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边为什么要划破?

夏冬64527899


篆刻作品中的残损现象,早已存在。残损对于篆刻,可使之具有古意。



残损的点画,不仅可与印面文字相谐调、相配合,同时每一残点残画,又各具笔意与刀意,使残损成为表现艺术特色的一种手段,一种技巧。


残损包括笔画残、印底残、印格残以及边残。在篆刻作品中,凡用刀残损之处,既能见刀意又能见笔意,有刀笔之合,方称完善。

残中见刀是总的要求,但在不同部位的残,又有不同要求。

印边的残,是用刀刻、凿丶钉等法而成,单一的刀法,易使残损处单调。


残损处要有大有小,有整有散,有方有圆,要有一定数量的残损处可见刀痕刀意,也要有一些地方的残损不见刀痕。

文中篆刻作者均为吴昌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首先纠正一下,不叫边划破,专业术语称为:“破残”。

古代治印大约分为几种:

1、铸印。这种方式在元朝之前,无论官印、私印,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凿印。汉代比较多见,因战争急需,在铜印坯上凿刻急就而成。

3、玉印。其制作方式有争议,但肯定不是“铸”的,至于究竟是刻的,还是腐蚀的,或是用所谓的“软玉法”,需要专家们考证。

4、文人手工治印。传说起源于元朝的王冕。

其实,除了文人手工治印,其余的方式在成印之时,都是平整光洁的,之所以出现残破,是由于岁月长久,慢慢锈蚀的结果。

我们看一下保存比较完好的汉印的本来面目:(上图为铸印,下图为玉印)

腐蚀较重的汉印:当文人印兴起时,破残成为了一种修饰手段,主要是为了使印章古朴、生动,也就是说不使印章板滞。

据说,文彭就是将刻好的印章放于匣子内,让书童摇晃,出现自然的破损。到后来,逐步发展到用刀杆敲击、研磨、用刀刃切削等方式破残。


海纳百川230743785


治印破边框,取古朴自然之气(美)。下面把我早年的刻的几方印(当然不仅这几方,还有许多)发表如下,供大家批评指正。第一方:“持正气”。第二方:耕石。第三方:“祈寿堂”。第四方:“江风山月”为临摹作品。

再加几张印拓,最后一张为临摹汉印。手机拍摄,略有变形。











辽西布衣10


現在说篆刻的破残是一种审美因素和风格的体现。古代治印没有破残之说,后来由于年代久远和搬运中的磕碰,形成了边的破残,后来大家认为这种破残更古朴和美观,再后来就有意做出来这种效果。现代治印中有关破残的考量,大概有这几个方面的考量 :1,印面古朴;2、便于行气;3、布局需要;4、平衡印面;5治印风格等。搞得好,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修养。下边发一下我以前刻的几方印章 : 蔡春德篆刻作品选











筑梦年代135923300


不破不立

游于法而执于度

矛盾而统一

和谐而对立

所谓虚实相生

阴阳相合

近于道








冰Kelvin


篆刻一般有四法:章法、篆法、刀法、做印法。篆刻的残破就是“做印法”之一。黄牧甫篆刻从不用残破,是反对“做印”的代表;吴昌硕是“做印法”的代表,印章的残破表现了金石美,具有禅味。篆刻残破主要有以下手段:刻、凿、敲。残破时要根据印章章法、字法等统一风格,达到金石残损意趣盎然的效果。对篆刻创作中的“残破”,因各人对篆刻认识深浅的不同和艺术取向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也对此多有争议。这在艺术或学术上来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科学地解读“残破”,不致于偏执一隅。

自我国人类使用印章开始至文人篆刻兴起,因其材质大多为金、玉、牙、骨(少量使用木、石等材质),又因早期的印章多为金属或玉,故多采用浇铸、錾凿或琢磨而成,因此,其初始形态应该不会存在太多的残破。即使如汉代(含魏晋)急就的将军印,也因印材(金属)的关系,而少有残破。 我们现在见到的古玺印上的残破,都是历经了千百年的自然风化、剥蚀而成,并非人工有意为之而产生的。因此,在文人篆刻兴起前(确切的说应该是元明时代文人使用印石刻印前),印章的残破是非技术的,而是造化赋予的神奇魅力。

古玺印历经了数百上千年历史的洗礼,造就了印章的“自然美”和“残缺美”;而金石学的日益兴盛、古玺印的不断发掘、文人篆刻从假手于人到自刻自用及印材由金玉牙角到印章石的运用,才使得古玺印的“残缺美”得到充分的发扬光大,也使“残破”成为写意类印章的重要技法。 印章的残破,从形式上主要表现在印文、边栏(界格)线条和印面的空白处。由于印章有朱、白文之分,故残破的表现也有所区别。如白文印中线与线之间的残破,在朱文中即是粘连或填塞;而朱文中线条的残断,在白文中即为填塞;反之也然。因此,篆刻残破的概念应包含残损和粘连两部分。

印章的残破,从产生原因分析,不外乎两大类:一是自然残破;二是人为残破。自然的残破如前所述,是古玺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受到水土浸蚀、氧化作用而形成的。在残破的形态上,有的在文字笔划之间,有的在点画上,有的在边栏上,有的在文字的空隙处,有的在笔划于边栏间等等。这种残损,有大有小,有隐有显,形态千变万化,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这种自然残损如恰到好处,则会给人予古朴、含蓄、苍浑、拙厚、朦胧等特殊的审美效果;如若残损位置不当或残损过份,则又会造成支离破碎之感。因此,即使是自然的残损,也存在好、坏之分,故不得不察。


我是世界三


你说的是残破吧!

残破是篆刻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残破可以让印面产生古朴的味道。

秦汉到元印章都基本用铜印,铜印在使用中磕破,或者腐蚀,行程了残破。让人看了,烂漫斑驳,产生了美感,后人刻印时候有意为之。

元代王冕开始使用石刻印,只因为材料问题,在刻制过程中容易形成残破,印人门发现后,把这种残破当成一种表现手法,运用在边上,字笔划的粘连上,让印面产生变化。

近代刻印残破者不少,尤其是吴昌硕,他刻印后故意用刀,磨石,缸沿对印进行残破,追求汉印残破腐蚀的效果。


秋凉枫林1


古印大多是出土文物,因为材质不同,深埋在土里保存条件差易被磕碰或侵蚀,所以经清洗整理后印章的边缘往往出现残缺,而后人发现这种残缺也是种美,于是在募印治印过程中刻意的仿古制造残缺,但也不是全都这样,根据艺术的需要,印边也以各种形状存在,有宽边的和窄边的,有光边的或者残边的。


水香阁主


我的体验就是开气。中国人讲究气的存在,有型无气。气看不见,却能感觉得到。书画里留白,人要有距离感,做事留一线,都表明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气就是空间感,有气就不紧,就舒服。反之则压抑。破边就是为作品开气,并有那么一丝古拙感,不会使新章感觉太新。但是也需要看形制,玺就不适合破边,因为要有严肃庄重的感觉。同样道理,现在公章也不能破边,破边了要重新刻。


孙悟空的棒


篆刻边留刀痕凿迹,专业俗语叫“破残”。为什么要这样做?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残缺美。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月半圆、花半开、酒半酣其实是最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境界。这有好像说书的说到精彩处,一般会醒木一响戛然而止来上一句:且听下回分解是一个道理!具体到篆刻艺术,真正的上乘之印或称耐人寻味之印并不是那些看起来完整无缺、非常规整、点画周到的印章,而是那些断边缺角坑底的粗狂之印、刀凿斧砍之印。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或欣赏一下篆刻大师白石老人的篆刻之印!

(二)有古意。古与旧是一脉相承的,任何艺术门类以古为上,也最珍贵。记得有人在书法印泥的使用上,专门有一类黑不黑红不红发紫的仿古印泥,其实就是取法古意的,这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吧!

(三)沧桑感。历经沧桑的东西无疑具有一种古朴美、厚重美、积淀美,这又是所有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一种审美情趣。不经风雨难见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四)有意境。无论是诗、书、画、印都讲究一种动人心魄、摄人魂魄的意境美。意境美也是所有艺术品鉴的最高境界,故才有篆刻破损破残的说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