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祺禎亦寶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一句,既驚世駭俗,又發人深省。老聃的思想之深,覺悟之徹,道德之玄,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令我輩皆望塵莫及。


可惜,後世之學,浮偽淺陋,皆不得老聃之原旨。解讀此句,必先悟道,而後方能得之。


1、所謂【天地不仁】,並不是說天地無仁,而是說天地不強調仁,不故意彰顯仁!


天地有道,德、仁、義皆備,豈無仁哉?


道,是一個全集。而「德」是從屬於「道」的子集,「仁」則是從屬於「德」的子集,「義」則又是從屬於「仁」的子集。


仁在道中,天地豈能無仁?


老聃曰:【天道無親,恆與善人】,不就是天道有仁的表現嗎?


只不過,天地運行以道,不會故意去強調仁,不會故意去彰顯仁。故意強調仁,故意彰顯仁,實際上正是失道失德的表現。


所以,【天地不仁】,絕對不能理解為天地無仁。


2、所謂【芻狗】,並不是說萬物低賤,而是在說——萬物皆有意義!


狗,在商周時期,是最常用的祭祀之物。甲骨文中就有【於帝史風,二犬】的記錄。意思是用兩條狗,祭祀天帝的風使。


《禮記》曰:凡祭宗廟之禮,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


《說文》曰: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故從犬。……獻本祭祀奉犬牲之稱,引申之為凡薦進之稱。


甚至,周朝還有專門的官職,叫做犬人,專門負責在祭祀時供應犬牲。


但是,祭祀時,犬作為祭品,已然化做一鍋狗肉羹,又如何能象其它祭品(犧牲)那樣,端放在臺面上,供祭祀者祈禱獻祭呢?


因此,古人還需要精心製作「芻狗」,即用乾草包束填充,捆紮出一隻狗的形狀,來替代那隻已無形體的犬牲。


所以,所謂【芻狗】,它所代表的是,能夠與天地相通的靈性。它的質地,微不足道,它的身份,有用時是尊貴的,不用時是低賤的,而它的意義,卻是無比重大的!——

可與天地通!


如果,老聃要說——天地以萬物為低賤之物,又何必用「芻狗」二字呢?完全可以直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草芥,或糞土……


老聃選擇「芻狗」這個特定的對象,顯然是為了說明,天地早已賦予萬物以靈性。無論質地,無論貴賤,無論真偽,在天地之間,萬物一律平等,萬物皆有意義,皆有靈性,皆能感應天地!


道生天地萬物,又為萬物之注,萬物皆遵道貴德,這些都已是老聃反覆闡明,再三強調的觀點。怎麼可能忽然又在本章中,以天地不仁為名,把萬物一律貶斥為低賤之物呢?!所以,把「芻狗」等同於低賤,必然是錯誤的。


天地以道運行,不會故意彰顯仁愛,它將萬物一律視為充滿靈性,具有意義,能夠感應天地,能夠奉獻自己的祭物,而不論其質地如何、貴賤如何、真偽如何。


再往深裡說,天地以萬物為芻狗,看重的並不僅僅是萬物的本身,天地更為看重的是——萬物所代表的意義!——生命所代表的價值!——犧牲所代表的祝願!


而這些意義,這些價值,這些祝願,終將歸根覆命,迴流到宇宙的源點——【道】,由此,道,宇宙,天地,萬物,生命,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不斷迭代,才能不斷自然成就。


這,才是老聃【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原旨。


葉培盛


被誤解的老子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老子名言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因為大家都喜歡從字面來理解這句老子名言。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標準的無政府主義宣言,標準的對社會不滿。這句話在各種憤青的文章中,在當前下三流的網絡YY小說裡那是隨處可見,主角通常是弱小無助,飽受壓迫和不公,於是有一天突然醒悟,大喊一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立時或悟道飛昇,或肉身成佛,或從一個人人可以欺負的小癟三變成一方霸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基本上,這些人的思維都可以總結為一種抑鬱太久的被壓迫感大爆發,就好像老天欠了他十萬元一樣。可是呢?另一方面這幫無政府主義的傢伙又沒膽子喊出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話,更不敢扯出個大旗子大叫“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最後,只好喊一喊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表達一種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說實話,其實我挺同情這些人的,無政府主義沒什麼了不起,一個人在學生時代沒有經歷過無政府主義的階段,基本上可以被認為沒有青春,我也經歷過那種思想特別衝動覺得這世界上誰都跟自己過不去的時代,不同的是現在我知道了怨天尤人一點用都沒有,社會是不公平,社會就是這麼不公平,如果你覺得社會不公平,你只有自己努力去改變這一切。

這裡大家都可能誤解的一個詞就是“芻狗”老子的“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裡去了。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

我是淨明派忠孝道法脈法字輩弟子

如果您喜歡道教文化請關注此號


淨明小道童玄龍子




以前看過,覺得這條回答最為精妙


天下攘譲皆為利往


眾生平等!這都不懂?媽的智障!!!



snning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被長期誤解的一句話。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的這句話,被用於證明上層的不仁不義,視百姓和萬物為豬狗。但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與之完全相反:天地是沒有感情的,所以萬事萬物,包括人類,在它看來,都和豬狗一般。

乍聽起來很難接受,但仔細想想也就明白了。

天地什麼時候特殊對待過人類?

有地質學者曾經說過,人類又何曾拯救過地球?地球還需要你人類拯救?地球存在了幾十億年了,從一無所有荒野岩漿,到後來的恐龍世界,再到後來的荒蠻部落時代,再有人類文明,地球一直存在。你人類說拯救地球,其實是拯救自己的生存環境,環境壞掉了,人類死絕了,地球也不會滅,人類多半也等不到地球滅的那一天。話說回來,天地對人類是沒有感情的,對草木和豬狗,對岩石和河流,都不會特殊對待,所以,“草木、豬狗、人類,在‘我(天地)’看來,都是一樣的。”

天地該暴雨暴雨,該洪流洪流,該地震地震,不會憐憫草木,也不會憐憫人類。天地榮發,撫養萬物,也不是因為愛憐,而是恰好如此而已。所以在人類看來,天地是“不仁”的。在普通人看來,聖人如此看待萬事萬物,也是“不仁”的。你怎麼能沒感情呢?你怎麼能把人和草木、螻蟻、豬狗看作同樣的呢?

老子問,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天地之間,就好比一個大風箱吧?

什麼意思呢?

天地運轉,有它自己的程序,不會因誰而變動。風吹過,草木搖動,衣袂飄飄,對風來說,都是一樣的。


豆子人民藝術家


這是一句經常被誤讀的名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

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說天地無情無義,將天下萬物當做祭祀完後襬在祭臺上的草扎的狗一樣,不管不顧,甚至任人擺佈。

給人一種天地無情的感覺。

這是字面意思,也是一種不正確的解讀。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天地是在“道”的範疇下運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運行規律。

如果真的按照上述解讀,則天地就失去了客觀的位置和作用。明顯與老子和《道德經》的思想基調不一致。

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

天地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並沒有太多的感情,萬事萬物在天地之中,自有其盛衰過程。

然而為什麼這句話經常被誤讀呢?

源於古人對天地的敬畏。

中國古代的文化,是誕生於小農基礎上的傳統文化。農業的一個特點,就是與自然息息相關,緊密依靠天地。吃飯靠天,毫不誇張,一場旱災,一場水災,都能成為小民性命攸關之難關。

看到不可思議之事時,很多人潛意識會叫出來:天啊! 也是同樣的道理,無形中還是天為大。

但是老子並非不知天威,而是在此基礎上,用辯證的思維,超脫了“福禍”這一層,達到了一種“自然”的狀態。正是老子所追求的“無為”,順乎自然,合乎天理。

綜上,如果再在小說或者影視劇中看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句,不要忘了其真實涵義。

歡迎您的評論與點贊,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5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前面兩句,很多人非常熟悉,但是對這兩句誤解的人也非常多。我看樓下的很多朋友已經做了詳細的解釋,我在這裡就不想再“炒冷飯”進行詳細的重複了。

我不妨更深一步,來談談這句話在整個《老子》文本里的地位和意義。

《老子》其實脫胎於兵家 都是教君王打仗和治理天下的

雖然前兩句話知道的人比較多,但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這句話,而是從“聖人不仁”到“不如守中”。

李澤厚先生曾經認為,《老子》這本書脫胎於“兵家”,也就是類似於《孫子兵法》的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都是“正言若反”,比如老子說“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孫子兵法》也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你看,本來是要說打仗的,卻告訴你,不打仗是最厲害的。

電視劇《老子傳奇》中的老子形象

這種思維,我們後來叫做樸素的辯證法。

因此,李澤厚認為,《老子》這部書的本質其實也是講軍事鬥爭和君王治理天下之道的。比如《老子》第68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這句話是說打仗的方法,和《孫子兵法》很像。還有,“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典型的君王治國之道。

所以,我們必須以這樣的思維去考慮老子的文字。

那麼,其實老子前面講天和聖人,其目的是一種類比說明。告訴君王,作為聖人,要符合天道,要仿照上天行事。

瞭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來整體看這句話了。

“芻狗”沒有貶低的意思 其實是褒義詞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天地是沒有人們的思想感情,所以它對於萬物是沒有什麼看法的,可以任憑它們生長。請注意,這裡的“芻狗”可不是罵人。所謂“芻狗”,其實是祭祀所用的,用稻草編的狗。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對於祭祀是非常注重的,只有貴族才能作為犧牲品(

我們今天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在古代,人們出於原始的信仰,很多人覺得被當作祭祀品是無上光榮的事情,這證明你可以與上天相見)。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不會把萬物當回事,當祭祀品,老天爺不會它們都是自然而然出現的。

後面“聖人不仁”,其實是告誡人們或者君王,你作為“聖人”,就要讓老百姓自然發展,不要去管他們。天地猶如風箱,“橐籥”音坨月,意思是風箱。天地猶如風箱,雖然空虛但不會停止。因此,請注意,老子類比了很多自然現象之後說,作為君王,不要頒佈那麼多政令,這隻會讓你的國家加速滅亡。

由此,我們就可以之道,老子其實是在說治理百姓之道。當然,現在很多人把《老子》這部書吹得神乎其神。但是有一點我們不可否認,就是《老子》是“反智”的,也就是說它宣揚的是愚民政策。那麼,我們就很好理解,為什麼《老子》裡面的百姓永遠都處在被動地位。

最早的《老子》版本並沒有這句話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老子》版本,被稱作通行本。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出土過馬王堆《老子》。上世紀90年代,又在湖北荊門郭店村出土過郭店《老子》。

郭店《老子》被稱為最原始的版本,裡面一共才1086個字。根據學者的推測,這應該是最早的《老子》版本。裡面的文字也與現在有著巨大的不同。

現在通行的版本應該是被後人不斷傳抄、添加形成的。在郭店版本中,根本沒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直接就是“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那麼,前面的類比就很有可能是後人添加的,並非老子原意。


兮兮說事兒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10年前的事情。

我最開始讀這句話是從一本小說上,而那本小書徹底地改變了我的人生,小說名字叫《誅仙》,“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誅仙裡面的主題句。

什麼是天敵不仁,為什麼萬物為芻狗。當時我都不知道,但只感覺這句話很酷、很炫。極大地吸引了我去讀這本小說,但也因此,將我帶入了人生的另一個方向。

1、先說這句話是什麼

這話原本出自《老子》,原話的意思大體是天地看誰都一樣,都跟狗啊、貓啊差不多,他並沒有對誰特別的好,也沒有對誰特別的差。

所以,當你覺得老天對你不公的時候,其實有很多人都會認為老天對他不公。當你覺得自己一生坎坷,非常苦逼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一生坎坷,生活艱難困難。

所以,這句話也符合老子的價值主張,人生來平等,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不存在什麼特殊不特殊的事情。自己的行為和結果都是自己的決定,與天地無關,但即使你有了很好的成就,也和世人無異。同樣,即使你一生窮困潦倒,也不要氣餒,這世上窮困潦倒的人多了去了。

2.為什麼說這句話改變了我

10年前我瘋狂的迷戀上了《誅仙》這本小說,和其他愛讀小說的人一樣,當時正巧盛大推出了《誅仙》的同名遊戲,我從此就跌入了網遊的泥潭,一發不可收拾。

從此再無其他,當時還在上大學,各種翹課、掛科、通宵,沒白沒黑的在網吧裡玩遊戲,還學會了抽菸、喝酒,把身體也熬壞了。

就這樣反反覆覆地玩了一年多,整整耽誤了人生一年的時間,一年全部被浪費掉了。在大好的年華,我沒有拼命的讀書、學習,反倒把時間都浪費在了這些無用的事情上,現在回想起來,感覺非常後悔。

但用這句話來想,這就是我的人生啊,誰的人生沒有後悔的事情呢?更何況我現在還有機會來挽回這段時。,所以,最重要的是珍重當下的時間,努力做好手頭的事情,一步步變成更好的自己。

要相信,越積極、越主動、越幸運。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老子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是指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說,在天地沒有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是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也沒有仁,是因為百姓都是草紮成的狗。但天地是中立的,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

我初次看到這句話,並不是從老子的《道德經》裡看到的,而是從蕭鼎的玄幻小說《誅仙》開篇裡面看到的,而且書中也多次提到這句話,本意是天地不仁不義,沒有感情,不懂懲惡揚善,對待萬事萬物也無情無義,讓人不禁感慨天地之廣闊,眾生之渺小。

誠然,恐龍稱霸了地球兩億年時間,最終也是全部覆滅,我們人類文明史也才是區區幾千年,所發展的文明對地球或宇宙來說真是微不足道,就像劉慈欣的《三體》提到的一樣,我們都是蟲子。

雖然我們經常說要保護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但其實地球不需要我們來保護,我們只是在地球表面活動而已,真正需要保護的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對於天地來說,誰存在或誰覆滅都一樣,天地不會偏向誰,能做到不偏不倚才是真正的仁。所以,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世間諸多不公之事,天地不仁是看到的表面現象,但對於全人類乃至整個生物圈,天地是何其公平、正義,萬類霜天競自由,所有的物種各憑本事,適者生存。所以,天地並沒有把萬物作為芻狗,而是真正的大仁。

劉慈欣的《三體》中有句名言,“毀滅你,與你何干!”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有很大的相似,天地在運行時並未考慮過某些個體的感受,但對全局來說會有一定的規律,這就是天道,而我們要順天立命,順勢而為,不可逆天行事,方能有所成就。


隨心風水師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道德經》第五章,全句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的狗,用於祭祀,那麼在今天直接看這句話,好像是在罵天地是不仁的,不尊重萬物,這是很多現代人對老子思想的誤解。這句話的解釋是天地是沒有感情用事的,對待天下萬物都是一樣的,這天下的規則對萬物都適用,就如萬物被丟到天上,萬物都會受到重力而向下掉。

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過於看高自己,不要以為只有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對於天地來說,我們的獨一無二和其他萬物的獨一無二一樣,都是沒有必要的,天地不會因為你是你而會為你多做點什麼,也不會少你些什麼,都不會對其多加干涉,所以老子將這個推到人中,認為聖人也應該和天地這樣,不會因為某個人某些方面而區別對待,要都任其自然!

在那個戰爭頻發的亂世春秋,老子的無為思想就體現在此,任其發展,不加多幹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