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邊為什麼要劃破?

夏冬64527899


篆刻作品中的殘損現象,早已存在。殘損對於篆刻,可使之具有古意。



殘損的點畫,不僅可與印面文字相諧調、相配合,同時每一殘點殘畫,又各具筆意與刀意,使殘損成為表現藝術特色的一種手段,一種技巧。


殘損包括筆畫殘、印底殘、印格殘以及邊殘。在篆刻作品中,凡用刀殘損之處,既能見刀意又能見筆意,有刀筆之合,方稱完善。

殘中見刀是總的要求,但在不同部位的殘,又有不同要求。

印邊的殘,是用刀刻、鑿丶釘等法而成,單一的刀法,易使殘損處單調。


殘損處要有大有小,有整有散,有方有圓,要有一定數量的殘損處可見刀痕刀意,也要有一些地方的殘損不見刀痕。

文中篆刻作者均為吳昌碩。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首先糾正一下,不叫邊劃破,專業術語稱為:“破殘”。

古代治印大約分為幾種:

1、鑄印。這種方式在元朝之前,無論官印、私印,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2、鑿印。漢代比較多見,因戰爭急需,在銅印坯上鑿刻急就而成。

3、玉印。其製作方式有爭議,但肯定不是“鑄”的,至於究竟是刻的,還是腐蝕的,或是用所謂的“軟玉法”,需要專家們考證。

4、文人手工治印。傳說起源於元朝的王冕。

其實,除了文人手工治印,其餘的方式在成印之時,都是平整光潔的,之所以出現殘破,是由於歲月長久,慢慢鏽蝕的結果。

我們看一下保存比較完好的漢印的本來面目:(上圖為鑄印,下圖為玉印)

腐蝕較重的漢印:當文人印興起時,破殘成為了一種修飾手段,主要是為了使印章古樸、生動,也就是說不使印章板滯。

據說,文彭就是將刻好的印章放於匣子內,讓書童搖晃,出現自然的破損。到後來,逐步發展到用刀杆敲擊、研磨、用刀刃切削等方式破殘。


海納百川230743785


治印破邊框,取古樸自然之氣(美)。下面把我早年的刻的幾方印(當然不僅這幾方,還有許多)發表如下,供大家批評指正。第一方:“持正氣”。第二方:耕石。第三方:“祈壽堂”。第四方:“江風山月”為臨摹作品。

再加幾張印拓,最後一張為臨摹漢印。手機拍攝,略有變形。











遼西布衣10


現在說篆刻的破殘是一種審美因素和風格的體現。古代治印沒有破殘之說,後來由於年代久遠和搬運中的磕碰,形成了邊的破殘,後來大家認為這種破殘更古樸和美觀,再後來就有意做出來這種效果。現代治印中有關破殘的考量,大概有這幾個方面的考量 :1,印面古樸;2、便於行氣;3、佈局需要;4、平衡印面;5治印風格等。搞得好,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更高層面的修養。下邊發一下我以前刻的幾方印章 : 蔡春德篆刻作品選











築夢年代135923300


不破不立

遊於法而執於度

矛盾而統一

和諧而對立

所謂虛實相生

陰陽相合

近於道








冰Kelvin


篆刻一般有四法:章法、篆法、刀法、做印法。篆刻的殘破就是“做印法”之一。黃牧甫篆刻從不用殘破,是反對“做印”的代表;吳昌碩是“做印法”的代表,印章的殘破錶現了金石美,具有禪味。篆刻殘破主要有以下手段:刻、鑿、敲。殘破時要根據印章章法、字法等統一風格,達到金石殘損意趣盎然的效果。對篆刻創作中的“殘破”,因各人對篆刻認識深淺的不同和藝術取向的不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也對此多有爭議。這在藝術或學術上來說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科學地解讀“殘破”,不致於偏執一隅。

自我國人類使用印章開始至文人篆刻興起,因其材質大多為金、玉、牙、骨(少量使用木、石等材質),又因早期的印章多為金屬或玉,故多采用澆鑄、鏨鑿或琢磨而成,因此,其初始形態應該不會存在太多的殘破。即使如漢代(含魏晉)急就的將軍印,也因印材(金屬)的關係,而少有殘破。 我們現在見到的古璽印上的殘破,都是歷經了千百年的自然風化、剝蝕而成,並非人工有意為之而產生的。因此,在文人篆刻興起前(確切的說應該是元明時代文人使用印石刻印前),印章的殘破是非技術的,而是造化賦予的神奇魅力。

古璽印歷經了數百上千年曆史的洗禮,造就了印章的“自然美”和“殘缺美”;而金石學的日益興盛、古璽印的不斷髮掘、文人篆刻從假手於人到自刻自用及印材由金玉牙角到印章石的運用,才使得古璽印的“殘缺美”得到充分的發揚光大,也使“殘破”成為寫意類印章的重要技法。 印章的殘破,從形式上主要表現在印文、邊欄(界格)線條和印面的空白處。由於印章有朱、白文之分,故殘破的表現也有所區別。如白文印中線與線之間的殘破,在朱文中即是粘連或填塞;而朱文中線條的殘斷,在白文中即為填塞;反之也然。因此,篆刻殘破的概念應包含殘損和粘連兩部分。

印章的殘破,從產生原因分析,不外乎兩大類:一是自然殘破;二是人為殘破。自然的殘破如前所述,是古璽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受到水土浸蝕、氧化作用而形成的。在殘破的形態上,有的在文字筆劃之間,有的在點畫上,有的在邊欄上,有的在文字的空隙處,有的在筆劃於邊欄間等等。這種殘損,有大有小,有隱有顯,形態千變萬化,因此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

這種自然殘損如恰到好處,則會給人予古樸、含蓄、蒼渾、拙厚、朦朧等特殊的審美效果;如若殘損位置不當或殘損過份,則又會造成支離破碎之感。因此,即使是自然的殘損,也存在好、壞之分,故不得不察。


我是世界三


你說的是殘破吧!

殘破是篆刻的表現手法之一,通過殘破可以讓印面產生古樸的味道。

秦漢到元印章都基本用銅印,銅印在使用中磕破,或者腐蝕,行程了殘破。讓人看了,爛漫斑駁,產生了美感,後人刻印時候有意為之。

元代王冕開始使用石刻印,只因為材料問題,在刻制過程中容易形成殘破,印人門發現後,把這種殘破當成一種表現手法,運用在邊上,字筆劃的粘連上,讓印面產生變化。

近代刻印殘破者不少,尤其是吳昌碩,他刻印後故意用刀,磨石,缸沿對印進行殘破,追求漢印殘破腐蝕的效果。


秋涼楓林1


古印大多是出土文物,因為材質不同,深埋在土裡保存條件差易被磕碰或侵蝕,所以經清洗整理後印章的邊緣往往出現殘缺,而後人發現這種殘缺也是種美,於是在募印治印過程中刻意的仿古制造殘缺,但也不是全都這樣,根據藝術的需要,印邊也以各種形狀存在,有寬邊的和窄邊的,有光邊的或者殘邊的。


水香閣主


我的體驗就是開氣。中國人講究氣的存在,有型無氣。氣看不見,卻能感覺得到。書畫裡留白,人要有距離感,做事留一線,都表明氣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氣就是空間感,有氣就不緊,就舒服。反之則壓抑。破邊就是為作品開氣,並有那麼一絲古拙感,不會使新章感覺太新。但是也需要看形制,璽就不適合破邊,因為要有嚴肅莊重的感覺。同樣道理,現在公章也不能破邊,破邊了要重新刻。


孫悟空的棒


篆刻邊留刀痕鑿跡,專業俗語叫“破殘”。為什麼要這樣做?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理由:

(一)殘缺美。醜到極處,就是美到極處。月半圓、花半開、酒半酣其實是最美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和境界。這有好像說書的說到精彩處,一般會醒木一響戛然而止來上一句:且聽下回分解是一個道理!具體到篆刻藝術,真正的上乘之印或稱耐人尋味之印並不是那些看起來完整無缺、非常規整、點畫周到的印章,而是那些斷邊缺角坑底的粗狂之印、刀鑿斧砍之印。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或欣賞一下篆刻大師白石老人的篆刻之印!

(二)有古意。古與舊是一脈相承的,任何藝術門類以古為上,也最珍貴。記得有人在書法印泥的使用上,專門有一類黑不黑紅不紅髮紫的仿古印泥,其實就是取法古意的,這也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吧!

(三)滄桑感。歷經滄桑的東西無疑具有一種古樸美、厚重美、積澱美,這又是所有藝術作品最重要的一種審美情趣。不經風雨難見彩虹,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四)有意境。無論是詩、書、畫、印都講究一種動人心魄、攝人魂魄的意境美。意境美也是所有藝術品鑑的最高境界,故才有篆刻破損破殘的說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