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漢字是怎樣的?

RunningMan回憶錄


這依賴於外國人母語文字的形式。人大多會以自己熟悉的思維定勢和認知模式來思考類似的事物。外國人覺得漢字難學,一個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漢字的認知模式超越了他們的習慣。

對於大部分以字母為文字基礎的人群來說,他們會首先注意到漢字裡面偏旁部首進行拼寫的規律,並且會企圖在漢字中找到發音、含義與偏旁部首組合的對應關係。就像娘、姑、姐、妹等字,會很容易受到他們的關注,但尋找到的這種規律雖能解決不少的形聲字,但並不是普遍適用的,於是困惑仍然存在。這就像中國人看到韓語諺文,會嘗試用漢字的認知模式嘗試去理解,但實際上韓語諺文不過是一種拼音文字,是不能用漢字的認知方式去理解的。

而中國人對埃及聖書體,可能會有種親切的感受。但聖書體也實際已經由早期的象形文字發展成為了拼音文字。類似“不用”兩個字演變出了“甭”字。

對於那些超出認知範式的文字,外國人要理解就困難了,畢竟漢字是目前全世界唯一進化成功的象形文字。這跟中國人看到康熙字典裡的生僻字的反應是不同的,因為我們還能通過已知的偏旁部首去猜測那些生僻字的含義。

但或許不少中國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看一個字,看久了居然會忘掉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一個熟悉的字,突然就不認識了!而使用拼寫文字的人是很少會發生這個問題。這可能跟大腦對文字的認知方式有關係。

這種情況你遇到過嗎?


小宇堂


我是在美教漢語的老師,就說說漢字在美國人眼中的樣子吧!

我的大部分學生第一感覺漢字太難了。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於母語英語,字母寫起來比較容易,漢字特別是筆畫多的漢字對他們來講,簡直就是天書。

第二,他們感覺很多漢字很漂亮,像一幅畫。當然,這也跟我有關,因為我先教他們象形字,也總是盡力把每個漢字寫好寫漂亮。

第三,他們知道每個漢字製造的時候都有道理。我常常在高中孩子的漢字課上把漢字蘊藏的中華文化內容講給他們聽。比如,“三”字上邊一橫表示天,下邊一橫表示地,中間一橫表示人,那麼“王”就是king,因為他上知天下知地中間知人,那麼“國”就是一個王劃定了自己的區域囗就叫county。

他們覺得漢字真是太有意思了,我也是盡力讓他們喜歡上漢字,因為漢字就是我們,就是Chinese characters,直譯就是中國特徵。


保哥談



這是國外版知乎Quora 截圖,總體上來說很多外國人對漢字很好奇。從問題上看,對漢字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一,漢字很難嗎

他們聽太多關於漢字是最難的語言的話,很好奇。

二,總共有多少漢字

因為他們覺得每一個漢字都像一個簡筆畫,要多少畫才能交流啊。

三,手寫漢字什麼樣,書寫速度有英文快嗎

他們很好奇手寫漢字,甚至有人很喜歡書法,漢字一筆一畫的寫肯定沒有字母寫的快。

四,日本漢字和中國漢字的區別

五,為什麼日本不像韓國廢除漢字


漁耕樵讀


這個恐怕得看是怎樣的外國人。下面這些外國人,人人都在中國文字研究方面貢獻突出。下面分領域介紹:

中國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

一、沙畹(Emmanuel-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

法國學者,伯希和及馬伯樂皆出其門下。他28歲的時候就成為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長期參與西方漢學第一刊的《通報》編輯。1889年,他在掌握漢語口語後到北京任公使館專員(翻譯),並通過中國古籍來研究中西。曾譯註《史記》。著作有:《史記·封禪書譯註》《中國兩漢時代的石刻》《義淨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譯註》《悟空行記》。

二、金璋(Lionel Charles HOPKINS,1854—1952)英國人。1874年來華,為使館翻譯學生。1886年任使館助理。1895年任駐上海副領事,1897年任駐煙臺領事,1901年任駐天津總領事。1908年退休回國。研究漢學,發表過許多關於甲骨和古幣的文章。他主要考釋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源流,以及對商王世系、先祖名稱和商代的自然現象及社會形態進行過研究。此外,他還曾將《官話指南》翻譯成了英譯本。

三、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沙畹的徒弟。1918~1938年為瑞典哥特堡大學教授。1939~1959年任瑞典遠東古物館館長,同時任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他在兩個領域作出了貢獻:一是綜合語言學研究,翻譯和註釋過《尚書》《詩經》等書,所著《〈左傳〉真偽考》(1926)尤有影響。他還研究古漢語,《中國音韻學研究》《漢語解析詞典》(1923)為其代表作。他是歐洲漢學家裡能直接閱讀古漢語文獻的少數人之一,而其最大的貢獻是把印歐比較語言學的構擬古形式的方法介紹到中國來,使漢語音韻學除分類外,在擬音上有了一套合適的方法和方便的工具。雖然他在青銅器方面也有不少著作,但比起音韻學來,這些方面的成就要遜色得多。

甲骨文研究

一、明義士(James Mellon MENZIES,1885—1957)加拿大人。長老會傳教士。1910年來華,在河南武安、彰德傳教。1917—1929年在華從事翻譯、傳教、任教等工作。1932—1937年任濟南齊魯大學教授。在華期間蒐集殷墟甲骨,致力研究商代文化,是首先提出安陽為商代故都的外國人。他一生收集甲骨三萬多片,是中外收藏甲骨較多者之一,未及運往國外的八千餘片甲骨及其它文物共計2萬餘件,1951年收歸山東省博物館。

二、司禮義(Paul L-M SERRUYS,C.LC.M,1912—1999)趙元任先生的弟子,得過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東方語言學博士學位。熟諳漢文、藏文、蒙文、梵文等多種語言文字。他還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過殷墟甲骨文,做過中國民俗、歌謠、語言等的田野調查工作。司禮義《商代卜辭語言研究》(1974)和下面要說的吉德煒的《商代史料:中國青銅時代的甲骨卜辭》(1978)兩部著作,迄今仍是西方甲骨學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三、吉德煒(David N. KEIGHTLEY,1932—2017)1932年出生於倫敦,後移居美國。他是甲骨文研究在西方的先鋒,在商周兩朝歷史研究領域亦是西方漢學界的巨擘。他對中國古代占卜術中有“習卜”與“三卜”制更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其甲骨學專著《商代史料》一書中的見解對研究甲骨學殷商史學科(制度、對“貞”的解釋、對“王”的研究、筆跡研究等)具有特殊的貢獻。

四、高島謙一(Ken-ichi TAKASHIMA)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文字學家高島謙一教授是司禮義的弟子。他的主要著作是《殷墟文字丙編研究》。

金石研究

一、顧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1994) 生於芝加哥,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學東方語文系主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亞洲學會會員等,是西方著名的漢學家,同時也是孔子研究的權威。曾著有《孔子與中國之道》《孔子真面目》《從孔夫子到毛澤東的中國思想》《傳說中之孔子》多書。

二、倪德衛(David S. NIVISON,1923—2014)楊聯陞和洪業的學生。在斯坦福大學,他最初擔任中文教授,後來同時受聘於三個系:哲學系、宗教研究系和東亞語言系。他的最大貢獻之一,是在考古天文學的基礎上推算出周朝建立的時間。傳統的系年是公元前1122年,而倪德衛認為是1040年。倪德衛的代表作有《章學誠的生平及其思想》(1966年)、《西周諸王年代研究》等。他也曾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稱“國際學術界將把工程報告撕成碎片”,嚴厲批評中國學術界所做的夏商周斷代工程。

簡帛研究

一、馬伯樂(Henri MASPERO,1882—1945)也是沙畹的學生。1883年12月15出生於巴黎,其父為法國著名考古學家加斯通·馬斯佩羅。1920年自河內返法定居,出版了《唐代長安方言研究》(Le dialecte de Tch’angngan sous les T’ang)一書。此書中,馬伯樂最為成功的考證是以實例證明了古音系統的存在。他的中古音體系與高本漢的中古音體系產生了重大的差異,並由此引發了二人有關此問題的長期爭論。1971年,第二卷又以《道教和中國宗教》為名單獨重新出版。《不列顛百科全書》稱該書為“關於道教的最優秀的先驅者的著作”“西方權威著作”。在中國宗教研究方面的重大業績,在於他闡明瞭在中國流行的3種主要宗教(包括儒教在內)彼此之間的關係,他指出了3種宗教各自用來滿足不同的需要,它們進行無情的鬥爭又同時共存,這種情況構成了一種十分重要的歷史因素。

二、何四維(A.F.P. HULSEWE,1910—1995)荷蘭漢學家、學者、教育者和作家,以研究中國漢代律法聞名。1931年師從梁啟超的弟弟梁啟雄,他的同學Marius van der Valk鼓勵他學習中國法律史,他開始著手翻譯《刑法志》《新唐書》和《舊唐書》。

三、魯惟一(Michael A.N. LOEWE,1922年-),英國漢學家、歷史學家。1956年他開始在倫敦大學擔任遠東歷史講師,1961年因研究居延漢簡的成就而獲得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學位。1963年加入劍橋大學擔任中國研究講師,曾任劍橋大學東亞系主任等職,1990年退休。在中國先秦史和秦漢史研究上貢獻頗多,著有《劍橋中國秦漢史》《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漢代的行政記錄》等。

四、艾蘭(Sarah ALLAN),1945年出生於美國,1974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博士學位。1972年始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現為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中國研究”講座教授。主要從事甲骨文、青銅器、竹簡的研究,並教授中國古代哲學文獻,對先秦的文獻、考古、思想和文化頗多涉獵。著作很多,翻譯到國內的有《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遼寧教育、上海人民、商務都出過)。


八磚學士


曾經在英、美多所大學教過中文和中國文化,也在國內多所大學給來華的外國留學生上過課。

在我的學生眼中,漢字像一幅畫,很美,容易理解,這部分是象形字,可惜不是全部。

比如:大,是一個人站著伸直兩臂的樣子;比如山,水,月,日,就是象形文字。

剛開始講時,我會講這些有趣的字,激發學生的興趣,再一步步的加深加難。

同時,在他們看來,漢字很難寫,寫的時候不是少一橫,就是少了一撇。這是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不是表音,而英、法等西方語方都是表音,所以,不在漢語環境中,對於外國人,想學好中文真得不容易。

網上流傳的一些外國人用聯想法學漢字的,雖然有此誇張,但也可以窺一豹。




在外國人眼中,漢字肯定是酷吧,否則哪兒來那麼我的紋身都是漢字。





不要說外國人了,就我們中國人,對有些漢字也是濛濛的。

比如,“足球是寶”(是求事實)


對這一話題有研究興趣的,可以看以下幾本書


方立在加州


“學會第二種語言,就擁有了第二個靈魂。”

這是神聖羅馬皇帝查理曼的名句。如他所言,學習一門或多門外語的好處,除了顯而易見的知識增長之外,還有很多。

在中國,我們學習英語,在外國,他們學習中文。英語學起來比漢語簡單,但是我們中還是有一部分人覺得英語很難學。但是,中文就更好學嗎?



看到這張圖片,大家的第一感覺是什麼?歪歪扭扭,卷卷圓圓,是不是?是不是?!其實,外國人看到中文後的第一感覺就好比我們這樣。

下面我們來看看,外國人眼中漢字是怎麼樣的。

剛知道漢字是一個個方塊時的感覺。(圖為西夏文)


略瞭解了一些漢字構件後的感覺(圖為契丹文):


剛學完漢字構件,還看不懂多筆劃字時的感覺(圖為女真文):


學會漢語後

小編其實挺心疼那些歪果仁的,畢竟我大天朝的文字豈是想學就學的來的?


蒔光糟蹋人心


外國人眼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中國人自己漢字都認不全,舉例子南京夫子廟很多考生喜歡去哪裡上香,希望自己考試考得好,如果你進去看看裡面的古代考卷你會發現很多字你根本不認識,去那旅遊一次覺的自己像個文盲一樣,這就是中國古代的識字率非常低的問題,難認難記,所以現代漢字出現了簡化,讓漢字成為工具,而不是一種完全象形的文字


JimzhangXJ


英文像略顯圓形的麵條型直線表達方式!漢字像方框點型濃縮壓縮型表達方式!西洋文字是橫向擴展方式展現文字意境!漢字是集中放大方式表現文字意境形式!方塊漢字是不同的筆畫集中於一點,英文是不同的筆畫字母橫向排列!至於外國人是怎麼理解的只能去問不同的外國人了!


空觀道人12345


就跟我們看外國人一樣,都長一個樣。中國很行,中國工商很行,中國建設很行,中國農業很行


A李雲博


別說外國人。相信多數中國覺得漢子也太難了。筆畫太多了。還有一堆沒有任何意思的字。還有那麼詩,如猜謎語一樣,和尚唸經,不知道什麼意思。那些沒有任何意思的字應該踢出踢出字典。太胖的字得再去掉些筆畫。讓漢子更易學加速國際化多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