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城市出身的郭敬明喜欢拍华丽的大城市上海的电影,而上海出身的韩寒却拍小城公路片?

血魔-Ticks


郭敬明和韩寒拍电影,其实拍得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韩寒喜欢赛车,所以他的《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里都有公路和赛车元素。而郭敬明拍上海,拍奢侈品和奢侈生活,也都是出于他对物质的迷恋。



大家都知道,郭敬明是小城市出来的孩子,他刚到上海读大学的时候,确实非常穷,那时候他身边同学都很有钱,相比之下郭敬明就比较自卑,他被上海的“壕”打击过,所以后来赚了钱,才会疯狂的用物质补偿自己。



2010年,郭敬明就靠自己的收入,在上海买了七八套房子,其中最壕的应该是三栋洋房。听说那三栋并排的别墅里,充满了各种名牌,一把雨伞都5000多块,吊灯价值四十多万,奢侈品牌地毯更是超过一百万。



看《小时代》系列就能发现,郭敬明对上海,对繁华世界有种近乎病态的痴迷,这一点不仅在电影里,在他的生活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达人钧钧


韩寒与郭敬明的追求不一样吧。

郭敬明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在郭敬明年轻时的散文中可以看出来,自贡对于郭敬明来说,是一个永远美好但是注定这一辈子也不打算回去的地方。

自贡盛产盐、恐龙,以及小城的文学家。

郭敬明在小说和散文里面,将自己的高中写得十分了不起,从学习成绩到学校风景,郭敬明所就读的富顺二中都可以媲美日本的中学。

在散文中,郭敬明是这么写得:

我总是喜欢站在草坪上举目向东看,一直向东,向东。我想看看东京塔的雾气,散了没有。我总是喜欢站在楼顶上举目向西看,一直向西,向西,我想看看家乡的向日葵,开了没有。

自贡这个名字,很显然在郭敬明的文章里很少出镜,比起自贡,郭敬明更愿意去书写上海、东京这样的城市名字。

在郭敬明心中,家乡是个记忆,而上海,则是自己人生的证明。

他向往都市生活,向往那种众人中心的感觉,也向往自己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的证明。

很显然,他在上海打造了自己的王国。

他看到了上海精致绚烂并且让人膜拜赞叹的那一面,也刻意去忽略了上海平实落败的那一面。

上海有郭敬明想要去书写的故事,那些故事的场景,很显然要比自贡这样的家乡复杂并且引人注目地多。

郭敬明看到了上海的野心,看到了上海的精致,看到了上海的复杂。

所以他才会不断地区书写那些只有在上海看起来才会合理发生的故事。

例如《小时代》,女生们永远都追求国际名牌,永远都夸张地生活谈恋爱撕逼,永远都生活在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中。

这是郭敬明最想把自己打造成为的人,他在现实中实现了,自然电影里面也是如此体现。

与之相比,上海郊区金山县的韩寒,显然对于上海的城市生活,并不感冒。

中国不少大城市郊区的人,其实对于大城市,感情都很分明。

对于这些人来说,自己所在的县市区隶属于这些大城市。

大城市有教育医疗资源,上学看病就业需要去这些地方,对于这些人来说,没有身份认知困难。

韩寒也是如此,他在文章中也不断强调,自己是上海郊县人。

上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从一开始,上海就是祛魅的。

但是对于郭敬明来说,上海本身就是魅力所在。

所以郭敬明的电影,要不断地为想象中的上海增加更多的魅力。

但是在韩寒的电影里面,显然城市生活,并不是一个魅力所在,他关注他喜欢的车,公路,成长与探索。

作为大城市周边的小镇青年,韩寒对于大城市,要熟悉得多,但是显然没有郭敬明那样的热情,去为上海的风光增砖加瓦。

韩寒坦率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而郭敬明,有着足够的野心和命运逐浪,这或许是两人电影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为何韩寒要去拍小镇青年的故事,而郭敬明则要拍上海年轻精致女生故事的区别。


林一行


郭敬明和韩寒两个人都是80后通过新概念作文慢慢火起来的文学创作者。两个人走的路也是有一点相同的。

就是两个人都是不仅仅出书了而且投入到了拍电影的行当,郭敬明拍摄的电影是一些描写华丽大上海的繁华奢侈,以及关系比较混乱的电影。


1.出身。郭敬明如此热衷于大上海可能这跟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他是一个出生在四川自贡的小城市的人,虽然父母都从事良好的工作,但是对于小城市的人来说对于上海这种繁华大都市的渴望才更加重要。

至于说韩寒是出生在上海金山,地道上海人,而为什么他要拍摄公路片这可能跟他向往的东西也有关系,他现在是一名赛车手,所以可能拍摄的多是公路片。



韩寒自小就出生在上海,应该是领略了大都市的繁华和虚无,他可能追求的就是小乡村的宁静,这在他的电影乘风破浪中应该能提现出来。


一群小狗臭


对于二者的分析,还要从他们成名的本业,作家说起。

韩寒有本书叫做《像少年啦飞驰》,记录了很多小镇青年风一样的青春,就如同《三重门》里面的林雨翔,十足叛逆又十足的羞涩和温暖,让很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找到自己当时的影子。

没错,林雨翔就是韩寒的影子。

郭敬明的书叫《梦里花落知多少》,抛开抄袭事件不谈,这本小说的故事跟韩寒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更像是偶像剧。你总能找到穿白衬衫的男主角和故事里经常遇到的灰姑娘,他们始于欢笑又终于沧桑,是每个人成长的经历里不曾错过的一段往事。

这些表现,是他们自己对于向往生活的心理映射。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中,体现更为明显。

韩寒选择的是舒适而自我的生活,这种自我类似于古代的竹林七贤,我管你懂不懂我,我就这样。

四爷走的是时尚风格,赚自己的钱,用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另外说一句:韩寒出生并且长大在亭林镇,那时的松江还没升级为区,在交通不便的八十年代,虽然属于上海,但松江也是个温暖的小城。

对了,少年时代的韩寒,还有个名字——松江齐达内。


朱铁平


同样是年少成名、震惊全国的两个天才作家,韩寒和郭敬明注定是一对冤家,相爱又相杀,韩寒骨子里应该是看不起郭敬明的。

两人一度明里暗里互相diss。郭敬明说,韩寒的杂文还没他公司里的新人卖的好。韩寒回怼,郭敬明的《小时代》像是写给城乡结合部的人看的,估计是像向他们展示一下大上海的风情和奢华吧!

文人相轻,自古皆是。何况道不同不相为谋呢。

从出身来说,韩寒出身上海亭林镇,郭敬明出身四川自贡,一个对所谓的大城市嗤之以鼻,另一个则表现出极度推崇与迷恋。韩寒的杂文,是对世相的冷眼搭待,是狂傲的一眼看穿而爱搭不理。而郭的文极尽奢侈华丽,有一种赤裸裸的暴发户心态。

从外形上说,韩寒本是一张偶像脸,但偏偏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赛车、拍电影――很男人。而郭,矮是众所周知,我总觉的他有阴柔之美,一个男人用护肤品、做保养,以及前段时间爆出的同性恋传闻,充分说明,小四把自己当女人,女人爱奢华,比较合理。


松果果的最佳友


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我来回答,但是我看见了,又忍不住想要做一下解答。

郭敬明算是一个小县城出来的孩子,从他初步展现文学才华开始,他所受到的对待和他的经历,都在一定程度上面影响了他的性格和人生观。大家从网络上面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他讲过一段,关于她母亲来看他,坐公交车被同学嘲笑的事情。这是一个极度敏感,又极度自卑的人。当他有了一定的机会,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时候。那么他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把曾经所受到的委屈全部都一扫而光。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所以他,之后拍的作品都是这种极尽奢华的作品。



而我们在说韩寒,他本身是在一个非常有爱的环境下长大。有着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且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护。早已看惯人间冷暖,还又什么好执着的呢。


所以,他们俩人,一个更看重感受,一个更注重情怀。各有原因,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


一个影子的故事


韩寒其实也是小县城出生,只不过是在上海的小县城,用浦西那些优越感很足的老阿婆来讲就是郊区,乡下头。

这两个80后作家只是风格不同,追求的也不同。

很显然韩寒喜欢深层次的东西,本来出道的时候也是以犀利作为风格,看他年轻时候的采访,就是那种年少轻狂有自己个性的男孩。后来他就一步一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了能朝着自己舒服的方向走的一个80后个案的梦想的男孩。

郭敬明是靠青春文学起家,华丽的忧郁的词藻,赶上非主流葬爱家族的时代,那些年的qq空间,很多空间壁纸都是他比较出名的句子做着背景。当了导演更是把一群流量明星汇聚在一起,赶上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当然现在也过时了。他显然也不想改变自己,甚至有点深深陷入自己意境的那种感觉,而且他也是人生赢家,他和韩寒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我喜欢韩寒。哈哈哈。


咸鱼编号9527


有那么一句话,“越缺什么,想追求什么,就越炫耀什么。”


我们先谈谈我对于韩寒与郭敬明的态度。


郭敬明:我认同并肯定他的文笔与专业能力,他的写作能力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对于他书里的思想与他的思想,我是极其厌恶与不认同的——拜金、奢靡、腐烂的思想,矫揉造作,毫无内涵与营养,甚至有很大的危害。毫不客气的说,这一类作家与书籍会错误的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



韩寒:年轻时候的韩寒气很盛,动不动就耿直的批判社会,成熟后一方面为自己年轻的一些偏执思想纠正,同时也更加成熟的讽刺社会。在他身上,你能看见一个体制外的文人气节与傲气,同时特也不像郭敬明一样在娱乐圈欢快的嬉戏,而是秉承着一个追寻思想的态度干着自己爱干的事。



为什么郭敬明喜欢拍华丽的大都市?


因为他未成名之前缺乏物质、缺乏金钱、缺乏华丽的大都市,成名后他想要都找回来,并炫耀着,不只他的电影内容,他的住宅、他的衣服生活用品,都极具奢华腐糜之感,满目的铜臭,而没有内涵。



为什么韩寒拍小城公路?


韩寒是上海居民,第一不缺乏物质,不向往物质。第二,从小环境培育出他对于思想对于文化有一定的情怀与感觉,所以他想要把心中的情怀与想法拍出来,无论金钱,只为心。



韩寒郭敬明齐名,不过是北乔峰南慕容罢了。


于柏十


得不到的,便是想要的。

众所周知,郭敬明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他出生于四川自贡的普通家庭,小时候又得了小儿麻痹症需要治疗,经济状况并不算非常乐观,而后来随着事业的一步步成功,他已经有了在大城市定居的足够条件。大城市里那种繁华的,看起来似乎高高在上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年幼时向往而不可及的东西。从他的作品中,也很容易能看到他对奢侈品,高档设施等的虚荣心,而这些自然也需要依托大城市的硬性条件。如今的郭敬明虽然饱受争议,但从经济状况上来看,也称得上功成名就;已经有能力去实现大城市梦的他,自然要在亲自执导的电影中表现自己的个人追求,来填补自己精神生活中曾经的欠缺。

而韩寒出身在上海,对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早已见怪不怪,也能认识到大城市在繁华的背后真实的一面。大城市的生活固然有方便之处,机会也多,但拥堵的交通,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激烈的竞争也磨灭了很多原住民的期待。大城市的生活对他而言早已熟悉,而小城市那未知的远方,充满着冒险的神秘旅途,在他眼里更加具有吸引力。相比起郭敬明对物质生活和自身阶层的追求,韩寒更乐于去体验那些市井百态,不同环境不同境遇下,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而这些自然是公路片最能给予他的。

无论是郭敬明还是韩寒,电影中反映出的,都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那一面,也算是对自身精神追求的一个补足。


兔老板


两位作家风格不同而已,作为最受欢迎的两位80后作家,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就能看出不同追求,而这种追求也体现在电影中。

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第一本刚翻几页我就看不下去了,并不是说写的不好,而是我本身不喜欢这种风格。第一章就是介绍几个主人公家境,特别突出一个比一个富有,各种我没听说过的英文名牌充斥其中,电影更是华丽丽地幻灯片,但我知道这是很多观众喜欢并向往的生活,所以电影肯定会有受众。郭敬明从小地方考到上海大学,并成为著名作家,并因为炫富,身高等被舆论讽刺,心态必然受到影响,或许他把说不出的东西都体现在这种华丽丽的电影中了。

韩寒的小说实话我也看不下去,因为故事性太弱了,但他的经典句子倒是很喜欢,也挺耐人寻味的。韩寒出身上海,见惯了繁华,加上本身比较叛逆和文艺,自然不会拍大场景的华丽大片,而是追求比较低调文艺有内涵的影片。

总之,作品本身孰好孰坏很难定论,只是由于两位导演风格反差太大,所以经常引发争论。不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根据自身喜爱选择看便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