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有哪些名人?有什么传奇事迹吗?

野狼70967077


源贺(403年-479年),原名秃发破羌,鲜卑名贺豆跋,西平乐都人,北魏名将,南凉景王秃发傉檀之子。

南凉灭后随家人投降西秦,其父秃发傉檀被杀后,秃发破羌的哥哥秃发虎台和姐姐秃发王后企图报仇,结果事泄遇害,秃发破羌逃往北魏,被明元帝拓跋嗣赏识,赐姓源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封西平侯,历任龙骧将军、平西将军等职。后因破北凉之功晋爵西平公,升任征西将军。改名源贺。几年后迁征南将军,改封陇西王。任冀州刺史,在任政绩卓著,被皇帝多次嘉奖。

太和三年(公元479年)源贺病逝,享年73岁。追谥宣王,陪葬金陵,并赐辒辌车、命服、温明秘器等皇帝所用的陪葬品。

宗喀巴(1357年~1419年)青海湟中县人,生于佛教家庭,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北京等地区的-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塑像,因藏语称湟中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

张问仁(1522-1620),西宁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担任工部员外郎、山东兖佥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北京市昌平兵备道佥事,升任参议。因为他两任工部,古时候对工部司官相沿称水部,所发尊称张问仁为“张水部”。他著有《河右集》八卷,《闵子集》若干卷,诗文俱佳。

杨应琚(1695——1767年),清朝大臣。青海西宁人,原籍辽海汉军正白旗人。38岁时,杨应琚走马莅任西宁道,重点加强地区安全防护管理,成绩斐然。然后兴办教育,在西宁东关创设回民社学,开了青海兴办民族教诲的先河。为了办妥校园,杨应琚还亲身拟定“学约”,“学示”,以束缚、敦促当地官、教师、家长和学生。

杨应琚为政勤勉。在西宁府任内十几年里,他的脚印踏遍了各县、卫、厅、所。他还大力提倡种树莳花,美化家乡。还亲身“引流种树”,认为榜样。杨应琚还十分重视社会公益事业的建造,其间兴修小峡桥,惠民桥是最为杰出的成果。

杨应琚不仅是精明能干,政绩杰出的官员,并且仍是一位才学过人、勤于著作的专家。他写了不少诗词、碑记、考传和杂记。特别是他于乾隆13年(1748)修成的《西宁府新志》,弥补了“边地质野,文献无征”的缺憾,为《大清一统志》的纂修,供给了丰厚详尽的材料。对咱们今日研讨青海当地史和联合各族人民一起建造新青海,供给了稀少难得的前史材料。

喜饶嘉措大师(1884-1968)出生于循化,乳名多杰,是中国佛教界一位卓越的领导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为继承和弘扬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莫如志(1908年-1995年),青海省湟中县,他是享有盛誉的青海书坛三老之一,以泰山金刚体在书界独树一帜;他兼擅于右任标准草书体和魏碑楷行书体,且皆自出新意,堪称一绝;他是1989年“老有所为精英奖”得主,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黎丹(1865-1938)湖南湘潭人,活跃在青海政坛上近20年。期间,致力于青海的经营开发,屡出良策,在青海建省,促进民族和解与团结,维护西藏主权,禁绝鸦片,保护人民免遭兵焚之灾等方面均作出过卓越贡献。特别是忧于西北文化底蕴之薄弱,一生致力于西北文化教育事业,在兴办青海民族教育、沟通汉藏文化方面业绩更是独树一帜。其门下多出名噪一时的政治家、教育家及杰出翻译家,如朱绣、杨质夫等,其中不少人1949年后成为著名的教授、学者。

杨希尧(1885-1971),循化积石镇人。1914年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毕业,1916年,返回兰州。先后担任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师,开授“法学通论”、“商法概论”、“工业政策”、“民法物权”等课程。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地下革命组织,被军阀通缉,连夜逃亡,避居于青海黄南和海南牧区。后写成了《青海风土记》,1920年代曾在报刊登载并出版发行。直到1921年后返回西宁继续从事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西宁县县长、青海省政府处长、县长、教育厅长等职。

邓宗(1882-1955),循化厅禀生。1907年入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1911年毕业返回兰州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任过甘肃优级师范学校教习,省立师范学校校长,省巡按使署教育科长,省教育会会长等职。从20年代起,邓宗在兰州和全省推行国语教育,并创办了第一所国语学校,提倡国语教育,受到国语大师黎锦熙等专家的高度评价。

焦桐琴(1886-1920),乐都县人。1909年,他被保荐到保定陆军学堂学习。1912年毕业返回兰州,密谋二次革命,失败入狱,后被保释。后进行护法斗争。但由于未充分动员士兵参加,焦桐琴被追捕而逃亡四川。在四川新军担任营副,后来在与军阀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曾国佐(1890-1945),互助人。17岁入甘肃武备学堂,后荐入保定陆军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马鸿宾、冯玉祥部任营长、旅参谋长等职。1930年任宋哲元部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国佐先后担任旅长、副师长等职,并在河北铁门关、喜峰口、卢沟桥、大名等地率领战士,坚持一线抗日,奋勇杀敌,几次负伤。1943年后,到马鸿宾部任少将参谋长等职。1945年病逝。

孟慧(1888-1925),循化人。与兰州名士水梓、张维、牛载坤等人创办同盟会甘肃省支部,他们积极宣传同盟会,宣传三民主义、发展会员成为甘肃政坛名士。孟慧同年还创办了同盟会革命报《大河报》,任副总编辑。在《大河报》上发表了许多宣传辛亥革命、鼓吹三民主义的文章。后革命派失利,大河报被反动派封锁。孟慧意识到革命需要宣传,但更需要以经济实力来支持。于是他返乡经营"福如海"商行,走以实业救国之道。之后他又在兰州开办经营煤厂、铁厂、光明火柴厂等经济实体。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利用获利的资金,投资兴办教育,同时在家乡修桥补路,作了很多的公益事业,受到公众赞誉。但他不幸早逝,年仅37岁。

罗凤林(1885-1957)循化人。入湖北武备学堂学习军事,当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时,他参加了攻打清军的行动,后参加西安的武装起义。因西安已被义军掌控,于是,他和其他几位同学返回兰州,从事陇上革命活动。他于1913年底返回西宁,他在西宁西大街开设冰鉴照相馆。1916年,周希武等奉命勘测玉树边界,他随队南下玉树,拍摄了大量的珍贵图片。之后罗凤林在国民党青海省党部工作,先后又在新编第9师任参谋,第一百师任电台台长,循化县政府承审员、教育局局长,民国24年任都兰县县长。

张昌荣(1879-1963)西宁人。光绪30年,被选甘肃武备学堂学习。后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专习步兵科,并在天津小站冯国璋营中实习。1910年返回兰州,先在督府谋事,一年后到督府参谋处,督练甘肃新军。南北和议成功后,张昌荣便活动于马安良和甘肃临时议会间。期间与任巡防营中路马队管带李乃棻相识,遂成好友,并任马麒军队的教官,成为马家军重要参谋。

邓春兰(1898_1982),出生于循化起台堡村。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喊出了妇女的心声,带头冲破了大学女禁,为争取妇女同男子有平等教育的权利,而建立了首功。在甘肃民主妇女运动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她是一位自幼接受新思想、新教育、新文化的女界志士。其生平事迹,足资为后辈楷模。





城头山看天下


青海没出过有名的名人,如果非要找的话,军阀马步芳算一个西北地区的名人吧,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全国知名人士了。


我的蓝天35868832


古有羌人首领无弋爰剑,藏族首领格萨尔王,战神霍去病,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华夏忘情


有没有跟我有半毛钱关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