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農村同村結婚的人非常少?

老農民說事


農村同村結婚的少嗎?我怎麼感覺我們那裡同村結婚的還是挺多的。以前我老表結婚娶的是鄰居的女兒,我一個同學的結婚對象是本村的小學同學,我村小學同學結婚的有好幾對呢!我村裡有一家有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本村的。我家裡的好幾個叔伯都是找的本村的結的婚。



同村結婚我感覺沒什麼啊?只要不是一大家子的都可以結婚吧!以前大家都窮,每家每戶過得也都差不多,本村的知根知底,而且嫁給本村的也方便回家照顧父母。

不過最近這幾年感覺同村村結婚的確實少了很多。不是男的不想娶本村的姑娘,而是姑娘不想嫁給本村的,再有就是父母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嫁給同村人。

現在彩禮普遍高,如果女方要高彩禮,在同村容易被人說三道四。


現在的婚姻不穩定,離婚率高,如果同村的結婚因為各種原因離婚,各方父母在村裡都感覺沒面子。

現在的女孩都外出工作,見識了外面的世界,不想在家裡面找對象。

同村的輩分比較亂,輩分差的大在一起都感覺彆扭。

同村的都比較知根知底,家裡錢財,人品,性格的都很清楚。因為太熟悉了,所以很多父母不願意把女兒嫁給本村人。當然優秀的除外。


媒人也不想介紹同村的,只能實話實說,不好說。

有的村莊小,都是一大家子的,一個姓氏,這種根本就沒辦法說。

其實只要兩人有緣,相愛,不論是同村的還是外面的,都可以結婚的。


鄉間一抹陽光


為什麼在農村同村結婚的人非常少?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在人生四大喜事中可以排到第三位,足以看到其重要性。高價彩禮、男女比例失調等原因導致在現在在農村結婚越來越難了,但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下,同村的人結婚也非常少見。那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談一下我的幾點看法:


第一氏族性村落廣泛存在在我國農村。在我國的農村地區以某個姓氏家族而形成的村落數量龐大,有許多村落甚至以姓氏為名,如張家村、王家莊、李家莊等。這樣的村落中很多人都是同宗族,而根據科學研究發現近親結婚是不利於子孫後代的,我國以前有很多近親結婚的先例,在新中國成立以後近親結婚已經非常少了。


第二村落形態小。村落面積、人口數量、人口結構,都難以支撐起婚姻的形成。以我們村子為例面積為3.5平方公里,人口數量2000左右,和我們一起讀小學的人有40個,男女比例按照5:5來計算,照結婚年齡上下浮動為2年的原則,也就是互相結婚的人不會超過160個人,可實際上在農村地區男性人數是遠超於女性的。再減去同一宗族、也就是互相適合結婚的不到130人。形態體量小的村落不足以支撐婚姻的產生,一般情況以鄉鎮為單位結婚的人佔大多數。


第三婚姻的不確定性促使媒人去更遠的地方尋找適合結婚的青年。在農村地區誰結婚都不能離開一箇中介,那就是媒人,而作為媒人是極其不願意在同一村莊去尋找適合結婚的青年的。農村地區離婚率率高,婚後生活不和諧,都會影響媒人與男女雙方的關係、男女雙方父母、男女雙方的關係以及人際交往圈子。熟人社會中會造成的後果就是同一社交圈子,在同一社交圈子裡會碰到諸多尷尬。


第四人口流動為尋找更多的婚姻提供可能性。現在很多農村人都會出去打工,而在打工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接觸到適齡青年的可能性。包括農村地區接受教育的過程也是不斷接受異性的過程,以我為例子,我小學能接觸30個,初中可以接觸60個,高中可以接觸到40個(高中學習文科),大學40個,也就是學習過程至少可以接觸到170位適齡青年。


農村同婚結婚確實會帶來諸多的不便,但是隻要相信婚姻、相信愛情,能夠堅持,都一定會有成果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歡迎關注花開隴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老農民說事


為什麼在農村同村結婚的人非常少?

呵呵,少麼?

好像是真的少哎。可為什麼這麼少,我爸媽、還有我二叔二嬸、三叔三嬸都是同村結婚呢?難道是我爺爺奶奶偏愛同村結婚?這個問題留待問我快90歲的奶奶吧,現在我們探討一下為什麼會出現同村結婚少的現象。

小軍師認為,主要有兩個客觀原因,三個主觀原因。

兩個客觀原因:

同村適齡男女少,可選擇範圍原本就窄,還要排除同宗同祖的人,這樣人選就更少了。

從傳統上來看,各村相互之間通婚原本就是常態。現在農村人流動的範圍更廣,不要說同附近的村子通婚,就連跨城跨省通婚也不在話下。


三個主觀原因:

個人意願低。

同村人大多一起長大,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缺乏新鮮感與神秘感,也就沒有什麼吸引力了,很難擦出愛的火花。而且有些人一想到要叫很熟悉的對方父母為“爸媽”就彆扭,轉變角色有點難啊。所以,很多人不想只在同村的樹上吊著,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村外······。

父母意願低。

父母顯然對村子更瞭解,誰家的兒子閨女怎麼怎麼樣、家長怎麼怎麼樣,那是清清楚楚的。他們可能會想:“哼,那小子想娶我閨女,門都沒有!”“我才不想和那傢伙做親家呢。”而且,他們覺得同村人盤根錯節,關係太複雜,如果都處得好還行,萬一處不好就會很頭疼。

媒人意願低。

一般媒人不願給同村人說媒,因為大家都低頭不見抬頭見的,萬一人家將來婚姻不幸福,還怎麼愉快的見面?

這五個原因一使勁,同村結婚的人自然就少了。

朋友們認為是不是這樣?歡迎與小軍師討論。

提供不一樣的三農觀點,我是小軍師化鷹,歡迎關注,隨時願意與你交流,留言必回覆。


小軍師化鷹


問題:為什麼在農村同村結婚的人非常少?

不請自來,衛龍來回答這個問題。不知題主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來?各地情況不一樣,村子大小也有區別,所以不好一概而論,我想以我們這裡的情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這裡的農村現在叫某某村,以前叫某某堡子。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堡子基本上是由一個姓氏的人組成的,很少有其他姓氏的人。堡子的四周都築有城牆,城門有人負責值守,按時開關。現在雖然沒有城牆了,但是一個村子還基本上是同一個姓氏的人,其他姓氏的人仍然很少。



我們這裡雖然沒有什麼明文規定,同姓,或者同村不能結婚,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遵守了同村不通婚的習俗。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姑侄不走同條路,就是有姑姑嫁給某個村子了,侄女一般就不會再嫁到這個村子去了。



雖然同村不通婚,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前,人們的生活圈子比較小,只能在周圍十里八鄉的村子之間相互通婚,造成了血緣關係越來越近,這不利於優生優育。好在實行了改革開放,人們逐漸走出了狹小的天地,現在的農村裡姑娘遠嫁,媳婦遠娶的現象已經是很平常的事了。

以上是衛龍的回答,如有什麼不足,歡迎批評指正。點評必復。

圖片來之網絡。


衛農老頭


這個問題,年輕時就思考分析過。凡事分兩面,我老家村子大,村上有七八姓,幾千人,同村結婚的也不少,但相比之下,外娶外嫁的遠比同村結婚的多得多。同村人,青梅竹馬,知己知彼,好壞一目瞭然,有好處也有壞處,這也是因人而異,因人的心理使然。


思考分析起來,同村結婚的很少,也是事出有因有由的:

一般的村子不大,往往住著獨姓,就是雜姓居住,往往也是一姓獨大的多,農村同姓不婚,近親不婚,有雜姓居住,一大一小,可選擇性也不多了。法律上,近親同姓超出五代可婚,但人們多受傳統思想影響,同姓婚,很多人還是忌諱的。同村人,知根知底,好壞一目瞭然,這也影響了人的婚配心理,往往會把優點縮小,把缺點放大,這樣能婚的就不多。同村的,有點風吹草動,就易被發覺,說長道短,鹹鹹淡淡,好好壞懷任人說,三人言貓就是虎,指鹿也是馬,年輕人的情愛往往剛萌芽,就被撲殺了。同村人,上輩人往往有歧見異義,多少有些矛盾吧,這也給年輕人早早立了界限,不敢輕易邁越。


同村人知己知彼,好壞一目瞭然,沒有了神秘性好奇心,更沒有夢幻性,而情感婚姻的初始,是需要神秘性好奇心,夢幻性,理想型的。同村人連新鮮感也沒有了,人又都有舍底就高,好高騖遠的心理,往往總是月亮都是外面的圓,同村妹子(男兒)總不如外面的好,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人就多數舍內求外,捨近求遠了。距離多生美,同村距離太近,看得太細,埋沒了優點,彰顯了缺點,美不易見了。同村的太熟,顧忌的太多,也有思維定勢,傳統習慣作怪,多不敢用心下手了。


社會在進步,文化科技在發展,交通變得越來越發達,人的外出學習,工作,生活的機會越來越多,對外的交往更活躍便利,外娶外嫁現象會更多,嫁娶同村的就會變得更少了。這從總的來說,是好事,並非壞事。更利於優化。


樹德漢碩


這大概就是距離產生美吧,在農村人們常說,女孩美不美全靠媒婆一張嘴,男孩好不好,全憑媒婆兩頭跑,以前農村人說媒,媒婆在中間起到的作用非常大,那時候信息不發達,媒婆打的就是信息差,一番仔細的描述,男女雙方還未見面,就彼此有了一定的好感。

農村人的婚姻,真的不是相互戀愛的結果,至少在十年前還是如此,2000年左右的時候,經村裡的鄰居介紹了個女朋友,雙方一見面感覺還不錯,哪知一旦雙方同意,媒人就催著下彩禮,就是結過婚,還依然感覺在夢中一樣,感覺眼前的婚姻是那麼的不真實,雙方還沒有深入的瞭解,這就結婚了?

後來,有專業為人說媒的人喝醉酒透露了一句話,他說,介紹對象就得趁熱打鐵,趁著大家彼此剛建立起來的好感,趕緊下了彩禮,一旦拿了彩禮,雙方一般就不願意反悔了,對農村人來說,這樣的成本有些太高。

其實感情都是可以培養的,而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婚後的生活過得都還可以。

然而,如果在一個村子的話,雙方從小到大、從男女雙方到男女雙方的家長以及兩個家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說了如指掌,奇怪的是,越是熟悉的人,看對方是越是看對方的缺點。

特別是女方家庭,總感覺男方配不上自己的女兒,彷彿女兒嫁給那小子就吃了大虧似的。最主要的,還是怕被村裡人笑話,面對這樣的婚姻,也難免不被村裡人常常拿出來議論一番。

所以,同村結婚的比較少,也就不奇怪了。


佰秀農業


為什麼在農村同村結婚的人非常少?



這個話題還得從農村的風俗習慣說起,在很早很早以前,農村人自己村裡的男女是不允許結婚的。凡是不聽勸阻,違反族規的人會被浸豬籠,年輕人結婚的會被逐出祠堂、逐出村外,沒有土地,生下的兒子不能上族譜。只能以幫人抬轎子為生,也叫“轎伕”,沒有地位低人一等。



農村人開始衝破世俗舊規,同村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結婚開始的時候是1975年。那時候還是生產隊,在一個生隊白天一起幹活,晚上到隊裡記工分,這樣便產生了感情。但做父母的死活都不會同意,這個第一真的不好做,受盡了很多是非曲折和磨難,同時也受到同村人的歧視。有了第一也就有了第二,後來同村人結婚就習以為常了。



到80年代至90年代這十年間,農村同村人結婚達到高潮,我是87年結婚的,老婆也是同村的,我們當初結婚時算了一下,我倆是村裡第二十二對同村人結婚的。90年以後,農村姑娘越來越少,一些大齡青年不得不到雲南、四川、貴州、江西等地區帶老婆。那十年間解決了很多村裡的光棍,不過後來跑了不少。到二千年以後,再也沒有同村人結婚了。主要原因是村裡真的沒有姑娘了,有的讀書進城了,有的打工進城,在城裡她們再也不想回到農村。於是,她們就找了城裡的朋友結了婚。

農村同村人結婚為什麼越來越少?歡迎大家一起來點贊評論。

[更多三農問答,敬請關注老孃舅說事]


月季正紅




在父輩年代,同村人結婚的很多,還有是換親。現在很少,就算是鄰村的也很少。



我農村鄰居就是這樣,媳婦是我們村的,人家過年走親走著就去了,也不用開車,十二點從家走都能趕上飯點。但是這樣也有利有弊。應該是利大於弊吧!同村結婚不太適合我們年輕人,同村人結婚基本上是在一起上學的,光著屁股長大的。套用小品一句話是“不好下手”。哈哈!個人見解,勿噴。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味覺上的思念


為什麼在農村同村結婚的人非常少?

同城結婚的不新鮮,同村結婚的現象就很少了現在。以前確實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開放,更多的農村人走出家門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農村同村人結婚,有很大的弊端。

同村的適婚對象,對彼此的家庭條件,社會背景都比較熟悉。人們相熟久了,最容易看到的不是彼此之間有點和長處,往往會人為的放大彼此的缺點和劣勢。很難產生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或者一見鍾情的情愫。

從優生優育角度講,也不適宜同村人結婚。這裡不是說近親結婚,現在的年輕人都知道近親結婚的利害,對自己的後代優生優育影響很大。我們將的是一方水土的農村人之間,由於在同村生活,相似的生活習慣和幾百年來親屬圈的融合,往往會帶有相似的基因分子,結婚生育對後代並沒有好處。遠婚對象更容易生育出優質的後代,這也是農村人選擇遠婚適配的道理,雖然在遺傳學上講他們並不懂得,潛意識了都懂。

同村結婚容易激化家庭矛盾。在以前有同村結婚的人,夫妻之間往往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矛盾就會鬧得雞犬不寧,女方回孃家告狀,自己孃家人很快就會來替自己出氣 小的糾紛很可能就會升級為拔劍弩張的局面而一發不可收拾。

還有很多的原因暫時想不出來。大家可以參與討論,說說自己的看法。

綜上。祝大家新春愉快!狗年旺旺旺!


農民妹子一枝花


婚姻大事在農村裡是大家比較在意和關注度比較高的的事!找對了人幸福一輩子!找錯了人那就糟糕一輩子!所以,如何尋找另一半大家都比較認真!畢竟是一輩子嘛!不是小孩過家家,一會好一會就散!尤其在農村裡!找個對象結婚真的不容易!



那為什麼現在農村裡同村的結婚的人非常少呢?城鄉彩虹橋君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聊聊為什麼?

一是因為,同村的人相互都太瞭解!由於大家都在同一個村,雙方父母都認識瞭解!什麼優勢,劣勢!父母的為人,家庭經濟狀況!孩子的人品,工作學習情況等等!所以除非是孩子非常願意!不然靠說媒基本上撮合不到一起的多!



二是因為,同村的人結婚了鬧矛盾了容易引起雙方父母的“戰爭”!這個情況城鄉彩虹橋君是有體會的!我的鄰居就是同村裡的結婚了,他們兩口子不吵架還好,一吵架就跑孃家了,孃家人就找上門,雙方父母就開始世界大戰了!我娘還得去做調停人呢!最後兩口子好了,雙方父母卻長時間冷戰!都不好開口呢!



三是因為,同村裡的能找的對象越來越難找!隨著國家城鎮化發展的進程加快!年輕人都到城裡打工,上學,外地找對象了!能回到農村的來結婚的很少了,所以,同村結婚的就更少了!

最後,城鄉彩虹橋君認為同村裡結婚弊端非常明顯,不管是從基因遺傳學,還是同村裡父母級容易鬧矛盾等等問題!都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