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如果长命,会像李隆基一样成为昏君吗?

日落雪飞


如果李世民多活20年,极有可能就是下一个李隆基。

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有说599年),于公元649年去世,寿命大约为50或51岁。

李隆基则活到77岁才去世。

倘若李世民活到77岁才去世,在这多余的27年里,或许就会重蹈李隆基的覆辙,演绎另一个版本的“安史之乱”。


同理,倘若李隆基少活27年,50岁左右便病逝,或许开元盛世就是另一个贞观之治,“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

之所以这样说,而是在于除了寿命有较大差距,李世民和李隆基的人生经历太相似了,相似至哪怕在私德欠缺上,都惊人的一致

——李世民把族兄的女人纳入后宫,李隆基更是和儿子的媳妇上演一曲千古恋歌。

当然,个人私德相似只是冰山一角,更主要的是他两从怎么当上皇帝,到至执政初期的表现,再到执政末期的表现,简直如出一辙。

李世民和李隆基都是通过不正常手段当上皇帝。

李世民上演玄武门之变,把二个兄弟干掉了,然后再把十几个年幼的侄子全部除掉。

李隆基先是通过宫廷政变,铲除韦后一党,扶持自己的老爹做皇帝,自己当太子;接着,再把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其党羽斩尽杀绝。

在执政初期,或许都是因为执政的合法性的问题,也为了避免类似的宫廷政变再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其他诸多原因,总之,28岁即位的李世民和27岁即位的李隆基,双双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励精图治,都想着干一份大事业。

李世民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虚心纳谏,其中最最典型的是和魏征两人演绎了君臣之间的千古佳话。

魏征原来是大哥李建成的马仔,并且曾建议李建成及时干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非但没有杀掉魏征,反而予以宰相一职,充分发挥魏征犯言直谏的性格。

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伟业,哪怕是唐高宗即位,社会的各个方面依旧深受贞观遗风的影响。


李隆基也曾鼓励群臣积极建言献策,但其最突出的是知人善任。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这四位贤相,都为“开元盛世”的实现立下了汗马功劳。

譬如,姚崇在当宰相之前,曾向李隆基提出答应他10件事才愿意接受宰相之职,又称“姚崇十策”:

(1)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

(2)青海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你能否不再贪图边功;

(3)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

(4)能否不让宦官参政;

(5)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

(6)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

(7)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

(8)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

(9)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

(10)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对此,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

可是,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尤其是高高在上久了,不受任何制约的皇帝,难免逐渐丧失初心,在堕落的路上越走越远。

李世民到后期其实已经停不进去谏言了,魏征曾说:“暨五六年间,犹悦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囊时之豁也。”

针对李世民时常为了狩猎不上朝的问题,御史柳范曾上奏:“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

最能表现李世民思想观念已经完全变质的是这样一句话:“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而这,是为了李世民为了自己大兴土木,浪费民脂民膏的狡辩之词。

至此,“民为贵、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可贵态度已经成为历史,。而后来效仿隋炀帝,几次出征高句丽,亦是鲜明佐证。

李隆基也是如此,从天宝元年开始,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真的是一天不如一天。

特别是有了杨玉环之后,从此君王不早朝,更夸张的是,据说后宫最多的时候有八千佳丽。

当皇帝沉迷于酒色,奢华无度,身边自然也是一些溜须拍马之徒,尽耍些妖魔鬼怪的手段。

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直接将“开元盛世”丰功伟业葬送的一无所有,最终也将大唐给葬送掉了。


每天叨一叨


李世民不敢昏乱有三个原因:

一者,有愧。就是皇位来得不够意思。若是乱来,坐实了篡兄杀弟逼父之恶名。所以他要用政绩来冲淡,忘却人们对他的看法,就不得不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二者,他有几个臣子不简单,常常在讲"兴旺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这样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这些家伙搅了吾皇许多好事。连封禪面泰山都给搅黄了,就不必说其他的琐事了。

三者,他有个好老婆。这阴皇后堪称母仪天下,母仪天下的女人在侧,吾皇再乱来,就是皇帝的不是了。

所以,唐太宗若能再活几年,也不致于儿子再纳武昭仪,武周就胎死腹中了,大唐就没花边朝堂了。

李隆基碰上杨玉环,不乱才沒天理。须知,承平日久,必欤骄奢淫逸。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李世民没碰上可人儿,要是真碰上,也说不定爱美人也爱江山一回。天有所不及,没给这佳儿,保全吾皇一世太宗之名……呜呼!





劉一千五



手机用户5974070381


肯定不会,李世民和李隆基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李世民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李隆基结束一个辉煌的盛世。

李世民18岁晋阳起兵,29岁登上皇帝宝座,52岁去逝,在位23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彪炳千古的贞观之治。

李隆基18岁的时候还在武则天的淫威下装傻充愣,27岁时通过政变登上皇位,在位44年,大唐王朝从极盛转为极衰。

李世民从谏如流、以古为鉴,李隆基亲信小人、浑浑噩噩。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性格的转变是因为太子李承乾谋反,儿子死后对他的精神打击非常大,此后身体便每况愈下。贞观十九年亲征高句丽,由于没有取得满意效果,而耿耿于怀,回来后便萎靡不振。而最终的太子人选也不合自己的心愿,李世民喜欢的是李泰,但是拥护李泰者都是几个柔弱的文臣,关键时刻掉链子。所以,李世民只能向背后支持李治的集团妥协。

李世民在生命走向倒计时的时候,也不能免俗。

对于秦始皇求仙、汉武帝寻长生不老之术,年轻时候的李世民嗤之以鼻,他很是不理解两位英明神武的帝王会如此荒唐。当印度巫僧谎说自己已经活了200多岁,并且懂得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竟然信了。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李世民有祖上遗传的顽症(后世考证为高血压),而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去做,所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病急乱投医。结果事得其反,中毒而亡。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步入中年便开始志得意满,贪图享乐。

李隆基的坠落是因为女人,年近五十的时候,听信武惠妃的谗言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武惠妃死后便郁郁寡欢,大有一蹶不振的意思。幸亏儿媳杨玉环的出现才拯救了他那个濒临崩溃的灵魂,于是他不顾纲常伦理,毫无廉耻地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妇。

从此君王不早朝,同时也开启了他昏昏欲睡的后半生。奸相李林甫身居高位,残害忠良,独霸朝纲十九年。外戚杨国忠泼皮无赖,胸无点墨,志大才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总结:李世民时期君臣和睦、广开言路、以民为本,有着名确的人生坐标和施政抱负,如果他能长命,大唐王朝会变得更好,晚年即便心智不清,但也不会把江山毁在女人、奸臣和小人手里。而李隆基根本就没有心怀天下,更没有万民苍生,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自己。所以她可以把杨贵妃爱的昏天暗地,但不会和杨贵妃共赴黄泉。

李世民虽然也有过错,但依然受人敬仰,依然可以被世人尊为天可汗,但李隆基只能在世人的冷嘲热讽中孤独离世。所以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自然也不会有相同的命运,更不会去犯一样的错误。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我们所了解的唐太宗李世民,都是被美化过的,所谓的“贞观之治”,也是人为编造出来的。

李世民残暴,狭隘,他为了权利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哥哥兄弟,还逼迫父亲禅让皇位。

他主政期间,几乎就没有什么建树,讨伐高句丽以失败告终,跟吐蕃,跟突厥,也搞的一塌糊涂。

他脾气暴躁,缺乏容人质量,如果他能健康长寿,他会杀掉所有的朝廷重臣。


沈阳杨艺


最近总收到类似昏君,明君的问题。倒是也让我思考起来,到底何为明君,何为昏君?

那么很多事物都是相对指出的,比如到底是针对民间百姓?千秋万代的王朝?当下的王权大臣?还是真正的黎民天下?

这个我感觉很难以判定,但是最终,能被历史上“判定”为明君的,真是寥寥无几。而昏君却比比皆是。你把王朝亡了,你是昏君;你对不起黎民百姓了,你是昏君;你被他国外族欺辱了,你是昏君;你严苛暴政了,你是昏君;你对不起一党臣公了,你还是昏君。

真的就是昏君易得,明君难求。

那到底何为明君呢?

在臣公眼中,听得进自己话和见解的,就是明君,因为自己肯定是对的;在老百姓眼中,能吃饱穿暖不受一点委屈,就是明君,因为自己得过得好;而在大局角度上来,真的得有丰功伟业,外可抵蛮兵倭寇,内可安群臣黎民,才能勉强称的上是明君。总而言之,在位时,各行各业都在稳步发展,国泰民安,老百姓丰衣足食,理论上就可以称之为明君了。

但是正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很多的昏君并不是自己一意孤行,而大多是偏听偏信。又达不到亲贤臣,远奸佞,帝王之道根本没掌握好,所以才一步一步步入“昏君”行列。

都说李隆基后期的“安史之乱”是因为杨玉环,其实只是客观因素而已。因为当时唐朝依然处于盛世,“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内外党争矛盾所引起的,而留下这个祸根的却是李林甫。如果真要把责任往杨玉环身上扯的话,只能说杨玉环是诱因。就算没有杨玉环,就算李隆基这一世没发生什么兵乱,“安史之乱”也会在下一个朝代出现。这跟政局,权贵势力和当时的用兵体制都大有关系。

由于李林甫一心想独霸朝政,最终让安禄山的权利一直膨胀导致最终不可控。而唐国忠和安禄山关系崩坏,想要收权时,已经不能再制止安禄山胡作非为了。

那么这些的根确实在李隆基偏听偏信所导致的。

而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兼听,而且脑中很有思想,不会轻易的被朝中文武所把控。但是后期开始学汉武帝炼药想长生不老,确实是一大败笔。

但是历史上的很多“明君”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会教儿子。最终李世民也是由于儿子的问题心力交瘁。

如果李世民继续活下去,个人认为应该会比李隆基强,至少在用人方面,李世民就比李隆基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不过这种事情,毕竟是如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是戏言而已。


顽笑史者


第一,李世民不但不会成为昏君,还会将唐朝版图无限扩大。

第二,李世民当朝时不会杀害任何功臣,反而会压制武则天和长孙无忌等外戚的实权,另唐朝更加开明,公正。

第三,李世民可能会有足够骄傲的资本,对周边小国进行无休止的征战讨伐,但是在唐朝内部里,会是一片祥和,唐人会让世界为之瞩目。

第四,李世民可能会好大喜功,晚年会有骄奢腐败等现象,但是不会出现安史之乱这等情况。

第五,可能不会有李隆基和杨贵妃什么事情了。李世民很可能会重用李治,李恪等后人。朝臣会有薛仁贵,狄仁杰这些后起之秀。而长孙无忌,武则天一党会被李世民镇住不会有任何翻身机会。

第六,李世民在位分别文治武功都属于前无古人行列,而在晚年很可能会在文学,天文等领域发展,让唐朝更加锦上添花。


挥墨画江山


唐太宗执政晚期有不少行为都是昏君作为了。

纵观浩浩盛世,一代明君,在52岁时就英年早逝,是天命还是人为?两征高丽,修造宫殿,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唐太宗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他曾接受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但是,到贞观中晚期,随着国家力量的增强和其权力的日益巩固,他骄傲自满的情绪大大地滋长并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如下:

一、自恃才高,刚愎自用。史书记载,唐太宗晚年,自认为文韬武略都大大超过了古人,经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开始对群臣意见置之不理,而且常常威吓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宰相房玄龄临终时就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经无人敢犯颜强谏了。贞观十年(636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他恼怒之下差点杀了魏徵,后来是贤惠的长孙皇后以“明君贤臣”之华词才劝其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最后还是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直到武则天当朝,刘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复官爵。

二、他不听劝告,好大喜功,两征高丽。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耗资巨额,民不聊生,以至于激化了阶级矛盾,结果引发农民起义。

三、大造宫殿,奢侈腐化。贞观十一年(637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647年)又修翠微宫,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贞观十六年(642年)又下诏称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浪费现象加剧。

这样的做法确实不是一个明君所为,但更为荒唐的事情还远远不止这些。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昼出现。这本来是宇宙间天体运行的自然现象,而太史却占卜说,这应在“女主昌盛”。当时民间流传说“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让李世民更加担忧,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让“武王”取代呢?于是,他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个“武王”。

在一次普通的宫廷宴会上,大家行酒令,说自己的小名。有个叫李君羡的左武卫将军说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太宗想到了那个传说,令太宗更加疑心的是,他的官衔、爵号、籍贯和职务里,一连串占了四个“武”字:“左武卫将军”里占了一个,“武连县公”占了一个,他又是“武安县”人,是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守将。太史的占卜正好应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于是太宗就找了个借口杀掉他,这样李君羡就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牺牲品。直到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李君羡的家属来申冤,他才被平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病体稍愈。可此时他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后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

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王玄策把他献给了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说他自己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李世民对此深信不疑。一年之后,药丹配好,李世民毫不迟疑地吞下,结果中毒暴亡,就这样荒唐可悲地过早离开了人世。


道中道道而道


关于“明君”和“昏君”,至今也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你成功了,即使手段残暴,甚至卑劣,也会被吹嘘成“明君”,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如果你失败了,身死国灭,即使满腹才华,也会被嗤之以鼻,最典型的就是隋炀帝。所以,我不太喜欢把某个君王称为“明君”或者“昏君”,因为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出了四百多个皇帝,除了极少数变态之外,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

说说李世民吧,此人是个大家口中的“明君”,为什么呢?无非是他很会表演,而且武功突出而已。说起表演,他与魏征之间的双簧堪称经典,君主想要表现胸怀,臣子想要留下直名,事实上双方各取所需而已。魏征死后,李世民还不是一气之下把他的墓碑捣毁,虽然他后来又重新给魏征平反,可是,也侧面反映了李世民并没有历史上说得那么心胸宽广。

众所周知,李世民此人开了一个恶例,那就是拼命干扰史官的工作,动不动就对国史的撰写工作进行特殊关照,把不利于自己名声的部分删除。所以,这也是正史里面把李世民写成十全十美的原因。

其实,李世民的晚年并不比李隆基好到哪里去。其一,好色过度。其他不说,武则天就是那个时期进入后宫的,只要听说有美女,李世民一般都不客气。其二,迷恋丹药。李世民中风之后开始对丹药痴迷,并听信了印度妖僧的谗言,最终令自己中毒,一命呜呼。其三,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有人一直觉得唐朝大规模营造东都洛阳是从李治才开始的,事实上,李世民晚年就已经开始了。李世民耗费国帑无数,在隋朝东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营造出了后来洛阳城的雏形,而李治只不过扩建一个上阳宫而已,其他的宫殿也都是小规模扩建。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李世民晚年都不比李隆基做得好。

李隆基前期还是称职的,后期荒于政事,沉迷美色,但安史之乱的爆发绝对不是李隆基私生活引发的这么简单。安史之乱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制度缺陷,一方面是将相之权分配失衡;另一方面是节度使权力过大。所以,我觉得李世民即使多活几年,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猫叔说历史


应该不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但和其生存环境、自身修养有关,还和其成长阅历及所得到的经验有关!

李世民是马上皇帝,不但指挥参加了无数战斗,也经历了宫廷中复杂的夺权斗争,在这些过程中,使其练就了看人性,辨是非的高超本领!也让其懂得了天下苍生和个人享乐之间孰轻孰重的关系!而反观李隆基则没用这么多这么复杂的人生阅历,在宫中或皇族中的小环境中锻炼的游刃有余,但在宫外的大环境中的锻炼却捉襟见肘!最终使其抛弃了江山社稷倒向了享乐的温柔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