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家就是两个人的孤独,这是享受了雷鸣掌声后的最高享受

(续上文《我的人生很苍凉》)余先生在盛名之前的私人生活,或者说是婚姻生活也是边缘状态和孤独状态的他很少很少提起过。加上喜欢造谣、炒作的媒体和某些不良媒体人不厌其烦的疯咬这件事,炮制了很多版本的离奇故事,而且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成功了,让许多不明真相的人,认为余先生是当代陈世美,抛妻弃子,忘恩负义,不讲良心道义。因为这件事,余先生背负了伪君子的标签,这个标签对于一个有志于追求真理的学者、知识分子来讲是极其痛苦而又百口莫辩的,越辩越显虚伪,纵使余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这场辩论中他始终处于劣势。大多数人对余的前妻忿忿不平,认为太不值得了。


余秋雨:家就是两个人的孤独,这是享受了雷鸣掌声后的最高享受

有了这样一层的误解在前,潜意识里面已经对余先生充满了蔑视,那么后来余先生每每与后来的妻子马兰出现或者余先生提及对马兰的爱,这些群体就像是伤疤被撕裂开了,更加痛恨余先生。这历来是中国老百姓的思维,传统思想影响非常深,看多了戏。一百年前的老百姓很多都是通过看戏来认字,学文化,他们不上学堂,或者只是很短时间的上学堂。而戏剧历来就是虚构、夸张的,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普世价值观,通过夸张的戏剧情节来体现、表达和传播,这种价值传播方式几千年来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欢。戏剧往往或快意恩仇,或天仙相配,或平民中状元,或刘海遇胡仙,或女生当驸马,或包青天斩奸臣等等,事实上不可能存在这些事,这是老百姓的一种美好、快活的想象。长期看戏,就缺乏了理性的、深刻的思维。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余先生基本上就是缺席审判了,首先将他钉在道德不良的耻辱柱上再说。其实这里面的误会太大太深了。

也真是天意弄人,余先生是戏剧理论专家、泰斗,却被自己人生的这场戏以及看戏的人伤害最深、最烈、最久。

余先生结婚的时间,他没有具体提及过,婚姻存续了多长时间也没提过。根据一些他亲口的表述,余先生结婚的年纪应该在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不太久的时间阶段,也就是二十几岁的样子,这段婚姻存续的时间大约在5-7年之间,夫妻两人没有生育子女,婚姻存续期间基本没有生活在一起。


余秋雨:家就是两个人的孤独,这是享受了雷鸣掌声后的最高享受

家可能觉得,这一定是余先生看不上他前妻。这其实就是肤浅的理解,就算看不起,那也不至于冷漠到如此程度吧。而且,也很有可能是他的前妻看不上余先生,对吧,这也很正常啊,要知道,那时候余先生不过是个家庭出身不好的一个清水老师而已,钱权皆无,为何就不能是他的前妻强势看不上余秋雨呢?而且,事实上这种可能性还很大。当然,最主要的是双方的价值观不匹配,不挂钩,文化背景和精神境界差异巨大所造成的,这一切的一切无可厚非。

这里面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背景,结婚之前,余先生父辈一共有十个兄弟姐妹,悲催的是,九个都早逝了,只留下余秋雨的父亲余学文先生。文革结束以后,余先生很尊敬的奶奶虽然年迈仍然在世,她最后的心愿是看到余秋雨她的长孙成家生子。而当时,劫后余生的余秋雨压根没想过这件事,他已经看透了无数世态,对人性呈悲观态度。但面对这位为余家养育又失去十个子女的长辈,他必须应命,完成她的心愿,他没法按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人生本就充满着各种变数和无奈,余先生也不可能例外。


余秋雨:家就是两个人的孤独,这是享受了雷鸣掌声后的最高享受

一方面为完成任务,一方面对人性不乐观,加之时间紧迫,余先生在朋友撮合下,非常仓促的与一位叫李红的女工登记结婚了。草草登记后,双方差异巨大,无法沟通,女方无法理解余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商业大潮背景下,不去想办法弄钱,而是埋首改书斋日夜写作、读书,便不与余先生商量独自去了深圳。一去便是五年,完全无联络。五年后,李红女士带回来一个养女后又自行离开了。实际上这场婚姻就是整体虚空状态,几乎无夫妻之实,最后在上海戏剧学院胡志宏书记的催促下才办了离异手续。当时,余先生已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官居正厅,仕途正劲。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离异之前,余先生与后来的妻子马兰并无交集,素未谋面。


余秋雨:家就是两个人的孤独,这是享受了雷鸣掌声后的最高享受

这样一件匆促之间完成的人生大事,让余先生惊慌了多年,他已经打算不再结婚不再成家了。为了内心的安定,他在这个阶段频繁进入上海龙华寺,逐渐进入了佛教的大雄世界……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