康熙王朝》中,这个班布尔善是个十分有心机的人。

他撺掇鳌拜造反:自古以来为臣者有三大险境,其一是功高盖主,功高盖主的大臣威胁皇权只能是死路一条。二是臣子势力大,可以震慑朝廷,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所以鳌拜也是必死无疑。三则是臣强主弱,为了削减臣子的势力,所以鳌拜也难逃一死,这样说的鳌拜可能是怕了,怎么说鳌拜只是一介武夫,只能请求班布尔善来寻求自救之法。班布尔善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就想方设法让鳌拜造反:禅让,废立或者毒毙,让他废掉康熙,另立新君。



而鳌拜什么反应呢,鳌拜其实并无反心,也算是一届忠臣,他说宁可死也不愿意做千古罪人。他想的只是权力,并无反心。而班布尔善作为康熙的亲堂叔却想着撺掇着鳌拜废掉康熙另立新君,他意欲何为呢?就是想借鳌拜之手杀掉或者是废掉康熙,自己借此上位而已。

而这只是电视剧杜撰的,有一定的虚构意义在。在史实之中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子,是康熙的堂叔,算是一家人却帮助外人鳌拜来反对自己的侄子。但是史实中没有在《康熙王朝》中这么腹黑,只是说鳌拜入朝见皇上的时候,侍卫将他捉住,王公大臣建议康熙,鳌拜其罪当诛,康熙看在鳌拜是功臣的份上只是=将他拘禁“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

班布尔善只是作为鳌拜的同党,并且还是大清皇族,康熙皇帝的堂叔,而鳌拜只是一个大臣,为什么鳌拜只是被拘禁,班布尔善却被杀呢?

鳌拜虽然算是功高盖主,但无谋逆之心,只是依傍自己的权利,但是这已经对康熙造成了威胁。康熙欲除掉他,但是鳌拜终究对大清是忠心耿耿,如果杀了他难堵悠悠之口。这样将他囚禁合着算是被判了无期徒刑,算是对他的处罚吧。

但是班布尔善就不一样了,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他却一心向着外人,结党营私,一定要杀鸡儆猴,也许班布尔善就和《康熙王朝》之中演的那样,借鳌拜之手出掉康熙,借此上位也说不定呢。


消失的月光


班布尔善出生低微,他的母亲是庶妃,他连贝勒都不算。虽有战功,但朝廷的人都不待见他。其本人极有野心,总想寻机翻身。于是投靠四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后见局势不好,投靠鳌拜。鳌拜独大后,鼓动鳌拜造反,并为其的造反做准备。所以说可能是野心太大再加上人品导致的。


店面小坑


鳌拜威望很高,势力很强,留着他远比杀了他更有利,可以稳定人心,不至于造成大的动乱。而班布尔善相比之下威望不是很高,势力也不是很大,原本就是想借鳌拜和康熙斗的两败俱伤,然后他出来收拾残局,加上班布尔善又是皇族,虽然是旁支,但不杀他不足以威慑其他怀有异心的人,所以康熙为了更快的稳定局面,留着鳌拜,杀了班布尔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