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可为什么孔融最后却以不孝的罪名被杀?

眞愛壹丗


三国时期有三大狂人,分别是

祢衡、孔融和杨修。三人之死都与曹操有莫大的关系,而孔融是孔家后代,信奉仁和孝,而且汉朝以孝治天下,为什么孔融最后却以不孝的罪名被杀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应该搞清楚一个问题,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孔融有才呢?有。陈登曾经说过: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由此可见,孔融继承了孔家的优秀基因,记忆力超群,博览群书。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孔融的品行还很好。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故事记载于《后汉书》里说的是孔家的家事。一次家里分梨,父亲让孔融先挑,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为什么?孔融说:我年龄最小,理应吃最小的。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这个故事很多人看到了孔融谦让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另一面。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孔融脑子反应很快,善于应对,有口辩之才。这时的孔融才四岁,犹知道合理回答大人的问题,等到他长大一点,就更了不得了。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明冠京城,一般人见不到他。这时孔融想了一个办法,他对门房说自己是李膺的亲戚,然后混了进去。李膺问他:我和你有什么亲戚呀?孔融淡定的回答:

我家先人孔子和你家先人老子(李耳)有师生之谊,因此我们是世交。在场的人都大惊,认为此小儿不凡,但是陈韪却毫不客气的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就不一定了。这时孔融扭头回击道:难道您小时候很聪明吗?(意思是陈韪现在很笨),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这就是孔融,小时候言语得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问的高深,逐渐变得巧于口舌,善于应变,再后来他变成了一个狂人,和当时的杨修,祢衡齐名。那么孔融最后被杀是因为狂吗?在一定程度上是的。因为他得罪了两个人,哪两个人呢?

一个是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孔融看出了曹操有异志,因此心中不快。但是又不能当着面骂曹操,没有办法,孔融就拐弯抹角的骂。孔融手段很高明,曹操都被骂了,还在请教孔融学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204年,曹操花费了大概半年时间才攻克袁绍的老巢邺城。而曹军有军规,凡是据城不降者,城破后屠城。虽然曹操没有屠城,但是也纵兵肆意掠夺城内的百姓。就连当时袁绍的府邸也不例外,袁府的女眷大多被士兵所掳走,其中袁熙之妻甄氏被曹丕所获。这里面有个小插曲,曹操驰马来到袁府,为的就是掠夺甄氏,但是当他到达时,曹丕已经先下手为强了。

于是,孔融为了恶心曹操,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写了几个字: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表面上看称曹操击溃袁绍是武王伐纣,赞扬的意思。但是后面一句以妲己赐周公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于是曹操专门找到孔融,请教这其中的典故。孔融说道:我只是看到今日的情形,随意发挥的。

曹操明白了,自己被耍了。那么这里面暗含的意思是什么呢?武王将妲己献给周公意思是武王虽然勇武,但是还是很识时务的将妲己这个美色献给了周公(上司),你曹丕就这么没有眼力,不会将甄宓献给你爹曹操吗?(暗含意思是两人都是好色之徒)。

曹操明白后大怒,但是又不好意思发泄,一来因为自己被耍了,二来孔融有大名,杀孔融有可能招致天下人愤恨,所以为了教训孔融,他将孔融安排到黄巾军最猖狂的北海国,做了那里的相国。

后孔融拒绝遵守曹操的禁酒令,又给汉献帝上奏折,认为王都千里之内不宜封侯。这样的话曹操如何做得了魏王,又如何进一步僭越帝王之位,所以曹操渐渐的嫉恨起孔融,有杀孔融之心。但是曹操很聪明,他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借刀杀人。借了谁的手呢?郗虑,那么郗虑和孔融又有什么矛盾,导致郗虑对孔融痛下杀手呢?

郗虑和孔融都属于御使大夫,有谏议的权利。但是两人谁都看不上谁,属于文人相轻,后来终于在一件事情上爆发了。

汉献帝有一次同时召见孔融和郗虑,汉献帝问孔融:郗虑有什么优点呀?孔融回答:可以坐而论道,但是不可以给他实权。郗虑一听不服,立刻举起笏板反击道:当年孔融在北海为相,有实权,但是却使北海国内百姓流离失所(指孔融被黄巾军所败,后又被袁熙所败这些事情),这又怎么说呢?说完两人当场互揭其短,吵得不可开交。

问融曰:“鸿豫何所优长?”融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虑举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遂与融互相长短,以至不睦。

因此,郗虑和孔融不睦,几乎是满朝皆知。曹操为了借刀杀人,于是找到了郗虑,让郗虑网罗孔融罪名,于是郗虑上奏折弹劾孔融,理由如下:

一、招合徒众,欲规不轨。指的是聚众抗击黄巾军的事情,这一条明显是污蔑。第二条、与孙权使者密语,诽谤朝廷。这一条属于可有可无,无法自辩。第三条、不尊重朝廷礼仪,秃巾微行,意思是不包头巾就出来行走。而且孔融还和祢衡狂言无度,说父亲、母亲和儿子有什么关系呢?跟瓦罐中放了东西一样,东西拿出了就和瓦罐没关系了,这一条就是不孝的罪名。第四条、孔融和祢衡互相吹捧,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徒弟)再生,祢衡说孔融是孔子在世。

综合起来就是孔融大逆不道,理应诛杀。最后孔融以不孝的名义被诛杀于市,一代狂人至此人生落下帷幕。那么孔融该杀吗?不该。

孔融没有大的过错,只是言语失当。但那些话都是私底下朋友之间的交流,拿这些给人定罪,难免有些牵强。所以曹操杀孔融,是泄私愤居多,至于不孝的罪名,真的可笑,孔子的后人能不孝,笑话呀!


每日趣评


孔融不孝是真的吗?难道我们人人皆知的”孔融让梨”是假的不成?看到题主的问题,你有疑惑吗?


我先肯定一点,”孔融让梨”是真的。


那是他4岁时就懂得让梨,因而名满天下,他的故事也红遍全国,成了教育孩子们孝顺的好典范。


13岁时,孔融父亡,他悲痛欲绝,走路都要人扶,被乡人称为至孝。


就在孔融16岁时,他哥哥孔褒收留了官府通缉的朋友。事情败露后,他与哥哥、母亲争抢认罪,最后朝廷调查清楚后,孔融又成了当时忠义的楷模。


那为什么最后会以不孝之名被杀呢?


一、孔融不顾妻儿,独自逃脱。


在汉献帝继位后,孔融担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北海,双方激战半年之久,战士仅剩数百人,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孔融无计可施,只顾读书,最后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脱,不顾妻儿被袁谭所掳。


二、孔融散布不孝言论。


曹操是以”孝”、”义”治理天下。


而孔融不但不顾妻儿的性命,还公开对外说: “父母没有什么可亲的,对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情欲;对母亲来说,肚子不过是容器,孩子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而已,孩子生出来了和容器就没有关系了”。


你们想想,孔融竟然说出这番超出了曹操底线的高论,不杀他,更待何时?

三、与曹操政治立场不同。


孔融是孔子第20世孙,还从来没有哪个古代掌权者敢妄杀孔子先圣之后的。可是孔融维护汉朝宗室,看不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卑劣行径,常常与曹操针锋相对,导致曹操很是不悦。


最后,在公元208年,曹操以孔融不孝的最大罪名,理直气壮地把孔融杀死了。


看明白了吧?孔融确实是因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冠冕堂皇地杀死了。

因为孔融后期的言行影响到曹操,成了曹操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必须把他除掉。所以曹操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各种舆论的谴责,借着孔融不孝的罪名,将其除掉。


有人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假如孔融没有做出和散布不孝的言行,曹操定是不能以此为借口杀掉他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汉律讲究以孝治理天下,汉末北海太守孔融作为圣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更是因孝而闻名当世,“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家喻户晓,然为何孔融最终竟会被曹操冠以“不孝”的罪名而被杀呢?这不是很荒缪吗?

孔融不孝的两条“罪状”

曹操借“不孝”之名杀孔融并非无中生有,时孔融还真有两条不孝的观点。其一是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简单的来说,就是讲儿女只是父亲发泄欲望的副产品母亲只是儿女出生的工具,所以儿女不必对父母太感激。其二是说,在饥荒的时候如果有一点吃的东西,是给父亲呢还是给别人?孔融的回答是:如果父亲不好,这个东西就宁肯给别人也不要给父亲。

而这两条就是曹操以“不孝”之名杀孔融的缘由。其实我们现在来看这个案子,可以发现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就是典型的专制政治。

孔融真不孝乎?

其实关于第一点,我们并不能断定孔融说了这个话,根据《三国志》记载,孔融跟祢衡说,然后祢衡到处散布。但是后来孔融治罪时,祢衡已经死了,死无对证。其实这个话是祢衡说的还有点像,孔融倒是未必说了这个话,但是曹操一口咬定孔融说的,那就算孔融说的了!

再看第二点,就算孔融说了这个话,他顶多是不像话,罪不至死。不过我到不认为孔融真说过这话,历史上的孔融确实是敢怒敢言,但并非胡言,加之其人素以孝义闻名,当年其父孔宙去世,孔融因悲痛过度,连站都站不起来,难道真会有如此不孝的言论?

直言犯曹,终遭大祸

曹操自己曾提出过“唯才是举”的政令,意思是即使你不仁不孝都没事,只要你有才能都可以被任用,想孔融仅仅是有一些不孝的言论,曹操怎么会杀死他呢? 所以说孔融的死不在于不孝,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孔融的死呢?那便是得罪了曹操。

其一:孔融反对曹操的政治路线。曹操要跟袁绍作战,官渡之战前,就是孔融在朝廷中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论调。这个在战争期间是不能允许的,战争期间怎么能够散布敌人不可战胜的论调呢?这是很严重的。

其二:孔融提出了千里之内不封侯,就是在京城的一千里范围内不能封侯。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封了武平侯,意思就是把曹操赶出去,那曹操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再有孔融和刘备的关系特别好,所以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的时候,就把孔融杀了。 这个事情我们站在曹操的立场上,也确有一整风气的作用。曹操是要借孔融来整一正社会风气,这个时候士人们都非常清高,士人不管他是有才气还是没才气,都有脾气。而且这些人都是采取一个和当局不合作的态度,这些人都喜欢在背后议论、嘲笑、挖苦、讽刺曹操,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曹操他怎么能允许别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又怎么能允许所有的人都不跟他合作呢?他必须杀一儆百,他必须杀鸡给猴子看,很不幸孔融就是这只鸡。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小时候好不一定长大就好,这是个评判的原则问题。很多小时候很好的人,长大变化了,聪明的人变蠢了。这种事情太多了。例如《伤仲永》。


针对孔融这个事情,那是曹操故意的。孔融名气大,德行高,又不服从曹操,曹操自然想找机会把他干掉。


干掉一个人,什么方法最好,那就是说他不孝。


明朝崇祯时期,有个状元,在官场中被倾轧,对头也是告他不孝,最后导致该状元被凌迟。这件事也成为崇祯所为最糟糕的一件事之一。


孔融在内的竹林七贤,多崇尚魏晋风骨,不服权贵。肯定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几个都被曹操或者权贵杀死。


而且,当权者厌恶那个人的风骨,觉得对方品格高,我品格不高,心里肯定很不爽,那些懂权术的人,就会用对方最重视的东西来摧毁对方。例如孔融,就是名节。


宋朝的朱熹,程朱理学的掌门人,整天要存天理灭人欲,搞的别人都很烦,于是别人就说他搞了他死去儿子留下的寡妇媳妇。他为这事很焦虑,最后郁郁而终。死了也证明不了清白,现在不喜欢朱熹的人还拿这事攻击他。


孔子也是一样。例如他的出身,例如他杀少正卯,都和他的学术相悖,都是攻击的最好方法。总不会有人去攻击孔子不会射箭不会打仗对吧!



实梦阁


孔融当年可是国内家喻户晓的风流人物,当时士大夫一族的杰出代表。圣人孔子的后代。

可以说他混迹文坛,娱乐圈很多年,他的影响力是十分强大的。你看他小的时候就很不一般,知道让梨,被世人言之神童。可以说他的名声是从小,就广传在外的。

当然孔融也没有辜负大家对他的期望,成年后的孔融很顺利的走上了仕途之路。当时已到了汉朝末年,天子汉献帝如同虚设。

但是,即使是这个模样,孔融作为一代文人的带表愚忠之士,他还是要继续忠于自己的主上的,虽然那时候的汉献帝已经成了曹操手中的玩物。

曹操本就是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开始南征北伐的,当曹操统一了北方的时候,可以说大半个天下已经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可是,这时候,曹操一点还政与汉献帝的想法都没有,作为臣子的孔融就很为汉献帝着急。对曹操的作为不齿。

他想让曹操还政与汉献帝,曹操一代枭雄,在政治上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这么一个人,他刚抓到手中的权利,你说让他放弃,他就放弃。你脸怎么那么大呢?曹操当然不会听孔融的了。

作为文人的孔融,口无遮拦,经常因对曹操的不满而大发牢骚。给曹操制造负面舆论,让曹操感觉到压力山大。

对于曹操来说,这个孔融既然不能为己所以,留着始终是一个祸害。但是,若是杀了他,没有好的借口是断然不行的,毕竟这个人是名人之后,文人士大夫,威望很高。

没有借口那就找一个借口来杀了孔融吧,毕竟统一祖国的大任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当时的曹操是向南进征讨刘表。曹操就以孔融不孝的名义,对他进行了屠杀。

据说他在被杀的时候,他的儿子和女儿正在下棋,有的人就劝他们,你们赶紧逃命吧,你老爸都被曹操给杀了。

老子英雄儿好汉,他这一双儿女一点都不为外物所动,依然闲情自若的继续下棋,最终他们也被一起抓走,被杀。


史学达人


孔融被杀主要是因为他不肯附和曹操,什么罪名只是曹操捏造的。汉朝崇尚以孝治国,“不孝”罪名最大,所以用来杀孔融正合适。

课本中让梨的孔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学问大,文采高;另一方面,他当官理政的本领不大,又桀骜不驯,嘴巴不饶人。这样的人,很容易得罪权贵,乱世获罪是很容易的。

当初党锢之祸的时候,张俭遭到宦官迫害被追捕,来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孔褒不在,张俭看孔融才十六岁,就不向他求助。孔融说:“难道哥哥能帮助你,我就不能帮助你么?”就把张俭窝藏在家里。后来事情泄露,张俭跑了,孔融和哥哥孔褒被抓起来,两个争着受刑,最后上级判定孔褒受刑。但孔融不畏权贵的名气也传开了。

后来孔融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丢了地盘,跑去投靠曹操控制的汉朝廷,建议按照古代的制度,为皇帝设千里的直属地盘,巩固皇权。这等于是在削弱曹操的力量,曹操哪里肯答应?于是孔融就经常嘲讽曹操。

曹操禁酒,孔融说“桀纣因为美色亡国,何不把婚姻也禁了。”曹操要杀杨彪,孔融去劝说杨彪没有犯罪,你怎么能这样?曹操说这是国家的法律,孔融说你别装蒜了,横杀无辜,小心天下人失望。曹操就把杨彪放了。后来曹操打败袁绍,让曹丕纳了袁熙的妻子甄宓,孔融又讽刺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知道这个典故,问是哪里记载的?孔融说,是我按照今天的事情推算的。

曹操对孔融早就不能忍了,只是孔融名气大,杀了他怕坏了自己的名声。等到208年,曹操已经完全消灭袁氏势力,自称丞相,终于无需再忍,就把孔融满门抄斩。

至于给出的罪名,一说是孔融见孙权的使者时,说了诽谤朝廷的话;一说孔融曾经说过父母跟子女的关系没什么亲密的,就相当于东西放在容器里面。又说如果父亲不是好人,那么有粮食宁可给外人吃。

这些话,说实话就算孔融真说过,也算不得杀头的罪名。但汉朝以孝道治理天下,曹操逮到这个借口,就说孔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把他满门抄斩了。

因此我们看出,不孝只是曹操杀孔融的借口,并不是孔融真不孝。“孔融让梨”是教育小孩子谦让,虽然确实有点违背小孩天性,但也没有到罪大恶极的地步。有人用孔融让梨最后却因为不孝被杀,以此来反思中国传统教育,属于解读过度了。



巴山夜雨涮锅


孔融,字文举,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孙,历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个集文豪、儒宗、名士、军阀为一身的一个汉末超牛人物。

图:建安七子

可以说,孔融身世之高,成名之早,口才之好,文章之妙,在天下都是顶尖的,加上手底曾还有块很大的地盘,性格又较为自负,像这样的人,本来是不愿屈居曹操之下的。只可惜他什么都好,偏偏不会用人理政、平靖灾乱,所以地方治不好,打仗也不行,明明坐拥北海大郡,且文有孙邵,武有太史慈,却搞不定黄巾流民,只得弃郡逃到徐州陶谦处避难,后来刘备又帮助他做上青州刺史,屁股没坐热,袁绍又派儿子袁谭也来做青州刺史,孔融打不过袁谭,打到最后只剩下几百人,这位老兄居然安坐屋内,“谈笑自若,隐几读书。”全然不管城外杀声四起,将士正为他浴血奋战。城池很快陷落,孔融的妻子儿女全被俘虏,他自己却夹着尾巴突围逃跑了。

孔融代表了这样一批汉末士族,他们只通文教不谙军政,高谈阔论只务虚名,不懂转变观念,毫无忧患意识,故在时代剧烈变化之时,无法适应新的残酷斗争环境,遂为历史所淘汰,成政治之弃儿,难以自立。

图:邮票——孔融让梨

结果还是曹操看重其名望,收留了这个弃儿,让孔融做“将作大匠”(相当于住建部长),又做“少府”(相当于财政部长),但孔融仍意不能平,自觉智慧渊博,溢才命世,是大圣之后,是仲尼不死,当时豪俊皆不能及,可大圣之后竟然沦落到了阉臣之后的手下,真是丢人他爸给丢人开门,丢人到家了。

所以孔融虽然表面上吹捧曹操,马屁拍的很响(见其《六言诗三首》中二、三首,也有人说是伪作),却暗地里组织了一帮大臣老在朝堂上捣乱,偏偏他们口才都极好,往往说得天花乱坠,云里雾里,跑题千万里,搞得曹操很头疼。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在即,孔融又在许都城内四处散布失败主义论调:“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为其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在孔融看来,袁绍四世三公,怎么也算是名门望族,他若能执掌政权,总会比曹操这个阉臣之后要体统一些。

建安九年的时候,曹操拿下了袁氏的冀州,成为冀州牧,就想恢复古时候的九州制,增加冀州的面积,以增加自己的权势,又遭到了孔融的反对,结果此事不了了之。孔融更上奏汉献帝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欲堵住曹操更进一步之途,触犯到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所以,在赤壁之战前夕,建安十三年八月,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名动天下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孔融被曹操所杀,死时五十五岁。

曹操杀孔融所公开的那些罪状,什么“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行为上的不检点,实在不用着大做文章。况且孔融毕竟是孔子之后,而从来没有哪个古代掌权者,敢妄杀孔子先圣之后的!(连董卓都不敢,被孔融怼了以后,也只能外放他去做北海相)曹操真是狂拽酷炫,随便做着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儿,果然蔑视名教,不走寻常路。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三国演义》以及大众的看法都认为,孔融是死于自己的大嘴巴,说话老不顾曹操面子,焉能不死?

其实,曹魏方面的喷子多了去了,曹操也不一定都要杀,祢衡喷的更厉害,曹操也只是将他发给刘表;陈琳喷的都上天了,曹操还重用了他。

事实上,作为曹操这样级别的政治家,在决策时是很少会被个人情感牵着鼻子走的,而绝对是以政治上的得失为准绳的。而陈琳祢衡只图笔上或嘴上痛快,一则是各为其主,一则是文人的意气骄纵,以求一时的快意而已,于大局无碍,曹操若杀之,只会白白落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名,这在政治上是极不划算是的。

其实,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杀孔融不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孔融身为孔大圣人的嫡孙与儒学宗师,他既是士族的领袖,也是天下的意见领袖,就算赋闲在家,同样宾客日盈其门,真可谓“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这就是孔融,无论在朝在野,都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公知,主宰着整个天下的舆论风向,影响力无与伦比,如果他与曹操作对,曹操就什么事儿也办不成。

而且,孔融与曹操的死敌、荆州二刘之间也政治关系暧昧,与刘备的关系前文已述,此外,他还曾多次公开反对曹操征刘表,当时,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朝廷下诏要把他的行为宣示天下,孔融却上疏认为应当隐瞒郊祀这件事,说是为维护朝廷的脸面,实际上就是想帮刘表搪塞过去。

为什么孔融要这么维护刘表呢?因为刘表不仅是汉朝宗室,而且也是一个大名士,在《党锢列传》里同时名列八顾、八俊与八及(东汉末年,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党人领袖冠以此等称号),与孔融正是同一个阶层的战友。

所以,曹操在征荆州之前,一定要先杀掉孔融,以统一思想。


千古名将英雄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人是会变的,更别说孔融让梨的时候还是一个4岁孩子。

退一步说,即便孔融让梨是是成年以后的事情,也不能说他就是孝顺。

因为一件小事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质,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自然,曹操杀孔融是因为后者多次抨击他,是个政治上的隐患。同时孔融大肆招揽门客和朋友,似乎也有政治上的图谋,所以干脆杀了他满门。

然而,曹操说孔融不孝,却不是空穴来风。

三国到处都是闹饥荒。在大旱时期,孔融曾经公开说过:如果父亲对儿子不好的话,有东西还不如给别人吃,让他饿死。

要知道,这种观点不要说古代,就算今天也是不孝。

在汉代,让亲爹饿死的观念,简直就是十恶不赦了。

自然,孔融这么说说而已,未必就会去做,然而能够说出这种话也说明他是想过的。

另外,一些地方也能看出孔融似乎不是什么好人。

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悲戚)。孔融(认为这个人是假哭)于是将此人杀了。

看看,人家就算假哭,管你屁事啊,怎么能随便杀人呢?

胡乱杀人,又被人胡乱杀,也算是报应。


萨沙


关于孔融,我们听的最多的就是他让梨的故事,其实这个人是个十分厉害的人物,在当时那个朝代,可以说是无人不晓。而孔融也是比较优秀的士大夫,其祖先是大圣人孔子。

其实在小的时候孔融就表现出优秀的一面,小时候人们经常称他为神童,也可以说他的名气是从小到大的,后来他在文坛里面也混的不错,就更多人知道他了。

孔融也是个比较努力的人,之后走上仕途,可是他当官的年代赶得不太好,当时汉朝已经到了快要灭亡的时候,当时恰好是汉献帝当政,但是皇位如同虚设。

而孔融作为一个文人,依旧愿意效忠自己的皇帝,可惜当时的曹操已经将汉献帝当做自己的玩物,可以随意操纵他。之后,曹操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开始到处征战,当其将北方拿下来之后,曹操已经有十足的把握拿下整个天下。

曹操打下了这么多的江山,本该到了其还政的时候,但是曹操没有表现出一点这个想法,汉献帝虽然不着急,作为文人孔融却急了,对曹操这个人不满意。

之后孔融直面曹操,要求其还政,而曹操那么大的野心,自然不愿意将自己打下来的江山白白送给汉献帝,所以丝毫没有理会孔融。而孔融仅仅是一介文人,对于官场上的事并不似很熟悉,他经常有什么说什么,和曹操发过多次牢骚,后来更是让众人策反曹操,曹操深感孔融在自己身边十分危险。

曹操自己想了想,既然这个有才能的人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就不如杀了他,省得以后成为祸害。可是想杀孔融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他是名人后代,也是个地位比较高的士大夫。

但是这件事还是没能难倒曹操,为了实现自己统治天下的目的,曹操开始继续向南征讨,当时进攻的对象恰好是刘表,后来曹操就给孔融安了个不孝的名义,因此将其杀害。

当时杀孔融的时候,孔融的儿女们都在玩下棋,有人来报劝他们赶快逃命。但是这对儿女也是十分有骨气,不为来者所动,后来也被杀死。


奇点历史


孔融与其说是因为“不孝”被杀,不如说他是因为嘴炮被杀。

要说孔融不孝,那绝对是冤枉他了。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自然熟读儒家经典,对于儒家忠孝之道身体力行。

比如他13岁时,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伤欲绝,形销骨立,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可见他并非不孝之人。

后来名士张俭被人诬陷,不得不逃亡。孔家曾收留张俭,后来事发,孔融与哥哥孔褒、母亲争着认罪,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孝呢?

孔融被杀,首先是因为他忠于汉室,因此看不惯权臣曹操嚣张跋扈,有篡位之心。所以孔融发动自己的嘴炮技能,经常说怪话嘲讽曹操。

比如曹操灭了袁绍后,抢了袁熙的妻子甄氏给曹丕做儿媳,于是孔融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问他从哪儿看来的,孔融说:“依照今天的事推想的。”曹操才知道他在嘲讽自己。

后来曹操北讨乌桓,孔融也讥笑说:“以前有个叫肃慎的民族竟敢不向天子进贡楛矢,苏武在匈奴牧羊时,有个叫丁零的民族偷了苏武的羊。请大将军一并惩罚这两个民族吧。”

总之孔融经常嘴炮攻击曹操,还常暗讽曹操有不臣之心。于是曹操便对他动了杀心。但是孔融是名动天下的大名士,贸然杀掉会失去民心,于是曹操便搜集孔融的出格言论,用这些言论为罪名杀孔融。

比如,孔融最大胆的言论是:“

父亲生孩子,只是因为情欲而已。孩子在母亲肚子里,就像有东西在瓶子里,倒出来以后就跟瓶子没关系了。

这样的言论,在今天都是极为大胆的。可以想象在强调孝道的汉代,必然引起非议。当然,我认为孔融的本意,并不是说人不需要孝敬父母,而是说人对父母的感情是后天形成的,不是生来就有的。因为前文说过,孔融是很孝顺的一个人。

当然孔融的罪状不止这一条,还有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捧,祢衡说孔融是孔子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曹操认为他们这是冒犯了圣人。

曹操还指控孔融在作北海令时图谋不轨,说自己是孔圣人之后,应当取代刘氏成为天子。

曹操杀掉孔融时,孔融的一对儿女正在下围棋,有人劝他们赶紧逃,他们却镇定自若,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终孔融全家都被株连而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