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

原野的风


不留预备队会怎样,二战纳粹德国的阿登反击战足以说明问题!


阿登反击战是二战末期纳粹德国对西线盟军发起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其中盟军参战人数为70万,德军参战人数为62万,战役从1944年12月16日发起到1945年1月25日停止,持续时间为40天,这次战役被称为二战美军所遭受的最血腥的战役。

(红色箭头为德军攻击路线,蓝色箭头为盟军行军路线)

为了取得阿登反击战的胜利,希特勒动用一切手段筹集兵力,他命令后勤人员编入战斗部队,甚至将大量海军和空军调入陆军参战。可以说,阿登反击战是希特勒妄图阻挡盟军推进的一次军事冒险,是他在战争末期的一次孤注一掷。

虽然这次反击战几乎遭到了所有高级将领的反对,但希特勒仍然固执的在1944年12月16日凌晨命令德军发起了攻击。

战争开始之初德军分三路在宽达100公里的战线上对美军发起突袭,美军猝不及防很多军队还没组织反抗既被俘虏,其中损失最大的是美军106师,战役开始的第二天这个师就有两个团被德军歼灭,创下了二战以来最大的损失。

(美军俘虏)

到12月20日,德军已经在100公里宽的战线上向前推进30-50公里。在德军的炮火前,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毫无招架之力,一切似乎在向希特勒预想的方向进展。而在前线的德军也有类似的想法,因为战斗顺利的超乎想象,以至于有的士兵认为他们将再一次创造1940年横扫英法联军那样的奇迹。

(一名德军机枪手,长得有点像黄晓明)

但是随后德军遇到了挫折,在圣维特美军106步兵师的剩余部队和第7装甲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阻击战,打乱了德军的计划。与此同时,德军的物资储备出现短缺,第二装甲师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油料耽误了一天时间。

到圣诞节前夕,德军弹药和油料已经出现普遍不足情况,12月24日晚,哈索·冯·曼特菲尔将军向希特勒建议希望同意停止攻击并后撤,但遭到希特勒的拒绝,德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德军指挥官在讨论进军计划)

而与此同时,盟军得以组织反击,在强大的空军支援下,盟军对德军后方的补给线、机场、后勤基地等进行了持续打击。

于是,缺衣少吃的德军士兵开始在盟军的攻击下抛弃不能开走的重武器落荒而逃。到1945年1月25日,阿登反击战以盟军的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双方损失巨大,德军伤亡达12万人,美军伤亡10.5万人。

但是,战役对美军来讲是得大于失的,由于希特勒的冒险攻击,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和宝贵的军用物资,致使通往柏林的路上盟军的阻力减轻了!


阿登反击战希特勒集中全力孤注一掷,结果由于持续攻击能力不足,导致先胜后败,并耗尽了阻止盟军的最后能力。他本打算将盟军赶下海,没想到却加快了盟军进军柏林的速度。

所以,战争中留有预备队是至关重要的,假如希特勒能够保有一部分军队作为预备队,虽然最后避免不了失败,但取得的战果肯定更大,甚至有可能将战线推进到法国境内,虽然这并不会改变战争的结果,但一定会迟缓失败的时间!


历史风暴


“决定会战胜利的是最后一个营”,对于一场战役而言,预备队就是最高指挥者唯一能依靠的作战弹性,有则可以应对各种情况,没有则只能玩完。

1、战役层面需要预备队

就拿李云龙攻击平安县城而言,他的攻城部队是八比一,四面攻城。但为了阻击敌人援兵与防止敌人突围,在分配完毕后,肯定要一定的预备队作为机动部队临时补重要战场。

(总攻平安县)

当时段鹏估计就率一小支突击队在某个地方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如果没有预备队的话,战场任何突发情况都会造成攻城的崩盘。

(意大利炮)

2、会战层面需要预备队

松锦决战,洪承畴为了尽快打破锦州的包围圈,明军主力逐步放置在第一线,对多尔衮部发动多次猛烈攻击。虽然这样压上去能尽快取得战果,后果就是洪承畴手里的预备队逐步没有了。

(松锦决战)

在皇太极到达锦州前线后,让清军迂回作战,因为战场僵持在一块,洪承畴很难抽调得力部队反击清军的侧翼部队,导致战局失败。

3、战略层面也需要预备队

1644年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部,之后叶臣几个月就攻下山西大部,山东传檄而定。多尔衮很乐观,决定两个战略方向同时出击,一路南下灭南明,一路西进灭大顺。当时一支大顺部队反击怀庆,多尔衮才发现形势不利,后方缺乏预备队,赶紧让多铎调整战略方向。

(清军南下)

1947年,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陕北解放区,在山东方向集中了六十个旅,在陕北方向集中了20多个旅,造成中央空虚,缺乏机动部队,刘邓大军直下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一举打破了其重点进攻。

(重点进攻)

预备队对于一场战斗、一场战役、一个战略都是极其重要的,生力军在战场上的投入基本可以决定战争胜负。朱棣在浦口都准备撤了,朱高煦带着骑兵赶来投入战场,战局迅速逆转,其重要性就在这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作战失利的“南麻战役”中,解放军既想吃掉据守鲁中南麻地区的胡琏整编第11师,还要阻击外线可能进行增援的邱清泉整5师和黄百韬整25师,粟裕苦于兵力不足(华野之前分兵),走了一招险棋,没有留出战役预备队就发起了攻击。



岂料胡琏是有备而守,半个月内督促部队构建了几百个“子母堡”,华野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攻击颇为艰难;而鉴于两个月前“孟良崮战役”的教训,蒋介石严令邱清泉和黄百韬不得逤巡不前,两部在范汉杰的统一指挥下拼死增援,至7月21日,胡琏最为困难的时刻,黄百韬所部突破了华野阻击线。

如果此时粟裕手中掌握一定的预备队,填上去再堵住黄百韬一天,土木系发家部队整编11师将在劫难逃。可惜粟裕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又天降大雨,华野攻坚所用的炸药包都湿透了,闻知援兵即将到达的胡琏搜集仅存弹药,居然发起了反冲锋,彻底打乱了华野的布署,为避免腹背受敌的被动,粟裕下令撤出战斗。




范汉杰又调集李弥整编第8师等部队,全力合围华野西兵团,解放军折损颇重,陶勇回忆突围战斗“困难程度比长征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战役布署的军事专业中,对编成内的兵力、兵器进行任务分配时,必须预留出一定的机动力量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战役“预备队”。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作战,在最危急的时刻预备队都将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因此预备队不仅要留,还不能轻易使用,非常考验指挥员的时机掌握能力。



粟裕是一位善于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的名将,一个月后华野再战沙土集,不仅打援兵力超过主攻部队数量,还足足留出了一个纵队的战役预备队。经四天激战,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俘敌师长以下8000余人,而外围的邱清泉虽欲出手相救,却根本无可奈何,因为搞不好自己都得搭进去,华东野战军打了一个翻身仗。

在这一点上,东北野战军的林彪非常在意,大型战役一定要掌握足够的预备队,否则心里不踏实。

在1948年10月的攻克锦州战役中,林彪使用五个纵队攻城,以第4、第11两个纵队外加两个独立师在塔山阻击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援锦,黄埔一期的侯镜如手中只有11个师不足10万人马,而东野两个打援纵队和临时指挥的独立师也有90000多人,兵力上半斤八两,按理林彪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将东北野战军最强大的第1纵队作为“总预备队”,布署在阻击部队身后,既可以在攻城出现困难时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时及时顶上,林彪用兵之谨慎可见一斑。尽管攻城和打援都顺利完成任务,第1纵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但预备队的作用还是非常关键的,它会使攻城和塔山部队都有信心和底气。有预备队保持机动,则一旦复杂的战场上出现异常情况,指挥员不致无兵可调。

兵法上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许多人误以为这个奇字是出奇(qi)兵制胜的意思,其实谬也,此字读(ji),就是预备队的意思,是统帅手中的底牌和绝杀力量。一个优秀的统帅,不仅会合理留出预备队,还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向投入预备队,从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直至胜利。


度度狼gg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名将决胜关键,是恰当的掌握、运用预备队。

奥茨特里茨战役中,拿破仑指挥的法军决战俄奥联军。法军陷于苦战,部将请求拿破仑动用预备队近卫军,拿破仑断然拒绝:还没有到中午,我还没有看清楚棋盘呢......

预备队,是战争中将领手中掌握的最具有打击和机动能力的后备部队,只在最关键的时间、地点投入战斗。

名将之所以成为名将,第一要具备超强的战局预判能力,这包含对手分析、战场态势、地形与气候等;第二名将有极强的部队掌控力,包含部队和士气的掌控、补给线和友军的保障等等。

第三名将要具备非凡的战局应变能力,在瞬息之间抓住战机,迅速作出决策,这里包含了攻守逆转、包围与反包围、战略点争夺,而战场应变最重要的,就是预备队的使用。


为什么将领一定要掌握预备队,是保留应对战局变化的能力。

战争是一门艺术,将领风格各异、各有擅长。有的善攻、有的善守、有的善出奇兵,一场战役有几十种打法,就本质来说,只有攻守两种。

假设攻方是一个军,围攻守方一个师,兵力三比一。攻方将领指挥各师从三个方面发起攻击,留下一个团作为预备队,这是正常的兵力部署。

进攻部队一旦投入包围作战,立即与守方呈胶着状态,这时候各师的部队是撤不下来的。攻方的预备队是唯一可机动使用的兵力,他的作用在于:

一、在找到守方阵地的薄弱点特别是守军结合部时,投入预备队一鼓作气进行突破作战;

二、在守军全力逆袭或向某个方向拼死突围时,预备队进行压制和堵上包围圈漏洞;

三、守军援军突破阻击,向守军靠拢。预备队用于阻援。

军级以上规模预备队被称之为战略预备队,如抗战时期,第74军为军委会战略预备队,在各战场紧急救火。

辽沈战役时,林彪将四野一纵作为战略预备队,置于塔山防线之后。有人认为林彪小题大作,两个满编纵队已达八万之众,防守侯镜如东进兵团十万人绰绰有余。

但侯镜如背后还有个傅作义,如果华北国军全力援锦,与廖耀湘兵团东西对进,战局将发生逆转。战场之中一切皆有可能,林彪不得不防。

战役中如何配置预备队,多少兵力的预备队比较合理?

既然预备队如此重要,那预备队是不是越强大越好?这要根据作战目的、战场态势、双方兵力进行变化。

以军为单位举例,在进攻作战时,有两个师进攻,一个师作为预备队的。在3个师都有作战任务的情况下,是从某个师抽一个团作为预备队。

如果部队编制比较丰满,如第74军军直属部队已经配备了野战补充团,自然成了军预备队。上高战役时,这个团发挥巨大作用,有力阻击了日第20混成旅团。

如果没有留预备队,或者预备队打光了怎么办?

即使兵力再紧张,将领手里都会有预备队。如果预备队压上去了,或是预备队也打光了,特别是在防守作战中,经常会出现这种局面,那该如何?

一是从战事不是最激烈的一线部队中抽调兵力,能挤出一点是一点,一个营或是一个连也行,如果实在抽不出兵力,那就组织一切人员投入战斗:伤兵、伙夫、马夫、参谋、警卫…


烟酒阁大学士


打仗是门手艺,没有金刚钻根本拦不了瓷器活!

如果军队部署全部得当,统帅能够做到万无一失,对敌情能够掌握的特别精准,那留不留预备队也不是问题,但是,没有人是真正的带兵如神,谁都有失算的时候,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留预备队其实就是给自己上道保险,留一个后手,在身陷险境的时候,还能够出奇制胜。

不留预备队的话,那必然是诸葛孔明一样的人物,因为对敌人太了解,可以已虚就实,令对方不敢就范,空城计其实就是诸葛亮没有留后手的表现,实际上对手如果不是被诸葛亮唬住了,可能诸葛亮早就成刀下鬼了。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留有预备队的战术思想,比如孙膑就提出过“斗一,守二”的思想,主张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为前锋,以三分之二的兵力为后队,也就是出奇制胜。在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中,也经常采取中间对敌,利用骑兵两翼包抄,实际上也是预备思想的演变。

当然,古代因为通讯技术和战术手法对战局影响很大,反而是武器上悬殊不大,然而在近现代的战争中,武器装备极为悬殊,和古代的战场形态又不一样,但是在战争中留预备队的情况却有很多。

以地形的限制,导致部队无法展开全面的进攻

以《亮剑》来说,围攻李家坡的时候,陈赓就让李云龙的部队当预备队,这把老李气的是吹胡子瞪眼,质问赵刚,你咋不敢跟旅长打一架,凭什么别人吃肉,我们喝汤。独立团不是发面团,是主力团,主力团不担任主攻,那还叫主力团吗?

李家坡战斗实际上就是因为地形的限制,在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后,即使八路军有上万人,也很难全部展开,只能一个连队一个连队的上,最后成了送人头。

最后主力团实在是打不下来,才让独立团上的,实际上独立团刚刚遭遇山本特工队的偷袭,损失很大,而且士气很压抑,总部不让独立团上可能也是想保存一下独立团的实力,如果前面的主攻团完成作战任务,那就不用他们上了。

像李云龙的这种属于不得不留预备队,你想不留也不行。

由预备队组成的机动部队,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战争的演变和发展,预备队逐渐成为机动部队, 比如守城的时候有四个门,预备队就是在哪一个门快要守不住的时候前去支援,也就是在需要支援的地方出现,因此在近代战争中,预备队大部分由骑兵组成,要的就是迅速到位,而现代战争中多多装甲坦克构成,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防坦克炮兵预备队,就是敌军坦克出现在哪里,己军的反坦克炮就出现在哪里。到二战时期,预备队就演变成常规的部队了,比如坦克预备队,防空降预备队等等。

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求保险起见,解放军的预备队也不断增大,尤其是林总作战,更讲究谨慎再谨慎,丝毫不能出任何差错,在锦州塔山阻击战中,林总预留了大量的预备力量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国民党的各路援军,从而保证了主攻部队不受袭击。

预备队也就是以备不时之需的存在。

国家战争中的预备师是逐渐动员起来的后备部队

针对题干中现代战争中实力悬殊不大的国家质检,战争一定要留预备队,纵横认为应该是即使实力悬殊过大,也会留有预备队,这是基于战争形态所必须存在的。

比如在二战之前,波兰就拥有30个常备师,和10个预备师,而德国在动员的98个师中,只有52个为常备师,剩下都为预备师,说到底,放到国家层面,不可能一下子将所有的部队都调集起来,需要按部就班的调动,这个后来的就是主力。


史论纵横


作战中不留预备队,等于做数学题不带草稿纸。作战行动中预备队虽然不会在行动初期直接发挥作用,但对于作战行动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备队的主要任务,是在主攻部队因故无法继续执行任务(如战斗损失过大、遭遇不可抗力自然状况、执行任务时出现严重战术失误等等)时顶替主攻部队继续执行作战任务。

而在主攻部队能够顺利执行任务时,预备队需要在一定情况下投入对主攻部队的支援作战行动,以确保主攻部队能够快速稳定地完成预定作战任务、并尽量巩固和扩大作战任务战果。另外,在主攻部队因战役战术任务发生变化、伤亡过大导致需要后撤而撤离作战区域时,预备队需要配合主攻部队、对主攻部队进行策应或掩护,以确保主攻部队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

可以认为,预备队在作战行动中起到“保险”和“增倍器”的作用,如果作战行动中不留预备队,则必然将导致行动陷入“一波流”的局面。这种情况下,若主攻部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尚且好说,若任务遭遇较大阻力,不但战术目标可能难以实现,甚至主攻部队自身都会因缺乏后援而导致重大伤亡,出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局面几乎在所难免。

因此,即便很多作战行动中预备队始终难以发挥作用,在部署军事行动时也几乎不会有指挥官忽视预备队的意义,更不会不去部署预备队。


军机图


我是D版朴信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预备队的基本作用

我们先来从宏观上看看,预备队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各级指挥员都需要留下预备队?

1.弥补作战计划的不足

即在实战中发现战前对于敌方部署和战力的估计有错误,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预备队修补原有作战计划。

2.应付突发情况

战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己方部队因为意外导致未能到达战场、发生大规模意外减员、因低级失误过早丧失战力等等。都需要用预备队进行弥补,使得战局向预期的方向继续发展。

3.执行指挥员的临时意图

战争是高级的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是需要灵感的。当指挥员的灵光乍现时,一线部队或与敌交火、或展开待敌、或穿插机动。只有预备队整装待命,是最适合执行指挥员意图的部队。

4.战局转折阶段承上启下

当战局发展到收尾阶段,需要对下一阶段作战进行布局的时候,预备队就是抢占要点、紧盯目标的急先锋。

5.全军安全的最后保障

当失败和撤退不可避免的时候,预备队需要承担坚守战线、侧敌反击的艰苦任务,预备队在手,全军安全就有保障。

二、不留预备队会怎么样

上面列出了预备队的基本作用。那么。不留预备队会怎么样?从上述五点来反推即可。

这里我们不再赘述,讲一个案例,来看看不留预备队的结果会怎么样。

大名鼎鼎的平型关大捷,就是一场没有预备队的战斗。

1937年9月23日,林彪、聂荣臻在干部会议上,作出初步计划。拟定115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343旅之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口袋底是第33军之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

然而,由于24日晚遭遇大雨和山洪,688团未能在25日感到战场。

战斗就这样打响了。由于缺少了预备队,兵力变得捉襟见肘,因此出了个大纰漏:原定必须抢占的制高点老爷庙没有派兵占领。

日军很快发现了这个漏洞,派兵抢占老爷庙。为了争夺老爷庙,686团付出了相当的代价。这就是后来战史中浓墨重彩的老爷庙争夺战。

所幸的是,战斗最终没有脱离预想的想定,各部顺利完成任务,歼灭了中伏的日军。

事后看来,八路军方面对于日军的战斗力和临场反应估计不足,自身因为意外兵力不足,又临场出了纰漏,如果手上有一支预备队,相信林彪调整起来会顺手很多,不至于像实战中那样捉襟见肘。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大抵可以看出预备队的价值。


我是D版朴信阳,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关注。

欢迎评论互动,每条我都会仔细阅读!


D版朴信阳


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甲乙两支各3万人部队准备战斗,乙方留一万预备队,起先甲方3万对乙方2万,显然不可能一瞬间击败乙方,当战斗进入白热化,甲方占优势的时候,乙方突然杀出1万生力军,会是什么结果呢?


畅想30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想通的,预备队对实力悬殊不大的国家之间打仗时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如果简单的回答就是,遇到特殊情况或者紧急情况预备队就要上,因为打仗的时候,并不是大家说好怎么打,随时都有意外情况发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需要专门的预备队解决。

假如说没有预备队,让正常部队去解决一些突发情况,乱了阵脚,这个仗可就没法打了。换句话说预备队就是留了一个后手。预备队这个词被用于现代战争,古时候也有,如果在古代,不留预备队,几乎每一仗都可以说是背水一战,打仗不留后手,一味的孤注一掷是不行的,预备队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料事如神,都会遇到各种情况,战情瞬息万变,有太大的不可预知性,留了预备队才能更好的解决各种事情。况且就算退一万步说,预备队没有派上用场,最起码预备队可以去替换一些疲劳的部队,这个也是非常有用的,相信大家在一些战争剧中也看到过这一幕。

如果一支部队一直在前线战斗,到了一定的时间,指挥官便会命令他们撤下来,换预备队上,士兵不是铁人,都会疲劳的,而且如果敌人某个地方出现纰漏,预备队也可以出其不意去攻击,往往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战争中留好预备队,这是最基础的作战思路。

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算好了整个战事的发展,预备队是必须要有的,其实有些时候,预备队甚至可以决定战事的走向,或者是直接决定一场战斗的胜与败,所以预备队是绝对不能不留的,尤其是实力悬殊不大的对手作战时,一定要有预备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有预备队?不留会怎么样呢?

【预备队和预备役不是一回事】

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军队只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包括常备军、预备役、民兵,常备军是一个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预备役和民兵是一个国家的后备军事力量。战争中的预备队和国家的预备役,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一场战争或一场战役,在一开始的时候,双方都投入很多兵力。无论攻守都要留有预备队,战争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假如没有准备预备队,无法应对战争的持续发展,攻守的后劲不足,很可能导致战争或者战役的失败。

《孙子兵法、军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预备队有点像汽车的备胎,爆胎以后换上汽车还能行驶;预备队绝对不是替补球员,多半是军队的精锐。

善于防守的一方要隐藏自己军队的实力,起码要构筑三道防线,要有防御的纵深,要准备足够的预备队。善于进攻的一方,不但要组织突击集团,还要组织跟进集团,而且要准备增援集团,最后还要组织预备队,从而形成持续攻击能力,应对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

【德国入侵苏联,没有准备战略预备队,输掉了整个战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代号为“巴巴罗萨”的闪电进攻战,几乎动用了德国能够动用的所有军事力量。德国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9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成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对苏联发动“闪击战”,但是,希特勒却没有为战争准备总预备队。

苏德战争一开始,由于德军太强大,苏联方面准备不充分,希特勒的“闪电战”发挥巨大威力。德军在最初的五个月里,向苏联推进600公里,击溃歼灭300万苏军,占领了苏联大片的国土。当苏联全面动员投入战争后,德国没有战略预备队,德军的进攻逐渐减弱受阻。

苏军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任用朱可夫元帅,建立起完整的防御体系,动员了苏联的强大国力,组建了苏联战略预备队。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艰苦决绝坚守900天,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整个战局。苏军从防御进入进攻,德军从防守转入防御。

苏军转入进攻后,苏军经过库尔茨克追击战等战役,将德军赶出苏联。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在苏军和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下,德军全线溃败。1945年5月,苏军攻占柏林,希特勒自焚。这就是没有战略预备队的结果,希特勒德国输掉了整个战争。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投入战略预备队,完胜德军】

1941年9月20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集结100个师,300万军队,从北、中、南三个方向向莫斯科突进。初期德军取得胜利,攻占加里宁格勒、斯摩棱斯克等城,对莫斯科形成“钳形攻势”,古德里安中央突破。很不幸,莫斯科的冬天来临了,德军后勤困难攻势被迫停止。

1941年12月6日起,国家战略预备队的第20、第10、第1集团军转给苏联西方面军,朱可夫动用战役预备队,100万苏军加入对德军的反攻。加里宁方面的德军被歼灭,德中央集团军51个师被包围。

德国北方集团军12个师,冲击苏军包围圈,古德里安奋力突围,逃出来38个师。至1942年4月,莫斯科战役结束,德军损失50万,差点被全歼。这就是没有战役预备队的结果。善用兵者,不论攻守,都必须准备预备队,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