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联金融再获招行增资 五五开股权结构或破解

招联金融再获招行增资 五五开股权结构或破解

时代周报记者 罗仙仙 发自深圳

近期,招商银行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同意招商银行直接向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联金融”)增资10亿元。这也是招联消费金融今年的第二次增资事项。今年年初,招联金融获得深圳银监局批复,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至28.59亿元。

“母公司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均在招联金融的发展中给予了充分支持与合作。近期,招行拟向招联金融增资10亿元,是对招联金融近期发展的认可和支持。”招联金融在书面回复中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招联金融于2014年10月获批筹建, 2015年3月获批开业。在开业之初的股东中,招商银行及旗下永隆银行为一方,中国联通为另一方,持股比例各为50%。截至目前,中国联通尚未发布任何向招联金融增资的消息,招联内部人士同样表示很难确定,其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道:“都是股东的决定,只有公告了才能知道。”

若中国联通继续按当前持股情况同比例参与增资,招联金融的注册资本将增至48.59亿元,一举成为仅次于80亿元注册资本的捷信消费金融;若中国联通不参与此次增资,招商银行对招联金融的直接持股比例将大幅度提升,打破“五五”股权结构,对招联消费金融实现了绝对控股权。要知道,“五五开”是持股大忌。

招行“亲生子”

早在2017年9月,招商银行就曾有过自动披露拟向招联金融增资的行动,彼时拟增资6亿元。而实际增资在今年年初完成,招联消费金融增资8.59亿元,并在股东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开业之初,招商银行旗下永隆银行和中国联通的持股比例各占50%,在上述增资后,招商银行的股东身份浮出“水面”,中国联通、永隆银行、招商银行分别持股50%、35%、15%。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除了主动给予增资外,招商银行在对招联金融的融资帮助一直不曾停下。2018年7月,招商银行给予招联消费金融230亿元同业综合授信额度,授信期限1年,这是继去年6月份的150亿元额度之后再次提高授信额度。2017年末,招商银行在年报中披露,其对招联消费金融有拆放资金27亿元,2016年的拆放资金为37亿元。

除了自身资金外,招联金融在2017年末获得国内消费金融公司首笔外资银行银团的11.5亿元的贷款,招联内部人士曾在采访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笔贷款顺利落实与股东永隆银行相关。”今年5月,招联金融第二笔10.4亿元额度的外资银团贷款成功交割。

在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以零售业务为重,其2017年年报表示,“始终将零售业务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并将消费金融作为核心业务领域。招商银行副行长刘建军在去年银监会召开的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称:“招联消费金融是招行积极布局互联网普惠金融的举措。”

据招商银行年报,2017年末,招联金融累计核批客户166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5.93%;同期,招商银行在多年发展零售业务的基础上,在2017年年末的零售客户数突破1亿用户,达到1.07亿户,同比增长17.1%。可见,而招联金融在短短的3年运营就累计客户量接近其五分之一,并保持着高增速。

在盈利能力上,招联金融在2017年全年的净利润已超过捷信消费金融,成为目前这一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最赚钱的机构。据招商银行年报,招联消费金融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1.63亿元,净利润11.89亿元,其中归属招商银行的有效权益达5.95亿元。

据了解,招商银行手机银行APP上“借钱”入口就直接植入招联金融产品。上述招联内部人士还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道:“还有很多支持不是直接看得到,比如招联有大量的技术人员是来自于招行。”

值得一提的是,招联金融总经理章杨清来自于招商银行,曾任招行电脑部副总经理,后赴招商银行一家科技子公司任职。在深圳银监局核准成立的最初董事和高管名单中,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高层各占一半。时任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担任董事长,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担任副董事长,与章杨清搭档的是曾任联通支付公司总经理的戴任飞,出任副总经理一职。

去年5月,中国联通对数十位高层领导的岗位进行调整,这是王晓初调任中国联通董事长后的第二次大规模人员调整,这对招联金融的高层也产生了影响。2017年7月,招联金融的工商信息发生了变更,董事长由新的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接任,招联副总经理由同样来自中国联通的方一明接替。

纯线上模式

在今年上半年的营收表现上,招联消费金融同样处于持牌消金公司中的第一梯队中,上半年实现营收、净利润分别为30.4亿元、6.0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3.13%、11.6%,其中净利润在披露了上半年数据的1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位居第一。

要是放在四年前,这一成绩对刚刚出任总经理一职的章杨清来说似乎难以想象。章杨清曾是招行IT部门总经理,在招行内部创立了两家科技公司,但对于进入一个尚处在探索期的领域,章杨清彼时用了北京冬天的雾霾比喻招联的未来,“看不清方向”。

今年年初,章杨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刚成立时田行长说三年不盈利也行,不指望赚钱,但得探索出新模式。”

招联金融获得筹建批复后,随即开始用技术搭建了营运中心,章杨清在技术上的沉淀得到了体现,“营运中心的搭建完全是从零开始,没有前例可循”。用了两年时间,招联金融营运中心在客服、催收、审批侦测等环节都实现自动化,还总结出了一套标准的流水作业模式。

在章杨清的带领下,招联金融以“纯线上”模式在消金行业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招联金融采用“纯线上、轻运营”,完全用互联网获客、经营,通过搭建线上消费场景平台和对接合作伙伴等方式,目前已实现99.5%以上的信贷审批自动化率。上述招联内部人士说道:“公司员工都是程序员为主的,几乎没有直销人员,没有客户经理概念。”

2015年,招联消费金融全年收入1.31亿元,亏损0.84亿元,一年后顺利实现扭亏为盈,2016年全年净利润3.24亿元;截至2017年末,其总资产达到469.80亿元,净资产为46.41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11.89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超100%,分别为171.6%、266.97%。章杨清在上述采访中谈道:“招联成立三年,给两大股东提供了业务与模式创新的思路,因此股东们也一直很支持。”

但对于招联消费金融在竞争中的优势,章杨清并不乐观。上述招联内部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章杨清在2018年的内部信中写道:“我们现在还无法跟银行巨鳄和互联网巨头相比,而在持牌机构的小群里,除了第一批开业的四家之外,新一批同业选手几乎同时起跑,今天我们刚超过别人,还来不及庆祝,明天就可能被别人赶超。”

竞争白热化

正如章杨清所说,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也进入了新阶段。

在第一批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捷信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已增至70亿元,中银消费金融近期也传出拟增资35亿元的消息。据天眼查显示,今年年内就有8家消金公司在完成增资,最高的是中邮消费金融增资20亿元,最低的是仅增资1亿元的锦程消费金融。

除了增加注册资本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融资渠道上也有了明显拓宽。捷信的步伐也较快,已经通过同业拆借、资产证券化、银团贷款、金融债券等方式多次融入资金,仅在资产证券化上的累计发行金额已达223亿元。今年7月6日,深圳银监局核准了招联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资格,但尚未有具体的产品发行时间。

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今年4月公告,招联金融获批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至此已有7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得该资格;另在银团贷款上,今年也打破了招联消费金融一家的纪录,中邮消费金融在今年7月完成境内首单人民币银团贷款成功募集5.2亿元并全额提款,捷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同样在今年完成其境内首单人民币银团借款,由分别筹集了7亿元、9.33亿元的银团贷款。

融资渠道的扩宽也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在放款规模的扩张将有更足的底气。此外,近期国家相继出台多项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细则,包括9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10月份下发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为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政策利好。

今年,消费金融牌照再次发放,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获准开业,另外还有富银消费金融、冀银消费金融和易生华通等三家消费金融公司均已获批筹建。实际上,盯上消费金融这片蓝海的,除了消费金融公司,还有传统的银行、各种小贷平台以及还拥有具体场景的互联网巨头。根据融360近期发布的数据,其调研用户中最常使用的消费贷款产品中,信用卡以35.54%的比例占据首位,其次则是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网贷、微粒贷和蚂蚁借呗,其中90后、00后人群,将花呗、白条作为其消费借贷的首选。

如何在“前有强手,后有追兵”的竞争道路上稳健走下去?招联金融仍在摸着石头过河,让章杨清担忧的是,“稍有放松就会被甩在后面”。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