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对这句话你怎么看?

文辉啊


当人们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时,通常会产生一种精神的愉悦甚至心旷神怡,如果人们进一步解读这幅艺术作品,还会带来新的发现新的启迪新的禅悟等等。我理解“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就以绘画来说,每幅画都有画家思想情感的表述,传达着一种精神和愿望的诉求。如上面这幅图,这是法国十九世纪写实主义大师布格罗的一幅油画《舞之韵》。画面中三位美丽少女翩翩起舞,或前倾,或后仰,或直立,轻柔舒展曼妙大方,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她们目视前方,脸上充满自信和对美好幸福的向往。一边立柱上的小男孩顽皮可爱的牵引动作更使画面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我们在欣赏这幅画时会感觉很放松,神思怡然,并产生一种对美好青春和自由奔放的崇尚。这不正是“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具体体现吗!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举起“人文主义”的旗帜,以绘画的形式宣扬人是世界的主宰,人人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的人文精神,使人们于审美中开悟思想,启发智慧,冲破中世纪以来封建宗教神学的长期禁锢,实现人性解放的重大突破。因此可以说黑格尔关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论述,既是从哲学角度对绘画艺术的定性,也是对绘画在审美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肯定。


谁怜一灯影


冲出束缚,舒展身心!

观画人,画中人,无我无画,无画无人。



能量加持


答:出题者的这句话令人丈二摸不到头脑、感觉莫名其妙。

审美,一种是对物体的感观直觉,一种是对物体的理性分析。

比如一幅画、你对这幅画感觉好看还是不好看,这是对物体的感观直觉的“审美”。

如果你觉的这幅画好看、那么、它好在哪里?如果你觉的这幅画不好看,那么、它又是怎样的不好法?如果你能讲出这幅画的内涵、如果你能分析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是理性分析的“审美”。







小芳杂谈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句话是出自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审美只是一种意识层面的的感知,怎么可能会令人解放,之所以不能理解,是因为审美令人解放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时之间完成的,个人觉得审美令人解放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1.审美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思想解放

审美更多的是意识感知确实不假,但是个人审美也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展示给大家,这着重体现在各个艺术方面的艺术家,比如画家,音乐家等;

他们能表达出自己审美范畴内的作品,能够欣赏他们作品的人几乎和他们有着共同的审美观念,在欣赏自己审美领域内的东西时往往会伴随着快乐,愉快的的心情,从而使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和提升,在演变一下就打开你的思维模式,让你的思维解放。

2.精神支配行为一行为解放

审美使精神世界一味的得到满足后,就不仅仅会停留在精神领域,人们往往通过一系列行为来支配自己,包括学习和教授,支配行为的结果就是会再诞生一批批音乐家,画家,设计师......通过不断的传播和教授去教更多人怎么做事,这便是别人的精神间接支配别人的行为,同时自己也在不断的自我改革和提升——个人解放。

3.审美令人解放

其实通过以上两条,我们就会发现,审美已经达到了令人解放的目的,而他完成一个整体的解放是持续的过程,是间接的,是长期的,先是思想的解放,其次是行为的解放。

以上个人观点,大家有不同想法在评论区交流探讨,共同学习!


万能的大锤


人们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氛围所感叹。

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要进行反复体验和揣摩并做出自己审美能力的评判,是对艺术作品潜在艺术价值的发掘和联想。是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的佳妙之处,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句话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们,尽管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但却保持了法国相当鲜明的民族特征。画家们表现出对黑暗的揭露,对暴力的嘲讽,题材有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场面。人物造型具有概括和典型的朴素和健康之美。


黄智637


十九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这一哲学理念,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人们的审美态度决定了艺术的价值,然而这审美态度有“主观”和“客观”两种意识,那么这意识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先天环境所影响2,是后天环境所影响,比如自身的生活阅历,学习成长。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价值,最主要还是开启人们的智慧,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中,每一次艺术的变革都给人们的审美观念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古希腊、中世纪时期的西方艺术完完全全就是

浓重的宗教信仰,那时候的西方人的思想是极度庸俗、愚昧的,骨子里完全没有人性欲望,

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开始出现了“神人合一”的宗教神话题材了,这和中世纪时期的艺术有所不同,因为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了,也就是说人们在审美上有了新的事物了,比如那时候的人体油画就非常接近人性,也可以认为是人性欲望开始体现出来了,



接着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成功之后,“新古典主义”艺术出现了,西方艺术完全脱离宗教神话色彩,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自由,这时候的人体油画就是完全的表现人性,所以人性欲望被完全的释放,当印象派艺术诞生以后,人们的审美态度就是完全客观意识了,才真正理解“美是无处不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是艺术促使改变人们的审美,从极度主观变为客观,没有压抑,完全就是随心所欲了,人性被解放了,这就是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诗夜城主


康德的三大批判,实际上讲的是人的知识-系统的认识之所以产生的来源,即纯粹理性-(从过去所知中)学习;实践理性-(用既定道德约束而进行的人类活动经验)发现;判断力-来自天人感应的共同感受,它在既往没有,天外飞仙的到来,又没有产生的理性逻辑和现实条件,只感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人悟出、道出、算出、猜出、画出、发出、写出而众人皆然,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天道的运转,然之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而且大美的产生,往往是在极端现实主义的土壤里,对被现实和过去知识禁锢的人类来讲,(这种本质是天人感应判断力的)美就是一种解放!


一轮明月弯刀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解放是指自由而言,即在审美中实现自由。因为审美总是面对一定的客观对象,而体会到的却是超越了这种个别性的普遍的美感,因此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关键就在于在感性中也体会到精神、自由的规定性。这样,人在面对事质的时候就不会是被动无力的,而是在现实中实现了自己的自由的。

美会直接打动我们的心灵,审美时的想象渗透着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瞬间会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黄河艺考官田华


我觉得黑格尔在这一论述上有一定道理,至少基于黑格尔美学理论对艺术有着颇为详尽和正确可行的论述。

“审美活动给了个体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对个体的解放性提供了一个自我平台”,虽然黑格尔的论述有些唯心的成分,但是美的概念本来就是个社会文化文明的产物,发现美创造美本身就有一个共性前提,又是一个个性行为,社会可能会接受一个审美论调,也可能会有抵制,但相对艺术家来说,承认与抵制对艺术家个体来说,有时候并不重要。

这么理解的话,这个相对抽象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就比如下面这个树林,大众眼里,可能产生的概念就是“呀!秋天的树林!”,但艺术家会觉得“好美,好凄惨的秋!”




天禾艺术


我没有能力从学术专业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但我知道,美,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美存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一句话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美好事物的认识,虽然会有时空的转换,但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会随着社会进步而改变。可以说,每一次思想解放,每一次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的,都是审美的提升。这种提升,就是对真善美,假恶丑识别能力的提升。

对于普通人来说,许多记忆犹新的事情,就是美好的回归。对比以前,看看如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今非昔比。吃的叫美食,穿的叫时尚,住的叫舒适,旅行叫休闲观光。人们在享受这些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就是快乐,愉悦,满足,幸福。这就是解放。

这样说,似乎享受快乐,就是美带来的解放,仔细分析,也不尽然。任何事情都具有相对性。其实审美,就是在审丑中脱颖而出的。以前述为例,当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得到生活条件的改善,实现自己各种愿望,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当然就是一种美好而又幸福的感受,相反,通过不法手段,侵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那样的获取,就只能符合审丑的范畴,就像舍身取义和充当汉奸卖国贼,苟且偷生者,进行对比一样,总是善恶分明,美丑可鉴。

老百姓有句俗话,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也是这个道理。如今人们呼唤正义良知的回归,就是希望我们的社会更为和谐,充满正能量,使人们时时处处感觉到生活美好。总之,真正的审美,一定会带来社会进步,带给人们自由和谐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