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高,有的人低?

有作为一个年轻人


从正常值的角度来说,无论糖尿病人还是正常人,其餐后血糖正常标准都在7.8以下。但是由于糖尿病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对于餐后血糖值比较高的人群来说,也要降低血糖的同时保证血糖的稳定性,就会出现有的人餐后血糖标准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只是阶段性的控制目标。那么这种标准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年龄因素

现在糖尿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已经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了。年轻人相比于老年人来说,虽然都是血糖代谢异常,但年轻人的机体代偿性更好,对控制措施敏感,而且为了今后生活质量的保证,其餐后血糖的控制标准也明显低于老年人。

病程因素

糖尿病的病程越长,机体出现损伤的概率就越大,机体本身的调节机制就越弱。此时如果在控制血糖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可能其血糖本身就会维持在高位,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也高。

血糖值因素

有些病人代谢异常,但是餐后血糖值只是略微超过正常标准值,但是有些病人的餐后血糖就很高,远远大于正常标准值。对于此类不同人群,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就要考虑的血糖值因素,从稳定性方面制定不同的餐后血糖控制标准。


高山话健康


我是三甲医院营养师于仁文,糖尿病人的血糖检查是指导用药、运动和饮食调整的关键,通常可以通过早晨的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的检测,提前预知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的控制情况。(以下是我们医院目前所用的检测标准,如想快速阅读请不必看灰色字体。)

1️⃣晨起空腹血糖 3.9~6.1mmol/L

是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血检查的血糖值。

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应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2️⃣餐后1小时血糖 3.9~10mml/L

糖尿病早期,空腹血糖一般正常,进餐之后血糖会迅速上升,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加,此时胰岛储备功能会降低,胰岛素分泌量降低,餐后血糖就会偏高。

3️⃣餐后2小时血糖3.9~7.8mml/L

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高于7.8,但小于11,一般属于2型糖尿病前期出现的临床表现。

应到医院内分泌科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确诊后及时用药治疗并调整饮食,不吃添加糖的食品、不吃榴莲、香蕉、荔枝、龙眼等高糖水果、尽量选择粗杂粮或者薯类食物代替精米白面,并增加运动量。

4️⃣糖化血红蛋白3~6%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映之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观察血糖控制情况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

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7.0%作为治疗达标的标准之一,

老年人可略放宽标准(7.0%-7.5%),

中年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更低。

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可减少20%。

5️⃣糖化血清蛋白10.8%~17.1%

糖化血清蛋白是人体葡萄糖与清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其半衰期更短,血清蛋白合成比血红蛋白快(清蛋白半衰期约17~19天),所以糖化血清蛋白的浓度反映的是近1~3周血糖的情况,在反映控制血糖效果上比糖化血红蛋白出现早(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浓度)。

检查前,患者应空腹10~12小时,避免情绪紧张,停止服用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

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三者都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但意义各有不同

血糖反映采血时的血糖水平,糖化血清蛋白反映采血前2~3周内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采血前8~12周内血糖平均水平。在临床上一般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使用。

餐后血糖有的人高有的人低,主要原因包括个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的年龄、饮食种类、进食速度、食物加工程度、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进餐顺序等多种因素而稍有不同。


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我的悟空问答,您有营养或饮食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在此向图片作者表示感谢!

中国营养学会全国首批注册营养师

“9.3”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老兵方队专职营养师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营养学部家庭膳食营养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营养食品分会委员

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公众健康推广专家


营养科的于仁文


营养师小糖来为大家解答。

普通人的餐后血糖不会超过7.8,对于病程较短、年纪较轻的糖尿病患者,是建议把餐后血糖控制在7.8以内的,也就是说要按正常人一样控制。尤其是很多发病比较急、年纪轻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是建议按照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来控制血糖的。

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糖尿病患者有90%以上是2型患者,其实很多患者的病程都比较长,年纪也比较大,并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所以一般是建议,糖友们把餐后血糖控制在10以内,空腹控制在7以内,糖化控制在7%以内,这也是糖友能不能吃水果的条件之一。但对于并发症比较严重、有低血糖倾向、高龄者,对餐后血糖的控制还可以适量放宽至13.9,但建议保险起见,还是要控制在11.1以内。

餐后血糖控制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得不得并发症。控制餐后血糖的要点在于:控制好食用量(尤其是主食量)、选择合适的食物(高油高盐高糖的不要吃)、合理的进食方式(先喝汤吃蔬菜,再吃饭)和食物搭配(每日吃够半斤蔬菜并搭配高蛋白食物)、谨遵医嘱用药、餐后适当运动(半小时左右)等等。

尤其是在饮食这块,控制血糖是有很多技巧的,关于这些技巧,糖人健康网有很多相关文章,大家可以点击我们的主页查看,也可以私信发送关键字【血糖】获取。

希望本回答能够帮到大家,记得点赞哦,祝大家早日把血糖控制达标。


糖人健康网


餐后血糖标准

通常指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控制标准是个体化的,和患者年龄、病程、是否有糖尿病合并症及并发症等情况有关,具体如下:

1、严格标准:如年轻患者状态较好,预期寿命长,无任何伴发疾病,需严格控制餐后血糖,即<7.8mmol/L,甚至<6.7mmol/L;

2、普通标准:餐后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之间;

3、宽松标准:如老年患者病程长,并发症严重,预期寿命不太长时,保证不发生低血糖,不发生严重高血糖并发症,餐后血糖<13.9mmol/L。

为什么有的人高,有的人低

因为每个人的胰岛细胞剩下的有用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所以升高情况也会不同。虽然同样面对的是餐后血糖管理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是餐后血糖高,而也有餐后血糖低的呢?

导致的因素

1、饮食控制不到位。应当控制主食,少食多餐。糖尿病患者应当控制好每一餐的主食量,一般建议不超过2两。每日的总饮食量可以分成4到5份进行食用,这样可以避免餐后血糖升高,还可防治低血糖。

2、运动方式不正确。餐后不运动、运动量较小、运动时间较短、久坐不动等均不利于控制餐后血糖。要坚持餐后运动。餐后20到30分钟,糖友可以尝试去外面散步,或者在家干家务,这样都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3、用药方法不对。降糖药物使用方法不对,肯定会影响药效,导致餐后血糖不达标。如:未按时服用降糖药,如阿卡波糖,需要随着第一口饭嚼碎吃,忘记吃或者未嚼碎或没随第一口饭服用,都会影响餐后血糖结果 ;药物剂量不足、漏服药物等。如果存在上述这些情况,一定逐一纠正。


农夫老岳


餐后1小时与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反应的是胰岛的储备功能。在人体胰岛功能正常的状态下,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会低于餐后1小时的血糖值。

从吃到第一口食物开始,会通过一系列的神经反射刺激人体胰腺中的B细胞开始分泌胰岛素。从吃下第一口食物计算,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食物消化正好处于高峰期,所以血糖值此刻最高。但随之胰岛素分泌占了上风,在餐后2小时血糖又会降至接近空腹 ,在餐后3小时左右降至正常水平。

一、各时血糖的标准值

人的空腹血糖正常值在3.9~6.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峰值应少于1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3.9~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或是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二、餐后血糖的意义

把人的空腹血糖可以看作一条线,这个线的高低水平代表这个人的血糖控制的难易程度,血糖高了,就会造成眼底、肾功能、神经炎等各种器官的损害。而餐后血糖高,则是在空腹血糖的那条线上出现的山峰。山峰越高,血糖从山顶下来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对人体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试验证实,在对血压和心血管的影响上,餐后高血糖比空腹高血糖更明显。

有些人餐后1小时血糖测得数值正常,但餐后2小时高于7.8mmol/L,这种情况称为糖调节受损,被称为糖尿病前期。在此阶段通过改变饮食,少吃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多吃蔬菜等纤维多的食物并加强运动,可以使受损的糖调节恢复,使血糖降为正常。

三、餐后血糖是调整用药“风向标”

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变化情况比空腹血糖更能反映进食与用药情况。如果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需要减少药物剂量或是增加食物摄入量,避免发生低血糖的不良反应。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则需要增加药物剂量、减少食物摄入或是增加运动来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药物调整,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发生低血糖的不良反应。低血糖会使大脑功能受损,严重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在用药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联系医生或是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你身边的药剂师!


药师华子


餐后2小时血糖(口服葡萄糖75g)目前也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个金数据。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为4.4-7.8mmol/L之间,如果超过7.8mmol/L,为糖尿病前期,大于11.1mmol/L为糖尿病。

作为糖尿病人,在控制血糖时,也要控制在7.8mmol/L以下。



为什么有的人会高,有的人会低?

这个问题也是醉了,就好像跟为什么有的人生病,有的人不生病是一样的。

因为,每个人遗传基因、生活状态、行为方式以及外界环境不同,所以会影响到β细胞功能缺陷或是产生胰岛素抵抗,尤其以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为主要,比如长期摄入高能量、高脂肪、高糖饮食,不爱运动、精神过度紧张,酗酒等等,导致胰岛素出现抵抗,这个时候,脂肪组织、肌肉、肝脏摄取糖的受到障碍,就会减弱,所以当你的身体处在这个时候,摄入碳水化合物之后,你血液中的血糖就会比别人高。



所以,无论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是预防所有慢病的基础。


李爱琴营养师


做为从事医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我来系统简洁的回答你的问题:

正常人体的血糖是相对比较恒稳的,每当进食后食物会刺激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会引起肠液等一系列的反应从而促进十足的消化。正常人空腹血糖的值3.9---6.1毫摩尔,餐后的血糖会升高,但两小时内不会超过7.8毫摩尔。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缺乏,不能有效地平衡血液中的糖分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症,即吃的多、喝得多、尿的多、消瘦。

回到楼主的正题,至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不稳的原因,最大可能是药物选择的问题或个体差异,建议去医院重新评估检测空腹和餐后血糖,调整控制血糖的药物,调节心情、劳逸结合、加强锻炼!

回答有点凌乱,希望题主能看得清楚!


零点1008


歺前空腹血糖(8-12)小时6.1–7mm0丨1/𠃊,

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为糖耐量异常,常值标准为不超过7.8mmol/L 。每个人的体质有异.所以有高有有底是很正常的。但低于标准人正常值也大有人在,低于3.9则是低血糖,太低要防止低血糖风险。


高血压糖尿病终点站


餐后二小时的血糖不超过11.1为正常,由于人体的体质差异,代谢速度也不同,主要是跟脾胃功能的好坏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因脾胃功能不好,造成了气阴两虚,导致血糖过高


唐凯708


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为糖耐量异常,常值标准为不超过7.8mmol/L 。每个人的体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有高有有底是很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