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捻军著名将领张宗禹最后的结局如何?

司马长史


同治五年九月,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正式分军,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等走东北、是为东捻军;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西走入陕,是为西捻军。

张宗禹率西捻军5 万余人向西北进发入陕,经华州、渭南、逼近西安,十二月,在西安东之灞桥十字坡,歼灭陕西巡抚刘蓉部湘军30 营,杀湘军提督、汉中镇总兵萧德扬和记名提督杨得胜、萧集山、萧长青等,北乘胜围攻西安。清廷急命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湘、淮军刘松山、李祥和、张锡荣等奉命驰援,西捻军攻西安不下。

同治六年二月,西捻军沿渭水南岸西进,抵达渭北,入陕西回民起义军活动区,与回民起义军配合抗清作战,打得左宗棠难以招架。他们转战陕北,连占安塞、迁川、绥德等州县。十一月,张宗禹接到东捻军的告急文书,立即率领大军星夜驰援。

张宗禹计划引兵直捣京畿,迫清军回防,以解东捻军之围。他率领西捻军踏过陕西冰封黄河,避开山西清军的正面防御,经晋南的曲沃、垣曲等县,绕过王屋山,进入豫北地区,再经济源、怀庆、新乡进入冀南,随即向北猛进,甩掉尾追之各路清兵,再由束鹿渡过滹沱河。

同治七年正月,张宗禹率部北至定州,四月转入南皮,直扑天津,北京震动。清帝(穆宗载淳)下诏戒严,谕:"湘、楚、鲁、豫、直、皖、吉里之兵星夜入卫",清军从四面八方集京郊,西捻军几乎把全部清军吸引到自己周围。此时,张宗禹才获知东捻军已败灭,只得迅速避开围攻,急转南下山东,进入直鲁边区,又陷入了清军的运河、黄河和大海的河防长墙工事的包围圈,屡欲抢渡运河不成。

五月,西捻军在直东战场遭到清军多次袭击,连战皆败,将士伤亡惨重。六月,豫军张曜、宋庆等会合诸路清军,环攻西捻军于山东商河、济阳,西捻军之主力伤亡殆尽,张宗禹负伤率残部败走。由于清军的坚壁清野,西捻军粮食补给十分困难,加上连日阴雨,黄、运河水陡涨,捻军马队行动困难,清军水师炮船猬集。

二十八日(8 月16 日),西捻军残部在山东茌平南镇最后一战,张宗禹弟张宗道、张宗先、子张葵儿,侄张振江及程大老坎等捻军将领又壮烈牺牲。张宗禹仅率10 余骑冲出重围,至徒骇河凫水浮海,在黄骅县孔庄(今为南大港国营农场三分场所在地)隐居,20余年后病死。最后隐居了,其实并没有出家。





历目史鉴君


张宗禹是捻军首领,大汉盟主张乐行的远房族侄,出身大户人家,家有良田千亩,其父张富新治家甚严,盼望张宗禹读书出仕,走科举正途,但张中禹虽爱读书,却不屑于科举,反与当地流行的捻众来往频繁,后来投奔族叔张乐行的捻军,自此踏上征途。捻军是起源于淮北的起义军,历时十八年,转战十省市,沉重的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捻军各部于1855年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

“大汉永王”,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人数达十万之众。雉河集会盟后,张宗禹领正黄旗兼领镶黄旗,是张乐行的禁卫军,随张乐行转战于淮北各地。1860年,张乐行率主力三万余人出征苏北敌后,占领清江浦(今淮阴),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在这次战斗中张宗禹率部奔袭,一举攻克苏北重镇清江浦(今淮阴),自此开始崭露头角,被太平天国授予石天燕的封爵。1863年3月,僧格林沁率军攻陷雉河集,张乐行被俘,受凌迟而死。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捻军首领与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在河南内乡会师,准备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却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天京失陷之后,扶王陈得才兵败霍山,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北上。赖文光招集捻军、太平军残部,重组
“新捻军”并以幼天王的名义封张宗禹为梁王,张宗禹率部北进,数日之间进逼直隶边境,迫使僧格林沁率部玩命狂追,“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终于追上捻军。张宗禹见机设伏于山东曹州葭密寨柳林中,以小部兵力向清军发动进攻,诱敌入瓮。清军中伏,败退高楼寨,张宗禹率部追赶,战至日暮,挖壕围寨,全歼僧格林沁马队数千人,僧格林沁被捻军娃娃兵张皮绠斩杀于麦田中。1866年秋,新捻军内部再起矛盾,张宗禹和赖文光分为东捻,西捻两部,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入华州、渭南一带,与陕西、甘肃起事的回民相互呼应,在临潼附近大败清军,打死打伤清军数千人。1867年底,张宗禹接到东捻军的告急文书,立即率领大军星夜驰援,渡过黄河,直扑天津,京城震动。左宗棠受命,总督直隶境内各部清军追剿西捻军,采取且防且剿的方法,一口一口吃掉西捻军的有生力量。张宗禹攻天津不利,率部南撤,到达山东的海丰、武定一带,见此地多粮,张宗禹放松了警惕,自恃有粮有马,准备在这个地区休整一段时间。清军在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指挥下,收紧包围圈。西捻军多次突围不成,边打边减员,马匹辎重损失严重。
在众多清军的围追堵截下,西捻军越战越少,济阳之战后捻军主力丧失殆尽,只余数千人苟延残喘。1868年8月16日,刘铭传、郭松林等部清军在荏平广平镇把残余西捻军近乎全歼,张宗禹只率十八名骑兵突围,跑到徒骇河边,潜水游到对岸逃走。十几个人上岸之后又困又乏,找个地方昏昏睡去。一觉醒来,跑出重围的十几个捻军发现,大头目张宗禹不知所踪,后据民国版《沧县志》披露,张宗禹突围之后隐居黄骅县孔家庄,改名童子师,于1892年病逝。临死前告诉众人“吾张宗禹也”


历史茶坊


张宗禹,安徽人,捻军总旗主张乐行的族侄,清军称之为张总愚,为人深沉多谋,外号小阎王。

捻军接受太平天国封号之后,张宗禹被封为梁王,杀掉僧格林沁,震动清廷上下。

1866年,捻军分成东西两支,张宗禹率领西捻军去陕西联络回民军,后来为了援助东捻军,可惜还未赶到,东捻军就已经失败。

张宗禹只得转战直隶,河南,山东一带,1868年张宗禹的捻军被清军包围,张宗禹不知所终。

关于张宗禹最后的结局,有这么几种说法:

①失踪。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张宗禹被清军为主,率领十几个人突围出去之后,就失踪了。

茌平之战,全军溃败。率十余骑突围而出,不知所终。(《清史稿》)

②投河自尽。

按照这个说法,张宗禹被清军逼得投河自尽,但是尸首无存。

宗禹独以八骑窜秫中,走茌平,至徒骇河。……追兵且及,自度不能生,谓其骑曰:‘盍弃我去!天亡我,我将死!’其骑不忍,将举炮击之,其乃遁。顾四面皆水,无所亡,反视宗禹,惟所乘马在。问隔岸耕者,曰:‘适一人蒙袂下马入河死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逆首张总愚(宗禹)已投水死,尚未搜获尸身云云。(《捻军史料丛刊》)

③易姓改名,过了二十年才死。

按照这个说法,张宗禹逃出了清军包围,来到孔家庄,做了一个老塾师,有一次喝醉酒了,说“杀呀”,临死的时候才告诉人他是张宗禹。

清同治七年,西捻张总愚(宗禹)之乱,官书谓捻窜在茌平境之广平镇,被围于徒骇、黄、运之间,大股歼灭,张总愚携八骑至徒骇河滨投水死。然故老或谓此督师之锦词也。张酋败后,逃至邑治东北之孔家庄,变姓名为童子师,后二十余年病死即葬于其庄,至今抔土尚存焉。其临殁时告人曰:‘吾张总愚也。’先是庄人十五见其醉饮时辄持杯微呼曰‘杀呀’,因怀疑莫释,至是始恍然。(中华民国《沧县志》)

④出家当和尚了。

按照这个说法,张宗禹做了和尚,有一次,有个人和他睡在一起,张宗禹问他,你知道我是谁吗?那个人说不知道。后来这个人才想起,他就是张宗禹。原来这个人曾经为张宗禹扛过大旗。

涡阳城北十八里有吴桥集,去宗禹故里张大庄仅八里。设县之后,王从义与人伙营粮行于吴桥。司斗某君,旧为宗禹荷大旗者也。一日将夕,有僧人借宿,司斗与之连床而眠。天犹未晓,僧人起唤销曰:“汝识我否?”司斗答以从未相见,何由识?僧曰:“汝试思之”。司斗恍然悟为宗禹,而宗禹即踏月而去,莫知何往,此系司斗亲告作者曾祖,而曾祖转告祖父王化裁者,信而有征,非诞说也。初自宗禹败没。其祖茔每年必发现纸灰一次,众固疑其未死。迨先曾祖之司斗亲晤宗禹之后,其祖坟前永不再见灰矣。(《张宗禹传略》)

师明礼闲聊太平天国


捻军失败后,他突围出来了,以行医看风水为生,后来生病病死,临终前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


孤独的散步者978


只有他本是知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