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湖南為什麼成為日軍最難攻克的地方?

劍橋視頻


欲滅華夏,先平湖南,湖南被譽為“中國的普魯士”是有其原因的。

雖然湖南在古代史上並不顯達,三國以上就一個鄧艾,屬於三流人物。但從晚清兩江總督陶澍以來,從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到譚嗣同、黃興,再到毛澤東、彭德懷等,人才輩出,可謂是一茬接著一茬。

所以第一點,湖南人才輩出。其次,湖南民氣可用,按照楊念群教授《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一書中的說法,湖南在很晚才出現一位儒學大師王夫之,所以其學風也相對質樸,更崇尚實學。而且湖南的鄉民民風淳樸,追求進步,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對外。

第三點,湖南的地形條件複雜,山巒眾多,最適宜“天爐戰法”的施展。薛嶽一代軍神,蔣介石重視湖南戰場,調集眾多中央軍死守湖南。所以日軍雖然調集精銳,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皆無法佔據湖南全境,反而損失幾十萬的兵力,佔全國戰場損失兵力的幾乎一半。


青年史學家


說抗戰,就不能不提湖南。從1938年開始,日軍就攻進了湖南境內,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湖南都沒有被日軍佔領。

湖南,是抗戰時期日軍最難攻克的地方,岡村寧次就曾經感慨:欲滅華夏,先平湖南。

湖南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戰期間在正面戰場的22次大會戰,其中6次都發生在湖南境內。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一共殲滅日軍20多萬人。要知道,22場大會戰一共才殲滅日軍40多萬人,在湖南境內就殲滅了一半。



長沙會戰。

從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三次大規模的長沙會戰,雙方投入兵力達到200多萬人,日軍被殲滅了5萬多人,他們打通中國南北通道的戰略企圖,被徹底挫敗。而長沙會戰的慘烈程度,確實難以想象。

第一次長沙會戰中,守衛草鞋嶺的史恩華營,抗擊日軍瘋狂進攻,全部壯烈殉國。守衛斗篷山和金龍山的胡春華營,更是與敵人激戰了3天3夜,除了幾名重傷員開始撤出戰鬥外,其他人全部壯烈犧牲。岡村寧次的進攻屢屢受挫,長沙軍民誓死守城,讓日軍不得不撤退。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集結了12萬人再次進攻。日軍吸取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教訓,不再分兵作戰,而是集中兵力進攻。中國軍隊損失慘重,但是隨著各路援軍開進長沙,其它戰區也紛紛策應長沙作戰,主動向各地日軍猛烈進攻,迫使日軍後退。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再次集結了約12萬人,氣勢洶洶的進攻長沙。中國軍隊誓死抵抗,還在長沙城內與敵人肉搏廝殺,一舉擊退日軍,贏得了勝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

“盟軍的勝利,全靠中國軍隊的長沙大捷!”



常德保衛戰。

這是一次慘烈的戰役,常德一個師的兵力,和日軍激戰了16天,殲敵5000多人。8000多守軍,最後只剩下了500多人。這場戰役被譽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給予了日軍重大的挫折。常德城內,所有的街角巷口都被利用,民房被打通,到處都是暗堡。第170團營長張挺林率部在陣地中奮勇衝擊,負傷達七次之多,壯烈殉國。攻入城內的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常德守衛戰,慘烈至極。

同樣慘烈的衡陽保衛戰和湘西會戰,中國軍隊和湖南人民捨生忘死,徹底擊潰囂張的日軍,讓他們認識到了中國軍民,湖南人民的抗日決心。


當然,抗戰勝利是各地人民共同浴血奮戰造就的,每一個為了抗戰勝利犧牲的中國人,都值得永遠銘記。


七追風


在湖南呆過好多年,都快安家到湖南了。覺得湖南人聰明,勤快,做事蠻很狠。特別是打架不怕死。在街上拉幫結派,拿著刀子滿街砍得就算湖南人厲害。好像湖南人還能文能武,吃完飯沒事做閒聊時就喜歡討論時政,國際大事。閒聊時感覺他們說起來一套一套的。還有那公園裡老頭大媽你還別去惹,碰了一點事他們吃了虧,調子高的很,不是要賠錢就是了不難,感覺就是不怕事。我能感覺的出來。當年鬼子在別的省節節勝利,在湖南受阻,那是正常的。鬼子是鐵的話,湖南人就是鋼,兩者一碰就是你死我活幹了起來。湖南人感覺一直不服輸,鬼子碰了,估計會被百姓砍成一塊塊的做成長沙臭豆腐。😁但是湖南人也有不足,感覺當領導,搞決策,搞理論還是有一套。以前廣東打工時候,好多工廠的組長,科長,經理都是湖南人,很有領導氣派。好像廣東好多市領導也是湖南籍的。不足的就在於過於理論,搞起經濟,經商來就不如廣東人,潮汕人,溫州人,福建人靈活,八面玲瓏會做生意了。這方面湖南人有那麼一點一根筋的感覺🤔這就是我生活在湖南長沙好多年的感覺,總體來說,湖南人算中上等素質了,還不錯😊


中國黑協副會長


74軍打光後,在湖南補充的,第五軍在湘潭組建的,十軍和74兵員十之八九都是湘人子弟,其它北方人只曉得當漢奸,你見過湖南有漢奸嗎?民團黑社會都自覺組織打日本?其它地方有嗎?農民用鋤頭乾死小日本你見過嗎?雪嶧戰役一個武岡城國軍一個營守日本就是攻不進去,那是有民團。日軍攻到雪嶧山下竹市就是過不了,我爺爺就洪江(是武岡人)沒有民眾一仗下來怎麼補充兵員,物資怎麼運上去,這就是民風,除了廣西和湖南你見過有這種民風嗎?我們老家在湘西南,祖上都參軍了,農民說這是我家,絕不允許外人踏入半步,小日本是外人,所以湖南就變成日本人的傷心地!!


西門吹雪58030385


這個是湖南人的驕傲,抗日戰爭中國很多將軍,司令員什麼的都是湖南人,所以這個是有原因的,

第一就是湖南人教育氛圍較好,不是吹,中國很多讀書人湖南佔比覺得是最高的,“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曾國藩開包的學堂也是近代的人才保證,



第二就是湖南人性格比較剛毅,無湘不成軍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吧,到了抗日戰爭時候,家仇國恨就是戰鬥力啊。


第三就是湖南的地勢,衡山山脈給抗日戰爭提供了有利地勢,在以前湘西地區好多都沒有路,想去掃蕩大部隊進不去啊。小部隊一去不復返,增加了收服難度。


動車錘子


作為一個湖南人,很榮幸給大家來解答這個問題,抗日戰爭中後期,湖南成為日軍打通中國南北大動脈,直取廣西,打通越南,企圖快速佔領東亞。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日軍的這個計劃,遇到了湖南這塊硬骨頭。

日軍在湖南戰場,依次為: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湘西會戰,湖南軍民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日軍原計劃一個月拿下湖南戰場,沒想到在湖南打了整整6年。最後隨著美國兩顆原子彈,日軍撤退了,迄今,在懷化芷江還有一塊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受降碑。

為什麼湖南人這麼頑強。取決於三點:

1、吃得苦

2、霸得蠻

3、耐得煩

李鴻章說了一句話: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近代的中國歷史,被列強欺壓,國土流失、百姓遭殃,湖南人敢於創新、敢於崛起、敢於反抗,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橘子洲頭,就留下詩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其實這幾句話,就代表了湖南人的精神。惟楚有才,敢為天下先。

湖湘精神:歸納起來,就是三氣,靈氣、霸氣、匪氣。剛是內核,毅是靈魂,靈是氣質。

湖南人既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忍之志,又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邁之氣。所以,日軍來一萬,殺一萬,來百萬,殺百萬。湖南人就是認死理,一條路走到底,傾家蕩產都要跟不平等抗爭到底。


綜上所述

為什麼湖南是日軍最難攻克的地區,因為湖湘精神


城市觀察君


敢問提問者的問題該如何解釋,既然是湖南是最難攻克的地方,那麼湖南省應該是全境都沒被日軍佔領吧?

可事實並非如此,抗戰時期的湖南省日軍佔領區的面積幾乎覆蓋了湖南省全境!長沙、岳陽和衡陽的城市相繼落入敵手,這就是題主所說的“最難攻克”?

接下來說一說湖南省境內與日軍的戰爭,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與日軍打了長沙會戰、衡陽戰役和湘西會戰,兩敗四勝,還有三次是慘勝。如此戰果,果粉竟然能夠吹噓出薛嶽和方先覺這樣的“戰神”。

前三次長沙會戰,只是保住了長沙城,長沙城之外的無數縣城還是相繼落入敵手,而第四次長沙會戰薛嶽直接把長沙丟了。還有衡陽,47天戰鬥,戰鬥到方先覺都投降,愧對衡陽戰役中戰死的官兵。最後一個是湘西會戰,當時是1945年4月至6月王耀武指揮的一場戰鬥,在這場戰鬥中日軍還是攻佔了湘西大片領土,而且當時日軍已經快失敗了,湖南戰場還是丟城失地,這叫最難攻克?

國民黨在湖南戰場上節節敗退,而敵後戰場卻開始發展起來,1944年10月上旬,八路軍組建了南下支隊,11月9日,南下支隊從延安出發,東渡黃河,越過同蒲路,由太嶽區垣曲以東南渡黃河,越過隴海路,向豫鄂湘粵敵後挺進,並於1945年1月在湖北大悟山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在此期間,南下支隊多次與日軍作戰,收復了湖南大片領土。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湖南省是抗戰時期日軍最難攻克的身份”是果粉編造出來的謠言,是果粉吹噓的結果。




用戶76391435595


據說日本人開戰前對中國各地的血型構成進行過研究,他們已經預計湖南會是很困難進攻的地方。

第一、湖南人地處中國南方地區,中國南方本身團結抵抗的心理就比較強。民風也是相對強悍。

第二、湖南並非一馬平川,還是有很多山地,而且有江河湖泊。這給進攻帶來一些阻力。

第三、湖南人A型血比例相對較高。A型是天生的戰士。這就是最適合打戰的血型。這個血型來源於森林對於陌生環境適應度是最高的。勇敢、果斷、協作配合以及戰鬥中的聰明都是最佳的。歐美人中德意志人就是A型佔多數。二戰後英美人感嘆,為什麼我們跟德國佬打戰那麼難,有人解釋說,他們天生喜歡打戰。其實與血型為A型有很大關係。如果要組成一支強大的王牌部隊,一定要大量招募A型血。

關於血型,其實一同外出到外地一眼就能看出來。如果平時很外放很狂躁的人突然變得怯弱,那一定是O型或AB型。如果部隊裡這兩種血型過多,尤其戰鬥小組都由他們組成,那戰鬥力會大打折扣的。一定要讓A型在其中發揮帶頭作用。


國病


這個問題不僅僅我們感興趣,小日本也研究了很久。在中日建交不久,日本人就迫不及待派遣考察團到湖南考察。考察的主題居然是想研究為什麼在抗日戰爭初期,橫衝直撞大半個中國的“皇軍”,到了湖南就屢遭失敗。

抗戰之中湖南人民的英勇和智慧,讓每一箇中國人驕傲。湖南是日本戰略上一個特別重要的地段,因為只要拿下湖南,大後方就算完蛋了。湖南保衛戰不僅僅是在保護湖南,更是在保護我們的大後方。8年抗戰,堅毅的湖南人民和日軍對抗了7年,最終日軍還是沒有完全侵佔湖南。而且三次長沙會戰讓他們損失慘重,衡陽守城一戰,日軍以3萬對8千的代價才使得衡陽陷為孤城。

湖南地勢較為複雜,日軍想要攻下必須拉長供給線,久攻不下的情況之下耗損加重。況且湖南又是出了名的富產,靠著洞庭湖,魚米之鄉可不是白叫的,湖南戰士們吃飽喝足,接下來就和日軍慢慢耗著好了。久而久之,日軍在攻陷湖南上耗資越來越大,越來越得不償失。

具有天時和地利共同優勢的湖南,也培養出了一大群優秀的將士。武漢失守之後,湖南成為了最為重要的戰場。日軍想要通過宜昌向西方挺進,最終無法行進,只得改變策略想要通過湖南到達四川。

第九戰區乃是名將薛嶽把守,在面對上級要求他退出長沙的電報之時,他毫不猶豫地表示絕交併且誓死捍衛,薛嶽在這裡鎮守了日軍長達5年,傷亡一共60萬人。湖南人比日軍想象之中更加勇猛,在面對外敵之時絲毫不懼死亡。

楚文化之中“死不足懼”的死士精神,在這場家園保護戰之中,被湖南人民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軍隊與日軍交手過的二十二場大會戰之中,有六場就發生在湖南。為了抗禦外敵,湖南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文夕大火”幾乎將長沙燒盡,滿眼盡是廢墟,兩萬多百姓葬身火海。長沙是繼斯大林格勒、長崎、廣島之後,在二戰之中毀滅最嚴重的的城市。

一場大火沒有燒滅湖南人的鬥志,而是讓他們越戰越勇。國軍在湖南招收的抗日軍人就有一百多萬,每年湖南的父老鄉親們都為戰士們提供一千萬擔糧食。

1941年,日軍偷襲美國成功,剛開始他們十分得意,在年底氣勢洶洶地攻佔了香港。1942年新年剛過,日軍像打了雞血一樣再次攻進長沙,聲稱要到長沙去過新年,結果遭受重大軍事失敗。

在薛嶽的指揮之下,國軍佯裝敗逃,將日軍引入了撈刀河和瀏陽河之間,再以精銳兵力圍殲,這就是有名的“天爐戰法”計劃。他們寧願再來一次焦土抗戰,也不願一粒米落在日軍手中。

日軍無法攻下湖南,不僅僅是因為湖南地勢、氣候,更重要的是湖南人民不惜一切的抗日精神。長沙會戰的勝利在世界範圍內也有著強烈的影響,美國總統羅斯福稱:“盟軍的勝利,全賴華軍長沙大捷”,英國媒體也用“在此遠東陰雲密佈之際,唯有長沙上空之雲彩確切、光輝奪目”的標題進行報道。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有一個地區成為了日本人的夢魘,曾經對這個地區發動6次進攻,但每次都灰頭土臉,損失了20多萬士兵,這個地方就是“湖南”,而為何湖南成為了日軍最難攻克的地方呢?對於這個問題,主要因素是三點。

圖為中國軍隊抗擊日軍

第一點,在地形上湖南是有利於防守方,湖南地形三個方向都有高山,對日本這個需要大量卡車機動的部隊而言是一種巨大的阻礙,而且湖南還有洞庭湖作為水上的屏障,而且湖南的水網是非常密集的,日本每次進攻都會因為這些複雜地形而失敗,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次長沙作戰,日本因為地形經常遭到中國士兵的伏擊,損失非常慘重。

圖為中國軍隊抗擊日軍

第二點,戰略上湖南是中國西南的屏障,所以當時的中國政府在這個地區部署了大量的精銳部隊,包括18軍、74軍、100軍等,這些部隊無論是裝備水平還是作戰意志,在那時的中國軍隊中都是最旺盛的,尤其在數次長沙作戰中,這裡的中國士兵死戰不退,而且湖南本地為了支援抗日作戰,有多達200萬人參軍,這些人為了保衛自己的故鄉,對日本作戰也是更加的勇猛。

最後一點是,在戰術上,中國軍隊採用了非常靈活的作戰,比如第三次長沙戰役中,中國軍隊使用了倒八字的部署方式,引誘日本人進入湖南的腹地,而隨著日軍不斷孤軍深入,中國軍隊採用側擊和合圍的模式,不斷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使得日軍損失慘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