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yunyaling1987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八日的时候,乾隆刚刚登基,这时候可能是因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烧到了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身上。



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是九子夺嫡这场斗争中的失败者,雍正登基之初对他们还是很优待的,给他晋升了爵位,但是胤禩仍旧和雍正对着干,后因为很多罪名,将他们改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意思就是猪和狗,并给他们开除宗籍,囚禁至死,将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开除了宗籍,他们的档案不得再进入皇族,而乾隆继位之后,深感有愧,毕竟是皇族后代,做个普通百姓实在是不合适,后来乾隆恢复了他们宗室的身份,搬回了王府,而自己的亲叔叔胤禵也放了出来,给了他爵位。圣旨是这样写的;
”允禩,允禟等孽自由作,得罪已死,其子孙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其宗碟之外,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俱奏”

这个时候乾隆这么做我觉得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做法,学习祖父康熙的从政原则,宽大为怀,这也和乾隆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有关。另外,就和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一样,总是怀揣着梦想的,乾隆也想当一个伟大的皇帝,学习唐太宗的宽厚,开明,自己也要创建一个贞观盛世。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笼络人心了,为了赢得大家对他的支持。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当政已经四十三年了,这个时候乾隆颁布了圣旨为八阿哥和九阿哥平反,意思就是他们虽然是结党营私,父亲对他们的惩罚也是有点后悔的,只是碍于面子罢了,现在将替父亲做出正确的决定,为二位平反,恢复宗室,恢复原名,收入玉碟。在这一年,他还为多尔衮,多铎平反昭雪,修筑陵寝,此外还有豪格复其原号,享配太庙。



这个时期乾隆已经是六十八岁了,已经是老年人了,一般来说人老了之后心态也变了,人也会由严厉变为仁慈起来,另外,这些年来他的思想统治,文字狱,反清复明的各种清除活动已经让他达到了目的,到了这个时候为他的宗室沉冤昭雪也是为了一定程度上笼络人心吧。


消失的月光


乾隆为其叔叔八阿哥允祀平反是有原因的,不仅是他的叔叔,他为很多清朝宗室都平反了。原因有三;

一,为了显示自己的气度,挽回满清贵族的支持。

毕竟许多政治斗争离他已经很多年了,对他的统治也构不成任何威胁,比如多尔衮,比如他八叔,为他们平反,既能显示自己气度,还能挽回满清贵族的支持。安抚民心。而且在乾隆的晚年平反,基本上一代没什么人了,没人反对,故而水到渠成。

二、团结宗室,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毕竟在他之前,清朝争夺皇帝位的斗争太多了,什么兄友弟恭、父慈子孝都抛在脑后了,乾隆此举也是想给后世子孙做个榜样,也算一种警示。

三、圆了父亲的心愿:皇考晚年意颇悔之

乾隆四十三年发布谕旨:就“心术而论”,允禩与允禟“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意思是雍正对允禩和允禟的处理是正确的。但是,乾隆说到这里时,突然口气转缓,说允禩与允禟“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因此,“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八叔和九叔没有篡逆的迹象,他爸爸晚年也很后悔。我今年亲政四十三年了,这件事很重大,我如果不说,后世的子孙就没人敢说了。故而,也是圆了其父雍正的心愿。

所以,他才会为这些人一一平反,既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又没什么损害,何乐而不为?



小王看历史啊


乾隆并没有为胤禩平反。胤禩只是乾隆在处理宗族关系时所利用的一颗棋子。在处理复杂的宗族关系时乾隆情商比较高,对于不同的人用了不同的手段或打压或安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稳固自己的统治。

在宝亲王弘历继位为皇帝的第二天,他的同辈兄弟就奏请改名避讳,把排行的“弘”字改掉。乾隆没同意,说是名字都是皇祖所赐,载在玉牒,不忍心让兄弟改名。

对于叔辈,乾隆总体比较宽和。如对父亲雍正时就厚待的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等乾隆都赐双俸,除大的升殿朝贺及典礼并时都不必行君臣叩拜大礼等。

对于胤禩一党,乾隆和态度和父亲严厉打压的态度又不同。在他继位两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就已经令满汉大臣讨论他们子孙复归宗室的问题。乾隆二年又把允䄉、允禵都放了,赏赐爵位在家居住。

在这之后,乾隆四年的时候发生了弘晳结党营私案。弘晳是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常以东宫嫡子自居,笼络了一些失意的宗族子弟,比如康熙五阿哥允祺的儿子弘升、康熙十三阿哥允祥的儿子弘昌、弘晈等。这其中还有乾隆优待的庄亲王允禄的儿子弘普。而庄亲王允禄本人正是弘晳的支持者。弘晳最后被革爵圈禁,子孙除籍。庄亲王允禄也因此被没收双俸,革除职位,只保留了爵位算是给面子了。

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给允禩恢复原名,不再叫“阿其那”,恢复宗籍录入玉牒。

面对这样错宗复杂的关系以及暗流涌动,乾隆对允禩党的态度是康、雍年间宗室内斗的尾声,因为此时的允禩党已经式微,不可能再对乾隆的统治形成威胁。因此乾隆对他采取了安抚态度,并以此换得了更多亲贵对他的支持拥戴。


沅汰


一想到八阿哥,很多人想到《雍正王朝》八爷胤禩带领一群铁帽子王逼宫失败,雍正在朝堂上骂胤禩和胤禟,说“他们是猪,他们是狗,他们是阿其那,他们是塞思黑”“允禩,你这真要自绝于朕前,自绝于列祖列宗吗”。

我们在《清史稿》中可以看到相关记载:八阿哥胤禩性格沉稳又有才华,在九子夺嫡中长时间占据主导。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诸多阿哥,大臣上书请立胤禩为太子。康熙晚年疑心重,因此事而大怒,囚禁了八阿哥。因为此事也给了四阿哥胤禛机会。胤禛在不显山不露水的不让康熙起疑心的同时,又做出一些贡献展现才能,最后被确定为继承人。八爷党自然是不服的。

所以雍正在搞定了罗布臧丹津,年羹尧等以后,雍正慢慢剪掉了胤禩的羽翼。将其削去皇籍改名为阿其那,这个名字有人说是“猪”这样的恶语,也有说这是“令人讨厌的人”。胤禩被贬为民王,后来胤禩又被圈禁。大臣上书请求将胤禩正法,雍正没答应。后来,胤禩在宗人府的囚禁下,郁郁而终。

乾隆皇帝四十三年为八爷胤禩平反主要原因有二(据《清史稿》)。

一,八爷,九爷结党营私,都是咎由自取,但是他们没有显出明显的谋逆之举,所以予以宽恕。

二,乾隆说:“皇考晚年,意颇悔”。雍正晚年提到“削去两个弟弟胤禩,胤禟的皇籍,贬为平民,赐予阿其那,塞思黑的名字。”这件事时,有一些后悔的意向。所以乾隆也算满足父亲雍正的一个遗憾。


红雨说历史


老实说,历史上的八阿哥其实是怪冤的。

在康熙在的时候,老爷子拼命地打压他,让他毫无出头之日;老爷子不在了,老四拼命打他,最终落了个凄惨的结局。

说真的,其实康熙也并不是怎么特别讨厌或痛恨老八,事实上,八阿哥的母亲地位很低,但康熙并没有因此而看轻他。

相反,八阿哥从小到大受到的恩宠比别的阿哥还要多,比如封贝勒爷,在同年龄段的阿哥中,八阿哥是最早的。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八阿哥好学、脾气好、善解人意、会做人有关吧?



也正因为如此,在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康熙令众臣推荐一个阿哥为储君,结果大学士马齐等都推了八阿哥。

然而,康熙却出尔反尔,绝不承认,因为其本意是希望众臣重新推举废太子,没想到居然是八阿哥!

由此,八阿哥悲惨的大半生,就是因为这个推举事件开始了。

论事实,这事真不能怪八阿哥,毕竟,这是民主形式,八阿哥也是民心所向啊。

康熙认为八阿哥不能继位,并不是因为他的母亲出身低,而是认为他太柔弱,会被群臣所制,这是他绝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八阿哥是个妻管严,子嗣太少(只有一个),这也是康熙不同意八阿哥为储君的理由之一。

于是乎,为了防止群臣再度拥护,康熙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八阿哥,其目的就要让八阿哥和群臣明白——我绝不会选老八为储君,就死了这条心吧!



等到雍正继位后,其对八阿哥的影响力还是颇为忌惮的。早在康熙末年的“九王夺嫡”中,闹事对风头正劲又结党的八王党十分厌恶。

但是,其继位后,却用了个欲擒故纵的把戏,先把八阿哥和十三阿哥同时封为亲王、总理大臣,但这个意义却是两样的。

对老十三,雍正是真心信任并重用,但对老八,却是明升暗贬,处处使绊子,有意要抓他的把柄。

结果,不管八阿哥做什么,雍正总是要挑他的刺,八阿哥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终,在雍正四年正月,八阿哥被革去王爵,开除宗籍,交宗人府囚禁于高墙之内,其福晋也被命自尽,并挫骨扬灰。

之后,八阿哥被改名为“阿其那”,同党九阿哥被改名“塞思黑”,大意是猪狗之类。



这还不解恨,最终八阿哥允禩并定罪40条、九阿哥允禟定罪28条,两人在雍正四年八月与九月相继死于非命。

从这个角度上说,雍正杀弟大体是可以成立的。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也就是近半个世纪后,乾隆发布了一道谕旨,其中说:

就“心术而论”,允禩与允禟“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 但“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

因此,“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乾隆的话说得还是很中肯,“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讲真,这么个大冤案,乾隆又离得最近、威望最高,他都不敢平反,试问后代子孙谁敢?

由此也可看出,乾隆对老爹当年骨肉相残的举措其实是颇有微词的。

最终,八阿哥、九阿哥被恢复原名,子孙也归入宗籍。

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虽然晚了点,但也算是为允禩和允禟恢复名誉了。


坑爹史册


说到乾隆的八叔,估计乾隆的父亲雍正都要抹眼泪,但是就是曾经一个给雍正带来巨大伤害的一个人,为什么乾隆要为他平反呢?很多人会觉得乾隆不尊重自己的父亲雍正,八阿哥胤禩可是让自己的父亲雍正吃了不少苦的,在《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中,最金典的一个桥段应该是八王逼宫,那时候的雍正被逼的感觉都快要猝死了,要不是后来十三阿哥的救阵,雍正怕是真的要被逼迫的退位。



其实除了这个,老八在雍正当了皇帝之后,表面是听雍正的,但是经常暗地里作梗,搞得雍正这个皇帝当的极其难受,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雍正这才把老八的势力慢慢削弱,最后直接剥夺了老八和老九的爵位、皇籍,贬为平民,但是曾经临驾崩前康熙就跟雍正说过,不到万不得已切记不可杀害你的兄弟,尽管后来有大臣上书处死胤禩,雍正还是没有动手,最后胤禩在宗人府的圈禁下,郁郁而死。



其实电视剧中有些情节是不真实的,比如著名的八王逼宫就是没有的,而且真正历史上的雍正在当了皇帝之后并没有那么弱懦,很多情节都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有些偏差,但是雍正抄胤禩的家、剥夺爵位、皇籍,以及最后的贬为平民都是真实的,在雍正当了皇帝之后老八多次从中作梗也是真的。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当年胤禩被认为是最可能的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当年九子夺嫡中最具有权威的一个皇子,但是最后没有当皇帝,自然会不服气。



而康熙也是一个疑心很重,很精明的人,恰恰是受到支持的人越多,康熙就越怀疑,在太子第一次被废黜之后,很多大臣就是支持胤禩的,而康熙就是有自己的想法,后来太子第二次正式被废黜,也有很多人建议康熙立胤禩为太子,而康熙一直都是绝口不提立太子之事,其实康熙一直都在暗中观察,而实干派雍正就正好入了康熙的法眼,这才最后被康熙看中当上了皇位。



那么为什么乾隆后来要帮自己的八叔平反呢?首先古代的皇帝是权利的代表,做过的错事一般很少会出来道歉的,也不会改的。雍正在晚年的时候跟乾隆提起过说当初自己对胤禩下手太狠心了,有些许的后悔,但是自己又不好出尔反尔,所以只能由儿子乾隆来完成他老人家的心愿,也算是对雍正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所以就恢复了他们的名誉、皇籍所有的一切。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乾隆不仅为胤禩平反,还恢复了所有遭到雍正严惩的皇叔们的爵位和宗籍,有人说,乾隆这样做是否定雍正的决策,是大不孝行为,其实乾隆这样做,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乾隆继位)

说起来,清朝经过康熙和雍正两朝皇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接手的时候,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再加上在交接王位的问题上,得到雍正很好的安排,因此比之前几朝皇权交接都要顺利。

乾隆在年少时与康熙有过一年的交集,可以说在他心目中,康熙是他的偶像,康熙的仁政也让他深受影响。

乾隆继位之前,由于得到雍正的保护,没有发生与前朝大臣互通往来的问题,因此在他继位后,没有可以用的心腹,只能遵雍正遗诏,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为总理事务大臣。

乾隆在几位大臣的辅佐下,对雍正的铁腕政权进行了一些反思,并整改了一些严厉的政策。

乾隆的举措立刻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拥护,据清人袁枚记载,乾隆元年,乾隆每下达一个诏令,都会受到朝臣和百姓的欢呼,甚至在民间将乾隆比作尧舜之君。

(康乾盛世)

乾隆想做一个仁政爱民的明君,也想做好爱新觉罗家的当家人。

他不光要得到民心,还要得到宗族的支持,这样他的皇权才能更加稳固。因此,他本着“亲亲睦族”的态度,为曾经被雍正圈禁的皇叔允䄉、允禵等人一一翻案,并解除圈禁,恢复了他们的爵位,部分人甚至还恢复了官职。

此举不光缓和了皇室成员为争夺储位产生的历史矛盾,还安抚了宗室人心,乾隆的皇权得到了稳固。

不过皇叔允禩和允禟两人却迟迟没有翻案。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才下谕旨恢复了允禩和允禟的原名,并入宗籍。

乾隆为何要拖这么久才为允禩和允禟翻案呢?

其实早在乾隆初年,乾隆本来想一并翻案,但是新帝继位,便不断地推翻先帝的决策,是极为不孝的行为。

(胤禩)

胤禩与胤禟当初和雍正争储时,是最为针锋相对的两个人,雍正恨他们恨到无以复加,不仅削除了他们的爵位和宗籍,还给他们改名“阿奇那”和“塞思黑”(猪和狗的意思),最后将他们永久圈禁在高墙之内。

如果乾隆在这件事上也否定了雍正的决策,那就相当于是当着天下人打雍正的脸,这事他不能做。

因此他一直在考虑怎么找一个借口既能维护雍正的颜面,又能为允禩和允禟两位皇叔翻案。

乾隆四十三年,老一辈也死得差不多了,历史伤痕也渐渐愈合。

乾隆适时地下了一道谕旨,先是说胤禩与胤禟就“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以此肯定了雍正处理二人是正确的。

(雍正剧照)

然后又说胤禩与胤禟“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意思是说虽然这二人有怨尤诽谤,但没有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雍正到了晚年,也曾对此颇有悔意。

最后乾隆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说,后世的人就更不敢说了,因此他为胤禩与胤禟翻了案,不光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还一并收入宗籍。

乾隆这样做,一方面也维护了雍正的颜面;另一方面,借口雍正晚年后悔当初对兄弟太过严厉,圆了他的心愿;最后也是显示自己“亲亲睦族”的宽大气度,为自己博个明君的好名声。

不过,凭心而论,乾隆在处理这件事上,的确是值得称赞的,毕竟在雍正及以前,宗室兄弟之间心狠手辣有之,尔虞我诈有之,唯独缺少一丝温情,乾隆这样做也是为爱新觉罗后世做出了表率。


张生全精彩历史


恩威赏罚都是帝王术,老皇帝整人立威是为了坐稳皇位,新皇帝施恩平反也是为了更好掌控龙椅。宋高宗冤杀岳飞,20年后宋孝宗给他平反。明英宗冤杀于谦,数年后明宪宗给他平反。

一个人的生前命与身后名,可以给父子两代皇帝的皇位巩固做贡献。

公元1778年是乾隆大兴翻案风的一年,除了早已得到平反的允䄉、允禵等人,他不仅在这一年给允禩、允禟平反,还给清朝立国之初的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平反,给他们恢复宗籍、爵位,重新录入玉牒。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对于乾隆皇帝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边疆平定,内外宾服,清王朝迎来最后的无上荣光。

“十全老人”在这一年干了很多事,比如编修《贰臣传》,编成《四库全书荟要》,浩瀚的《四库全书》也已接近完工……可见,乾隆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志得意满后,选择在人文方面发力。

乾隆编《贰臣传》来解决明朝降臣的身份定位问题,平反多尔衮、允禩等人则是要解决本朝人物的纷争,尤其是围绕皇位问题的纷争。

乾隆在如日中天之时,做这些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政治上不仅毫无风险,对内对外更能博得一份亲和感。对国家则能营造一种升平气象,他的做法无疑是在告诉国人:围绕顺治继位、雍正继位的所有纷争都已风轻云淡,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已是一片祥和!


读历见闻


在康熙帝晚年的“九子夺嫡”中,以失败而告终的“八爷党”首领八阿哥允禩,最终遭到了胜利者雍正帝(四阿哥)的疯狂清算……

雍正帝 大清算“死敌”八阿哥

在罗卜藏丹津、年羹尧摆平之后,腾出手来的雍正帝,要开始对八爷党算总账了!



气急败坏的雍正帝说:“允禩既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自绝于朕,宗姓内岂容此不忠不孝、大奸大恶之人?"

随后,削去八阿哥允禩一切爵位和封号,革除亲王爵,开除宗室籍(开除爱新觉罗族谱了),贬为一介庶民,囚禁于高墙之内,还将其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猪”或“俎上冻鱼”)。同党九阿哥允禟,也被改名为“塞思黑”(满语“狗”),大致意思是骂老八老九是猪!是狗!



八阿哥被清算的这年九月十四日,没熬过多少时日就在狱死了。46岁的胤禩,禁不住百般折磨,加之身患呕吐之症,不进饮食,死于狱中。

50年后,也就是乾隆帝四十三年,乾隆帝给这位八叔平反了,恢复已死去的八阿哥亲王身份,拉回族谱,并将其诸多事宜,妥善安之。




乾隆帝为什么给父亲的仇敌八阿哥平反?

主要有2大方面原因:一个是政治需要,二是不乏情感因素。



1、政 治需要

后继之君,给前任皇帝在位时治罪的人平反,大多出于政 治需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为了捞政 治资本。

这是一个历代统治者都百玩不厌的政 治套路:就是老皇帝在位时越是施威,而新皇继位后就越要施恩,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弛有度,这样新皇既能收买人心,又能彰显新皇仁德,进而捞足了政治资本(名誉、人心、功德、仁慈等等)。毕竟,胜利者总是有足够的话语权讲宽容,而失败者连恨的机会都没有。乾隆帝作为胜利者雍正帝的继承人,也是这样做的。

二是为了 安抚世人心。

毕竟,对乾隆帝来说,八叔(八阿哥)与父亲雍正的恩恩怨怨,那已经是上一辈的事了,况且当年的八阿哥及八爷党,已灰飞烟灭了,早不能对乾隆帝构成任何威胁。乾隆帝四十三年时他的八叔,已经死去50年了,给这个昔日的“八贤王”平反,也可借此安抚世人之心。


2、情感原因



史载,雍正帝晚年,多次提及当年对待兄弟的做法,颇有后悔之意,希望乾隆帝予以改正。所以呢,出于尽孝,乾隆帝就只好圆了老爸雍正帝生前的这个愿。

(这一点存疑,我个人认为这更像是乾隆帝的自编之词,借老爸雍正帝的口吻说有悔意、良心发现尔尔,似有替老爸雍正帝脸上“贴金”之嫌,但以此名义乾隆帝也正好行自己之需。反正这种对先帝有利的事儿,不管真假,自然会被写进清史里,被大书特书。)

另外,乾隆皇帝还发布了一道上谕说:胤禩、胤禟获罪虽是咎由自取,但并无明显的悖逆之迹。(其实这一点就太牵强了,八爷党当年都和他老爸雍正争的头破血流了,还叫“无明显悖逆之迹”?好吧,你是皇帝,你说什么都是对的。)



其实,说到底是乾隆帝想给八阿哥平反了。给已没有任何威胁的八叔平反,对后继之君的乾隆帝来说,反正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乾隆帝要平反,总是要找到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或名义,才好给八阿哥平反。但找来找去,才发现没法美化,只能找到几条似是而非的牵强理由,还算比较说的过去。(其实若深究,也说不过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毕竟,八阿哥胤禩,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老爸雍正帝之前搞的是有点太绝情了,但说到底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所以乾隆帝也有出于同宗同祖的几分感情在。在外人看来,侄子给叔叔平反,厚待罪人叔叔,也会赞扬乾隆帝顾及同宗之义。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时机,乾隆帝并不是一继位就给八叔平反,而是等到了自己在位43后。那时一切风轻云淡,恩怨淡化,当年的很多当事人已不在世了(或老去了),此时平反时机成熟了,几乎没人再反对,给八阿哥平反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了。


【撰文:峰子哥;欢迎关注 加留言!】


峰子奇观


有关这件事,不妨先看看乾隆四十三年,他为胤禩颁布的平反诏书

圣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若将有待。

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复入。此实仰体皇考仁心,申未竟之绪,想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

这份诏书主要有三层意思:

1、八阿哥和九阿哥结党妄行,获罪是咎由自取,皇考(也就是雍正)仅仅革除他们的宗室身份并让他们改名,已经是皇恩浩荡。

2、尽管这么仁慈,但是皇考还是闷闷不乐,因为他自己也都承认,“未有显然悖逆之”。就是说这两个弟弟,并没干什么明显的悖逆之事。

3、自己已经登基四十三年,如果不公布皇考的仁慈之心,后世子孙不明白的就更不敢说了。所以自己把八叔和九叔一起抬进来,以告慰皇考的在天之灵。

这是乾隆自己给出来的官方解释。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的看法是,

告诉你的都是真的,但真的未必都告诉你。

人心都是肉长的,雍正虽然对于和自己夺嫡的兄弟手段很硬,但未必就真的一点不后悔。在他生前,也许他确实和儿子弘历表达过自己的悔恨之情。但是你要说乾隆就单纯为了给自己老爹还愿,那不可能。

因为与此同时,乾隆还为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并配享太庙。这些开国的王爷,总和他爹没啥关系了吧?

还有,这些事早不干晚不干,为什么要在自己都一把年纪了才干呢?要知道,乾隆刚继位就改革了很多他爹当年的苛政,他不是个守孝三年不易父法的人。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需要表达自己的仁慈而已。此时的清朝刚刚经过了他大刀阔斧的文字狱,气氛极其压抑。而已经年近古稀的皇帝此时也无需再用大棒来安定国家,因此,从这一年开始,乾隆朝的政策又恢复了登基之初的宽厚,恢复王爷们的名誉就是一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