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家就是兩個人的孤獨,這是享受了雷鳴掌聲後的最高享受

(續上文《我的人生很蒼涼》)餘先生在盛名之前的私人生活,或者說是婚姻生活也是邊緣狀態和孤獨狀態的他很少很少提起過。加上喜歡造謠、炒作的媒體和某些不良媒體人不厭其煩的瘋咬這件事,炮製了很多版本的離奇故事,而且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成功了,讓許多不明真相的人,認為餘先生是當代陳世美,拋妻棄子,忘恩負義,不講良心道義。因為這件事,餘先生揹負了偽君子的標籤,這個標籤對於一個有志於追求真理的學者、知識分子來講是極其痛苦而又百口莫辯的,越辯越顯虛偽,縱使餘先生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在這場辯論中他始終處於劣勢。大多數人對餘的前妻忿忿不平,認為太不值得了。


餘秋雨:家就是兩個人的孤獨,這是享受了雷鳴掌聲後的最高享受

有了這樣一層的誤解在前,潛意識裡面已經對餘先生充滿了蔑視,那麼後來餘先生每每與後來的妻子馬蘭出現或者餘先生提及對馬蘭的愛,這些群體就像是傷疤被撕裂開了,更加痛恨餘先生。這歷來是中國老百姓的思維,傳統思想影響非常深,看多了戲。一百年前的老百姓很多都是通過看戲來認字,學文化,他們不上學堂,或者只是很短時間的上學堂。而戲劇歷來就是虛構、誇張的,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普世價值觀,通過誇張的戲劇情節來體現、表達和傳播,這種價值傳播方式幾千年來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歡。戲劇往往或快意恩仇,或天仙相配,或平民中狀元,或劉海遇胡仙,或女生當駙馬,或包青天斬奸臣等等,事實上不可能存在這些事,這是老百姓的一種美好、快活的想象。長期看戲,就缺乏了理性的、深刻的思維。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對餘先生基本上就是缺席審判了,首先將他釘在道德不良的恥辱柱上再說。其實這裡面的誤會太大太深了。

也真是天意弄人,餘先生是戲劇理論專家、泰斗,卻被自己人生的這場戲以及看戲的人傷害最深、最烈、最久。

餘先生結婚的時間,他沒有具體提及過,婚姻存續了多長時間也沒提過。根據一些他親口的表述,餘先生結婚的年紀應該在他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後不太久的時間階段,也就是二十幾歲的樣子,這段婚姻存續的時間大約在5-7年之間,夫妻兩人沒有生育子女,婚姻存續期間基本沒有生活在一起。


餘秋雨:家就是兩個人的孤獨,這是享受了雷鳴掌聲後的最高享受

家可能覺得,這一定是餘先生看不上他前妻。這其實就是膚淺的理解,就算看不起,那也不至於冷漠到如此程度吧。而且,也很有可能是他的前妻看不上餘先生,對吧,這也很正常啊,要知道,那時候餘先生不過是個家庭出身不好的一個清水老師而已,錢權皆無,為何就不能是他的前妻強勢看不上餘秋雨呢?而且,事實上這種可能性還很大。當然,最主要的是雙方的價值觀不匹配,不掛鉤,文化背景和精神境界差異巨大所造成的,這一切的一切無可厚非。

這裡面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背景,結婚之前,餘先生父輩一共有十個兄弟姐妹,悲催的是,九個都早逝了,只留下餘秋雨的父親餘學文先生。文革結束以後,餘先生很尊敬的奶奶雖然年邁仍然在世,她最後的心願是看到餘秋雨她的長孫成家生子。而當時,劫後餘生的餘秋雨壓根沒想過這件事,他已經看透了無數世態,對人性呈悲觀態度。但面對這位為餘家養育又失去十個子女的長輩,他必須應命,完成她的心願,他沒法按自己的價值觀去選擇。人生本就充滿著各種變數和無奈,餘先生也不可能例外。


餘秋雨:家就是兩個人的孤獨,這是享受了雷鳴掌聲後的最高享受

一方面為完成任務,一方面對人性不樂觀,加之時間緊迫,餘先生在朋友撮合下,非常倉促的與一位叫李紅的女工登記結婚了。草草登記後,雙方差異巨大,無法溝通,女方無法理解餘先生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商業大潮背景下,不去想辦法弄錢,而是埋首改書齋日夜寫作、讀書,便不與餘先生商量獨自去了深圳。一去便是五年,完全無聯絡。五年後,李紅女士帶回來一個養女後又自行離開了。實際上這場婚姻就是整體虛空狀態,幾乎無夫妻之實,最後在上海戲劇學院胡志宏書記的催促下才辦了離異手續。當時,餘先生已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官居正廳,仕途正勁。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離異之前,餘先生與後來的妻子馬蘭並無交集,素未謀面。


餘秋雨:家就是兩個人的孤獨,這是享受了雷鳴掌聲後的最高享受

這樣一件匆促之間完成的人生大事,讓餘先生驚慌了多年,他已經打算不再結婚不再成家了。為了內心的安定,他在這個階段頻繁進入上海龍華寺,逐漸進入了佛教的大雄世界……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