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豆供需格局改變,中國將掌握話語權?

全球大豆供需格局改变,中国将掌握话语权?

我國大豆進口貿易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大豆進口國,其中巴西和阿根廷也成為我國大豆主要來源地。今年前9個月,巴西對華出口大豆數額佔其總出口額的80%,創下歷史最高。但是,儘管中國大豆的進口量巨大,中國對於大豆價格的話語權仍然不足,大豆定價權也沒有掌握在中國的手裡。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在爭奪大豆定價權的過程中,中國由於進口國單一、進口集中度較高以及經驗不足等原因,曾經有過教訓。現在,這些現象都有了改變。

李國祥:在2007年和2008年全球大豆供應緊張的時候,中國大豆的進口量增長,價格也出現了比較大的增長。後來,我國吸取了這個教訓,我們也試圖改變這種價格形成機制的格局。

全球大豆供需格局改变,中国将掌握话语权?

第一,我們現在大豆進口的多元化渠道還在進一步加快形成。現在中國大豆進口主要依靠南美還有其他一些國家,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還有進一步改革開放,很多國家還會瞄準中國這個目標市場,所以進口渠道多元化是大勢所趨。

第二,中國大豆進口過去往往是根據國內需求,或者出於貿易平衡的需要,有時候進口節奏比較亂,或者說隨機性比較大,往往會出現集中採購。這種集中採購就會導致國際市場短時間價格大幅度上漲。

第三,大豆還有一個期貨市場,這個期貨市場在國外,而我們國家作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影響就非常有限。現在,國內在發展大豆期貨市場,這也有利於咱們國家在大豆價格形成機制中掌握更多話語權。

第四,曾經國內的進口商由於對國際市場掌握不熟悉而紛紛倒閉,2008年之後,國內的一些企業在國內市場佔有量也在增加,進口商也出現多元化平衡發展,而且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對國際國內市場的把握能力也更加成熟。

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掌握大豆國際定價權,近年來,我國整個大豆及相關產業,積極利用期貨等金融市場工具做了許多重要的工作。據大連商品交易所介紹,從最初上市交易大豆期貨,到其後陸續上市了豆粕、黃大豆1號、2號、豆油期貨,大連商品交易所逐步形成了從原料到壓榨再到飼料於一體的產業鏈品種體系,為企業風險管理提供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全球大豆供需格局改变,中国将掌握话语权?

大豆供需變化助推中國掌握價格話語權

除了國內做出的努力,今後,國際對大豆的需求也有利於中國進一步掌握大豆定價權和話語權。有數據顯示,目前,巴西大豆還有增產的潛力,明年產量大概會達到創紀錄的1.2億噸。這將導致2019年全球大豆產量達到3.66億噸,而全球大豆消費量預期僅為3.49億噸,屆時,全球大豆將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下,進口國一般都會享有比較大的話語權。

除此以外,有外國業內人士也表示,未來,巴西生產商可能將和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價格掛鉤,這樣有更加安全和穩定的價格來穩定市場。而巴西之所以選擇跟大連商品交易所掛鉤,原因就在於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已然成為大豆市場上當之無愧的“主角”。

李國祥認為,隨著中國大豆進口渠道的多元化,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根據中國需要而生產大豆,中國對於國際大豆價格機制的形成也將具有更多影響力。

李國祥:在大豆供應緊張的時候,按道理來講,肯定是由供應國來決定價格。但是當供過於求的時候,進口國應該有比較大的話語權。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針對中國這個市場來進行生產,這樣也能讓中國有更多選擇權。

所以未來,我認為,中國高度依賴進口大豆,國內資源不足,需求量也比較強勁,國際上能為中國提供大豆的國家也越來越多。中國在大豆價格形成當中具備影響力,完全有能力影響價格。當然,在國際市場影響價格,中國不是要把大豆價格打壓得越低越好,還是要保持在合理價格,不要因為國際市場波動而影響國內市場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