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晋的琅琊王相当于太子,大多登基为帝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次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改元永熙,其人痴呆不认事。后“八王之乱”,司马伦趁机即位,随后被诸王所杀。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自己与清谈派首领“口中雌黄”的王衍把持朝政。其后,西北少数民族趁乱反晋,政权被北方匈奴刘渊推翻,晋朝皇室和黄河地区门阀氏族南迁进入相对稳定的长江流域,史称“五胡乱华”和“衣冠南渡”。

为什么东晋的琅琊王相当于太子,大多登基为帝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琅琊王司马睿偕王导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王敦则总征讨于上游,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

建兴四年(316年),刘曜长围长安,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

建兴五年(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农历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磾、刘翰等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

为什么东晋的琅琊王相当于太子,大多登基为帝

建武二年(318年)4月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4月26日即皇位(“上尊号”),改元太兴。东晋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由于琅琊国是东晋大的封国,而司马睿即位之前又做过琅琊王,所以琅琊王在东晋的地位非常特殊,有许多受封琅琊王的人都登基为帝。

司马睿:司马觐之子。袭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东晋元帝。

司马裒:司马睿之子。建武元年封琅琊王。薨。

司马安国:司马裒之子。袭 封琅琊王爵位。早夭。

司马焕:司马睿之子。封琅琊王。是日薨。

司马焕:初封显义亭侯。太兴元年进封琅琊王。

司马昱:司马睿之子。永昌元年封琅琊王,后曾改封会稽王。后即位为简文帝。

司马岳:咸和二年由吴王改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晋康帝。

司马丕:晋成帝司马衍之子。康帝即位后封为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晋哀帝。

司马奕:即废帝海西公。晋哀帝司马丕同母弟。哀帝即位后封为琅琊王。

司马道子:简文帝之子。咸安二年封琅琊王。后改封会稽王。

司马德文:太元十七年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恭帝。

为什么东晋的琅琊王相当于太子,大多登基为帝

王导

琅琊王氏原本就在琅琊国封地之内,在司马睿登基的过程中又有从龙之功,是国之柱石。以至于东晋有人想做官不必问皇帝而要请示于王导,但好景不长,琅琊王氏巅峰二十余年之后逐渐趋于平淡,但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华夏首望的名号不是白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