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一夜之间遍布“专家门诊”,医疗水平从此“大翻身”?

某医院一夜之间遍布“专家门诊”,医疗水平从此“大翻身”?

倘若一个病人前往经常看病的医院,突然发现几乎是一夜之间,这个医院的门诊科室门上,全部挂上了“专家门诊”字样的牌子,这个病人在一瞬间是不是会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是不是有专家来坐堂看病了?是不是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了?

但第一波失望会很快到来,因为这个病人可能接着就会发现,虽然门牌悬挂了“专家门诊”的标识,但坐在科室医生位置上的,依然是熟悉非常的面孔。再接下来,病人还可能发现,这个已然摇身一变成为“专家”的医生,在对病情的看法、医疗手段、药物配方上,并没有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某医院一夜之间遍布“专家门诊”,医疗水平从此“大翻身”?

相信这样的医院并不少见,这种突然之间“专家门诊”的牌子不但广泛分布在省级、市级医院,就连一些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也是人才济济、“专家”云集。一些市级以上医院,那些能够悬挂“专家门诊”牌子的医生,基本都是一些在医学领域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在某些疾病的诊疗方面有独到之处,或者在某个领域够得上权威或者扮演者领军人物角色的医生。而在县级医院乃至乡镇卫生院,那些悬挂了“专家门诊”牌子的医生,其水平和名号之间是否相称,就非常值得质疑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专家门诊”的挂号费往往是普通门诊挂号费的2——5倍。

“专家”历来是一个令人心生敬仰的字眼。有的专家属于战略型人才,他们在决策、布局等方面有着远见卓识、独到眼光和过人胆略;有的专家属于技术型人才,他们往往是某个行业、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不论是战略型专家还是技术型专家,都是特殊人才和高价值劳动力,有着很高的社会期望值和称谓含金量。

某医院一夜之间遍布“专家门诊”,医疗水平从此“大翻身”?

很多市级以上医院的“专家”,都是长期从事医疗工作,对治疗某些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做过深入研究,提出过具有指导价值的前瞻性思考或者探索,或者在改进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有重大技术创新,不但在本医院,乃至在整个医疗行业或者领域内,其学术水平、医疗技术得到了业内认可,被权威部门认定,并进入专家库或者特殊人才库的医生。

但那些县级医院乃至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们,显然很少有达到前文所述的条件的。那么,那些一夜之间悬挂上“专家门诊”闪亮招牌的医生,是怎么“脱胎换骨”的呢?据介绍,按照医疗行业的规则,只要是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都可以称之为专家,也就可以按照专家的标准悬挂门牌、收取费用。改换了“专家门诊”的门牌后,除过可以增加医院和医生的收入外,可以扩大医院的影响力,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某医院一夜之间遍布“专家门诊”,医疗水平从此“大翻身”?

职称是评定出来的,主要依据有学历、工作年限、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方面,虽说从业水平和成果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但实质上那些能够达到职称标准要求的,其从业水平是否真正达到了“高精尖”程度,很多情况下是难以划等号的。倘若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都可以称之为“专家”,那么在其他领域,与之对应的副主任药师就可以称之为“药物专家”、一级播音员就可以称之为“播音专家”、主任编辑就可以称之为“新闻专家”、兽医师就可以称之为“动物专家”、中小学校的高级教师就可以称之为“教育专家”、经济师就可以称之为“经济专家”……

到底是社会对“专家”期望值过高,还是对“专家”一词的理解不准确,也或者是某些领域对“专家”的名号滥用了呢?见仁见智,希望听到读者朋友的宝贵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