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民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减少农民,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zx66wdzhangxin


解决农民问题,根本的出路是转移农民,实现农民市民化。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现农民市民化,快速提高农民收入。现实的农民问题,是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发展趋势。实情是农业人多地少。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根本出路是要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使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依靠非农产业增加收入。据资料,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民进城打拼所挣到收入,平均每年达2千亿元人民币。占农业总收入的6成以上。

2、实现农民市民化,提高土地资源收益。农民市民化,可大幅度减少农民,把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在少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量。使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活动,提高土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总收入好是一个大蛋糕,减少分吃蛋糕的人数,也就增加了留吃蛋糕人的份额。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

3、实现农民市民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使多数农民进城市居住,成为真正的市民,有了固定的居住场所,有了固定的职业收入,解决了农民的根本难题。把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商业中,农村才能促进资本下乡,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创新价值。

实现农民市民化过程,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文明的过程,是推动农民彻底致富的过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国多数农民实现了市民化之日,就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之时。


天马3951


减少农民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需要附加的条件很多。

我国地少人多,要想靠那点人均耕地去让农民体面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我家那里的人均耕地就一亩左右,一个家庭有5亩地算是多的(我们那里常用分和斗来表示地的大小,一亩是二斗,一斗是10分,十斗就是一担)。所以要靠这些地养家糊口和供孩子上学是不可能的,除非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但不能都种非粮食作物啊。所以,要么出去去工厂务工(多是女孩),要么是泥瓦匠到建筑工地。

那么,真把农民和农田简单粗暴的分开,那么随后的问题呢?他们如何进一步的可持续性的生活的问题怎么解决。有一技之长也许可行,但更多接受教育程度相对低,年龄偏大等现实情况怎么解决?所以,分开他们是容易,但如何让两者都焕发青春活力才是重点。

土地还是要集中管理经营才能提高效率。因此,农田的大规模流转是必然的。可以以自然村或几个相邻自然村为单位,就几户人来机械化操作,其他人按人均地入股,每年固定分红。经营的人自然会多分一些,毕竟投入了管理。遇到天灾人祸等不可逆灾害则全体共同承担风险。这样就保障农民都有一个稳定的土地收入。使土地首先焕发青春避免目前一些地区的撂荒现象。

其次,要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再培训,而后向企业工厂多的地区输送。年龄大的就近就业,充分利用好这些劳动力资源。当然更重要的是尊重这些劳动力,比如社保这一块是否可以逐步覆盖,虽然有新农合,但肯定没有社保好。但是社保的资金投入是个问题,目前就已经入不敷出了。

应该还有很多其他问题需要配套解决,欢迎分享。


柳小庆


解决农民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减少农民,在我看来这句话是非常片面的。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民数量确实是不断减少,但是农民数量的减少是基于其他种种配套措施一起完善的前提之下的,并非只是一味地去追求减少农民的数量。

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我国也确实具有人多地少,每家每户经营规模过小,导致农户收入过低,也无法与外界有效接轨这样的问题,减少农民的数量也确实是可以达到增加户均规模这样的目的,但是那些被排除出农民队伍的人又该如何生存,他们是否具备在城市中谋生的本领?城市之中又是否有这样的接纳量?而留在农村中的人又是否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运营方式?农村的各类设施建设又能否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配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农民问题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会学问题,不是凭借一个单一逻辑思维就可以解决掉的。仅针对这道题而言,农民数量的减少应该是农业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现象,而绝对不应该是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个手段。


韩一军


农民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但是,如果单从数量上去减少是不正确的。

农民的数量得确在减少,那只是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过去,农民就是种地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那么,农民的职业就是种地。

和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农村富裕了,农村在发展,在乡村战略的指引下,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了,也更加富裕了。

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不是有句话说,让农民成为最体面的职业。那么,如今的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不仅仅是种地,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建设中,他们担当着更多的职能,是新时代的新农民。他们在农村的,有的在创业,不仅让自己富裕起来,还带领村民一起家致富。

也有的农民选择了去城市发展,或打工,或谋发展,这样也造成了农民在农村数量上的减少。可是,他们在城市有的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员,可大部分人都还是农民工,而且,随着进城务工,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这同样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现在国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一定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这一方面解决农民工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农民能在家门口找到职业,找到致富的途径,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尽快缩小城乡差别,这是人类共同奋斗目标。让农村与城市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体,城市的田园梦想会是人类最终的的家园。


新华融媒新消费


效率=产出/就业人数

思考:

假设中国农业从业人口减少80%,剩余20%农民是否能够耕种相同多的土地?

假设中国农业从业人口减少95%,剩余5%农民是否能够耕种相同多的土地?

假设中国农业从业人口减少99%,剩余1%农民是否能够耕种相同多的土地?

参考数据:美国人口的1%是300万,美国农业就业人口仅为210多万。中国人口接近14亿,即使1%的农业人口耕种与美国面积相当的土地,农业就业人口数量依然是美国的2倍以上。所以,从技术角度看,1%的农民已经有能力耕种现在的所有土地。且剩余的1%的农民收入会高于中国平均人均收入。因为他们拥有耕地的面积提升了100倍,由人均几亩地增长至人均几百亩地。显然,比中产阶层更富裕的新农场主阶层,用充足的资金购置最先进的农业机器设备,用充足的资金建设设施农业。

因此,个人认为:你们老师讲的是对的。

实际困难:退出的农民去干什么?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民根本不会放弃自己手中的土地,也就始终难以打破一家一户几亩地的小农经济结构。简言之,一家一户千亩良田,很容易发家致富,也很容易保障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但一家一户

承包千亩良田(租金100万),很容易被市场波动搞的血本无归。千亩良田,自有产权,是美国农民竞争力之源,等于每年多收入100万,有充足能力持续投入。但承包方式则很难持续投入。

其他领域也存在这种问题。

智能化(无人化)是硬趋势,效率最高,是所有细分领域的发展目的。

但几亿就业怎么办?去干吗?


高金波


解决农民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减少农民这个观点不成立。

一,减少农民,只能分流,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农民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已过去30多年了,在这期间,农村城市化固然分流了一部分,但是在农村人口还有8亿多,同时城市的体量是有限的,如北上广深不能无限扩大。

二,国家政策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农民问题。

1.中国改革开放让中国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

2.国家即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让中国农村美丽起来、农民富裕起来!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民富裕起来,而减少农民只能分流,不可能将9亿的农民全部城市化!




鄂农言农


解决农民问题是减少农民,从理论上来讲,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有八亿农民,是个农业大国,减少了农民,让农民作什么,地没了,工作没有,减少的农民吃什么?农民在中国,农村人农民工万岁以为,永远都是农民。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都是以靠农民的种植和养殖来发展和巩固国家的安定,只要人人有饭吃,这就是人们所向住的。我以为,只有走合作化的道路,才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而不是给老农民一个光面弹簧的名称,农民就富了,现代化不是等来的,小康生活更不是吹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劳动来的。



伟人说的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财富“!





农村农民万岁


说解决农民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减少农民数量,不严谨,因为还需要其他方法“多管齐下”(见下文)。但说解决农民问题的“必要”途径或“根本”途径是减少农民数量不为过。它的含义是在这诸多可行的措施中,减少农民数量是最有效的、最迫切的、缺之不可的。

2017年,我国农村人口6.6亿,占全国人口48%。而农业GDP为6.5万亿,占全国GDP总量82.7万亿的7.9%。用8%的GDP支撑约将近一半的人口,那与另一半人口相比,这一半人口的相对贫困就是必然的。有人反对这个结论吗?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个怪现象:不管农民怎样勤劳,国家怎样关心农民,取消农业税,并且给予补贴,农民还是富不起来。因为一个家庭七八亩地,无论你怎样经营,你的收入与其他行业比都是极其有限的。

一个行业GDP与用这个行业支撑的人口的比值,可以简单地反映这个行业的富裕程度。按理说这个比值,在各个行业都应该接近1。但我国农业的这个比值,只有0.2。(美国、法国都大于1)

我国农村整体富裕任重道远。你能做的不外乎三个方向。一、扩大农业GDP;二、在农村增加非农GDP;三、减少农村人口。

增加农业GDP。增加高产作物,(黑龙江用每亩320元补贴企图“拯救”大豆是减少GDP,是错误的);增加高效益作物,(蔬菜、果树等);提高粮食价格,(取消玉米临储粮收购,玉米价格下跌,GDP减少)。

增加农村的非农GDP。延伸粮食产业链,搞食品加工;鼓励制造业下乡,对下乡制造业给予免税优惠,等等。

减少农村人口。城镇化;取消农村户口,鼓励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在这些措施积极推进的过程中,还要解决“眼前的”农村贫困问题及未来的竞争力问题。所以,农村基本建设、科技兴农、农业补贴、农业保险项目、农民工社会福利、子女教育、养老金水平等等。急农民所急、所需,是惠农的着力点。

你同意吗?


种田博士后


我是不请自来。我一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想骂娘。不只是哪个脑残提出如此卑鄙的问题?

首先我要问问,你怎么减少农民?让农民把家拆了,上城里去住楼房?还是让城里人多生孩,农村人不生孩?

少了农民,你们非农民还想活不?粮食谁给你们钟?房子谁给你们盖?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特别重视农民,农是国之根本,农民是国家之基石。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无论你喜不喜欢农民,没有农民,你们肚子都填不饱,论别的,都是空话!


月掠青丝


信口开河,中国土地以丘岭为多,不是都象北大荒、新疆一样土地平整,能实行大型机械化作业。许多地方都是根据地形地势造田的,只能适用人工或小农机耕作,但中国农业耕地由于粮食价格不断下跌,严重挫伤了种田积极性,抛荒、懒种现象很普遍,如果粮价政策得力,增产增收依然潜力巨大,确保全国粮食自给自足根本不是问题,虽然中国人均土地不足养活14亿人口,但水产、海产、畜禽、果疏等资源充分填补了食料缺口,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有保障。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一些利益集团,怂恿政府放开粮食进口,极大地冲击了本国农业和农产品消费市场,让农民收益遭受了巨大损害,呼吁国家立即终止不切国情的粮食进口行为,保护本国农业和农民利益,挖掘本国农业潜力,保障内需,维护粮食安全战略方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