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去世后,有多少人抬棺椁?

阳光70460296


慈禧出殡之日,她的棺椁由7920个人轮番从紫禁城抬到陵寝之中的。慈禧的棺材由金丝楠木制成,因为金丝楠木密度大,整个棺椁非常之重。这些被请朝廷征集来的劳动力被分为了60个班次,每一个班次128人,轮流去抬慈禧的棺椁。


慈禧的棺椁不仅仅是金丝楠木的重量,里面还有许多珍宝,比如说我们熟知的翠玉白菜和碧玺莲花、玉雕的红珊瑚树之类的非常容易破损的物品。所以在抬棺过程之中,这些人必须要非常小心,不能将慈禧的棺椁给颠簸了。所以在出殡之前,这些壮汉们还被集中起来训练了十天。训练的内容就是他们将反复将石板抬起来,石板上上放一碗水,要做到水不从碗里面洒出来才能合格。

仅仅是找到这些壮汉们,清朝廷还是不够放心,为了慈禧的棺椁能够一路平顺地到达清东陵,他们还专门修了一条宽敞的路。出殡的那天是一个阴冷的冬日,出殡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这些壮汉们喊着号子,在寒冷的冬日里全身是汗,整整走了五天,就是路边观望的百姓们都能闻到他们身上的汗臭味。慈禧出殡的这仗势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而如果按照慈禧的本意,可能抬棺材的人还要更多。

今天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之中还收藏着一块“慈禧和田玉”,这块玉石通体翠绿,高近一米,参观者们无不惊艳。当年慈禧刚刚过完了七十大寿,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了。我们都知道汉朝皇亲国戚有金缕玉衣这种珍贵的陪葬品,而慈禧想要给自己做一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玉棺材。

慈禧喜欢新疆的和田青玉,于是就找到了倒霉的新疆官吏,让他们给自己找到合适的玉石。无数匠人在昆仑山寻觅,终于让他们找到了一块重达20吨的和田山料。这块玉石长达三米,宽为两米,厚一米,极为符合慈禧的要求。清《瓮玉行》之中记载了这块玉石从新疆开始运送的过程,官吏们只做了特大的专车,用一百多匹马拉车,还要一千多名役夫推运。

可没等这玉石运送道京城,慈禧便驾崩了。此时这块玉正好运送到库车县,运送的工人们吃尽了苦头,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兴奋。后来出于泄愤的目的,他们将这块玉石砸毁了。其中最大的一块经历了数次周转,到了今天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如果真的让慈禧造成了这玉棺材,这抬棺材的壮工,怕是要再翻上一番。


木剑温不胜


200名不满10岁的小孩给慈禧太后墓底填土,有些不堪重负,夭折而死;7920名杠夫给老佛爷抬棺,分为60个班次轮流抬杠,从紫禁城到清东陵走了10天,真的是一路摆阔摆到阴曹地府。

慈禧恐怕是清朝最爱大排场、最爱摆阔气的人了,她独掌朝政50年,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严以待人,宽以律己,让皇帝勤俭节约,自己花钱如流水,对外赔款更是毫不吝啬。

甲午战争期间,为了筹办自己的六十大寿,北洋海军的军费都被挪用修颐和园,有些主战派提出把军费还给海军,用来练兵备战,结果慈禧大为不满,还对光绪帝大发脾气,狂叫:“谁叫我不痛快,我叫他一辈子不痛快! ”

就是这样一位变态的老佛爷,死后也不叫人安生,其中有两件事令人发指。

一是在慈禧生前建造陵寝时,需要在墓底铺三合土,慈禧不知听了谁的忽悠,说用童子干活,填埋墓地,可以驱散地下的孤魂野鬼,自己下葬后就能安安生生,于是从民间强征了200名不满10岁的男孩,下到墓穴底部干活。

这些不满10岁的孩子根本没有力气,可官府不管这些,谁惹老佛爷不高兴是要掉脑袋的,在他们的严格督促下,很多孩子累趴下了,有的甚至夭折。官府生怕延误,立刻征集新的孩子填补,慈禧的墓穴下不知埋了多少孩子的冤魂。

慈禧死后,棺材要从紫禁城运到清东陵安葬,这个过程竟然从民间强征了7920名壮丁作为杠夫,而且在正式抬棺前,这些杠夫专门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演练,他们128人分为一个组,共同抬起一个石板,石板上放着一碗水,在抬起石板行走的过程中,碗里的水不洒才算过关。

正式抬棺时,由于慈禧的棺材太过沉重,加上必须要确保平稳,7920名杠夫分成60个班次,小心谨慎地轮流抬杠,从紫禁城到清东陵走了整整10天!

生前极度奢靡,死后也鸡犬不宁,难怪后来的清东陵大盗孙殿英把慈禧的墓盗了个底朝天,连慈禧尸体都拉出来鞭尸,却从来没有人给慈禧太后喊冤鸣不平,实在是这个老佛爷生前作的太厉害,给自己带来的报应啊!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慈禧,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在1908年11月15日,终于闭上了她的眼睛,结束了她那充满非议的一生。而在她死前,慈禧做了两件事:

  1. 第一,派人毒杀了光绪(真假存疑);
  2. 第二,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

慈禧死后,根据当时留下来的老照片,可以得知慈禧的葬礼可谓是极尽奢华之能事。慈禧此人,生前穷奢极欲,死后亦不遑多让,耗费民力,实乃国家之罪人。先来简单看一下几张慈禧出殡时的场面:


从以上的图片中,可以看到慈禧出殡的场面是何等的浩大。慈禧此人,生前已经是穷奢极欲,而死后依旧是不遑多让,将奢侈进行到底。

根据当时留下的一些资料,慈禧出殡负责抬棺材和各类其他闲杂人等足足有7920人。而这个数据据说是当时一个参加葬礼的外国记者,本想写点什么震撼性的报道,结果发现里外三层全是人,只好退而求其次,贿赂了宫中的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告诉记者抬棺材的人有7920人。


至于这个数据是不是真实,其实并不重要,从图片上可以看到,这个场面已经很夸张了,就算没有7920人,估计也少不到哪里去了。

慈禧死后如此大张旗鼓,这就是等于在告诉那些大盗:我这里的陪葬品富可敌国,你们快来挖我墓吧,绝对不会让你们各位后悔的。

果然,20年后,孙殿英听到了慈禧的召唤,带人把慈禧的墓给扒了,里面的珠宝也被洗劫一空。


胡史乱翔


1908年11月15日17点,清朝末期实际掌权人慈禧太后在留下“女人不干政,宦官不擅权”后撒手而去。

之后便是大操大办葬礼,本着“棺材不落地”的原则,选择128个经过培训后的抬扛夫,以三班倒的形式轮流抬棺。

成千上万的纸人,各种各样的纸东西,64个引幡人,一千六百多个仪仗队,声势浩大,威风恢宏。

佩刀侍卫开路,锣声震动,纸钱满天飞,周边跪着人山人海,滑稽的是周边还修有棚子,配备翻译,现场给老外直播讲解。



轰动全国!

老外很厌恶,因为葬礼上还有他们模样的纸人,肩头背纸枪,雄赳赳,气昂昂,跟着大部队。蔫坏!

以步行的方式,连续地走了整整五天!

真的是身前大排场,死后大排场!



金灿灿地金子,雪花花地银子啊!


非常茴香豆


古代帝后出殡极为讲究,自将棺椁抬起后,中间便不能够在落地,否则便会被认为是大不敬,且为大凶之兆。

由于棺椁内除了尸体以外,还有大量的奇珍异宝,使得整个灵柩很重,使得抬棺十分辛苦,难度也很大。加之帝王世家讲究排场,更是需要多人抬棺,这便导致出殡时抬棺的壮丁数量很多。

据清东陵研究专家李寅介绍,在慈禧出殡前,就已经召集了近八千名杠夫,在北京城内进行演练。为了保证出殡时圆满的完成任务,专门打造了一件与慈禧棺椁大小、重量一样的空棺,然后在棺上放置一碗清水。这些人要联系到碗中清水一滴不洒,方才合格。


当然,这7920名杠夫并非一拥而上,而是分成60组,每组设128人,各组另有后备替补人员。这也算考虑周到,从北京城到清东陵,单程便需六七天的时间,若是让一组杠夫抬棺,岂不是会累死?

就这样,在慈禧出殡的那一天,这7920名壮汉,便轮流抬着慈禧太后的棺椁向清东陵进发。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行进过程中虽然不能另棺椁着地,倒也人性,因为在修整时会临时搭建灵台,用于承接棺椁,以便让杠夫们休息。

试想,仅抬棺杠夫便有近八千人,这当时送葬的队伍得有多么壮观?当然了,讲究面子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就这样,晚清的国库被越折腾越空。


碣石樵子


1908年11月15日,统治晚清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病逝于西苑仪鸾殿,享年74岁,而就在此前一天,光绪皇帝驾崩于瀛台涵元殿,享年38岁,顿时,他俩身后大事成为了朝廷的首要大事,经过商议,决定先办慈禧太后的丧事,朝臣们发誓一定要把丧事办得热热闹闹,让太后走得风风光光。

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距离京城有125公里,这么远的路程加上重达一吨的灵柩,可想而知这抬棺的杠夫肯定是少不了的。为此,朝廷征集了384名杠夫,分成三班,每班128人,经过严格的训练,就是为了能够在送葬的时候不出差错的完成任务。据说,为了避免棺椁在送葬途中发生颠簸,所有杠夫都进行了十天的训练,他们128人为一批,抬起一个重达一吨的石板向前行走,在石板中央放有一碗水,在抬的过程中要让碗中的水不漏出来才算过关。

1909年11月9日,在准备了一年之后,慈禧太后的“奉安大典”才拉开序幕,光是太后的卤薄仪仗队,有1628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浩浩荡荡,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128人,分成三班,轮流休息。这支规模浩大的奉安队伍足足走了五天才到达慈禧的定东陵。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只过了不到20年,定东陵的地宫就被“东陵大盗”孙殿英用炸药炸开,将陪葬的奇珍异宝劫掠一空,将慈禧的尸骨丢弃在地宫的一个角落里,连寻常百姓的入土为安都没能享受到,慈禧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一杯清茗侃历史,半壶佳酿论古今。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历史茶坊


1908年11月9日,大清朝的“女皇”慈禧皇太后出殡,享年七十有四,这个古老的帝国最后一次盛大的“国葬”开启了帷幕。按照清政府的安排,特意在北京东直门外搭了一个高台子,让在京的各国大员“观瞻”这次活动“以宏国威”。自然皇家出殡这套沿袭了千年的古老礼仪让外国人兴奋不已,他们拿着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刻的影像。无意间竟成为了珍贵的史料。

(此为当时拍摄的慈禧出殡老照片)


老照片上的这些纸将纸兵,纸轿纸马,大小如真,都是给慈禧到阴间享用的“工作人员”,它们有“军队”“大臣”“丫鬟”“钟表、梳妆台”这些冥器做工精巧逼真,惟妙惟肖。在出殡之时会全部烧掉(只有烧掉才能去阴间)。

为了办好这件大事,大太监李莲英从各地的州府征调了七千多杠夫,在出殡前把他们召集到城外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训”,主要内容为如何更好更稳的抬棺材,因为给慈禧太后抬棺的人数已定,那就是128人一组来抬,由于从北京城到位于河北唐山的清西陵还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这一路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在那个阴霾的冬日,这个浩浩荡荡的出殡队伍出发了,杠夫们喊着号子向着清东陵前进,七千多杠夫被编成60组,轮换上阵。就这样出殡队伍足足走了五天五夜终于到达了清东陵慈禧的最后魂归处。


老猪的碎碎念


1908年11月15日17点(未正三刻)

穷奢一生的慈禧太后去世,生前奢侈了一生的慈禧太后死后一样奢侈,送葬路上人山人海,葬礼也是空前的浩大。在慈溪太后死之前专门修了一条路直通清东陵,为了就是慈溪死后能顺顺利利的直达清东陵。


慈禧太后死后在这条路上足足走了五天,抬灵柩的人每走一段路程就要换人,光抬灵柩的人就有几百人之多。


在送葬的路上,慈禧太后的灵柩所到之处,所以晚清百姓都要下跪,而外国人则不用下跪,晚清政府还专门在山高处设立了一处帐篷,专供外国公使们观望。


井中有眼


慈禧作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她在历史上的名气是非常大的,同时影响力也很大,晚清的人们都知道深宫中住着一个老佛爷,很少有人去说皇帝的所作所为,因为光绪皇帝是真的一点权力都没有,后来更是一直被囚禁。慈禧和光绪死亡时间相差一天,可他们二人的葬礼规模却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似乎慈禧出殡时更像是一个皇帝的葬礼,光绪的则略显寒酸。

慈禧太后出殡当天的排场非常大,大街上到处都是纸人纸马,非常的阴森恐怖,据当时的洋人回忆,那个场景真的是非常吓人。慈禧的棺材是要运去清东陵的,这期间一共用了多少人去给慈禧抬棺呢?在历史中有这样一个规矩,棺材在出殡的路上是绝对不能落地的,如果落地则说明死者的灵魂就在这里,不会跟着去陵寝,所以抬棺材也是个大事情。

慈禧这种级别的人,棺椁是非常重的,并不是说一两批人就够的,根据史书记载,为了慈禧棺椁顺利运去东陵,专门召集了将近八千个人来抬棺,有趣的是,为了避免棺椁在这一路上颠簸将里面弄乱,这些抬棺材的人还专门训练了十天,一百二十八人一组,开始抬石板,石板上面专门放着一碗水,只要抬着走一段路水不洒出来,便及格。

一个棺材同时要用一百二十八人抬,可见这个规模有多大。剩下的人则是需要不停换,将近八千个人,耗费了十天的时间最终将慈禧的棺椁送入了其陵墓,也有人说是五天。总之速度这么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沿途的百姓全部出来跪拜,送慈禧最后一程。

慈禧的葬礼就奢侈到了这种程度,实际上在其墓里的宝贝更多,慈禧喜欢的一切东西都被选去陪葬,估计慈禧怎么也没想到,后来自己的墓会被盗个一干二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首先十分感谢“互动百科”兄弟的邀答,为什么要十分的感谢呢?因为兄台太看得起在下了!这种问题实在不是在下能回的得了的……

撇开对老佛爷不喜的个人情感来说,就是康熙死了有多少人抬棺材我也不知道...更别说走了多少天了....刚才在我旁边看我回答问题的一位仁兄说叫我查百度搜知乎……我想能在搜索上搜到的东西我还有什么必要去一字一句的打呢?术业有专攻,没有人是全能的,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也不丢人,楼主说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