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事,让你觉得思维局限?

叶轩诚


1. 有一次寒假前,和学计算机的基友聊天。他说自己买了一百块的肉鸡,我问他是要带回家吃吗?

从此我深刻理解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2. 我们小县城交通秩序很混乱,不少道路很窄,汽车电瓶车混杂。

有时集市占据了一半的道路,可是汽车仍然全然不顾道路的拥挤程度,不知绕道只顾往里扎,最终堵塞谁都走不了。我心里那个气呀,这些开车的司机真是太没脑子了。

没过几天,有朋友向我吐槽,说小县城里骑电瓶车的横冲直撞,不知道避让车辆,太没素质了!

从此我深刻理解了屁股决定脑袋的道理。


3. 大学时候有段时间肠胃不好,吃肉类的食物总不太消化,所以我总吃蔬菜。

有次和一些人出去聚餐,吃饭的时候我在想,若是待会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吃肉只吃菜,我是开个玩笑说自己考上佛学院了呢,还是把自己得病的事告诉大家呢?

事实证明我想多了。整顿饭吃下来,没人注意到我吃了啥、爱吃啥,或许发现了但没兴趣进一步了解。后来想想,我也同样不关心桌上其他人的情况呀!

从此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在别人眼中只是nobody,许多我自以为重要或尴尬的事,别人完全不关心。

想通了这一点,我的生活轻松了很多。


4. 大学毕业后,我们几个好友建了个微信群。那时刚开始读研不久,想买台单反,月钱又不够。我跑到群里吐了吐苦水,不一会儿手机震了几下,支付宝就收到了几笔转账,都是他们牙缝里攒的月钱。

有一年我们几个回学校聚会。吃饭的时候他们主动避开有辣味的菜,吃完饭的娱乐活动也直接划掉了ktv的选项,只是因为他们记得我不吃辣,不喜欢ktv。

从此我深刻意识到,即便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我是nobody,总有几个人会把我的喜怒哀乐放在心里。


看风景的蜗牛君


1 对于有“收集”属性的物品,人们对它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不理性的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为了收集“水浒英雄卡” 而购买了小浣熊方便面吗?为了手机哪些水浒英雄,我们买了好多好多方便面——然而水浒英雄卡不值那么多钱,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方便面。


2 当我们将自己做的事情找到一个理由以后,我们反而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做它


小时候我们比较顽皮,喜欢踢球。常常一下课就去踢,踢得满头大汗才回来。老师多次劝告我们不要踢,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有一天,老师突然就“开明”了,告诉我们,她不仅不会拦着我们去踢球,而且鼓励我们去踢,如果能在铃响前回到教室,并且擦干汗,还会奖励我们小红花。

我们被老师的“奖励政策”惊呆了,但还是非常高兴。于是我们更加快活地去踢球。

但后来,因为我们热情太高,老师奖励的政策变得严苛了,以前是每次踢都能奖励,后来要集齐5次才有奖励。

我们感到很生气,渐渐地就不去踢球了

——你看,我们连自己为什么要去踢球都不记得了。


3 我们喜欢“稀有”的东西,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喜欢它


我还在上中学的那会儿,有段时间我的同班同学们都喜欢下象棋,放学以后,天天下象棋,杀个天昏地暗。

后来,学校里新开了一个乒乓房,但桌子比较少,喜欢打乒乓的人又多,所以我们几个爱下象棋的人就商量着轮流去抢桌子。

我们确实抢到了桌子,但渐渐地,我们天天去打乒乓了,完全忘记了下象棋这回事儿。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乒乓球比象棋更好玩,而是下象棋不需要“抢”。


4 我们喜欢给自己“等量”地分配每天的计划


在读高中的时候,有段时间我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太满意,于是去找老师询问,该如何提高做题效率。

老师告诉我:“人的状态每天是有起伏的,状态好和不好的时候,我应该制定不同的做题策略。”

我点点头:“这我知道,每天需要保证做题量,状态好的时候,可以早点做完,给自己多休息下,状态差的时候,就得努力去找找做题的感觉。”

老师摇了摇头,正色道:“恰恰相反,每天的定量学习十分不合理。状态好的时候才应该多做题,做难题,而状态差的时候才应该给自己放个假。效率高的时间应该多利用,效率低的时间应该多回避,才可以达到总体上的高效啊!”

我先是一惊,继而觉得这个说法无比正确。


5 我们常常过于在意胜负,为此付出过高的代价


我刚进大学的时候,三国杀风靡学校,我也兴致勃勃地花了近一百元买了全套的三国杀卡牌,喜欢和同学们杀通宵。

后来,三国杀除了网络版,一开始是免费的,后来,渐渐出了一些付费的武将,比如左慈,有段时间甚至卖到了198元。我想,这种多变的“神将”可以大大地提升胜率,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也跟风买了。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Online 三国杀 上左慈的价格比我线下买两套三国杀都贵,而网杀的体验并没有比线下好,还失去了一起面杀的小伙伴,何必呢?

原来,我被网上的“胜率”蒙蔽了双眼,忘记了自己只是在玩一个游戏而已。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多东西,本来只是人生中的游戏,却让我们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这便是思维的局限性吧!

曾加


我一直写图书类稿件,这类稿件最近的价格比较高,需求量比较大。编辑一直约稿,我压力很大。我就开了写作课,教别人阅读技巧,写作技巧,学员写出样稿以后,我推荐给编辑。编辑觉得合格就会签约这个学员,长期供稿。


一个正常人学习+养成习惯需要3个月时间,开课7个月,现在已经有两批签约的了。就有一些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历程,这些学习历程被骂是“软文”,下面如果有其他学员背书说:“我也签约了”,就会被说成是“水军”。


这些人看似有理的分析:“一本书59元,看完这本书写一篇8000字的稿件,就给几千元,一万元,这些平台傻吗?”


可是你们为什么不看看这些平台的订阅量呢?这个音频定价4.9元,有几万人订阅,这个音频的收入是十几万,几十万,平台花5000元、1万元钱买这个音频的定稿很正常呀!


这就是思维的局限性,或者说这就是封闭式思维的局限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学校毕业以后,几年就会拉开明显的差距。在学校有老师或者说有固定课本的情况下,你有否定式的封闭式思维,会有人提醒你,会有固定的答案提醒你错了。


当你进入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你用封闭式思维思考,逻辑能力又不强,再加上被信息流包围,没有辨别能力。很容易就随波逐流,等你回头看的时候,你已经落后很多了。


在庞大信息的包围中,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有3点注意事项。


1、成长型思维

我回答过一个自媒体盈利的攻略,下面有个人回复:“我粉丝数比你还高,我都没挣到钱,你怎么可能挣到,你这肯定是假的。”这就是否定式思维,我做不到你肯定做不到。


成长型思维是:他怎么做到的?我跟他有什么差距?我需要做什么?行动步骤。


《终身成长: 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书里介绍了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

有时,在遇到挫折时,我会去思考这意味着什么,我准备如何应对。应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制定一个具体的、成长型导向的计划,并坚持不懈的实行它。

深陷困境时,不要被臆想蒙蔽了心智,应该冷静下来,梳理下不如意的地方。找到问题的结症,然后对症下药,一步一步来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就像人生跌倒了能继续站起来,就有希望看着前方的目标走的更远,如果跌倒了就顺势躺下,那么视野里除了摸不到的天,再也没有前方的路。


2、逻辑思维能力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

作者安宅和人根据自己在麦肯锡公司工作时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脑神经学的专业背景,设计出一套极具逻辑性的问题解决思维模式——先找到真正的问题,想清楚目的再动手,搜集个性化信息,组建故事线,划定答案界限,整合有用材料,最后交出完美成果。


2、独立思考

在签约学员的写作课分享里有个人回复:“这是假的,下面都是水军”,可是这个人,却很快报名,并且跟我领了资料,开始写样稿,投稿。有些人否定,不是为了否定,而是引导别人否定,把潜在竞争对手刷掉。


这就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了,也印证了《乌合之众》中阐述的,人们受别人引导,智商会被降低。

《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作者卡尔•诺顿(Carl Naughton)总结了大量更优思维的例子和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正确思考,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选择。


鼹鼠的土豆


1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思维局限。

比如某乎网友说过这样一个事:

我第一次搬家,来来回回跑了三四趟,累的不行才搬完。算上父母的车票,搬东西来回打车,一来一往也花费不少。一周才把所有东西全部弄完。 第二次搬家,也是东西太多,同事帮我搬了一部分,结果请别人吃饭就花了200多,然后我也怕人家太辛苦,自己搬了很多,累得不行,前前后后搬完花了3天。 第三次搬家,突然意识到可以花钱找搬家公司,然后就找了,然后人家直接帮我把东西拖到家,还帮我搬上去,效率很高,只花了100元。 我这才发现,我之前完全没有想过花一点钱就可以办到想干的事。

网友通过三次搬家的过程完成了一个完美的认知过程。

自己干——找朋友帮忙干——雇佣专业人士干。

这种思维局限不是他笨,而是思维认知不足和经验值不足造成的。

2

有时候,我们处理一件事方式判若两人。比如你是一位正在上大学的学生。有一次星期天早上你正在宿舍自己睡大觉。这时候外面传来一阵敲门声。你半醒不醒的大声问:“谁啊。”这时候你听到一个亲切的声音:我是妈妈,今天有空来看看你,这时候即使宿舍再凌乱你也不会去收拾,懒洋洋的爬起来开门,然后回来接着钻被窝。

可是,假如门外传来娇滴滴的班花的声音的时候,这时候你就会大声说道:稍等一下,这就开门。于是你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的把臭鞋破破袜子脏衣服向床底和柜子里一赛,叠好被子再去开门。

这种思维方式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我们称为前台、后台效应。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你思维和行为都是最高配,最优化。卸下浓妆和面具回到后台,你就是最低配。

思维局限有时候不是因为你想到没想到,而是想不想去做,这由前台效应和后台效应所决定的。

3

选择性偏差造有时会造成思维局限。

我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忽视不想听的话,注重那种能够支撑他先前观点的信息。

在谈恋爱的时候,陷入爱河的情侣们都会选择性的放大对方的优点。男方人说女人美丽优雅贤惠,女人说男人英俊潇洒有能力。选择性偏差让他们对愿意相信自己遇到的是最好的。

可是结婚后,随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鸡毛蒜皮的繁杂事务,很多人又会选择性的放大对方的缺点。

同样在工作中,我们也会这样选择,比如我们愿意相信我们的工作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可是还是有较好的福利待遇,我们不想放弃自己信任的东西。

选择性偏差,让我的思维心甘情愿的关在安逸的笼子里。

4

我们都是诸葛亮,不过这个诸葛亮是事后诸葛亮,比如你解一个数学题的时候,你用的是比较复杂的方法,你的同位用的是简便方法,这时候你会说,这个方法谁不知道啊,我们用的方法不同罢了,反正答案都对了。

这种事多了,你会发现你一直没有融入性进步,你的知识只是局限于你自己的眼界。

这种思维局限是由于学习反刍能力差所造成。不去反省对比自己和别人知识和方法的差距,不善于总结和融入知识的异构,思维不被局限,那就怪了。

5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维往往会被装在性格的套子里。契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个经典形象——别利科夫。

别利科夫是一名希腊语教员,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千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每当他坐上出租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总而言之,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有别利科夫的一面。

狂妄、自大、傲慢、张扬、孤独、过度谦虚、懦弱、忧郁、神经质,这些性格特点,让我们不自觉把自己的思维装在一个性格编制的套子里,就行别利科夫一样走不出自己的壳。

6

思维局限看起来是小事,可对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是大事,对一个渴望改变人生境遇的人来说是一个大事。

怎样突破思维局限?

无外乎一个“破”字。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破一点认知局限。

读书改变命运,但不能读死书,读书和实践并重才能收获能力。每读一本书,我们都需要遵循一种规律: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人们的大脑认知过程与行为密切相关。

心理学家桑代克有一个著名的迷箱实验。桑代克把一个饥饿的猫放在一个迷箱中,这个迷箱唯一的逃脱途径是压在这个箱子底部的一个控制杆,在箱子外面有一条鱼。猫想吃到鱼必须推动控制杆逃出箱子。饥饿的猫并没有立刻学会推控制杆逃出迷箱。

在经过多次试错后,猫最终能越来越快的推动控制杆逃出迷箱吃到外面的鱼。

人类大脑的认知过程也是如此,只有抓住认知和实践的规律,边认知边实践,知识和经验值增加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局限才能少一点,才能又快又好的做想做的事。

2)多运用逆向思维,破一点选择性偏差。

选择性偏差的惯性思维和偏见,让我们的思维总是顺着环境、心境去水到渠成,我们太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了。

破除选择性偏差我们可以多进行思维训练,比如训练这样几种思维:

◆方位逆向法:设身处地的进行完全交换,使对方处于己方原先位置的换位。它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更是指一种对立抽象的本质。相反相成的对立面有:入-出、进-退、上-下、前-后、头-尾等。

◆属性逆向法:事物的属性是多向位的,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性质是多方面的,并且他们是相互转化的。就像钱钟书说的“以酒解酒、以毒攻毒、豆燃豆萁、鹰羽射鹰”,包含着极大的矛盾性。

◆因果逆向法:倒因为果、倒果为因。有时,某种恶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反转为有利因素,关键是如何进行逆向思考。比如人类对疫苗的研究就利用了的这个思维。

◆心理逆反法:心理逆反法是指在思考的过程中摈弃自身局限,先探究对方的思想,然后按对方的思路“以彼之道,还彼之身”行事,让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让他做“他需要你作的选择”。说白了就是:要求对方做“他要求你做的事”。

3)用态度决定思维效率,破一点舞台效应。

态度决定效率。遇事不积极,你就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一位专家曾这样说过:学习效率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样,我们思维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我们处理事情的习惯和态度。

不论台前和幕后,只要你认真思考,何愁不能突破思维局限。

4)养成知识反刍的习惯,破一点不懂装懂的梗。

做一次事后诸葛亮可以,但是不能总做事后诸葛亮。这需要我们注意对别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学习。

每读一本值得学习的书,要注意写笔记,做知识和思维导图。

别人的优秀经验,只要你需要,就做好总结,然后和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融合。

就像士兵许三多,只要一点一点的进步,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拥有的是一颗参天大树。

5)做一个心里充满阳光的人,破一点性格编制的壳。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我们可以用阳光来驱除心理阴影。

◆学会接受和服从。性格中固执和偏激的原因,往往在于我们不能接受现实。比如失恋了,很多人为情消沉几年甚至一辈子。又如你害怕被嘲笑,而经常被嘲笑。对此,如果你一直把他们拒之门外,得到的结果只是抑郁。反而,你学会坦然的接受后,你的心立即就被阳光照亮了。

接受和服从,不是屈服,而是一种放下。

◆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原则。很多思维局限不是你不聪明,而是你的聪明损人利己。拥有明辨是非的心理,才能让你的人生走的更远。

是非、美丑、好坏、背叛与忠诚、人性与兽欲。多理解这些判断价值的标准和原则,你的心理就会健康,性格就会温瑞如玉。

如此,定能破一点性格编制的壳。

一部经书上这样说:你相信你所相信的,而我相信我所相信的。我相信:你不会相信我所相信的。而你也必相信:我不会相信你所相信的。

既如此,但愿唯有思考能够永恒。


高太爷


关于局限性思维,在生活中有很多表现。在这主要讲一类,就是“零和”思维。说白了也就是“非输即赢”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常常陷入这种思维模式中,比如说,现在放暑假了,父母们都要把孩子的暑期生活好好计划一下。妈妈想要孩子上午把作业都做完,可是这一天,孩子却想要上午去游乐场玩。遇到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由自主的陷入“非输即赢”的思维模式。结果呢,或者妈妈通过威胁、强迫孩子听她的,或者孩子通过哭闹等方式让妈妈“就范”。不管是哪种结果,这个场景里没有真正的赢家。这样的结果对亲子关系没有好的影响。


除了“你输我赢”,或者“你赢我输”以外,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双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保有这样的信念:我们总能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同时满足我们双方的利益的。
也许,在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每次都做到“双赢”,但是,如果能抱有这样的思维方法,在每次遇见冲突或困难时,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会迸发出更多的灵感。我们眼中的世界,也会变得不同。


李楠的学习乐园


一件小事。

我们学校给我们发一卡通,是和银行卡绑定的,而我们食堂需要刷一卡通才能吃饭。

但是,一卡通有两种方式充值,第一是直接通过银行卡转账,第二是到指定机台提交现金,必须要一百元面额的钞票。

而有一次,我的银行卡余额不足,一卡通也所剩不多,但是我有较多现金,我当时想的是,应当要去比较远的地方充值现金,于是我走了很长的路,又排了很长的队,才充到现金。

但是当我第二次遇到这种情况,我直接到食堂的ATM机存钱,然后直接转账,更加高效。

从此我明白了这就是思维的局限。


vivivivi123


思维局限的时候还是有的。

1:去网吧了一次看见别人都在lol我却在玩cs,或者看新闻,立马显得我鹤立鸡群。我真不懂那些lol的玩家到底怎么想的。

2:我的家人做美容行业,我不理解为什么那些女孩子愿意大把大把地把钱投资到脸上。

3:完全不理解二十多的小伙子把自己头发两个月烫一次再护理一次。我表示我思维太局限了。


航行观世界


这两天洗手台的水龙头松动了,不是漏水关不上,而是它可以n*360°无死角旋转。究竟转到哪个角度是开哪个角度是关,转多少圈能开多少圈能关,逆时针调大水量还是顺时针调大水量全看缘分。刚开始我还觉得挺好玩的,逆时针不行了就顺时针,顺时针错了就试试逆时针。反正每次开始的位置和暂停的位置都是随机的,全面试错总能找到对的。

但是玩了几次后我就不觉得好玩了,因为不知道水量调节的方向,经常会在我需要调小水量的时候把水调大了,然后溅我一身水。毕竟气温还没那么高,我就必须把溅湿的衣服换下来了。于是就去报了修,等待着维修工人来修理。 然而今天早上在打开水龙头之前,我忽然觉得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地乱试呢?为什么非要承担被水溅一身的风险呢?既然水龙头的失灵是由螺旋松动造成的,那么我用力按着水龙头的同时按照正常的方向旋转它不就好了吗?于是我向着墙壁方向用力的同时逆时针旋转水龙头,果然水龙头的出水就和正常情况一样了,调节水量和关闭同理。再也不用旋转360度反转调试了,也不用担心水量调错打湿衣服了。除了手松开的时候由于重力作用水龙头的重心会下落。 仔细想想,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所谓的“思维局限”,其实是一种惯性思维在作祟。如水龙头松动了,如果不是专业维修工人或者有男生在的话,基本上第一反应就是报修→等待维修工人→修理。在维修工人到来之前就只能忍受松动带来的不便。但是如果能稍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水龙头松动的原理,即使还没等到维修工人,也可以正常用水。

再比如,春运坐火车的时候,通常过道上不是摆满了行李箱就是站满了未买到坐票的旅客。如果买到的座位距离上车的车门比较远而同时又拿着比较重的行李箱的时候,一会儿一句“不好意思请让一下”,一会儿一句“对不起踩到你的脚了”,从货物和旅客的丛林中穿越过去其实是件不怎么容易的事情。身强力壮的大汉或许可以把箱子扛在肩上肉身移动,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孩子们恐怕只能保证沉重的箱子不要压着别人的脚惹来抱怨就不错了。那要怎么才能轻松顺利地到达自己的座位呢?其实不用太着急马上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先在车厢中人比较容易站立的地方等着。等着车厢上卖盒饭卖饮料零食的餐车过来,这个时候紧紧跟在餐车的后面不要丢,餐车会自动为你开出一条宽阔的人行道路。跟着餐车,拖着行李箱,轻松到达目的地。看,人挤人拥的车厢里,也不用费那么的力气搬箱子嘛。 再比如,去奶茶店想点个红豆奶茶的时候,如果店员告诉你不能做红豆奶茶因为没有红茶了,你准备委屈自己选择不喜欢的奶茶呢还是到3公里外的另一家奶茶店寻找红豆奶茶?万一那家奶茶店也没有红豆奶茶了怎么办?其实仔细思考一下,点红豆奶茶多是因为喜欢红豆的味道,那么只要点有红豆又不需要红茶的奶茶就可以了嘛!这样一想,那就可以点北海道QQ奶茶,也可以点抹绿奶茶把椰果换成红豆。

这样做既能满足想吃红豆的欲望又不用承担另一家奶茶店也没有红豆奶茶的风险。 思维局限往往是因为惯性思维,自己给自己的思维广度设置了范围。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去感受这些惯性思维,它会让你潜意识里觉得惯性思维所指引的行动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水龙头坏了就只能等着维修工人,火车人太多就只能束手无策,没有茶水就不能喝到红豆奶茶了……处理大部分的生活小事,有些惯性思维也无关紧要甚至还很必要,毕竟不管多大的事情都要头脑风暴去考虑所有的解决办法本来就是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但是,在遇到一些有点纠结需要选择的情况,事后可以多从其他角度思考打开思维的界限则大有裨益。


芊微生活


(1)我父亲受保险公司的业务员鼓惑买了六年定期的理财产品,到了期限的时候我陪我父亲去拿钱,办手续的时候,那个柜台里办手续的女职员听到我父亲咳嗽,就好像很懂事似的用吩咐我的口气说:“去到那个柱子后边儿倒杯水。”我还没反应过来,说:“嗯?”她又说了一遍,补充说:“你看老先生一起咳嗽。”

我当时觉得没必要,她那个口气似乎在表示我孝顺懂事,跟她比也不行,她更懂事。我爸也说不用,但是我还是听她的话,去倒了杯水,放到柜台上,我爸也没喝。结果一算利息,按银行存款的最低利率算少了五千块钱。我爸直说亏大发了,那个女职员似乎在等我说什么,我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走了。心里明白,那个女职员听着体贴我父亲,实际上是借着吩咐我倒水,显示她的高姿态,压我一头,拿我当个傻瓜使唤了一下。我并没有因为听从了她的吩咐觉得她高我一筹,比我更懂事,反而觉得这种人在耍小心眼儿,幸好不认识。

(2)有一回我带我父亲到口腔医院拔牙,医生是个非常高大帅气的小伙子。我在一边儿跟着我父亲,听着他跟医生交流,也没插话。医生也没看我,他身边那个女护士,年轻也挺漂亮的,画着红嘴巴,描着眉,搽着粉,倒看了我两眼。

我遵医嘱跟我父亲去拍了片子,医生一看片子,说:“你这个上面有道印儿,可能是骨折了,受过外伤?”我父亲说:“没有。”医生说:“你这个如果有骨折还不能拔呢,你要不再拍个CT吧,确实没有骨折我再给你拔,一个CT大概400块钱。”父亲一听拔个牙算下来得800,就有点儿犹豫,说:“不用拍了,我没受过外伤,也没有骨折。”

医生说:“那不行,真要是有,不能拔,我给你拔了,这个是谁的责任呢?要不你别拔了,在我们这儿治吧,别到外面的小诊所去治,就在这儿治。”我还是没吭声,医生大概也觉得我太安静了,似乎这个时候我应该插上两句,我什么也没说就有点儿出乎他的意料了,他应该知道我们是父女,就开始注意到我了。医生又说:“那去斜对门再去拍个片子,这个是不要钱的。”

女护士这时候站在一边儿也开始注意我了,我就带着我父亲又去拍片子,回来医生看了,说:“不行,还得拍CT。”那拍吧,我就带着我父亲去拍了CT,回来医生在电脑上仔细的看了半天,我就站在不远的地方也看,医生看电脑,我也看电脑,那个女护士就在一边儿开始仔细的打量我,我就装不知道。

医生看完了片子,没问题,就开始过来咨询我父亲有什么病,吃什么药,我这时候就插话了,说吃什么药,医生这时候才拿正眼看我。完了事,要拔了,我就对我父亲说:“您在这儿等着,我去交费。”医生把就诊卡交到我手上,嘱咐:“去交费吧。”

等我交费回来的时候,看那张椅子上没人了,只看那个女护士不知道什么时候跟在我后面,也不说话,看我在那儿找,我一回头,那个医院在另一把椅子上给我父亲打麻药呢。这时候医生跟我父亲说话的口气就变了,很和气,打完了麻药,说:“上那边儿椅子上待一会儿。”他说话的时候一回头,正好跟我的眼光对上,我就知道他这时候已经对我颇有好感了。

我父亲过来坐在一边跟我说:“这个医生是小尚儿儿子的同学。”我说:“哪个小尚?”我父亲说:“就是服务公司那个小尚儿。”我说:“怎么说起来的?”我父亲说:“说闲话,他问我是哪个单位退休的。”

这时候有个男子来了,据说是骑电动车掉沟里了,摔掉了一颗门牙,嘴也破了,弄的血滋忽拉的,医生赶紧给他看,然后叫他去交费了。接着又来了一个男子,也是拔牙的,医生看了也去交费了。轮到我父亲拔了,我就躲一边儿看着。

那个女护士就围着医生打杂,医生的电话响了,女护士从他的兜儿里拿出他的电话放到他耳朵上,他就听电话,拔完了牙,护士站在一边儿,语气倨傲的对我扬了下巴一下,支使我说:“去扶他起来。”那意思好象是责怪我不懂事,也不上去扶老父亲一把,而她比我懂事。我看了她一眼,就垂下了眼皮,没动地方,又抬眼的时候,关切的看着我父亲,那个男医生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伸手把我父亲扶了起来。他化解了我的尴尬,我非常感激。那个女护士就走到一边儿去了。

我猜这个女护士一定是对那个男医生非常崇敬,觉察到那个男医生对我印象不错,心怀嫉恨,要在他面前打打我的气焰,压我一头,以显示她高我一等,胜我一筹。那个男医生是个心思细密的人,一眼就看穿了来龙去脉。

我立刻想到了保险公司那个女职员,这个女护士跟那个女职员是一类人,都想通过支使别人显示自己的高贵,践踏别人的尊严。在工作中也有这样的人,在领导面前故意支使别人,拿别人当傻子耍,在领导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比别人懂事、伶俐。不明白他们怎么会这么做的,而且某些人还得到了认可,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想法,这让我觉得思维局限,又收获颇多,长见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