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 從“金城”到紅旗電影院

上世紀1950年初,父親奉調從上海永裕隆公司來到新建的青島分行工作,主要從事土產進出口貿易業務,就在河南路24號(湖北路口,現改建為水餃店)。那時,還是孩提的我,經常是利用寒暑假就來父親公司玩耍,而斜對面就是金城電影院(湖北路27號),我因酷愛電影,雖然都是些外國原版片,根本就聽不懂,也能大體知曉劇情,但倒是對異國風情有大開眼界之感,於是便成了這裡的常客。這是個小型的影院共兩層,樓下413個座、樓上84座,共497個座。建築結構雖屬一般,但內部裝飾還是比較精緻雅靜。


青島故事 從“金城”到紅旗電影院



據說,之前這裡是美國人的汽車庫,有位美國商人1923年把它改為“太平洋影戲院”經營,觀眾對象主要是外國人,上映的都是原版外國電影。在轉讓給了一位德國牙醫徐博德(曾在安徽路第六公園開設過牙科診所)經營後,就命名為“金城電影院”。後又轉給美國人李巴果夫繼續經營,依舊叫金城電影院,還是主要放映外國原版影片。

1941年“二戰”爆發後,佔領青島的日寇當局將李巴果夫逮捕入獄,不久就在獄中死亡,妻子無奈回國。於是金城電影院就被日寇強佔,改名“大洋劇場”,則是以放映日本電影為主。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就由中國人趙鴻道與美國人茲美滿合夥經營,仍叫:金城電影院。李巴果夫的遺孀聞訊,便於半年後回到青島,訴諸法院要奪回影院的產權,茲美滿迫於壓力自動棄權。後因原告經濟窘迫無法繼續訴訟,只好撤訴回國。於是,金城電影院的產權即歸趙鴻道所有並繼續經營,直到解放後的1955年5月由人民政府正式接管。


青島故事 從“金城”到紅旗電影院



臨近解放的這些年,依然是以放映外國影片為主,尤以美國電影居多,其中有《勞萊與哈泰》(喜劇片)、《泰山》(多集驚險片)和《出水芙蓉》(愛情片)等,也有英國片、國產片、甚至蘇聯片。金城電影院在青島首次上映了第一部蘇聯電影《黑海艦隊》很受歡迎,於是中國電影院、青島影劇院也隨之放映。此後,金城則上映了不少蘇聯電影,如《戰後晚上六點鐘》《日俄海戰》《寶石花》《寶盒仙留》等。

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金城電影院是繼續放映外國影片,並且都是經過人民政府的審查,半年後,又逐漸引進蘇聯電影。但絕大多數是未翻譯的原版片,有中文字幕的極少,他們為了吸引觀眾,就自行翻譯編寫字幕,用幻燈打出。票價為舊幣2000元(即新幣2角)。他們還從香港引進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這是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由費穆導演,雖然拷貝較舊,但非常吸引觀眾,票價經批准臨時為2500元(2角5分)。

青島故事 從“金城”到紅旗電影院


令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是,金城電影院於1957年在青島獨此一家放映1937年上海拍攝的《馬路天使》(趙丹、周璇主演)和《十字街頭》(趙丹、白楊主演),當時青島的觀眾趨之若鶩前去觀看,我也有幸一飽眼福,總算親眼看到這幾位仰慕已久的大明星當年的精彩表演,尤其是《馬路天使》中的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能夠聆聽到周璇的金嗓子,一時間,這些老歌頓時在青島廣為流行,傳唱不已,那簡直是欣喜若狂。這是老“金城”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青島故事 從“金城”到紅旗電影院


1960年至1963年,金城電影院因拆遷來到老西鎮,在兩處分別放映。專映甲級電影是在東平路62號用流動機放映,而專映乙級電影的是在濮縣路2號用固定座機放映。1963年下半年,撤銷濮縣路放映點,從此金城電影院就是固定在東平路62號了。不過,那時的院況條件非常簡陋,雖經數次維修與擴建,觀眾席也只有樓下,共463個座席。除放映室外,僅有一間不足9平方米的辦公室,還有一個觀眾休息室和僅能容納一人的售票室。

青島故事 從“金城”到紅旗電影院


不久,影院斜對過雲南路一個比較大型的煤店,大概是因太汙染環境而被拆除,當時傳言要在此處建造一座大影院,以補充西鎮的這一缺憾。然而人們望眼欲穿地翹首企盼,煤店的廢墟雖一直空著,但總是沒有下文,令人大失所望。1971年,金城電影院經過再次大修和擴建,有座席650個,這才算是個初具規模的小型電影院。1966年盛夏“破四舊”,改名:紅旗電影院。

我是1975年遷居西鎮,不久粉碎“四人幫”,恰遇初中老同學劉延華正在紅旗電影院任辦公室主任,他熱情邀請我為他們寫影評宣傳電影,這對我而言是正中下懷,何樂而不為呢?

青島故事 從“金城”到紅旗電影院


記得是1979年,陳思思主演的香港電影《三笑》上映,觀者如堵,一票難求。對於這樣一部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喜劇電影,自然大受歡迎,而卻有人竟然在報上發表影評,說是看《三笑》就是飲鴆止渴。此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正好為《三笑》影評發起徵文大賽,我與劉延華等人商量,決定撰文批駁這種“飲鴆止渴”論,由我執筆以“青島市紅旗電影院影評組”的名義,結果還獲得徵文大獎,紅旗電影院影評組也就有了名氣。

青島故事 從“金城”到紅旗電影院


為此,青島市電影公司也對我產生興趣,還結識了中央電臺組織這次大賽的老編輯張仲可。於是在1981年,電影公司的趙曰茂邀請我與他共同主辦《青島電影》月刊,為此還得到張仲可以及中宣部文藝局的著名文藝評論家成志偉等人的鼎力支持呢!後來,我熱衷於影評確實是與此有關。那時,我經常溜達到那裡看不花錢的電影,寫了不少影評。1992年又恢復原名為金城電影院,此時劉延華早已調走,電影市場也被那時剛剛興起的電視劇錄像衝擊,而我的住家也早已搬離西鎮,與金城的緣分也就到此了結了。

金城電影院終於在2005年5月壽終正寢,後來西鎮民居大拆遷,一切都已蹤影全無蕩然無存,只留下了歷史的記憶了……

作者:呂銘康,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山東省作家協會、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青島市相聲藝術研究會總顧問。著有《青島與京劇》《青島與曲藝》《青島京劇藝術》《緣分》《求樂》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