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下海經商的人

九十年代的八零後還在上小學中學,那個年代的家長還想著工作是包分配的,進國企,進企事業單位。當時還有一個詞叫接班,就是這家的孩子到了就業的年齡,可以接父親或者母親的班,然後接了誰的誰退休。

九十年代下海經商的人

那時候,我們那邊並沒有多少賣場,更不用說寫字樓了,週末的時候,想去商場購物,那是人擠人,擠的你都走不動路。我記得我們那邊有兩個廣場,中間一條馬路長度差不多七八百米,到了週末,那裡就是一個自由市場,路的兩邊賣什麼的都有,有推著小車子賣貨的,有擺地攤的,有開著小貨車直接在貨倉賣東西的。賣的東西,小到卡片,小吃,零食,大到服裝,風扇。我問家人,他們是做什麼的啊?家人說,他們是下海的。下海?我心想,哪裡有海呢?

當時在內地有錢都買不到好東西,你想買個進口的大彩電,那得委託跑車的列車員買才行,當時中層階級人均收入一個月也就五六百塊錢,可是一臺畫王彩電,就要兩萬塊,畫中畫彩電還記得嗎? 那個也要兩萬多。還有什麼日本進口的錄像機,隨便一臺都要六七千,不過話說回來,那些列車員多少也得掙一點對吧。

九十年代下海經商的人

很多年以後,我認識了一個服裝店的老闆,有一次聊天的時候,他回憶說,自己畢業了,家人叫他進燈泡廠,可是他不想當工人,上學的時候認識了溫州那邊的同學,聽說內地的好多東西都是溫州拿的貨,他就去了溫州,自己那時候也不是很懂貨,一件薄毛衣差不多十元錢,看著質量還行,買了些就在週末的那條自由市場上賣,當天就賣完了,嚐到了甜頭,就又去進貨,後來還帶著賣電子錶,一塊表掙二三十,佔地小。他說,當時為了節省火車票錢,先進站,假裝送親友的,混上車,只要沒人查票他就在目的地前一個站補一張票,畢竟得出站啊。就這樣自己倒騰了幾年,後來我們那邊開始有批發市場了,而那條自由市場也不讓擺攤了,他就在批發市場租了個店。那年頭開店沒有不掙錢的。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們當地又有了步行街,有了更多的購物商場。然後他去步行街上盤了一個店,這次他沒有做溫州的貨,他說,內地的服裝市場幾乎都是溫州貨,還是應該做廣東深圳的女裝,店鋪剛開起來的時候,生意火爆,進價一百多的連衣裙叫價直接上了八九百。可是,女人愛美啊。穿著好看就是捨不得脫了。那兩年,這哥們掙的也是盆滿缽滿。

九十年代下海經商的人

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一定覺得掙錢太容易了,那時候沒有網絡,沒有快遞,廣東有鐳射燈的後兩年,西安才有,西安有了一年多了,我們那裡才有的賣,就是那種小小的,像個粉筆,射出去很遠的紅光,要麼就是一個越遠就越大的圖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