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台”究竟是什么?为何阿里等公司对它趋势若骛?

Yuraku


阿里自2015年起执行“数据中台战略”走在前面,除此之外,腾讯、华为、用友、京东等都结合自身优势开启数据中台的探索,并提供对外服务。

  • 9月30日,腾讯发布的战略与架构升级中,提到了成立技术委员会和“技术中台”的概念。

  • 再说华为,华为提出了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共同平台”,打造支撑业务增长的“黑土地”。
  • 用友网络今年同样提出了【中台战略】,副总裁兼CTO程操红先生首先发布了用友云平台重磅产品——技术中台、业务中台、数据中台。
  • 看看京东的玩法:2017年末,京东商城技术团队拆分为前台与中台,前台研发职能对接商城各事业部,中台研发则聚焦于解决共性需求

(原创)文 | 刘成军,工业互联网研习社发起人,造奇智能新媒体创始人兼主编


造奇智能新媒体发现,【中台】思想充分体现了阿里关于“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的思考与实践。这是今年演讲的一张图片,非常清晰简单明了,高度抽象化表达,容易理解。这是当前的一种状态,正如石红生总所讲,此框架不是一下子就演变成这个样子的,也许后面还会变得更简单。

如果我们按照历史事件和业务逻辑来梳理的话,可以有几句话值得讲一下:

  • 1、外部:响应速度慢,服务能力跟不上客户的节奏;
  • 2、内部:组织和部门的组织壁垒,垂直IT系统柜形成的数据壁垒;

多种IT系统之间的层层壁垒使得公司内外部的各种信息无法有效流通,众多高价值数据也只能在自身系统的小圈子里转,无法在更大的格局与链条上发挥价值。同时,内部创新力不足。

这无论对于有着数十年阉割的传统制造企业来说,还是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来讲,都面临着冗余、包袱,而缺乏效率和及时响应,这意味着用户体验极差,在互联网公司和商界竞争力,这是不被允许的。

阿里敏锐的发现了自己的困境,并寻求解决方案。这里有一个故事,在《中台》那本书里有详细的介绍。

从2009年开始建设的“共享事业部”为阿里巴巴的架构转型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转折点。但由于组织架构、事业部之间的博弈,刚开始的“共享事业部”并没有按照预期发展。

这时,阿里集团要求三大电商平台如果要与聚划算平台进行业务对接,必须通过共享事业部!正是有了这“点睛之笔”,共享事业部便有了一个极强的抓手,将原本与三大电商平台对话权不平等的情况拉平,这使得“共享事业部”成为了阿里巴巴集团的核心业务平台。

这个架构的形成和刚才发的2018年的架构在整体部署上没有明显差异。

这个转折之后的共享事业部和新架构从09年开始磨合运行,直到2015年底,当大多数企业忙着进行年度总结和规划时,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全面启动“中台战略”,构建符合DT时代的“大中台、小前台”组织机制和业务机制。

阿里巴巴中间件首席架构师、《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践》作者钟华表示,在用阿里技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数字中台的过程中,第一大挑战是业务、其次才是技术。所谓业务挑战,就是从业务视角,把共性的业务模块沉淀到共享业务中台,把个性化的业务剥离出去后形成前台,形成“大中台,小前台”新格局。(这是业务部门(人员)与IT部门(人员)深度融合的典型)

总结阿里发展数字中台的核心经验:

  1. 原有的共享IT部门必须要找到极强的互联网业务作为抓手,把自己变成核心业务部门,才能够真正转型成为企业的共享业务事业部,而不是某种变形的、换汤不换药的共享IT部门,这也就是阿里共享业务事业部经常讲的“业务滋养”的概念。

  2. 在共享业务抽象与沉淀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来承载不断沉淀下来的共享业务单元,这就是阿里云中间件Aliware平台(“厚平台、薄应用”)

  3. 阿里发展数字中台还有一个关键经验,这就是共享中心的技术团队组织构成,不再是之前与业务相匹配的流水线模式:之前是UED用户体验设计师对于前端交互界面、架构师和开发人员对应业务逻辑、运维工程师和DBA对应数据库等;


深度思考、认知升维、跨界连接,欢迎加入#工业互联网研习社#社群

(欲加入研习社,欢迎私信咨询)

—笔者在知识付费领域的探索,2018年1月1日,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独家推出、业界首份聚焦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质量实名付费社群——[工业互联网研习社],依托[知识星球]而建。致力于打通工业互联网从资讯→信息→知识→认知→见识→服务的链式通路,助力您的职业发展和机遇把握。这是在工业媒体与知识分享领域的知识付费尝试!

—近300位付费研习社社友遍布上海、北京、深圳苏州、杭州、武汉、芜湖等工业重镇,初步构建起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底层数据采集、工业数据分析、系统集成商、大学及产业资金在内的全国价值网络。


工业互联网研习社


有幸读过《企业IT架构转型知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量与架构实战》,从书中也吸取了阿里数据中台建设的一些思想。(这本书很不错,建议大家阅读以下)


阿里最早的时候,是只有淘宝的,后来有的天猫,我们就那这两个举例,如果没有数据中台的话,淘宝是一个系统,天猫是一个系统。这就是"烟囱式"的架构, 也就是每个业务线虽然类似但都各自搞一套。


这样"烟囱式"的架构,会有什么弊端呢?

  • 重复建设和维护带来的重复投资:这个好理解;如果除了淘宝、天猫之外,想再建一个类似的系统,里面包括会员、商品、商家、物流、支付等等功能,一定很浪费资源。

  • 打通烟囱式系统间交互的集成和协作成本高昂:一个客户在淘宝买了一件商品,又在天猫买了一件商品,那么客户应在在淘宝或者天猫任何一个客户端上,看到这两个商品;现在如果是两个独立的系统,那么很多类似的功能,做起来会非常费时费力。


  • 不利于业务的沉淀和继续发展:例如某个业务流程需要优化,那么就要在每个系统里面改一遍。


“大中台,小前台”说白了可以看成:淘宝和天猫都有很多类似的功能,那么把这些功能单独的抽出来,作为一个一个独立的系统,比如会员系统、商品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等等。一个完整的系统,就是一个前段+各个流程所需系统组成。


那“大中台,小前台”的共享服务体系到底有什么优点呢?

  • 服务可重用:例如淘宝和天猫都要有支付,那么就单独做一个支付服务;不必为不同的前端业务,开发相同或者类似的服务。

  • 服务被滋养: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服务最不需要“稳定”。服务需要被不停的滋养,促使服务不断的自我成长,这样服务才能最终成为IT资源,而服务所需的滋养正是来自新的业务不断的接入。

  • 服务助创新:共享服务平台中的诸多服务是经过清晰的沉淀,可以通过重新编排、组合,快速的响应市场,达成创新,说白了就是一个字儿——快。

  • 服务敢试错:共享服务平台由于具备快速编排、组合服务的能力,可以以较小的成本投入来构建出一个新的前端业务,即使失败了,公司损失也很小。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我会持续分享Java程序开发、架构设计、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见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会点代码的大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