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需要表扬和鼓励吗?

谢旦奇


当然需要,被认可、被承认、被欣赏是一种心理需求。

“鼓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差别。聪明不需要强调,努力才值得夸奖与尊重”。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长期频繁的表扬,会让孩子寻求认可上瘾,抗挫折能力差,而鼓励会激发孩子的信心和勇气,乐于接受挑战,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

反思一下,你的表扬多还是鼓励多?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如果经常被别人夸奖聪明,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天生聪明的人,而聪明又是一个人的天赋,意味着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轻松的完成某件事情。如果尝试新的,接受更难的挑战,则意味着有可能会失败,而失败则会夺走这个标签,那如果我们夸赞的是孩子的努力呢?他们就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取得了好的结果,因而他们不害怕挑战,就算遇到了失败,他们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在取得成功的路上遇到的正常事情,并不会影响孩子继续努力的积极性。

反思一下,为什么夸聪明和夸努力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不同的沟通方式,造成了孩子不同的思维模式,表扬促成的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具有这样思维模式的孩子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在困难面前容易感到无助,而鼓励促成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具有这样思维模式的孩子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而遇到的一些挑战是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具有这样思维模式的孩子,较为容易成功。你会发现,从孩子一岁开始,这样不同的沟通方式,就已经产生影响了!

最关键的是,父母培养了孩子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不能夸奖他聪明,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呢?其实不难,举例,当你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时。

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

第一、描述法,当你可以把你看到孩子如何努力学习,以及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地方说出来,比如,妈妈看到你每天都学习很晚,遇到不懂得问题会主动请教老师,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取得了好成绩。

第二、感受法,以孩子的感受为主,问感受即方法,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回来后特别开心,让我们带着惊喜、好奇的态度去问,“宝贝,太棒了!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个时候,孩子很可能会把他如何克服困难,如何经历自我挑战的过程,分享给我们,让孩子自己去评价,让孩子感受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成功,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价值感。

这种强烈的对荣誉感的需求,放在成人身上可能叫虚荣心,但是在孩子身上,我更觉得是一种自然的天性,是孩子自我认知成长和心理成熟的必经过程,这种天性的满足感,来自于他人的认可和心理复盘。

而有位妈妈在群里经常这样分享

她喜欢用表扬方式鼓励孩子,小学的时候,这些表扬很有作用,但是孩子慢慢大了,上初中了,对这些空洞的表扬不太感冒,甚至是有些反感,说多了,认为是妈妈在故意讨好她,经常是妈妈的热情遇到孩子的冰冷回应,很尴尬!妈妈以为这是青春期的孩子特征,叛逆不好沟通。

换位思考后,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去慢慢触摸孩子的内心感受,发自内心的去鼓励孩子,每一次“你是怎么做到的?你知道么,妈妈这么大都没做到过”类似的沟通,都迅速打开孩子的内心,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正确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沟通呢?

引导孩子专注于目前遇到的问题时,以及解决方法有哪些?

1、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不要第一时间搭救他,父母不是救生圈,更不是备胎。心理学家说,“每当我们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和孩子谈谈,看来你真的遇到困难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你试着想过那些办法等等,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当孩子自己想出办法以后,我们要鼓励他们,有想法很好,去大胆尝试一下,即便尝试失败,也没有关系,继续尝试知道成功为止。这是培养孩子强大的有效方式。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个人成功的影响,有体力、智力、学习成绩、外貌、性格等因素。最可靠的预测成功的指标是“坚毅”。什么是坚毅?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哪怕遇到了失败,也仍然坚持不懈的继续努力下去,这样的品质就是“坚毅”。

鼓励和表扬是两条腿

一个孩子是否知道1+1=2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愿意在1+1=3的时候,愿意跨过错误答案,继续努力,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为止。

当孩子站在人生的起跑线时,我们都愿意教孩子跑得快,却忽略了,教导孩子在跌倒时如何再次站起来,哪怕是最后一名冲过终点。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遇到困难时的态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人格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一生,这都是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父母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句话,每一次情绪,对孩子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要鼓励而不是表扬,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既不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也不指责孩子,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培养他们坚毅的品质,这个品质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阳光语言矫正师



儿童当然需要表扬和鼓励,但表扬和鼓励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来适当的对儿童做出这两种表达方式。那么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首先,表扬的表达方式是儿童在某件事情上做出了良好的习惯(或好行为)后,老师或家长针对这件事情做出回应即给予此事提出表扬。举例来说,我女儿上大班的第一天早晨,她比我预想要起的早,而且在我没有注意的时候自己起床穿衣服、叠被。当我看到时心里很高兴,我对她说:“小公主,今天表现很好,表扬一下。点赞!她也高兴的说:“今天我上大班了,我会好好表现哦!”这事一直认我很高兴。发现宝贝长大了。从这事可以看出表扬对儿童来说是需要的。



其次,鼓励的表达方式是基于儿童探索及建立自信的一种激励形为。比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进行语言沟通很重要,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多鼓励让孩子知道说话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同时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所以说儿童需要鼓励。由上述可以看出,儿童需要表扬和鼓励。


纯真的糖果


当然需要表扬和鼓励。

  • 但是一定要适时适当。
  • 所谓适时:就是表扬和鼓励要选好时机。一定要在孩子取得了一定成绩或者某些事做不好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切不可为了表扬而表扬,为了鼓励而鼓励。

如果因为一个无厘头的事情而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有种飘飘然的感觉,或是在不恰当的情况下进行表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小男孩考试成绩不好,邻居总说:没事,男孩子聪明,以后一学就上来了。殊不知这种不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会对孩子产生多大影响。

  • 所谓适当:就是说表扬要有度。


  1. 不应过度表扬的情况:一件小事,家长如果大张旗鼓的夸张的表扬,家长本想突出他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以后更加努力。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知道自己办了“一件多大的事”,如果过于夸张就会让孩子的目的不再单纯,他很可能会为了做好事之后的表扬而去故意办好事,这样就扭曲了本质,也让孩子不再那么单纯可爱。
  2. 应该过度表扬的情况:如果孩子办了一件他自己觉得很棒的事,或是这件事在大人看来也非常棒,再或者孩子非常兴奋的来和父母“汇报”的成绩,此时这几种情况则需要父母加大一下表扬力度,不然孩子本来兴奋的心情和对事情的热爱会因为父母的不屑一顾而削弱不少,时间长了,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冷落。

  • 所以各位家长一定切记,表扬一定要适时适度哦,不然表扬和鼓励也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蒋老师微课堂,(微信号:jlswkt2017)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